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刊词     
谢联辉 《华东昆虫学报》2011,(1):I0005-I000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对外贸易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自然物种行为变异,频繁的国际贸易加剧了自然物种迁移,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境恶化改变了物种生存策略,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农林业生产、对外贸易及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这些灾害极易因环境条件、人类社会活动等的变化而发生灾变,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2.
发刊词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对外贸易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了自然物种行为变异,频繁的国际贸易加剧了自然物种迁移,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境恶化改变了物种生存策略,外来入侵生物对生态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活动正在毁坏地球的气候,而越来越多的温室气体排放加速了对气候的破坏。(参见下文“正在改变的气候”文本框)环境的变化对健康的影响有时很直接:温度的上升、水循环的改变、地表臭氧含量上升、花粉的扩散都会增加人们在高温中的暴露程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邓小平在厦门市园林植物园的手植树为例,对云南樟的生物学特性、资源分布及在厦门地区的引种情况进行分析,认为:厦门植物园内云南樟生长异常的重要原因是根系活动环境恶化;厦门南亚热带海岛气候条件是导致其速生、提前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并提出相应的养护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农业资源环境评价方法与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确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我国31个省区的农业资源环境进行了系统辨识分析,运用评价分析结果与31个省区的粮食产量回归分析值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出15个粮食生产主产区和16个非粮食主产区,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环境恶化的根本方法——以研发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的农业宏观调控软件为依据,对农业实行WTO框架内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6.
(一)十年,在生物圈的进化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和长河中,仅仅是短暂的一瞬.但1981~1991年的十年间,却是中国伟大的变革时期。在此之前,1978年科学大会的召开,带来了科学振兴的春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致力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与此同时,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恶化,以及世界人口、能源、粮食、环境、资源五大社会问题的尖锐,正在困扰着各国的自然和社会科学家。1979年12月1日,中国生态学会成立。1980年9月10~15日,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北地区史前人类活动与生存环境变化的关系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本文通过总结分析西北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遗址14C测年、动植物遗存以及人骨碳同位素数据,梳理了不同降水量区域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过程,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0000-6000 BP,人类活动强度较弱且多分布在降水量大于400 mm的区域,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尚不清楚;6000-4000 BP,粟黍农业的强化促进了人类活动空间向西扩散,显著的气候事件导致人类活动强度下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开始显现;4000-2200 BP,史前跨大陆文化交流带来的农牧业元素促使不同降水量区域生存资料多样化,人类适应和影响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但该时期人类活动强度存在时空差异性,对环境的影响仅在区域尺度上呈现。  相似文献   

8.
森林衰退与全球气候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肖辉林 《生态学报》1994,14(4):430-436
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改变着大气的化学组成,从而改变着全球的气候,气候变率影响着森林的生长,甚至能导致森林衰退,全球气候变化引起森林衰退的机近几年制可能有几种,全球变暖,降水模型的改变以及蒸散作用的提高,将给一些森林带来高温胁迫和水分胁迫,危害植物的生理过程,CO2的施肥作用及其与气温升高的协同效应,将促进植物的新陈代谢,加速树木的成熟和衰老,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植物种竞争和分异将加强,气候变  相似文献   

9.
2001年6月28日 今天,是广东省生态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日。对我们来说,回顾与展望,既必要,又有意义;既感欣慰,更添豪情。一、二十年学会工作的回顾与综述 二十年,在生物圈的进化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仅仅是短暂的一瞬。但1981-2001年的二十年间,却是中国伟大的变革时期。在此之前,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带来了科学振兴的春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中国致力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与此同时,全球性环境问题恶化,以及世界人口、能源、粮食、环境、资源五大社会问题的尖锐,正在困扰着各国的自然…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对全球水资源和植物生长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那么,气候环境对全球粮食作物产量有多大影响?是否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气候与社会研究所(IRI)、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最新发现,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ENSO)是近年来导致全球各地同时出现农作物大规模歉收的原因。在过去三十年里,气候变异导致全球玉米产量波动达到18%。每年  相似文献   

11.
尹彩春  赵文武 《生态学报》2021,41(23):9536-9542
2021年2月18日,联合国环境署发布《与自然和谐共处:应对气候、生物多样性和污染危机的科学蓝图》。报告指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下降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三大环境紧急情况;人与自然关系面临着社会经济发展压力加剧环境风险、遏制环境恶化的全球承诺尚未兑现、环境风险威胁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多重挑战;全球亟需开展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框架的系统变革,加快应对全球环境危机的重点行动,改革资源环境和经济系统,提高粮食、能源和水系统的环境友好性与可持续性,加强对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健康的协同保护,进而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可持续发展。该报告结合全球环境评估的最新进展,强调了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仍是未来的重要研究课题,对我国社会-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有如下启示:(1)创新社会-生态系统的综合集成研究,探寻不同发展路径和气候变化情景下社会-生态系统时空演变特征与趋势;(2)注重科学研究对决策的支撑以及与国际重大议程的衔接,探索和创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黑线姬鼠(Apodemus aerarius)啮齿目鼠科,种群农田的分布密度在同一时期的不同生境,同一生境的不同时期,同一时期与生境的不同地区均存在着较显著的差异。主要是受食物、生活环境与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跟人类活动也有关。有目的地恶化黑线姬鼠栖息活动的大生境,可迫使其迁移至人为设计的小生境内,如辅以毒饵或放夹等进行突击灭鼠,则不失为省时、省力、省资金灭鼠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当今世界,全球变化是世界各国关注的话题。人口爆炸、环境破坏、气候变化等给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挑战。评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十分必要。过去,人们主要依靠冰心、年轮、化石、花粉、石笋、树轮、沉积物等代用资料来了解和重建过去的历史环境变迁。而历史资料作为古代人类亲眼所见的事实资料对于研究古代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但由于世界上具有长期、连续历史记载的国家较少,加之古文对大多数现代  相似文献   

14.
麦蚜是体型小、生活周期短的变温动物,对环境温度尤其是高温的变化十分敏感。气候变暖导致的温度升高是影响麦蚜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因子。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气候变暖对麦蚜影响的野外观测、预测模型及模拟试验的研究进展。气候变暖将导致麦蚜的主要分布和为害区向高纬度地区转移;气候变暖增加了生长季的有效积温,导致麦蚜始见期、迁飞期、盛虫期等物候发生期提前;温度升高提高了麦蚜的越冬存活率,使温带地区春夏季种群数量增加;处于不同营养级的物种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不尽相同,气候变暖可能影响麦类作物-麦蚜-天敌昆虫多营养级系统的种间互作。麦蚜的耐热性较差,气候变暖导致的高温幅度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夜间最低温升高、极端高温幅度和频率增加等典型特征对其有深刻影响。高温的幅度、持续时间对麦蚜的存活和繁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夜间变暖导致麦蚜存活线性下降,进一步恶化了日间高温对蚜虫的不利影响;极端高温事件的幅度和频率影响麦蚜的种群增长参数,不同种类麦蚜对极端高温事件的非对称响应改变了麦蚜种间的相对适合度、时间和空间上的群落结构和物种间的相对优势度。麦蚜可通过爬行和跌落等行为来缓解气候变暖造成的高温胁迫,在研究气候变暖对麦蚜影响的同时,应充分考虑麦蚜对气候变暖的适应和缓冲能力。如何人工模拟气候变暖趋势下温度的变化模式,精巧设计试验反映气候变暖主要特征,开展接近自然界变化的温度模式对麦蚜的影响和麦蚜对环境改变的适应性响应研究,将是未来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植物分布-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学、生物地理学研究中一个核心问题。采用最大熵物种分布模型,选取气候、土壤和地形3类环境类型中33个因子,对气候、气候-土壤、气候-地形、气候-土壤-地形4种环境组合对华北落叶松在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分布预测进行建模和检验。利用ArcGIS空间统计,划分华北落叶松分布适宜区,并制作分布适宜性等级图。结果表明,不同环境类型组合对华北落叶松分布影响的训练集和检验集的AUC值在0.965-0.983之间,均达到极准确的精度水平。在影响华北落叶松分布的主导因子上,气候、气候-土壤两种环境类型组合均为最热月的最高温度、温度的年较差和季节性温度变异,累计贡献率均达到74%以上,而气候-地形、气候-土壤-地形两种环境类型组合中海拔和坡度的影响最大,分别为48.8%和51.8%。在影响华北落叶松适生区(中、高、极高适宜区)面积上,气候、气候-地形两种环境类型组合差异不大,分别为102583km2和100698 km2,而气候-土壤、气候-土壤-地形两种环境类型组合影响下的华北落叶松适生区面积出现显著下降分别为57134 km2和66754 km2。最大熵模型能够很好的预测华北落叶松分布,地形因子能明显改变单一气候因子对华北落叶松分布的预测结果,虽然土壤因子对落叶松分布格局的影响不大,但在适宜性、尤其是中等以上适宜区分布上,其影响作用显著。以上结论可为华北地区的生态修复和落叶松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联合国2018年6月21日发布的一项报告预测:世界人口在2030年将从现在的76亿增加至86亿;到2050年达到98亿;到2100年将达到112亿。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预测:2050年,全球粮食要在现在的基础上再增加50%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意味着全球的农作物产量需保持年增长2.4%以上。要养活这么多人口,环境恶化,加上气候变化引起的各种自然灾害,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阎顺 《植物生态学报》2002,26(Z1):82-87
近 2 0 0 0年以来 ,天山北麓的气候有冷暖干湿波动 ,但总体干旱的基本面貌未发生根本变化。植被在森林的上下界限、平原河谷林的发育程度、平原低地草甸的面积上 ,随气候的变化而发生波动。山地生态系统比较稳定 ,平原生态系统相对不稳定。尤其是平原河流和湖泊抗干扰性极差 ,容易发生改变 ,同时也引起局地小气候及生物群的变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平原地区的水系变化很大 ,河流流量减少、流程缩短、尾闾湖消失、地下水位降低、扇缘溢出带北移等成为普遍现象。天山北麓是自然绿洲发育比较好的地带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绿洲大多为人工绿洲取代 ,自然绿洲功能弱化 ,基本失去了改善荒漠环境、生物栖息地、保护荒漠区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该区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有人为活动 ,早期以狩猎、牧业活动为主 ;中期以牧业为主 ,农业为辅 ;后期以农业为主 ,牧业为辅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有相当长的时间。清朝以来 ,尤其是解放后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急剧加强 ,成为近代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 ,主要表现在对水的控制而产生的一系列水系、植被、沙漠变化  相似文献   

18.
西南干旱河谷是分布于我国亚热带横断山区的隐域性河谷景观, 其环境受季风气候、岭-谷地形环境和人类开发活动的共同影响。适应于季节性干旱和垂直气候分异, 干旱河谷具有独特的植被和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资源。在过去几十年中, 干旱河谷的气候变化以增温为一致特征, 同时经历着广泛的人类活动干扰, 特别是道路建设、水利工程、矿山开发和城镇化驱动的土地利用变化, 造成了普遍的植被破坏、生境退化和生物入侵, 给乡土植物多样性资源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带来了严重威胁, 然而至今对干旱河谷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仍基本属于空白。因此, 建议及时建立干旱河谷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因地制宜采取退化植被修复、立体农业规划、特色植物资源利用和风景旅游开发等措施, 以维持干旱河谷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 以保障西南生态屏障的生态安全和生态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10月至11月,由新疆和田地委和行署全面规划、精心组织和实施的"和田绿洲气候环境变迁——克里雅河沙漠段全流域自然与人居环境科学考察"活动,历时31天,总行程约438公里。考察队对该流域历史时期的河流变迁、自然环境改变、历史动植物遗存,以及人类活动进行了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考察和采集样本,获取大量第一手资料和研究标本,以及获取各类信息上万条。螺类样本的主要发现地有两个:一个是克里雅河沙漠段圆沙古城遗址的城堡围墙下方,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本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环境污染,自然资源、人口、粮食等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的重大问题,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将环境教育渗于其内,寓于其中。本文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做法和体会。一结合教学,渗透环境意识环境知识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中环境知识都作了充分准备。例如在植物学教学中通过对根叶的讲述,使学生了解根系对固堤保土的作用,叶在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中的作用,通过对藻类、菌类、地衣、苔藓、裸子植物讲述使学生了解藻类、裸子植物在净化污水、调节空气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