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贺兰山天牛科昆虫区系组成及垂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2015年对贺兰山不同海拔和垂直植被带的天牛科昆虫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贺兰山共有天牛科昆虫6亚科31属45种,其中,沟胫天牛亚科属、种数最多,有14属21种,其种数占总种数46.67%,天牛亚科有9属12种,幽天牛亚科有4属5种,花天牛亚科有2属4种,锯天牛亚科2属2种,膜花天牛亚科仅有1属1种。区系组成上,古北界有17种,占总种数的37.78%,其中中亚成分占35.29%,广布型28种,占总种数的62.22%。在我国昆虫地理区划中的分布共有13个分布类型,全国广布型最多,占总种数的20%。以蒙新区种类为主体,并与东北区和华北区关系密切联系。在垂直分布上,以山前阔叶林带采集到的天牛种类最多,有22种,占总数的48.89%;从低海拔的山前荒漠半荒漠带到高海拔的山地针叶林带,天牛物种数量逐渐增加;除山地草原带外,随海拔增高,古北界种类逐渐增多。通过聚类分析显示,山地针叶林带和针阔混交林带天牛种类组成相似性较高;山地灌丛带、山地疏林带和山前阔叶林带相似性较高;山前荒漠半荒漠带、山地草地带与其他植被带天牛组成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分布于广东的176种蝽科昆虫的区系结构进行剖析,全属东洋区及与东洋区有关的跨区系种,具有鲜明的东洋区特性,纯属东洋区系种127种,约占72%,连同分布延伸到古北区的偏东洋区系种39种,则共达166种,约占94%,占绝对优势。从各亚科看,盾蝽亚科纯属东洋区系种占95%,荔蝽亚科占93%,短喙蝽亚科占75%,蝽亚科占70%,兜蝽亚科占55%,益蝽亚科占40%。  相似文献   

3.
为比较缘蝽总科昆虫的精巢形态差异,解剖镜下解剖观察拍照,对缘蝽总科3科4亚科6属9种昆虫的精巢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缘蝽总科精巢、输精管皆被有不同颜色的被膜。姬缘蝽科Rhopalidae姬缘蝽亚科Rhopalinae迷缘蝽属Myrmus精巢为小(中)型卵圆形。缘蝽科Coreidae缘蝽亚科Coreinae棘缘蝽属Cletus精巢近似三角形。巨缘蝽亚科Mictinae安缘蝽属Anoplocnemis小型圆球形。蛛缘蝽科Alydidae蛛缘蝽亚科Alydinae长缘蝽属Megalotomus为小型卵圆形。缘蝽总科姬缘蝽科Rhopalidae姬缘蝽亚科Rhopalinae环缘蝽属Stictopleurus、伊缘蝽属Rhopalus为长圆椎(圆柱)状。精巢大小与个体大小成反比。缘蝽总科精巢形状、大小、颜色及输精管粗细在科级、亚科级、属级具有分类特征。  相似文献   

4.
扩增并测定了我国蝽科4亚科8属11种昆虫线粒体COⅡ基因585 bp的序列,对序列的碱基组成、转换颠换、遗传距离等进行分析,探讨了COⅡ基因在该科的分子进化机制.并基于COⅡ基因序列数据,分别采用邻接法(NI)、最大简约法(MP)和贝叶斯推论法(BI)建立蝽科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蝽科昆虫COⅡ基因A T含量平均为71.7%,存在较强的A T含量偏向性,氨基酸的变异率为27.2%;亚科间的遗传距离介于0.168~0.242之间,大于亚科内属种间的遗传距离,蝽科与盾蝽科2外群之间遗传距离最大,两科之间存在明显的间断.分子系统发育树表明,短喙蝽亚科为蝽科中较为原始的类群,分化较早,益蝽亚科与舌盾蝽亚科关系较近,形成一对姐妹群,蝽科中捕食性种类--益蝽亚科是较为特化的类群,它是由植食性种类分化而来.蝽科4亚科间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为Phyllocephalinae (Pentatominae (Asopinae Podopinae).  相似文献   

5.
姬猎蝽(Nabidae)是半翅目中的一个小科,从前人们把它作为猎蝽科的一个亚科;由于它们的喙显然是四节,以后又把它单独的列为一科。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本科的系统地位是在猎蝽总科和臭虫总科之间,并且更近于臭虫总科。 这科的种类多为捕食性,捕食各种较小的昆虫,所以是田间的一类益虫。 本科在我国已有记载的种类不多,胡经甫氏(1935)的中国昆虫名录中列举了8种,没有包括台湾的种类。在台湾共发现8种:Alloeorhynchus vinulus Stal(Reuter et Poppius,  相似文献   

6.
西藏蝽科昆虫区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章士美 《昆虫学报》1986,(4):426-431
根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西藏日喀则地区植保站、西藏自治区农科院、西藏农牧学院、西藏山南地区农科所等单位收藏的蝽科昆虫标本,以及1984年6—9月作者在藏期间所采集的蝽科昆虫,经过整理鉴定,计得80种。这个数字,比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西藏昆虫”一书所载,多37种,当然这里面漏查、漏列的虫种、采地,估计还有不少,但至少可说是迄今为止对西藏蝽科昆虫了解得比较详尽的一份纪录。现根据这份纪录,作出西藏蝽科昆虫区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封开县黑石顶自然保护区,地处东经111°52′.北纬23°31′、北回归线在其南部穿过。该区面积6万余亩,属南亚热带常绿阔叶季雨林,生物资源丰富,目前已知植物种类有195科636属1400多种。动物尚未有完整的资料。自1984年至今,我们结合教学,曾先后9批师生到该区考察采集昆虫,参加人数共79人次,累计892个工作日,收集了一批标本,经整理鉴定,其中半翅目(Hemiptera)昆虫13科146种,包括龟蝽科10种,土蝽科1种,蝽科57种,同蝽科2种,异蝽科1种,缘蝽科31种,蛲蝽科2种.束蝽科1种,长蝽科14种蝽,红科3种,网蝽科2种,猎蝽科21种及盲蝽  相似文献   

8.
刘胜利 《昆虫学报》1981,(2):184-187
扁蝽科Aradidae已有记载约一千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国内已知扁蝽达90种,隶属于4个亚科、16个属。本文共记述了4个新种,属于扁蝽亚科Aradinac 1种,无脉扁蝽亚科Aneurinae 2种及霜扁蝽亚科Carventinae 1种。该科昆虫多以菌类为食,在我国湖北和广西有一种茯苓喙扁蝽Mezira(zemira)poriaicola Liu,危害茯苓,给中药生产带来损失。文中所有新种的正模和配模标本,均保存在天津自然博物馆。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基于中国鳞翅目50科小蛾类昆虫的寄主植物数据,探索小蛾类昆虫与其寄主植物之间的关系。对昆虫种数与寄主植物种数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采用了z分数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及利用箱式图对数据进行异常值检测,并对检测的结果分科进行食性分析。昆虫种数与寄主植物种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860;异常值检测结果显示蝙蝠蛾科、细蛾科、祝蛾科、织蛾科、斑蛾科、羽蛾科、卷蛾科和草螟科8科数据异常;这8科小蛾类昆虫除了织蛾科和祝蛾科以腐食性为主外都是植食性,其中植食性昆虫包括单食性的斑蛾科,寡食性的羽蛾科和细蛾科以及多食性的蝙蝠蛾科。而卷蛾科中黄卷蛾族和小卷蛾族的幼虫以多食性较为常见,花小卷蛾族幼虫则以单食性为主。草螟科中斑野螟亚科和禾螟亚科以单食性为主;草螟亚科和野螟亚科以寡食性为主。中国小蛾类昆虫与其寄主植物种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小蛾类分类研究以及农林害虫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蝽科部分昆虫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及其系统发育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蝽科蝽亚科3种、益蝽亚科2种、荔蝽亚科1种、盾蝽亚科2种昆虫进行序列测定,获得Cyt b基因432bp的序列片段,该片段中碱基T、C、A、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1.3%、12.4%、37.6%和18.7%,A T平均含量为68.9%,明显高于G C含量(30.1%);密码子第三位点A T含量更高达82.7%。属和种间序列变异大,碱基替换多发生在第三位点。以筛豆龟蝽(Megacopta cribraria)为外群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形态特征与序列变异率,赞同将盾蝽亚科、荔蝽亚科从蝽科划分出来并提升为科的观点,它们之间的系统关系为:盾蝽科与荔蝽科形成姊妹群,较蝽科发育得早;蝽科作为一个单系群,是蝽总科中最为进化的类群。  相似文献   

11.
12.
13.
图论在中国慈姑属数量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慈姑属(Sagittaria L.)是水生单子叶植物泽泻科(Alismataceae)的一个重要属。近年来,陈家宽等对中国慈姑属进行了系统研究。作者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了中国慈姑属的数量分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慈姑属分类性状数目较大,因而在压缩后的三维空间中描述分类群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4.
15.
16.
兰州北山三种蜥蜴春季食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兰州地区密点麻蜥、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的春季食物均为动物食物。无论在栖息地重叠地区还是非重叠地区,三种蜥蜴的食物种类在种间均无显著差异(F=0.861,dfT=2,dfE=36,P〉0.05)。种内不同性别和年龄食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1. When myosin is exposed to a typical denaturing agent (acid) it becomes insoluble and its SH groups are activated. 2. The same number of active SH groups is found in the soluble myosin of resting muscle as in the insoluble myosin of muscle in rigor. No activation of SH groups accompanies the formation of insoluble protein in rigor. 3. When the insoluble myosin of muscle in rigor is treated with a denaturing agent its SH groups are activated. 4. Protein coagulation as brought about by denaturing agents (heat, acid, alkali, alcohol, urea, salicylate, surface forces, ultraviolet light) is a distinctly different change from the coagulation of myosin brought about by the unknown agent in musc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