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起恐龙,在大多数人印象里都是些体型庞大、暴躁凶残的食肉动物。旗下云集了始盗龙、暴龙、异特龙、窃蛋龙等一大批白垩纪著名"杀手"的兽脚类恐龙就更应该是这样了,兽字当头,岂能食素?但古生物学家最近发现,兽脚类中的似鸟龙类(Ornithomimosauria)却并不像以前人们认为的那样以肉食为主,而是一群偏爱植物的素食主义者。似鸟龙类恐龙与现生的一些犬型鸟类,如鸵鸟、鹈鹕,在形态上相当接近,只不过它们  相似文献   

2.
记河北省后城组新发现之小型兽脚类足迹(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几十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研究中国东北侏罗纪—白垩纪界线附近地层中的小型兽脚类恐龙足迹,虽然这些遗迹化石比辽宁省义县组带羽毛的恐龙及其他实体化石逊色了许多。本文记述了河北省承德南双庙后城组(土城子组)最下部河流相沉积中发现的一组兽脚类恐龙足迹。南双庙足迹具有三趾,趾粗大,其形态与美国下侏罗统经典的"brontozoid"足迹(Gral- lator,Anchisauripus和Eubrontes)相符。虽然许多产自辽宁土城子组中基本同时的brontozoid足迹被鉴定为小型的跷脚龙足迹属(Grallator),但南双庙足迹更大一些(全长可达28.8 cm),可能应该归入安琪龙足迹属(Anchisauripus)。南双庙足迹很可能是一群小型兽脚类行走而产生。在辽宁义县组的兽脚类恐龙中,最可能留下这类足迹的是小型的窃蛋龙类——尾羽龙(Caudipteryx)。不过这个解释还很勉强,因为这些足迹缺乏鉴定性特征,而且河北的后城组与辽宁的义县组之间还有一定的时间及地理间隔。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对于鸟类到底是否源于恐龙,古生物学家们争论不休。这里提供一个鸟类不是源于恐龙的新说。在进化过程中,鸟类和兽脚类(Theropods)(鸟类源于恐龙论者认为这类恐龙是鸟类的祖先)的两个足趾都已丧失,或几乎丧失。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安恩·布尔克和阿兰·费达克齐亚现提出,鸟类和兽脚类所丢失的两个足趾是不同的。通过对胚胎的观测,他们发现,在相去甚远的三种鸟类鸡、鸵鸟和鸬鹚中,保留了中间三趾,第一和第五趾消失了。而根据兽脚类化石,则第四和第五趾大为缩小,甚至一起消失。他们由此得出结论,兽脚类不可能…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西北部兰州-民和盆地的中铺地区河口群发现了一批恐龙骨骼化石和足迹化石。中铺地区的蜥脚类与兽脚类足迹组合相对丰富,但大多数标本保存较差。大夏足迹点发现了保存较好的类似亚洲足迹的跷脚龙类足迹(Asianopodus-like grallatorid tracks),足迹有着中趾弱前凸(weak mesaxony)。李家沟一号点的足迹组合包括了较大的兽脚类足迹和大型的、非三趾型四足类足迹,后者可能是蜥脚类足迹。李家沟二号点的足迹为多层的蜥脚类足迹,这表明了这类恐龙的活跃性,巨龙类的骨骸也可能来自同一层位。虽然中铺足迹组合不如同属河口群的盐锅峡足迹组合那么具有多样化与得以充分暴露,但依然体现了该地区以及中国早白垩世地层的典型足迹组合。  相似文献   

5.
我国著名的恐龙之乡———禄丰 ,最近在川街乡发现了一个新的恐龙化石墓地。恐龙化石产于中—上侏罗统的上禄丰组的底部的一套紫红色的砂质泥岩中。在已发掘的400平方米范围内初步统计出露恐龙化石有巨型的蜥脚类恐龙骨架8具 ,其中有一具近于完整 ,长约19米 ,肉食性兽脚类恐龙骨架一具 ,还有众多的蛇颈龟化石。埋藏学分析这些动物在死亡后遭到过搬运 ,但搬动的距离不远 ,化石保存较完好也较集中。经鉴定 ,蜥脚类恐龙应归于马门溪龙科 ,兽脚类恐龙相似四川上沙溪庙组产出的永川龙 ,它们生存的时代也应相近 ,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查布地区下白垩统巨齿龙足印化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查布地区下白垩统中产有大量的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足迹及鸟类足迹化石,作者对这个地区的足迹化石进行全面普查,发现许多新暴露出来的恐龙足迹化石,包括兽脚类恐龙足迹一新属新种Chapuslockleyiichnogen.etichnosp.nov.属于巨齿龙类(megalosaurid)所留。与兽脚类足迹保存在一起的蜥脚类足迹Brontopodusbirdi分布凌乱,反映了造迹恐龙搏斗的场面。通过测量连续的兽脚类足迹计算,Chapuslockleyi的造迹恐龙的行走速度为4.33km/h。通过足迹化石还识别出造迹恐龙的病态特征。  相似文献   

7.
辽宁西部早白垩世义县组一新的手盗龙类(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辽西早白垩世热河群义县组和九佛堂组近年来产出大量恐龙化石 ,已知兽脚类恐龙包括 8属 1 0种 ,其中 6属 8种保存有原始羽毛或者羽毛结构。已经报道的属种均产自朝阳地区。 2 0 0 1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辽西野外考察队在邻近朝阳的锦州地区义县头台乡王家沟义县组下部采集到一件恐龙标本。这一标本保存了较为完整的肩带和前肢 ,在骨骼化石附近还保存了皮肤结构。通过研究对比 ,我们建立了手盗龙类的一个新属种 :长掌义县龙 (Yixianosauruslongimanusgen .etsp .nov .)。依据以下特征将长掌义县龙归入手盗龙类 :肩胛骨明显短于肱骨、肩臼窝的乌喙骨部分小、乌喙骨近四方形、尺骨向后弯曲以及挠骨细。长掌义县龙手部的相对长度以及手指各指节的相对比例不同于已知手盗龙类。原始兽脚类恐龙的手部一般短于肱骨 ;手盗龙手部加长 ,长于肱骨 ;原始鸟类的手部相对更长 ,但进步鸟类出现反转 ,手部次生变短。长掌义县龙手部的相对长度在非鸟兽脚类恐龙当中仅比原始祖鸟 (Protarchaeopteryx) (Jietal.,1 998)和树息龙 (Epidendrosaurus) (Zhangetal.,2 0 0 2 )短。次末端指节加长是兽脚类恐龙的一个进步特征 ,长掌义县龙具有这一特征。比如 ,长掌义县龙的手指指节Ⅱ 2长于掌骨Ⅱ ,在已知兽?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地层已发现了两处兽脚类恐龙足迹化石点,其大小分别与实雷龙足迹(Eubrontes)和跷脚龙足迹(Grallator)相仿。其中与实雷龙足迹大小相近的足迹包括了两个连续的后足迹,并构成行迹的一部分,已被命名为磁峰彭县足迹(Pengxianpus cifengensis)。与粗壮的实雷龙足迹相比,彭县足迹有着较细长的脚趾、保存尚清晰的趾垫、较宽的趾间角,这些特征都与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的卡岩塔足迹(Kayentapus)相似。目前尚不能证明彭县足迹和卡岩塔足迹属于同物异名,彭县足迹仍然被保留。两个足迹的部分区域都保存有皮肤纹理和多边形的鳞片印痕,其中最清晰的是第二个彭县足迹第四趾的跖趾垫处。与跷脚龙足迹大小相近的、较小的兽脚类恐龙足迹也组成不甚完整的行迹。它们表现出的较宽趾间角与卡岩塔足迹和彭县足迹相似,这里暂将其归入兽脚类足迹属种未定。彭县足迹的另一特别之处在于,岩板表面还有着小的前/后足迹,可归入似哺乳四足类动物足迹,其形态类似于北美和南非三叠系–侏罗系地层产出的同类足迹。这是亚洲东南部似哺乳类足迹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黄山地区恐龙(足迹)脚印化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简要报道了安徽省黄山地区所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从脚印的形态和足迹上看,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恐龙(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共同生存过,其中多数恐龙为两足行走性的。记述了两个典型的小型兽脚类和小型鸟脚类恐龙所留下的脚印化石。黄山地区恐龙足迹、骨骼化石及其蛋化石的发现,对于研究晚白垩世恐龙生活习性以及古气候环境均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加拿大的艾伯塔省立恐龙公园附近,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种大小似袋鼠的恐龙化石。这是生活于1.3亿年前的用后肢行走的肉食恐龙,起名窄趾龙。窄趾龙最令人惊奇之处是: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发达的头骨。这说明它的脑子很大,从脑量和体重比率讲,与早期的哺乳类相等。脑量和体重的比率是科学家用来测定动物智力高低的标准。我们知道,哺乳类和恐龙类的智力水准相差悬殊,“前者要比后者聪明得多”。  相似文献   

11.
小盗龙亚科是驰龙科兽脚类恐龙中新近发现的一个亚群,多数属种产自中国辽宁西部下白垩统热河群。本文描记一件产自辽宁省朝阳县大平房地区九佛堂组(热河群上段)的小盗龙亚科的新标本,该标本具有一些未曾报道过的有趣形态特征。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些特征呈现出介于中国鸟龙和小盗龙之间的过渡状态,其中部分来自牙齿和坐骨。这些特征突出显示了在更接近典型驰龙类的中国鸟龙和具有许多伤齿龙科特征的小盗龙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形态变异。然而,这些变异特征在分类上的意义尚未得到充分评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标本中相互愈合的耻骨和肠骨,这一特征有助于阐明复合骨在兽脚类恐龙中的演化模式。初步分析显示许多鸟类的复合骨都是通过在过型形成过程中各组分的顺序愈合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1999年9月16日的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我国青年学者徐星、汪波林和吴肖春在兽脚类恐龙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辽西课题组在1998年度的野外工作中,从辽西义县组下部页岩中采集到一批珍贵的脊椎动物化石,其中包括一块保存有皮肤衍生物的兽脚类恐龙化石标本。这件标本代表兽脚亚目驰龙科的一个新属种,被命名为中国鸟龙(Sinornithosaurus)。中国鸟龙和另外四种保存有皮肤衍生物的兽脚类恐龙,即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尾羽鸟和北票龙一样,都产自我国著名的中生代化石产地…  相似文献   

13.
恐龙是一类典型的陆生动物 ,它们一般栖息在地面上觅食、戏耍、交配和繁殖后代。不过 ,似乎也不尽然。比如有人认为某些恐龙生活在水里 ,象长脖子的马门溪龙和长剞角的青岛龙 ;还有人认为某些恐龙是生活在树上的 ,比如棱齿龙和美颌龙。从生物演化的角度讲 ,象美颌龙这样的兽脚类恐龙是否有树栖习性非常重要 ,因为这涉及到古生物学中的一个难题———鸟类飞行起源的研究。人类从古代就开始梦想能够象鸟类一样飞上蓝天 ,自由地翱翔。科技发展到今天 ,人类已经借助各种飞行器械实现了这一梦想。然而 ,每当看见鸟类展翅在蓝天中自由翱翔的时候 ,…  相似文献   

14.
湖南株洲晚白垩世恐龙化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南方上白垩统产丰富的恐龙蛋化石,但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本文对湖南株洲天元区新发现的恐龙化石进行详细研究。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化石点恐龙种类丰富,可能包括至少两种蜥脚类、三种兽脚类和一种鸭嘴龙类。其中部分蜥脚类材料可能归属于梁龙超科,填补了该类群在东亚上白垩统的空白记录;一个蜥脚类坐骨则显示泰坦巨龙类的典型特征。兽脚类材料可能来自于小型的虚骨龙类、暴龙科和鲨齿龙科。前两者为晚白垩世的常见类群,而鲨齿龙科的化石记录在上白垩统非常少见。本文为鲨齿龙科可能在东亚一直延伸至晚白垩世提供了新的证据。该地区多门类恐龙化石的发现表明我国南方恐龙的种类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而且可能是梁龙类和鲨齿龙类的最后栖息地。株洲恐龙动物群的发现对于了解亚洲特别是中国恐龙的生物地理区系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中侏罗世晚期到晚侏罗世早期沉积的石树沟组(Eberth et al.,2001)产出过巨型的蜥脚类恐龙化石(Russell and Zheng,1993),但产出的兽脚类恐龙个体则相对较小(Currie and Zhao,1993)。我们近年来在石树沟组中采集到大量脊椎动物化石(Clark et al.,2006),其中包括许多零散的骨骼和牙齿标本。本文报道一个产自石树沟组上部的兽脚类牙齿化石(IVPP V 15310),对于全面了解石树沟脊椎动物群具有一定意义。V 15310保存了一个近乎完整的上颌齿或下颌齿的齿冠。它具有典型兽脚类恐龙牙齿的特征:强烈侧扁,向后弯曲,前后缘有锯齿。齿冠有几种不同的磨蚀面:齿尖磨蚀成近圆形,靠近齿尖的齿冠前缘有一较大的平的磨蚀面,锯齿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磨蚀。V 15310很大,相关的测量数据和一些白垩纪的巨型兽脚类恐龙牙齿的测量数据相近。依据我们定义的一个定量评估锯齿大小的指标(锯齿大小指数),得出V 15310的锯齿大小指数非常小,与霸王龙相似,这与锯齿和齿冠大小具有反比关系的结论是一致的(Farlow et al,1991)。V 15310的另外一些形态特征对于推断它在兽脚类中的系统位置也提供了帮助。这些特征包括后缘锯齿明显高于前缘锯齿以及齿冠的唇侧和舌侧都有微弱的釉质褶皱。根据牙齿大小、釉质褶皱的发育程度以及锯齿的形态(Sereno et al.,1996;Chure et al.,1999;Holtz,2004),V 15310被归入中国盗龙类。其中,后缘锯齿和前缘锯齿的基部长度近似,但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这一特征组合可能是中国盗龙类的一个鉴定特征。这一特征组合也见于四川的中国盗龙类。相比而言,V 15310在已报道的侏罗纪兽脚类恐龙牙齿中尺寸最大(Smith,2005;Smith et al.,2005),大小接近白垩纪的一些巨型兽脚类恐龙牙齿。新材料的发现表明兽脚类至少在晚侏罗世早期就已演化出了这种巨型体型。  相似文献   

16.
辽宁早白垩世义县组一原始鸟脚类恐龙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初步记述了采自辽西地区早白垩世义县组新的原始鸟脚类恐龙化石材料,并依此建立一新属新种上园热河龙(Jeholosaurus shangyuanensis gen. et sp. nov.)。化石产于北票市上园镇陆家屯义县组下部第一段灰白色凝灰质砂岩中,同一层位产出过大量鹦鹉嘴龙化石。上园热河龙的主要鉴定特征包括6个前上颌齿,鼻骨背面发育小孔,前齿骨约为前上颌骨主体长度的1.5倍、未发育股骨前髁间沟、骨不在一平面上,第三趾趾节中第四节最长。上园热河龙具有一些真鸟脚类恐龙的近裔性状,比如眶前孔小,方骨孔大,位于方颧骨侧面,外下颌孔缺失。另外,上园热河龙的股骨近端形态非常接近进步的鸟脚类恐龙。但是上园热河龙发育有6个前上颌齿,上下颌关节处与齿列位于同一水平线,前上颌齿列与上颌齿列位于同一水平线,这些原始特征未见于已知鸟脚类恐龙。上园热河龙确切系统分类位置需要进一步确定。 上园热河龙是义县组中发现的第二种鸟臀类恐龙,增加了这类恐龙在热河生物群中的分异度。  相似文献   

17.
长掌义县龙(Yixianosaurus longimanus)是发现于中国辽西下白垩统的一种小型兽脚类恐龙。最初的研究认为它代表一种进步的手盗龙类,但最近的一项研究工作质疑了这一系统发育假说,新的系统发育研究认为长掌义县龙代表一种原始的手盗龙类。鉴于长掌义县龙的系统位置会影响我们对兽脚类前肢和羽毛演化等关键问题的理解,因此需要评估哪一个系统发育假说更为可靠。本文评述了长掌义县龙所有可被用于系统发育研究的形态学特征,证明了这一小型兽脚类恐龙属于基干副鸟类,并很可能属于基干恐爪龙类。这一结论与最初的研究结果相吻合。这一系统位置也与长掌义县龙可能具片状羽毛相吻合,并且否定了手盗龙类前肢演化历史复杂的假说。  相似文献   

18.
世界最著名、最权威的杂志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1999年第11期刊出了几幅制做精美 ,色彩艳丽的“带毛恐龙”的照片和复原图。文章用醒目的标题 ,大字刊出“霸王龙有羽毛吗?”文章开篇报道了一种似鸟非鸟似龙非龙的动物。作者引用了研究者给这个特殊的动物起的名子叫做辽宁古盗龙(Archaeoraptorlianigensis)。文中记述这只似鸟似龙的动物 ,长着始祖鸟一样的头和翅膀 ,有着典型小形兽脚类恐龙 -驰龙式的棒状的尾巴 ,并声称他们找到了连结鸟类和恐龙类进化过程中缺失的环节。结论是鸟类由小形兽脚类恐龙进…  相似文献   

19.
<正> 1988年是中一加恐龙合作计划的第三个野外工作年。这一年的野外考察主要是在内蒙、新疆进行的。6—7月份考察队在内蒙乌拉特后旗巴音满得呼地区晚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这些化石均分布在一个南北向约10公里长的冲沟里,岩层产状较平缓,出露厚度70米左右,约含四个化石层。恐龙化石包括原角龙类Protoceratops,幼年及成年个体20余具;甲龙类Pinacosaurus的幼年个体群;小型兽脚类Saurornithoides、Oviraptor,鸟脚类化石及大量恐龙蛋化石。此外亦发现大量的其它爬行动物及早期哺乳动物化石:蜥蜴、鳄鱼、乌龟和多瘤齿兽等。这一阶段的考察工作同时也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将军戈壁展开,继续1987年未完成的两具恐龙的发掘工作。7月,考察队转移至二连浩特达布苏。这一化石产地最早于20年代由美国中亚  相似文献   

20.
彭光照 《化石》1993,(4):29-30
肉食恐龙在六千五百万年前就绝灭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恢复它们的生活方式,如它们怎样捕食,怎样消磨时光;它们的社会习俗如何;它们怎样繁衍后代等等。我们可以根据化石记录所获得的信息来进行推断。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格雷戈里S.保罗博士写了一本关于肉食恐龙的书——《世界上的肉食恐龙》。保罗博士从肉食恐龙同鸟类和哺乳类一样是热血动物这个基本理论出发,对肉食恐龙的生活方式作了描绘,提出一些与传统认识截然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在心理学上爬行动物不能在特殊的环境下生存,肉食恐龙并非死气沉沉、呆头呆脑的笨物。化石记录表明,肉食恐龙从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