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鸡是人类较早驯化的家禽,也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家禽,因此也有很多植物以"鸡"命名。在以"鸡"命名的植物中,许多是拟形得名,如鸡冠花、鸡腿堇菜、鸡爪槭、鸡眼草、鸡蛋果等;也有因颜色而命名的,如金鸡菊、鸡血藤、鸡蛋花等;还有一些是因与雉类其他物种相近而得"鸡"名,如锦鸡儿等。此外,还有以质感、气味或者味道而得名的植物,如鸡矢藤、鸡肉参等。  相似文献   

2.
周新生  严福顺 《昆虫知识》2005,42(5):570-572
观察了用金莲花(TropaeolummajusL.)饲养的菜粉蝶PierisrapaeL.的发育情况,表明金莲花能使菜粉蝶完成世代发育,是其理想的寄主植物。国外有研究表明:将金莲花上取食的幼虫人为地转移到十字花科或其它寄主植物上,幼虫可正常取食,并最后发育为成虫;反之,将十字花科植物上取食的2龄至5龄的幼虫转移到金莲花上,则拒食外迁,最后全都饿死。然而,若将小麦胚芽人工饲料上饲养的幼虫转移到金莲花上,则幼虫正常取食。这是由于菜粉蝶幼虫在十字花科植物上取食的1龄阶段发展了对金莲花植株内所含的取食抑制化合物的敏感性,而在小麦胚芽人工饲料上取食的幼虫因一直接触取食抑制化合物而不对金莲花所含的取食抑制化合物产生敏感性之故。化学提取和昆虫行为实验证明,在金莲花中所含的取食抑制化合物的主要成分是绿原酸。  相似文献   

3.
大豆蚜在寄主与非寄主植物上的口针刺吸行为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韩心丽  严福顺 《昆虫学报》1995,38(3):278-283
用EPG记录法记录了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nra在寄主和非寄主植物上的口针刺吸行为。结果表明,大豆蚜在寄主大豆植物的韧皮部取食时间长,而在非寄主棉花、黄瓜和丝瓜植物韧皮部取食时间甚短或根本未取食;非寄主植物内部对大豆蚜的侵害存在抗性,影响取食的因素和其所在部位因非寄主植物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4.
刘志源  孙玉诚  王国红 《昆虫知识》2012,49(6):1696-1702
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植物建立起应对昆虫取食为害的精密而又复杂的防御机制,植物转录组调控中防御应答基因的表达及防御物质的合成因不同的昆虫取食方式而异。一般来说,咀嚼式口器昆虫取食时造成大面积组织伤害,可诱导植物产生伤害反应;而刺吸式口器昆虫因其特殊的口针取食,诱导植物激活病原体相关的防御途径。不同的防御途径激活不同的识别机制和信号途径。本文从信号识别和转导上综述了不同食性的昆虫取食植物时所引发的防御反应,分析了昆虫-植物相互作用关系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5.
野外条件下广聚萤叶甲对豚草的产卵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振军  孟玲  李保平 《昆虫学报》2011,54(11):1297-1304
为探究影响广聚萤叶甲Ophraella communa LeSage选择豚草产卵的环境因素, 在南京城郊于2009年6月23日至9月1日豚草生长季节, 跟踪调查了60个豚草斑块上落卵数量动态, 运用跨栏模型分析了影响叶甲产卵以及产卵数量的因素。结果表明: (1)产卵发生随季节延长、 豚草被取食程度增大、 株高增长、 暴露环境中斑块增大而增加, 但随遮蔽环境中豚草斑块增大、 开花、 开花后季节延长、 季节延长情况下被取食程度增大、 开花后被取食程度增大等因素而降低; (2)落卵数量随季节延长、 豚草被取食程度增大、 暴露环境、 开花期被取食程度增大、 开花期株高增长等因素而增加, 但随豚草开花、 季节延长情况下被取食程度增大而减小; (3)落卵量随季节延长而增大的幅度在豚草营养生长期明显大于开花期, 在暴露环境中随季节延长而呈明显直线增大, 但在遮阴环境中先直线增加, 于10周后趋缓。研究结果说明, 影响产卵发生与落卵数量的因素不完全一致, 产卵发生与落卵数量主要受因子之间互作的影响, 而较少受到单因素的独立影响。  相似文献   

6.
2014年10—12月和2015年3—5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对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japonicus春季和冬季的取食空间生态位进行了研究,主要记录暗绿绣眼鸟的数量、取食时段、食物种类以及包括取食高度、水平取食位置、取食方向等相关取食行为数据。结果表明,暗绿绣眼鸟为杂食性鸟类,主要采食植物嫩叶、果实,偶尔采食昆虫或花瓣。春季取食的植物有31种,食物生态位宽度为13.86;冬季取食的植物有21种,食物生态位宽度为11.75;春季和冬季的食物生态位重叠度为0.903。春季暗绿绣眼鸟在06∶00—09∶00取食频次最高(占42.93%),而冬季则是在09∶00—12∶00取食频次最高(占38.04%)。卡方独立性检验表明:春季和冬季暗绿绣眼鸟在取食时间和取食高度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水平取食位置和取食方向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7.
猪疥螨病是一种发生十分普遍的体外寄生虫病,其病原为猪疥螨[Sarcoptes scabiei var.suis(Degeer)].猪龄太或存栏时间长的个体,发病往往十分严重。猪疥螨在猪体表皮上掘洞潜入为害,不断蛀食形成隧道,由于若虫在表皮中直接取食和排泄粪便,造成患部奇痒,病猪经常尤其是在夜间频频摩擦身体,影响其正常生长与发育。  相似文献   

8.
鼠类对山杏和辽东栎种子的贮藏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路纪琪  张知彬 《兽类学报》2004,24(2):132-138
在北京市东灵山地区,选择灌丛生境,人工释放山杏和辽东栎种子,对两种种子在释放处被鼠类就地取食、存留动态、种子被搬运和贮藏的距离、位置、状态、微生境等进行了分析比较。采用活捕饲喂和咬痕比较的方法,对野外取食山杏和辽东栎种子的鼠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取食山杏和辽东栎种子的鼠类主要是大林姬鼠和岩松鼠;2)山杏种子被鼠类搬运的平均距离大于辽东栎种子,两种种子大多数被搬运至21m之内,在9m之内最为集中;3)山杏种子的中位存留时间较辽东栎种子长;4)在释放处,鼠类对辽东栎种子的就地取食强度(54.83%)大于对山杏种子的取食(0.17%);5)在搬运之后,大部分山杏种子被埋藏起来,仅有3粒被取食;而辽东栎种子大部分被取食;6)鼠类趋向于把种子搬运到灌丛下方或灌丛边缘进行贮藏或取食。山杏种子在贮藏点的数量为1—3粒,而辽东栎种子在贮藏点的数量均为1粒。  相似文献   

9.
附红细胞体和附红细胞体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附红细胞体病(Epeyrthrozoonsis,简称附红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简称附红体)感染机体后,寄生于人或动物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等处引起的人兽共患病,以发热、贫血和黄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928年schilling和Dinger首次在啮齿类动物血液中查到类球状血虫体;1934年Neitz等在绵羊红细胞上或血浆中查到多形态的微生物,命名为绵羊附红体(E. ovis);同年Adler等牛体内发现了形态同类球状血虫体相似的微生物,命名为温氏血虫体(E.wenyonii);与此同时,Kinsely等发现猪的类边虫科微生物能引起疾病。1950年Splitter证实该病原体是引起黄疸贫血病病原,命名为猪附红细胞体(E.suis)。1980年,Puntaric等首次描述人类附红细胞体病。我国最早于1972年在江苏南部报道猪红皮病后证实为附红细胞体病。1981年晋希民首次发现家兔感染附红细胞体以来,相继在牛、羊、猪等家畜血液中查到附红细胞体。1982年冯立明正式报告了我国2例附红细胞体病病人。但是由于人们对此病的认识较晚,人畜感染附红细胞体后多呈潜伏状态,病人也多无特征症状,故容易漏诊。  相似文献   

10.
取食经历对美洲斑潜蝇雌成虫寿命及生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 ,研究了取食经历对美洲斑潜蝇雌Liriomyzasativae成虫寿命和生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幼虫期在黄瓜取食而成虫期在四季豆上取食时 ,其雌成虫寿命、总产卵量和日平均产卵量均明显小于幼虫期在长豇豆上取食而成虫期在四季豆上取食时 (P <0 0 1 ) ;当幼虫期同在长豇豆上取食时 ,成虫在黄瓜上取食时的雌成虫寿命、总产卵量和日平均产卵量均明显小于成虫在四季豆取食时 (P<0 0 5或P <0 0 1 )。这说明美洲斑潜蝇幼虫和成虫取食经历对其成虫寿命和生殖力均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棉铃虫持续取食对棉花三种防御酶活性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取食作为一种关键的生物胁迫因子对棉花防御机制产生了重要影响。植物对昆虫取食产生的防御响应,在昆虫与植物的生态关系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明确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取食与棉花防御性之间的动态互作关系,本文研究了棉铃虫持续取食下及停止取食后,棉花中3种防御相关酶活性变化的时间效应。在明确了棉花受损程度与棉铃虫取食时间关系的基础上,分别考察了棉铃虫持续取食2、6、12、18和24h,对棉花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脂氧合酶(LOX)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针对棉铃虫持续取食棉叶12h后停止取食,研究了去除虫害胁迫后0、6、12、24和36h,棉花体内PAL、LOX、PPO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棉铃虫持续取食棉叶24h内,棉花中3种防御酶的活性响应有所不同,其中,棉铃虫持续取食2和6h对棉花体内PAL活性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而持续取食12h显著诱导了PAL活性,持续取食24和36h,均极显著诱导了PAL活性;棉铃虫持续取食2、6、12、和18h均显著诱导了棉花体内LOX活性,持续取食24h极显著诱导了LOX活性;棉铃虫持续取食6h极显著诱导了棉花体内PPO活性,持续取食24h显著诱导了PPO活性。棉铃虫取食12h后停止取食,在去除虫害除胁迫后0、6、12、24和36h,棉花体内PAL活性均显著升高;而LOX活性则呈现出先升高后恢复正常的现象;PPO活性开始无变化,但在胁迫去除后12和24h显著增高,到36h恢复正常。可见,棉花体内PAL、LOX和PPO活性对棉铃虫取食产生的防御响应,与其受虫害持续取食胁迫时间的增长呈正相关,随着取食时间和受危害的程度加大而升高。并且,在虫害胁迫去除后的一定时间内,棉花体内PAL、LOX和PPO活性依然会保持较高的活性状态,而同等程度机械损伤后的棉叶内PAL、LOX、PPO活性均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说明棉花对于棉铃虫取食胁迫的防御与棉花生理生化性质的改变有关,且具有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江红  蔡永立  李恺  王红  王亮 《生态学杂志》2005,24(9):989-993
在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中随机选择10株石栎(Lithocarpus glaber)大树,每株选择冠层向阳枝条2枝,取其所有成熟叶片(2332片)对昆虫取食状类型和取食强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栎叶片昆虫取食状类型多样,计有15种,但出现频度有很大不同;顶食状和缘食状的频度分别在30%以上;切叶状、连续小孔状和大孔状的频度在10%~30%:小孔状、阴面食状、叶中脉、泡状的频度在6.4%~1.5%;其余6种类型的频度〈1%。对叶片的危害程度取决于取食面积和频度,顶食状等3种类型频度高、取食面积大,对叶片的危害重;而阴面食状等11种类型取食面积较小,频度低,对叶片的危害较小;连续小孔状尽管取食频度高,但取食面积小,对叶片的危害也小。连续小孔状和切叶状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但连续小孔食状与阴面食状之间,切叶状、连续小孔食状与小孔食状之间则存显著负相关,其它取食状之间均没有显著相关性,反映出不同昆虫类型的取食生态位关系。石栎叶片昆虫取食率为13.6%,介于温带森林和热带森林之间;但石栎叶片的昆虫取食频率64%,小于辽东栎,可能是由于防御机制上的差异所至;此外,石栎叶片昆虫取食强度还受到植株本身因素和小生境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取食转双价基因(Bt+CpTI)棉叶以及取食一段时间转基因棉叶后,再取食常规棉叶,对棉铃虫取食量、体重增长量及中肠羧酸酯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分别用转双价基因棉叶和常规棉叶饲喂4龄棉铃虫幼虫5 d,比较考察了棉铃虫的取食量、体重增长量及中肠羧酸酯酶的活性;另外分别考察了棉铃虫取食转基因棉叶1 d及3 d后再取食常规棉叶,其中肠羧酸酯酶的变化。结果表明,持续取食常规棉花叶片5 d的棉铃虫,其中肠羧酸酯酶的活性持续升高;而持续取食转基因棉叶5 d的棉铃虫,其中肠羧酸酯酶的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取食转基因棉花叶片1 d后,取食常规棉叶的棉铃虫,其中肠羧酸酯酶的活性,随着换取常规棉叶时间的延长,活性逐渐降低;而棉铃虫在取食3 d转基因棉叶后再取食常规棉叶,其中肠羧酸酯酶活性却一直保持较高。可见,棉铃虫在取食转基因棉花后,其羧酸酯酶活性可以被诱导,这应与棉铃虫对转基因棉的抗性及防御性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同域分布3种啄木鸟冬季取食的生态位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戎可  司雨蕙  潘麒嫣  王欢 《生态学报》2018,38(23):8314-8323
为了掌握黑啄木鸟、三趾啄木鸟和大斑啄木鸟的冬季取食行为特征,特别是三者之间取食生态位的差异,于2016年1月5-13日,在黑龙江省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样线法结合样方法对3种啄木鸟的取食生境和取食行为进行了系统调查,收集了15个生境和行为特征变量数据。共布设45条样线,484个对照样方,收集312组啄木鸟取食数据,其中黑啄木鸟73组,三趾啄木鸟97组,大斑啄木鸟142组。多变量回归树和多分类逻辑斯谛分析结果显示,3种啄木鸟在所调查的15项特征上存在显著分异。采用基于利用-可利用方法的Bailey''s方法和双因子方差分析,分别对3种啄木鸟的生境选择和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黑啄木鸟和三趾啄木鸟偏好在郁闭度较高的原始云、冷杉林中取食,而大斑啄木鸟则随机地在各种林型、生境中取食。黑啄木鸟、三趾啄木鸟多在树干取食,黑啄木鸟更常在倒木上取食,而大斑啄木鸟则多在树冠层取食。黑啄木鸟基本只在主干上凿洞,其他两种特别是大斑啄木鸟则可以在侧枝上取食。与黑啄木鸟和大斑啄木鸟凿洞取食昆虫不同,三趾啄木鸟多通过扒去树皮获得食物。黑啄木鸟的取食树基本为死树,单树取食时间最长,大斑啄木鸟多在活树上取食,单树取食时间最短,经常更换取食树,而三趾啄木鸟的取食树则死活参半,单树取食时间也较长。黑啄木鸟的冬季取食行为节律表现为双峰形,日出后和日落前各有一个活动高峰,其他两种则于白天持续取食。3种啄木鸟取食生境和行为生态位的差异,使它们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食物资源,共存于同一森林。  相似文献   

15.
圈养条件下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的食物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食物对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Latin ridibundus)的影响受到普遍关注.为18只红嘴鸥提供2~6种食物连续圈养4个周期共28 d后放飞,以探讨其食物选择特点.结果表明:1红嘴鸥偏爱新鲜的泥鳅、小鱼、小虾等,但也取食干鱼,以及面包、专用饲料、白菜等;2红嘴鸥昼夜取食,全天食物总消耗量随食物类别增多而增加,为14.4~118.6 g/d,平均(62.67±30.10)g/d,但受取食行为及食物可口性的影响;3红嘴鸥有群体取食特点,少数个体的取食诱导,导致某种食物或者某天的食物日消耗量增大;④改变食物构成时,红嘴鸥要经过1~2 d的取食试探才能正常取食,短期饥饿弱化了这种试探过程;⑤食物不是影响越冬红嘴鸥体重的惟一因素,圈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但其体重减少,而同期野外红嘴鸥的体重则从274 g增加到369 g.作者认为,在滇池地区越冬红嘴鸥取食大量面包和专用饲料是对食物短缺胁迫的适应.  相似文献   

16.
2013年3—5月,2014年12月—2015年2月,在广西宜州利用直接观察法对鹊鸲Copsychus saularis的取食生态位进行分析,记录鹊鸲的数量、取食时间、食物种类、取食方式、取食生态位、取食方向等,共记录38 d,收集数据6 407个。结果表明:鹊鸲为杂食性鸟类,以果实和昆虫为主,冬季取食的植物有23种,取食生态位宽度为11.24;春季取食植物有22种,取食生态位宽度为12.19;春季和冬季的取食生态位重叠度为0.359。卡方独立性检验表明:春季和冬季鹊鸲的取食时间和食物种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取食高度、取食水平和取食方向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鹊鸲的取食方式为啄食。鹊鸲的食物种类和取食时间受季节的影响较大,人为干扰是影响鹊鸲取食和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高黎贡山赧亢白眉长臂猿春季食物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3月9日—4月28日,在高黎贡山赧亢跟踪观察白眉长臂猿(Hoolock hoolock)的春季食性及取食行为,将其行为分为食果、食果汁和食叶。采用瞬时扫描法记录白眉长臂猿的取食行为,取食的种类、部位和地点等。在其活动区域内,以取食树为中心设置20m×20m的利用样方和以随机方式设置同样大小的可利用样方各19个。在样方内收集与取食树及食物资源相关的6个因子的数据。统计食物种类和资源量、选择指数、取食点的选择性等。结果表明,赧亢白眉长臂猿春季取食的食物共10种,其中果实类植物3种,果汁类植物1种,嫩叶类植物6种。10种食物中,白眉长臂猿对印度木荷(Schima khasiana)的果实和缅甸木莲(Maglietia haokeri)的嫩叶呈弱选择,对其他8种食物资源均呈强选择。Mann-WhitneyU-检验结果表明,利用样方和可利用样方间的食物资源量及食物种类数均差异极显著,以利用样方的资源量大,每一样方食物种类较多。果实是赧亢白眉长臂猿春季的主要食物资源,而嫩叶是补充。呈强选择的食物并不一定是取食频次高的食物;反之,取食频次高的食物也不一定呈强选择。白眉长臂猿常选择易处理的果实和粗灰分含量少的嫩叶,且果实是它摄取水分的主要来源。白眉长臂猿通常选择食物资源和种类相对集中的区域取食,这可以减少动物因寻找食物所耗费的能量,同时获得多种食物,满足其生理对营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巴山木竹发笋和大熊猫取食的时空格局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山木竹(Bashania fargesii)是秦岭大熊猫冬季和春季主要食物来源。秦岭地区巴山木竹的更新是保护大熊猫和评价其生境质量的一个重要因子, 而发笋是巴山木竹更新的主要方式。揭示巴山木竹发笋和大熊猫取食的时空格局以及二者空间和数量上的相关性对保护和恢复大熊猫栖息地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单变量和双变量Ripley K函数点格局方法, 对秦岭南坡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40 m永久样地竹子发笋和大熊猫取食情况连续6年(2002–2008年, 2007年除外)研究表明, 由于自身克隆生长、资源异质性、大熊猫取食和践踏等因素, 巴山木竹发笋呈现聚集分布格局; 而大熊猫取食的聚集格局可能归因于食物聚集分布、自身取食习惯和取食地段小地形特征。大熊猫取食和巴山木竹发笋空间上呈现正相关, 显示出巴山木竹为秦岭大熊猫食物主要来源。同时, 线性回归结果显示, 大熊猫取食强度与巴山木竹发笋产量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说明该地区还存在其他竹子提供食物来源, 大熊猫对巴山木竹不是完全依赖。  相似文献   

19.
2009年11月至2011年2月,在江苏省南京市观察到黑尾蜡嘴雀冬季取食12种树木的果实及种子。该鸟通常咬破果皮或种皮,取食种子的胚和胚乳等营养物质,为种子捕食者。由于其他一些食果鸟类也同期取食有关树木的果实,并传播其种子,黑尾蜡嘴雀的取食对这些树木的种子传播的影响是有限的。在初冬季节,黑尾蜡嘴雀常在树冠层取食果实,而在深冬季节,则主要在地表取食落果。黑尾蜡嘴雀能够咬碎枫杨等坚果的坚硬果皮,可为一起在地表觅食的麻雀取食种子碎屑物提供便利条件。黑尾蜡嘴雀与麻雀之间的偏利取食关系属于首次报道。文中对于城市环境管理中合理利用树木落果,为黑尾蜡嘴雀等鸟类提供越冬食物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明确Vip3Aa的作用机制,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棉铃虫4龄幼虫取食含Vip3Aa蛋白饲料后中肠杯状细胞的病理变化, 并比较了其病变与取食含Cry1Ac饲料后棉铃虫组织病变的差异。取食含Vip3Aa饲料后, 棉铃虫幼虫的中肠杯状细胞逐渐发生病变, 主要表现为: 微绒毛肿胀、 脱落; 细胞核核膜界限不清晰, 染色质分布不均匀; 线粒体变形、 数量减少, 内脊不清晰; 内质网杂乱不规则、 数量减少。与取食Cry1Ac的棉铃虫相比, 取食Vip3Aa的棉铃虫中肠杯状细胞发生病变较为缓慢, 在取食12 h后才发现明显病变, 随着取食时间的增加病变越来越明显; 而取食Cry1Ac的棉铃虫2 h后中肠杯状细胞就出现明显病变。本研究可为Vip3Aa作为新毒素策略的重要蛋白在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综合防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