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为保证期刊出版质量,《植物生态学报》对稿件中插图的制作和提交特做如下规定和说明。1基本要求分辨率:图分辨率不低于300 dpi。图的大小:半栏图控制在6–8 cm,通栏图控制在12–16cm,最大宽度为17 cm,最大高度22.5 cm,超过最大尺寸的请分成多个图制作。文字内容: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均应与正文中表述一致,中英文对照齐全。变量用斜体表示(如x,y)。中文用  相似文献   

2.
 该文研究了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细根生物量水平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采用钻土芯法(土钻内径7.0 cm), 在距树干20、50和100 cm处设取样点, 每个样点处分3层(0~10、11~20和21~30 cm)钻取土芯, 取样时间为5、7、9和10月。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细根(≤2 mm)生物量全年平均值为224.89 g•m–2, 在水平分布上表现为100 cm处细根生物量最大(244.20 g•m–2), 其次为20 cm处(221.03 g•m–2), 50 cm处最少(209.45 g•m–2)。在0~30 cm土层, 总细根(包括活跟和死根)生物量季节变化范围在169.67~263.09 g•m–2之间, 9月细根生物量最大, 5月细根生物量最少。0~1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季节变化差异显著(p<0.05), 11~20和21~30 cm差异不显著(p>0.05)。距树干100和20 cm处(0~10 cm土层), 细根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差异明显(p<0.05), 9月总细根生物量最大(172.82和185.68 g•m–2), 5月总细根生物量最少(69.28和73.47 g•m–2); 50 cm处季节变化差异不明显(p>0.05)。细根生物量分布和季节变化不仅受土壤垂直格局影响同时也与距树干不同水平距离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树种通过改变凋落物输入与周转及根系活动影响土壤的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及固碳功能。合理选择树种是碳汇林业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了减少林分特征和立地条件差异的影响,2004年在相同气候、土壤和经营历史的立地上建立了东北地区常见树种同质园,10年(2013–2014年)后测定了其中的3种阔叶树(白桦(Betula platyphylla)、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和两种针叶树(落叶松(Larix gmelinii)、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纯林的土壤有机碳(SOC)及土壤容重、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p H值等相关因子,旨在比较探索树种对SOC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树种显著影响0–40 cm土层SOC总密度(p0.05)。其中,0–10 cm土层SOC密度变化范围为2.79–3.08 kg·m–2,表现为胡桃楸林水曲柳林白桦林落叶松林樟子松林;10–20 cm土层变化范围为1.56–2.19kg·m–2,表现为樟子松林胡桃楸林水曲柳林白桦林落叶松林;20–30 cm土层变化范围为1.17–2.10 kg·m–2,表现为白桦林、水曲柳林显著高于其他树种纯林;30–40 cm土层变化范围为0.84–1.43 kg·m–2,表现为白桦林显著高于其他树种纯林。(2)SOC密度垂直分布格局因树种和土层而异。胡桃楸林、落叶松林0–10 cm土层SOC密度占0–40 cm土层总密度的相对量显著高于其他树种纯林,白桦林20–40 cm土层的SOC密度相对量显著高于其他树种纯林,这说明不同层次SOC密度的主控因子因树种而异。(3)不同树种纯林SOC浓度、容重差异显著,且两者呈负相关。胡桃楸林、水曲柳林和落叶松林SOC密度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p H值均呈正相关关系。5个树种纯林SOC密度均与全氮密度呈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树种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活动而显著影响SOC密度,不同树种SOC密度垂直变化格局可能是由不同树种在各个土层中的SOC密度主控因素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4.
垃圾填埋场是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 CT)污染的重要来源,明晰覆盖层功能层带中CT的转化机制对其污染控制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构建模拟覆盖层系统,开展了CT沿程生物降解及微生态研究。覆盖层理化特性分析表明,长期生物氧化使覆盖层形成了稳定存在的厌氧层(>45 cm)、缺氧层(15–45 cm)和好氧层(0–15 cm)功能层带,各特征层带氧化还原电位、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为CT降解提供了生物资源和有利条件。降解结果显示,CT在厌氧层和缺氧层脱氯产生氯仿(chloroform,CF)和二氯甲烷(dichloromethane,DCM)及氯离子(Cl–),副产物在30 cm处浓度最大,好氧层中CF和DCM迅速发生好氧降解;CT降解速率为13.2–103.6μg/(m2·d),随填埋气通量增大而增大。多样性测序结果表明,不同层带功能菌属差异显著,中慢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为好氧层CT潜在降解菌属,硫杆菌(Thiobacillus)和间孢囊菌(Intrasporangium)为厌氧层和缺氧层潜在功能菌属;覆盖土中6种脱氯菌属和18种甲烷氧化菌...  相似文献   

5.
茄子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及果实性状的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立峰  李烨  李景富 《植物学报》2016,51(5):601-608
以茄子(Solanum melongena)材料09-101-M和10TL-102-F4-1的重组自交系(RIL)为作图群体,构建总长度为991.7c M、共包含16个连锁群157个位点、平均图距为6.32 c M的遗传图谱。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共检测到18个与茄子果实性状相关的QTLs,其中10个为主效QTLs,8个QTLs在两年两点的实验中能够被重复检测到。在所有QTLs中,控制果重的QTL fw1.1的效应值最大,为23.8%–31.6%,被定位在LG01(E09)上E25M34–E33M57b区域内;果长、果径与果重显著相关,且控制果长、果径与果重的QTL位于同一连锁群的相同区域。  相似文献   

6.
《植物分类学报》2008,46(1):107-107
1基本要求 图要大小适中,线条均匀,主辅线分明。图中文字与符号均应与正文中一致。中文使用宋体,英文和数字使用Times New Roman字体。字的大小:图号的大小在5号至4号之间(可加粗)为宜,图中的文字和标尺比例说明以6号至5号之间(不加粗)为宜,数字和单位之间要有空格(图如需缩制,本字号要求为缩制后的大小)。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表格及文字表述所用的一致。图中文字以横排为主,如果需要旋转,字向左倒(逆时针旋转)。图的放大倍数请在图中用标尺(b岫表示,这样在需要缩制时不会影响放大倍数的计算。图的宽度限制为≤8cm(半栏排)和≤17cm(通栏排)两种,最大高度不超过22.5cm。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安徽蓼属Polygonum一新变种——圆基愉悦蓼P.jucundumvar.rotundum Z.Z.Zhou&Q.Y.Sun。新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叶条状披针形,长4.5–9.0cm,宽0.5–0.9cm,基部圆形,近无柄;茎粗1.5–2.0mm。新变种在叶形上还与圆基长鬃蓼P.longisetum var.rotundatum A.J.Li相近,但其植株明显高,可达160cm,茎基部20–26节上生多数不定根,不定根长达10–16cm;花序的花梗长4–5mm,远伸出苞片外,易于区别。对新变种及其近缘种的花粉形态、花被片和瘦果微形态特征进行了扫描电镜比较观察。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南海北部IODP 367航次U1500B孔45R–56R段(1 262.4~1 378.8 m)岩心的浮游有孔虫进行生物地层学研究,共识别出15个浮游有孔虫生物事件,并结合锶同位素测年结果,建立了可靠的年代地层框架。45R–49R段为中中新世–晚渐新世沉积地层; 50R–53R以及55R(不包括55R-1 0~10 cm段)为早渐新世沉积地层; 54R、55R-1 0~10cm段与56R段获得岩心含有中中新世浮游有孔虫特征分子。综合岩性、地震反射剖面及物理性质参数等分析结果,推断1 306.84 m层位(位于49R)存在的沉积间断(约26.93–28.09 Ma),由南海在27 Ma的洋脊跃迁引起; 54R、55R-10~10 cm段与56R段岩心(约14.89–15.10 Ma)的混入可能与南海扩张结束后的断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9.
陈钦程  徐福利 《植物学报》2015,50(4):482-489
为探索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土壤有效性钾的钾素形态分布与含量变化规律,定期取样并测定了幼龄林(5a,10a)、中龄林(20a)、近熟林(30a)及成熟林(40a)的土壤有效钾含量。结果表明,速效钾含量在0–20 cm土层高于20–40 cm与40–60 cm土层;在0–20 cm土层中,年内不同生育期不同林龄间速效钾含量差异显著(P0.05);在0–20cm土层,土壤缓效钾和有效钾含量与其它土层含量差异不显著,年内不同生育期间土壤缓效钾和有效钾含量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速效钾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有效钾与缓效钾呈下降趋势,成熟林(40a)的土壤有效钾与缓效钾含量明显低于其它林龄。研究区域各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速效钾与缓效钾在含量分级标准中达到中等及高等含量水平,有效钾含量丰富。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中国寒温带地区不同林龄白桦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固碳能力,在样地调查基础上,以大兴安岭地区25、40与61年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乔木层、林下地被物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土壤层(0–100cm)碳储量与分配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白桦林乔木层各器官碳含量在440.7–506.7 g·kg~(–1)之间,各器官碳含量随着林龄的增长而降低;灌木层、草本层碳含量随林龄的增加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凋落物层碳含量随林龄增加而降低;土壤层(0–100 cm)碳含量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升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白桦林生态系统各层次碳储量均随林龄的增加而明显升高。25、40与61年白桦林乔木层碳储量分别为11.9、19.1和34.2 t·hm~(–2),各器官碳储量大小顺序表现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树干碳储量分配比例随林龄增加而升高。25、40与61年白桦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77.4、180.9和271.4 t·hm~(–2),其中土壤层占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81.6%、87.7%和85.9%,是白桦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随林龄增加,白桦林年净生产力(2.0–4.4 t·hm~(–2)·a~(–1))、年净固碳量(1.0–2.1 t·hm~(–2)·a~(–1))均出现增长,老龄白桦林仍具有较强的碳汇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五分地沟试验区为例,利用IKONOS卫星遥感图像,结合DEM,对地形复杂的黄土丘陵地区制作植被图,并进行三维显示,直观地表达了研究区域植被的空间分布。使用景观指数,分析了植被空间格局的特点。结果表明,试验区整体格局较破碎,但斑块稳定性较好,分维数为1.25。人工植被占主导地位,人工乔木林和农田成为基质,天然植被、水体等类型以小斑块的形式镶嵌其中。经过综合治理,当前的植被结构和空间布局能有利于控制试验区的水土流失。研究表明,高空间分辨率数据对于地形复杂的沟壑丘陵地区制作植被图及进行综合分析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氮沉降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及硅添加对土壤氮矿化的促进作用,该试验设置不同浓度的氮肥单独添加(0、20、40、60 g·m~(–2),分别为对照CK、N20、N40、N60)以及与硅肥配施(硅酸4 g·m~(–2), Si4),测定不同处理下0–20、20–40、40–6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铵态氮含量、净硝化速率、净氨化速率以及净矿化速率。结果显示:(1)单独添加氮肥,各土层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0–20 cm土层N20、N40、N60处理下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分别较CK增加63.48%、126.04%、247.03%和80.66%、152.52%、244.56%;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均有下降,20–40、40–60cm土层较0–20cm土层硝态氮含量分别平均减少53.90%、76.05%,铵态氮含量分别平均减少48.62%、68.23%。(2)土壤净硝化速率、净氨化速率及净矿化速率随着氮肥浓度增加均呈上升趋势。相同氮肥添加浓度下,土壤净硝化速率、净氨化速率和净矿化速率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逐渐下降(除CK外)。(3)与单独添加氮肥比较,氮硅肥配施,土壤氮含量有显著提高,在0–20 cm土层硝态氮和铵态氮较CK分别增加98.78%、192.62%、330.16%和99.96%、195.82%、306.32%,20–40、40–60 cm土层也有类似趋势。同时,氮硅配施促进了土壤氮矿化行为,在0–20 cm土层, N60Si4处理下的土壤净硝化速率、净氨化速率较单独施氮时分别增加35.88%、27.41%。以上结果表明,与单独氮肥添加相比,氮硅配施不但能提高土壤氮含量,而且能促进土壤氮的矿化作用,对大气氮沉降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3.
控制西美圆柏数量对美国俄勒冈州中部生态系统氮储量的影响 在美国俄勒冈州,控制西美圆柏(Juniperus occidentalis)的数量是一种公认的牧场管理措施,该做法 有助于恢复蒿草草原(sagebrush steppe)生境,该生境对野生动物和家畜都十分重要。然而,尽管控制木本 植物数量会对当地的流域管理和区域性氮库造成重要影响,但砍伐西美圆柏对生态系统中氮元素的影响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定量研究了两个相邻流域生态系统中的氮储量,其中一个流域经过处理(流域内的大部分圆柏已被清除掉),而另一个流域未处理(圆柏未被清除)。在圆柏被移除13年后,我们测定了两个流域里圆柏树林、灌木丛、草丛和枯枝落叶层的地上氮储量,以及两个流域中两个土层(0–25和25–50 cm)内的地下氮储量(根系和土壤氮储量)。研究结果表明,未处理流域的地上氮储量是处理流域 的6.9倍,因为未处理流域的地上生物量要大得多。然而,由于砍伐圆柏导致林下植被的根系生物量增加,所以处理流域的根系氮储量是未处理流域的3.1倍。0–25和25–50 cm土层氮储量没有受到圆柏砍伐的影响。总体而言,生态系统总氮储量在处理流域(9536 kg N ha−1)和未处理流域(9456 kg N ha−1)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在两个流域里,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氮积累量(至少95%的生态系统总氮量)均存在于地下(0–25 cm深的土壤以及根系)。这项研究证明,清除圆柏并不会显著影响生态系统的储氮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三倍体毛白杨(triploid Populus tomentosa)是我国华北地区主要纸浆林品种,在该地区多采用宽窄行模式栽植。为基于根系结构特征制定该模式下毛白杨人工林高效水肥管理策略和明确影响其根系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在5年生林分中于8株样树周围挖取2 106个土柱,研究该栽植模式下毛白杨根系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细根垂直分布对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碱解氮等的响应。结果表明,一维垂向上,宽行内细根根重密度(FRBD)在0–30 cm土层中随深度增加而递减,但在30cm以下土层呈均匀分布(p=0.079);窄行内FRBD呈"双峰"分布,即在0–20 cm(22%)和70–110 cm(31%)土层均有较多细根分布;10–150 cm各土层中,窄行FRBD较宽行高17%–148%。宽、窄行内,随深度增加,粗根根重密度(CRBD)均呈先增后减变化,而细根粗根比(F/C)无显著变化(p>0.05),窄行平均F/C较宽行高60%。一维径向上,宽、窄行内FRBD均呈近均匀分布,而CRBD和F/C均随距离增加分别显著递减和增大。二维尺度上,FRBD在窄行内分布相对均匀,但在宽行内主要集中在表土层且随距离增加细根浅层化程度增强;CRBD在树干两侧呈"不对称"分布;垂向0–20 cm、径向160–300 cm范围是宽行内平均FRBD和F/C较高区域,分别为宽行相应指标总平均的2.8和1.1倍。FRBD在0–30 cm土层中随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碱解氮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但在30 cm以下土层中无明显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宽、窄行间毛白杨根系分布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细根一维垂直分布和细根、粗根二维分布上。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碱解氮是0–30 cm土层中毛白杨细根垂直分布的重要影响因子,但对下层土壤中根系分布无影响。对宽窄行栽植的毛白杨林分灌溉时,灌溉水应供给到窄行区域;施肥时,缓释肥和速效肥应分别浅施在宽行中央附近和窄行内。  相似文献   

15.
研究以采自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段的928尾弧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curvilabiatus)为研究对象, 对耳石、脊椎骨和鳃盖骨三种年龄材料的准确性进行比较, 并对其种群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耳石是鉴定弧唇裂腹鱼最适合的年龄材料。弧唇裂腹鱼体长为48—508 mm, 体重为1.8—1898.9 g。体长体重关系式为W =2.279×10–5 SL 2.931。雌鱼最大年龄43龄, 雄鱼最大年龄23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雌性: Lt= 590.2[1–e–0.096(t–0.282)], Wt=3016.8[1–e–0.096(t–0.282)]2.931; 雄性: Lt=575.3[1–e–0.090(t+0.011)], Wt=2798.9[1–e–0.090(t+0.011)]2.931。弧唇裂腹鱼雌性和雄性的拐点年龄分别为11.5龄和11.9龄。研究结果表明弧唇裂腹鱼生长缓慢、寿命较长, 为典型的K-对策选择者。随着雅鲁藏布江下游河流环境受到的人为干扰逐渐加大, 应从控制捕捞、栖息地保护和加强人工繁育等方面保护弧唇裂腹鱼的种群资源。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位变化对泥炭地的植被组成及多样性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从而可能会深刻改变泥炭地的储碳潜力。目前,有关泥炭地植物多样性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对水位波动的响应还存在较大争议,且有关亚热带贫营养泥炭地地下水位对植物多样性及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选择鄂西南贫营养泥炭地为研究对象,调查了4个地下水位梯度(–4 cm、–8 cm、–12 cm、–20 cm)下的植被组成、多样性、生物量及土壤有机碳含量,以探究不同水位梯度对鄂西南贫营养泥炭地植物多样性、生物量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下水位下降,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总酚含量显著降低,而溶解氧含量显著增加(P <0.05)。并且,低水位(–20 cm)处土壤有机碳含量是高水位(–4 cm)处土壤有机碳含量的72%。(2)地下水位显著改变鄂西南贫营养泥炭地物种组成,随着地下水位下降,灌木物种数量增加,且以浅根系的杜鹃花科和蔷薇科植物为主。(3)总体上,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灌木多样性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P <0.05),而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不显著。(4)地下水位对植被地上总体生物量影响不显著,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南亚热带土壤易分解有机碳和水稳性团聚体对造林的响应 造林被认为可以提高土壤碳稳定性并促进土壤碳累积。然而,实验结果差异很大,造林在提高土壤碳稳定性方面的作用仍存在争议。因此,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不同土壤碳库对造林如何响应目前尚不清楚。基于此,本文对亚热带地区的尾叶桉林(Eucalyptus urophylla)、厚荚相思林(Acacia crassicarpa)、 红锥林(Castanopsis hystrix)、10树种混交林和自然恢复草坡等5种不同林型的土壤碳组分进行了研究,评估其不同土层(0–10、10–20、20–40 和40–60 cm)中的土壤易分解有机碳(容易被高锰酸钾氧化的有机碳ROC和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及土壤团聚体相关的碳对造林的响应。实验结果表明,造林(与自然恢复草坡比较)和林型并没有显著影响土壤ROC浓度,而自然恢复草坡土壤的DOC浓度在4个土层中均最高。0–10 cm土层中各径级的土壤团聚体其碳(C)浓度均是红锥林最高。此外,在任一土层中,林型对不同径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比例的影响均不显著。但是土壤深度显著改变土壤团聚体的分布,0–20 cm土层主要为>0.25 mm粒径的团聚体,20–60 cm土层则是0.053–2 mm粒径的团聚体占主导。这些结果显示造林和林型影响土壤DOC 和团聚体C,而且它们相比于ROC对造林的响应更为敏感。研究发现,与自然恢复相比,人工林降低了土壤DOC浓度,暗示它可能会减少土壤C的淋溶损失。此外,红锥林能够通过物理保护提高表土层中土壤碳的稳定性。本研究为关注土壤碳汇功能时的中国南亚热带地区造林树种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紫茎泽兰入侵地区土壤种子库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种子库是植物潜在的种群,其时空分布格局对植物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尤其是在受外来种入侵危害地区,土壤种子库的特征对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未来植被的结构、功能、组成与动态等更为重要。本文通过野外调查与萌发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四川攀枝花市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入侵地区的植被组成和紫茎泽兰种子雨前后土壤种子库的变化,初步探讨了受入侵地区种子库中包括紫茎泽兰在内的物种的种类与储量情况。结果表明:(1)在紫茎泽兰危害严重的地带,群落组成比较简单,草本层以紫茎泽兰最为丰富,种群构成为1–4年生植株及其荫庇下大量的实生幼苗,Drude多度极大,频度达100%;(2)在土壤种子库中有13种高等植物出现,与植被组成的相似度为0.31;土壤种子库总储量为3,180粒/m^2,其中紫茎泽兰1,950粒/m^2,占总储量的61.3%。种子库各层种子储量不同,上层种子少于中下层,差异不显著(P〉0.05),在土壤下层(5–10cm层)的紫茎泽兰种子仍然可以萌发;(3)种子雨后,表层土中(0–2cm)紫茎泽兰种子总储量为4,733粒/m^2;紫茎泽兰种子雨后种子萌发出现2个峰值,分别为第9天与第17天,表明土壤中的紫茎泽兰种子会阶段性打破休眠。紫茎泽兰在当地植被和土壤种子库中都占绝对优势,其他物种从种子阶段就开始亏缺,是紫茎泽兰不断更新和难以彻底控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植物水分来源的判定是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植物水分关系研究的重要方面,有助于理解沙地植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机制。该文研究了不同降水条件下科尔沁沙地典型灌木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和盐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的水分利用过程。试验采用增减雨装置模拟自然降水方法,设置增雨(+50%)、对照和减雨(–50%)3个处理,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测量了两种植物木质部水、降水、0–120 cm不同土层土壤水的稳定氢同位素比率(δD)和稳定氧同位素比率(δ~(18)O)值,最后利用Iso Source模型计算了两种灌木对潜在水源的利用比例。结果表明:1)增减雨处理主要影响表层(0–30 cm)土壤水分,增雨处理显著提高了两种灌木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且δ~(18)O值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而减雨处理δ~(18)O值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更加明显;2)在增雨处理下,盐蒿增加了对浅层0–40 cm土壤水的利用比例,而小叶锦鸡儿对各土层水分的利用程度较为平均;在减雨处理下,由于表层土壤含水量较低,两种植物均提高了对深层土壤水的利用比例,其中盐蒿主要用水层次为60–80 cm,而小叶锦鸡儿为60–120 cm;3)就不同降水季节而言,湿季(5–6月)由于降水迅速补给浅层土壤水分,两种植物主要利用0–60 cm的土壤水;旱季(9月)由于降水偏少,小叶锦鸡儿对浅层水分利用急剧减少,转而利用更深层次的土壤水分;而盐蒿对各层次水分利用程度较为均匀。由此可见,同小叶锦鸡儿相比,盐蒿具有更强的抗旱能力及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姚晓云  王嘉宇 《植物学报》2016,51(6):757-763
以沈农265和丽江新团黑谷杂交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s)为实验材料,对12个粳稻(Oryza sativa subsp.japonica)蒸煮食味品质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29个蒸煮食味品质相关的QTLs,分布于除第8染色体外的11条染色体上,LOD值介于2.50–16.47之间,加性效应值为–132.69–471.85,单个QTL贡献率为10.36%–73.24%。在第6染色体RM508–RM253区域检测到1个蒸煮营养食味品质多效性QTL簇,其中q AC6表型贡献率最大,解释73.24%的表型变异;在第10染色体PM166–RM258区域检测到2个与蒸煮食味品质相关的QTLs,分别是控制口感的q CTS10和综合评分的q CCS10。此外,检测到15个与RVA特征谱相关的QTLs,在第6染色体RM253–RM402区域检测到3个与RVA谱特征值相关的QTLs,表型贡献率均大于12%。这些定位结果将为粳稻蒸煮食味相关品质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