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据黑龙江省1990年7个中试点试验证明,小麦根际联合固氮菌田间接种效果在5.2—20.6%,平均为9.8%;每田可增产小麦19.1公斤。小麦根际联合固氮菌能促进小麦本长发育,在生育期间可使株高、鲜重增加,叶色变缘。秋收考种证明,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平方米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有增加。  相似文献   

2.
固氮螺煎突变株CWV-22与玉米、小麦联合体的固氮作用经采用纯培养物和密闭培育装置试验已被证实。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盆栽(砂培)试验,结果表明:在无NH+4存在下,接菌CWV-22和接菌Sp7的小麦联合体对比,小麦苗期每克干物质中的含氮量,前者比后者高2.1倍;在30mmoi/L NH}存在下,前者比后者高46mg;而在30mmoI/L。‘N埘存在下,小麦苗期植株中吸收的“N量,接菌CWV一22的比接菌Sp7的小麦联合体高13μg。  相似文献   

3.
巴西固氮螺菌(Azospirillam brasilens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固氮螺菌CWV-22突变株与玉米、小麦联合体的固氮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乙炔还原法和同位素15N示踪技术证明固氮螺菌CWV-22是具有耐高铵、泌铵能力的突变株。它在含有50mM NH+4浓度的纯培养固氮试验中,吸收”N量为135μg/mg蛋白,不接种的对照吸收“N量为零,接种Sp7的只有1/~g]mg蛋白,在测试允许误差之内,证明Sp7的固氮作用是不耐铵的。在密闭培育装置中,用15N示踪植物试验:1.种植玉米或小麦,接种不耐铵的。P7或耐铵的CWV一22菌株,不论在有或无NH,Ac的条件下,植物吸收的生物固定”N量均远远高于不接种细菌的对照植物,达4.5—9.0倍;2.接种耐铵CWV一22菌株不受NH(Ac存在的抑制,接种不耐铵sp7菌株则受到显著的抑制,但仍有一定的固氮作用,并将固定的”N输送到植物根、茎、叶里。经检测,在有NH.Ac条件下,根际砂中含nil+量降低到l--2mM(远离根际的砂中含N时为29.1raM),低于对。P7菌株的抑制浓度,可能是。P7仍有固氮活性。  相似文献   

5.
肺炎克氏杆菌的nifA基因产物在巴西固氮螺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7.
固氮螺菌的固氮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巴西固氮螺菌周氨基因的结构和调控进行综述。其固氮基因的调控可分为两种水平:通过DRAT-DRAG系统的翻译后水平和通过NifA蛋白的转录水平。通过NifA活性进行调控的机理目前尚不明了。  相似文献   

8.
固氮螺菌与植物的相互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固氮螺菌与植物的相互关系研究进展阎大来,何路红,李季伦(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4)固氮螺菌(Azospirillum)首先是从巴西热带禾本科牧草俯仰马唐(Digitariadecumbens)根际分离得到的 ̄[1,2]...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在好气条件下,在以谷氨酸为氮源的液体培养基中,固氮螺菌(Azospirllumbrasilense)Yu62固氮酶形成的条件及溶氧压对固氮酶活性的影响。厌氧使整体细胞固氮酶迅速失活;而见氧后固氮酶又重新恢复活性。Western blotting实验证实,这种可逆失活的分子基础,是由于固氮酶铁蛋白-亚基被修饰和去修饰。呼吸抑制剂KCN对固氮酶活性的抑制,亦是由于固氮酶铁蛋白被修饰。因此推论细胞内的能量状态可能是启动固氮酶活化酶系统的重要信号。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抑制剂MSX不能去除厌氧和KCN引起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固氮酶活性的NH+4和厌氧关闭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巴西固氮螺菌巨大质粒的快速检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巴西固氮螺菌(Rzosprrrllum brarrlense)巨大质粒的快速检测方法。由于巨大质粒(>1000Md)在提取过程中易于断裂,故用常规的方法不易得到满意的结果。本实验以较温和的Husch原位裂解法为基础,作了相应的改进,在电泳前采用0.05%SDS预洗及冻融处理,电泳时,先反向电泳”分钟,然后再正向电泳。所得结果重现率高,且方法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1.
固氮螺菌耐高铵突变株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亚硝基脏(N-nitrosoguanidine,NTG)诱变剂对固氮螺菌菌株Ma241、Ma99、Sp7和G14进行诱变处理后,在掭加了铵的类似物乙撑二胺(ethyleae diamina)的D6bcreiner无氯培养基中进行筛选.反复纯化,获得了在4 5 n、M NH}浓度以上,保持固氯酶活性的耐铵突变株共9株。突变株22的耐铵固氮酶活性最强,在75mM NH+4浓度下,固氮酶活性达到464n mol乙烯/mg蛋白·小时,在200m M NH+4浓度下,固氯酶话性仍有32nmol/mg蛋白·小时。  相似文献   

12.
在巴西固氮螺菌(Azospirillum brasilense)中,glnB和glnZ是两个高度同源基因,分别位于3.7kgb/EcoRI PstI和3.7kb/SalI的两个不同的染色体片段上。用卡那霉素盒(Km^r-cas-sette)插入法,对glnB和glnZ分别进行定位诱变,并获得相应的突变株,即glnB^-和glnZ^-。研究表明,glnB^-突变株丧失固氮酶活性,表现为Nif^-,glnZ^-象野生型菌株一样具有固氮酶活性。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两个基因的功能,将glnB和glnZ分别构建在pVK100载体上形成重组质粒pVK-Ⅱ和pVK-Z,对glnB^-和glnZ^-突变株进行互补实验,进一步证明了glnB与固氮酶活直接相关性,而glnZ无此作用。同时,通过三亲接合法将pVK-Ⅱ和pVK-Z分别转移到巴西固氮螺菌野生型Yu62和具有一定抗铵能力的draT^-突变株中,使glnB和glnZ的拷贝数增加,进一步比较它们的固氮酶活性。结果表明多拷贝的glnB基因,能显著提高固氮酶活性,而多拷贝的glnZ对固氮酶活性无影响。同时,将pVK-Ⅱ和pVK-Z分别转移到nifA^-突变株中,结果表明glnB和glnZ均不能恢复nifA^-的固氮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
14.
固氮螺煎突变株CWV-22与玉米、小麦联合体的固氮作用经采用纯培养物和密闭培育装置试验已被证实。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盆栽(砂培)试验,结果表明:在无NH+4存在下,接菌CWV-22和接菌Sp7的小麦联合体对比,小麦苗期每克干物质中的含氮量,前者比后者高2.1倍;在30mmoi/L NH}存在下,前者比后者高46mg;而在30mmoI/L。‘N埘存在下,小麦苗期植株中吸收的“N量,接菌CWV一22的比接菌Sp7的小麦联合体高13μg。  相似文献   

15.
分别在水培和砂培条件下进行了2,4-D诱导固氮螺菌和慢生型大豆根瘤菌在小麦根上的结瘤试验,结果表明2,4-D能诱发它们在小麦根系上形成“类根瘤”,扫描电镜结果证明只有个别细菌进入小麦根瘤细胞内,在细胞间隙有较多的细菌。用乙炔还原法仅检测到接种大豆根瘤菌的小麦根瘤有微量的固氮酶活性,但在盆栽植株的生长方面,看不到2,4-D,2,4-D+固氮螺菌或2,4-D+根瘤菌对小麦生长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报道9株固氮螺菌耐铵突变株,在培养基中有30—120m mol/L NH4+存在时,具有强弱不等的固氮酶活性。而出发菌株在有微量NH_4~+存在时,固氮酶活性完全被抑制。耐铵突变株的其它特性与出发菌株相似。  相似文献   

18.
巴西固氮螺菌Yu62在玉米根的定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GFPmut2质粒中的gfp基因(编码绿色荧光蛋白)克隆到载体pVK100中,构建成重组质粒pVK1001。将pVK1001通过电转化方法导入到联合固氮菌巴西固氮螺菌Yu62中,获得GFP)标记的巴西固氮螺菌Yu62菌株。用标记菌株接种限菌培养条件下生长的玉米(农大3318)幼苗,在接种后8d、12d,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巴西固氮螺菌Yu62菌株能定植于玉米根部皮层的薄壁细胞间隙。用扫描电镜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表明,大多数细菌主要定植于根表,少数菌可进入玉米根组织内。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固氮螺菌(Azosptrillum brastlense)的放氢现象和吸氢酶活性以及与固氮作用的关系。测定了57株固氮螺菌的放氢现象及其固氮酶活性,其中不放氢41株,微放氢14株,其放氢量为2·63—31.00n mol C2H4/ml菌液·小时。放氢量较多的2株R38{和R256A都是从水稻根表上分离获得,其放氢量分别为185.75n mol H2/ml 菌液·小时和547.00 moIH2/ml 菌液·小时。测定了53株螺菌的吸氢酶活性,它们均具有吸氢能力,其吸氢量各异,0-63-27·38n mol H2/ml菌液。小时。生长在含有NH4CI培养基上的固氮螺菌既没有固氮能力,也不产氢。在无氮培养基上所产生的氢是固氮过程中放出的氢。实验结果指出,C2H2抑制氢酶的活性。当吸氢的菌株与放氢菌株混合培养时,其固氮酶活性比单株纯培养高,有氢存在时,固氮酶活性比不加氢时高。  相似文献   

20.
在巴西固氮螺菌 (Azospirillumbrasilense)中 ,glnB和glnZ是两个高度同源基因 ,分别位于 3 7kb EcoRI+PstI和 3 7kb SalI的两个不同的染色体片段上。用卡那霉素盒 (Kmr cas sette)插入法 ,对glnB和glnZ分别进行定位诱变 ,并获得相应的突变株 ,即glnB- 和glnZ- 。研究表明 ,glnB- 突变株丧失固氮酶活性 ,表现为Nif- ,而glnZ- 象野生型菌株一样具有固氮酶活性。为了进一步研究这两个基因的功能 ,将glnB和glnZ分别构建在pVK1 0 0载体上形成重组质粒pVK -Ⅱ和pVK -Z ,对glnB- 和glnZ- 突变株进行互补实验 ,进一步证明了glnB与固氮酶活有直接相关性 ,而glnZ无此作用。同时 ,通过三亲接合法将pVK -Ⅱ和pVK -Z分别转移到巴西固氮螺菌野生型Yu62和具有一定抗铵能力的draT- 突变株中 ,使glnB和glnZ的拷贝数增加 ,进一步比较它们的固氮酶活性。结果表明多拷贝的glnB基因 ,能显著提高固氮酶活性 ,而多拷贝的glnZ对固氮酶活性无影响。同时 ,将pVK Ⅱ和pVK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