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光敏核不育水稻遗传研究方法的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2.
上位性对光敏核不育水稻不育性不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来源于农垦58S的籼型光敏核不育水稻(Oryza satiwa L.)培矮64S(长日低温下不育性稳定)和8902S(长日低温下不育性不稳定)及其人F1、F2群体为材料,通过长日低温和不同长日生态条件的7种处理,并结合RFLP分子标准记,研究了影响光敏核不育基因的育性不稳定性的遗传及其基因定位和基因互作对其育性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光敏核不育基因的育性不稳定性表现为微效基因的作用,定位了 相似文献
3.
光周期对光敏核不育水稻RNA水平上诱导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以PGMR农垦58为材料,在PGMR育性转换临界期进行不同光周期处理,分析了叶片总RNA的含量和电泳特征。结果表明:叶片总RNA含量在长日照处理下明显减少,光周期对PGMR育性转换和表达在转录水平上可能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似乎属于阻遏调控类型。在育性转换期,长日照处理有1个特异的小分子和大分子RNA组份,这些特异RNA组份是否为PGMR的特异阻遏产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水稻感光性和光敏不育性的发育遗传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人工气候室控制的光长与温度下,用光敏不育系7001S与早中熟粳稻(Oryza sativa ssp,japoni-ca)感光性弱的“秋光”、“有芒早粳”和“CPSLO-l7”3个品种分别杂交,分析了杂种F_1、F_2植株育性与感光性的表现,以及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这3个组合的恢复亲本均属于具两对光敏不育的恢复基因的品种。F_1植株均倾向晚熟亲本,说明控制感光性强的基因属于显性。F_2植株在长日照下表现为不育株的感光性均倾向感光性强的亲本;且有不少不育株为晚熟超亲;在少数弱感光性的植株中没有不育株。说明光敏不育基因与感光性基因关系密切,可能两者有连锁关系,光敏不育基因要在感光性基因表达的基础上才能表达。 相似文献
5.
6.
8个籼型水稻环境敏感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武汉、贵阳(1997年)和三亚(1997-1998年)3个生态点,对8个籼型水稻(Oryza Sativa L.ssp.indica)环境敏感核不育系(2-2S、K1405S、F131S、2136S、Pei-Ai64S、1290S、GD-1S和N17S)进行分期播种试验,每期相隔10-15d,考察自交不育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8个不育系在武汉的稳定不育期均长于30d,在遗阳的稳定不育期均短于30d,在三亚的稳定不育期均长于150d。8个不育系的育性表达均表现对温度敏感,但不同的不育系育性转换的敏感时期、敏感敏感期的长短和临界温度是不同的。2-2S和K1405S的敏感时期位于抽穗前的第18天至第9天,敏感期为7-10d,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为23.7-24.5℃。F131S的敏感时期位于抽穗前的第17天至第5天,敏感期为13d,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为24.3-24.7℃。2136S的敏感时期位于抽穗前的第24天至第11天,敏感期为7-13d,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分别为24.3-24.7℃、25.5-26.2℃、25.4-26.1℃和24.1-24.7℃。 相似文献
7.
PGMS水稻育性转换中的多胺含量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幼穗的花粉母细胞形成期间,短日可育株的多胺含量高于长日不育株。多胺合成的前体Arg在短日可育株中比幼穗中多胺早一个时期在叶片中达到高峰,而在长日不育株中大量积累。用甲基乙二醛-双处理的短日可育株中Spd和Spm水平、花粉可育度和自交结实度都下降,用Spd补充长日不育株中多胺含量,其花粉可育度有提高。 相似文献
8.
MGBG(methylglyoxal-bis(guanylhydrazone)处理短日可育,处于光敏感时期的农垦58S,可显著降低花粉可育度和自交结实率,但并不影响其正常的生长,MGBG处理长日不育株地效果不明显,以10^-4mol.L^-1处理短日可育株效果最佳,MGBG主要影响穗子中下部枝梗的结实,对上部结实影响较小。MGBG处理引起腐胺增加而使亚胺精胺和精胺减少,推测亚精有胺和减少是育性下降 相似文献
9.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温光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W_(6154)S、安农S-1和衡农S-13个水稻光敏核不育系做材料,采用分期播种的办法研究,提出了“临界低温”、“临界高温”和“过渡温度”的概念,求得W_(6154)S和安农S-1的临界低温为23℃,临界高温为25℃;衡农S-1的临界低温为23.5℃,临界高温为27℃。认为(1)不同的光敏核不育系的温光反应特性不同;(2)以“生态因子敏感雄性核不育水稻”这一名称代替“光敏核不育水稻”为宜;(3)在生产上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10.
栽培在16h光照、平均气温约25(环境下的光敏不育水稻(C407s,31301s和8902s)有为数不少的颖花雄性败育不完全,花药里还有正常花粉粒。即使在自交完全不结实的样本里仍有2%以上的可育颖花(正常花粉率大于30%的颖花)。考察可育颖花在不同枝梗间、第一、二次枝梗内的不同花位间的频率分布,未见可育颖花的出现部位与发育早晚或强(弱)势花位有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1.
在稻穗分化的二次枝梗期后,观察比较了叶片喷施核酸代谢抑制剂5FU对水稻光敏核不育性及幼穗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日照下,5FU在使农垦58S穗长缩短、颖花数减少的同时,却使其抽穗提前,可育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5FU处理还使农垦58的抽穗被完全阻止。在短日照下,5FU处理则使农垦58S与农垦58在穗长与颖花数减少的同时,其抽穗反被延迟,可育性受到抑制而结实率显著降低,上述效应还可被随后施用的恢复剂乳清酸所弱化。因此可以认为光敏核不育现象与稻穗发育中核酸代谢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2.
利用初级三体定位水稻光敏核不育基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 1 973年 Ramanunjam首次获得三体 ( 2 n=2 x 1 =2 5)植株以来 ,已报道的粳型初级三体有日本晴 NT和籼型初级三体 IR36、Sona、广陆矮 4号 [1 ]及籼型初级三体 30 37[2 ]等。获得细胞学证据并用于定位研究的仅有日本晴三体和 IR36三体 [3,4]。目前 ,利用形态标记和分子标记定位水稻光敏核不育基因的报道较多 ,且涉及到第 5、7和第 1 2三条染色体 [5,6] 。我们拟以粳型光敏核不育系为父本 ,台中 65初级三体为母本配组 ,定位光敏核不育基因 ,对粳型光敏核不育基因定位结果进行验证 ,以期为光敏核不育的利用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1 材料… 相似文献
13.
对光敏雄性不育谷子(Setaria italica)683在长日(>15h)和短日(=10h)下小孢子的发育途径、花药中药粉总数及游离花粉总数作了观察和统计,发现长日条件下,小孢了败育主要发生在造孢细胞和花偻母细胞时期,此时,有60%-80%的药室的造胞细胞和花偻母细胞严重收缩,细胞结构破坏,演变成着色极深的“异常黑块”(埃氏苏木精染色)。每花药中花粉平均数,长日条件下为66.84,短日照下为111.86,差异显著,每视野中的游离花粉平均数,长日条件下为13.73,而在短日条件下为20.1.研究对“异常黑块”的出现与花粉总数大幅度降低的关系作了分析,并讨论了“异常黑块”发生的可能原因及其与小孢子败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对光周期敏感雄性核不育水稻的初步研究——修饰基因对光敏感雄性不育后代表现型值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人工控制光周期程序(简称SPAC)处理或在北京自然长日下栽培,考察了15个群体的自交结实率和正常花粉率频率分布,得到了如下结果。 1.F_1的育性正常。F_1群体的表现型值呈双峰连续分布。分离出1个无法准确划分的“败育群”;2.在F_2的“败育群”或农垦58原种S群体内,雄性彻底败育的个体只是少数,其余多数个体败育不完全,表现型值各不相同,在低值端呈连续分布;3.由F_1选出的光敏感雄性不育单株繁衍来的F_4家系群体,其表现型值依然分离,在低值端呈连续分布。雄性完全败育个体的比例在各家系、株系、甚至同一株系内的植株间存在差别;4.仅F_4家系群体中的1个株系。农垦58S或鄂宜105S群体内表现型值基本一致,雄性彻底败育了。作者认为,连续分布是水稻光敏感雄性不育初级群体表现型值分布的普遍形式。它多半产生于修饰基因分离、重组造成的基因型值的连续变异。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选育新类型玉米雄性核不育系,提出了为玉米核不育性添加温光敏感性的设想和选择与鉴定相结合的策略.同时应用分期播种的方法为作物提供不同的生长和发育的环境条件,以鉴定玉米雄穗的育性变化和对不同环境条件温光的反应。研究结果表明.春播环境下可鉴定和选择玉米的不育性,夏播环境下可鉴定和选择其温光敏感性。针对玉米核不育性难以找到保持系的特性,结合两种播期选择两种性状。但春播环境下选择的不育性群体难以通过选择单株来保持其不育性,为记录性群体选择。通过从春播入选的杂合不育性优良株系群体转移到其对应的夏播温光敏感性入选的同一优良群体中进行优良单株选择.能逐渐使不育性和温光敏感性相结合而选育出纯合温光敏不育系。这种新的选择程序主要包括应用分期播种法、记录性选择法和春夏两季交叉式选择法,使含有不育基因的可育株系逐步累积不育基因并增加了温光敏感性而育成玉米温光敏不育系。 相似文献
16.
M. Z. Liang L. J. Ou L. X. Deng S. Luan L. B. Chen 《Russ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2008,55(5):694-698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develop a photoperiod-sensitive male sterile rice with stable sterility. We developed Changguang S, an indica rice strain, by using a short critical day length. Differences in the fertility responses of Changguang S strain pollen to temperature and photoperiod under natural and controlled condition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angguang S strain exhibited stable sterility under long-day and low-temperature conditions (22°C, 15 days). The stability of sterilit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such rice strains, Nongken 58S and 7001S. The critical photoperiod for inducing male sterility in Changguang S was 13 h or shorter, and its du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required for rice strains Nongken 58S and 7001S. It is suggested that Changguang S is a typical photoperiod-sensitive male sterile rice strain with a shorter critical day length and a lower critical temperature. It is promising to apply this strain to two-line hybrid rice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7.
研究珍汕97A和珍汕97B的雌雄蕊原基形成期、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的幼穗及单核期、二核期和三核期的花药中呼吸代谢三羧酸循环(TCA)的苹果酸脱氢酶(MDH)和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及戊糖途径(PPP)的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GDH)和5一磷酸核糖异构酶(RSPI)的活性。结果表明:可育花药的5种酶活性皆高于同期不育花药;而幼穗中,TCA途径中的MDH和IDH在不育系与保持系之间无差异,PPP途径的G6PDH和6PGDH及R5PI则保持系高于不育系。这说明不育系中PPP发生的变化早于TCA途径,PPP途径的改变可能与小孢子败育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短光低温不育水稻不育性的遗传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若干常规品种与短光低温不育水稻宜DIS配组,考察双亲及F1在自然低温影响前后的花粉育性,并于不育系稳定不育期间调查F2及F3的育性分离。结果表明:(1)低温是影响双亲及F1育性稳定性的重要生态因子;(2)F1的育性稳定性除与父本的育性稳定性有关外,可能尚与其他因素有关,这种育性稳定性表现是由可遗传因子决定的;(3)短光低温不育特性基本上符合2对独立主基因控制的遗传模式,但可能尚受到众多微效基因的 相似文献
19.
首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方法对长日和短日处理后的农垦58S和对照农垦58(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花药中的IAA进行了定位研究和相对水平的比较。结果表明,此方法可反映游离态IAA在花药中的分布及其相对水平的变化。从雌雄蕊原基形成期至单核晚期的5个时期中,经长日照处理的农垦58S花药中的IAA水平都低于短日照处理的农垦58S及在不同光周期处理下的农垦58花药。对花 相似文献
20.
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水稻配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粤泰A、保持系粤泰B、F_1代泰优2号、恢复系胜优2号和孢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马协A、保持系马协B、F_1代马协63、恢复系明恢63及另一种孢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珍汕97A、保持系珍汕97B、F_1代汕优63、恢复系明恢63黄化苗的线粒体蛋白质。结果表明,粤泰A、B、F_1、恢复系之间出现6条多肽带的差异,马协A、B、F_1、恢复系之间出现4条多肽带的差异,珍汕97A、B、F_1、恢复系之间出现2条多肽带的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