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巢寄生行为     
巢寄生是一种鸟类将卵产在其它鸟的鸟巢中,由义亲代为孵化和育雏的一种特殊的繁殖行为。照片中所示的草地鹨(Anthuspratensis)喂食大杜鹃,就是一种种间巢寄生类型。大杜鹃是现有巢寄生鸟类80多种中最典型的一种鸟,它可把卵寄生在125种其它鸟类的巢中。巢寄生行为表现在:宿主的选择,大杜鹃在繁殖期寻找与孵化期和育雏期相似、雏鸟食性基本相同、卵形与颜色易仿的宿主,多为雀形目鸟类。寄生时间上,大杜鹃多在宿主开始孵卵之前,乘宿主离巢外出时快速寄生产卵。巢寄生的协同进化,表现在宿主卵的形态特征上。寄生…  相似文献   

2.
正《病理生理学》(第2版)主编:张根葆杨勤书号:978-7-04-052108-5定价:42.80元出版时间:2019年7月《华北地区常见鸟类野外识别手册》主编:张雁云书号:978-7-04-051969-3定价:39.00元出版时间:2019年7月《医学形态学实验(组织学与胚胎学分册)》(第2版)  相似文献   

3.
生活史是鸟类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生活史的影响因子对于研究鸟类的生态适应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3~9月,在广东省肇庆市江溪村对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和纯色山鹪莺(P.inornata)的繁殖参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除筑巢集中期、窝卵数、巢捕食率和割草毁巢率外,两种山鹪莺各繁殖参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2)黄腹山鹪莺的窝卵数相对较小,但卵重较大,而纯色山鹪莺则相反;3)与体重相似的9种雀形目鸟类相比,两种山鹪莺具有相对较高的年生产力;4)两种山鹪莺在部分繁殖参数上出现了分化,这可能是它们对不同巢捕食风险的响应,黄腹山鹪莺的巢捕食率相对较高,采取低窝卵数和高的卵重,而纯色山鹪莺则为高的窝卵数和低的卵重。  相似文献   

4.
2009年4-7月,利用光纤光谱仪和鸟类视觉模型对海南临高和澄迈2个池鹭(Ardeola bacchus)种群的卵色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池鹭卵的反射光谱波峰位于中波区域,最高峰位于绿色光区域,卵色为以绿色为主的蓝绿色,这种卵色可能是对捕食、营巢生境或雄鸟性选择的适应.基于鸟类视觉模型的分析表明,2个种群池鹭的卵在色度、亮度和色调UV上无显著差异,但在色调RGB上存在极显著差异.罗宾逊(Robinson)投射分析表明,澄迈种群的池鹭,其卵的色调RGB变异明显大于临高种群,这种变异可能与2个种群的巢寄生压力或营巢生境的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栖息地片段化对鸟类巢捕食风险的影响,我们于2010年4-8月,在千岛湖地区选取16个岛屿,分别在岛屿边缘和内部区域用放置鸡蛋(大型卵)和鹌鹑(Coturnix japonica)蛋(小型卵)的方法进行人工模拟地面巢试验,研究不同体积大小鸟卵的巢捕食率及其差异,分析巢捕食率与岛屿面积、隔离度、形状指数和植物物种丰富...  相似文献   

6.
于2010~2013年的繁殖季节,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收集了9种青藏高原常见雀形目鸟类的卵,分别进行了反射率测量。测量光谱范围为可见光(400~750 nm)和短波近红外(750~1050 nm)。卵在两个波段光谱的反射率分别是0.066和0.123,二者差异极显著。在可见光范围内,除赭红尾鸲Phoenicurus ochruros的波峰在绿色光范围内,其他物种都在黄色光范围内;在短波近红外范围内,反射率明显分为3个组,以角百灵和小云雀的地面开放巢较高,黄嘴朱顶雀和黄腹柳莺的灌丛巢较低,其他种居中;开放巢及封闭巢的卵反射率在可见光范围无显著差异,但在短波近红外范围有显著差异。我们认为,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植被郁闭度低,地面营巢环境不利于巢与卵的遮阳,造成营开放度高的地面巢的鸟卵近红外反射率相对较高,而灌丛巢和封闭巢的雀形目鸟类鸟卵相对较低,但对可见光谱的卵反射率各物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小杜鹃对强脚树莺的巢寄生及其卵色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ang CC  Cai Y  Liang W 《动物学研究》2010,31(5):555-560
于1999-2009年的鸟类繁殖季(4-8月)对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内的强脚树莺(Cettia fortipes)的繁殖进行监测,并采用光纤光谱仪,通过主成分分析、反射光谱、罗宾逊投射等方法对强脚树莺的卵色与小杜鹃(Cuculus poliocephalus)对其寄生的卵色模拟程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强脚树莺的繁殖成效在不同年份间均无显著差异,但其巢被捕食率和巢被寄生率都较高,分别为49.26%和9.18%。通过反射光谱分析,表明小杜鹃卵在色调和色度上高度模拟强脚树莺的卵,但其亮度高于宿主卵,而且在人眼无法探测的紫外光部分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2008和2009年4-9月,对黑龙江省安邦河自然保护区以及龙凤湿地骨顶鸡繁殖种群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骨顶鸡繁殖季节会建造3种巢结构:炫耀台、产卵巢和育雏巢,雌雄共同参与筑巢及领域防卫活动;巢高和巢深随窝卵数增多而呈上升趋势;平均窝卵数为8.77±0.24(n=75)枚,窝卵数随繁殖时间推迟而呈减少趋势;骨顶鸡雌雄共同参与孵化,雌性平均每次孵化时间高于雄性;雌雄共同参与喂雏,雏鸟至亚体阶段才完全独立,之前需亲鸟饲喂;骨顶鸡是杂食性鸟类,食物以植物为主,但也摄取动物性食物.  相似文献   

9.
于1999-2009年的鸟类繁殖季(4-8月)对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内的强脚树莺(Cettia fortipes)的繁殖进行监测,并采用光纤光谱仪,通过_芏成分分析、反射光谱、罗宾逊投射等方法对强脚树莺的卵色与小杜鹃(Cuculuspoliocephalus)对其寄生的卵色模拟程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强脚树莺的繁殖成效在不同年份间均尤显著差异,但其巢被捕食率和巢被寄生率都较高,分别为49.26%和9.18%.通过反射光谱分析,表明小杜鹃卵在色调和色度上高度模拟强脚树莺的卵,但其亮度高于宿主卵,而且在人眼无法探测的紫外光部分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从鸟巢特征、巢址选择、窝卵数、育幼行为、雏鸟生长发育、繁殖生产力以及繁殖对策等方面,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雀形目鸟类繁殖生态学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述。高寒草甸雀形目鸟类受适合繁殖季节长度、食物资源和捕食压力的影响,或选择逐步投资对策,或选择一次投资对策;每个种群的常见窝卵数就是最适窝卵数;雏鸟的发育模式相对固定,不存在补偿性生长,但是生长期长度是可变化的。①研究亲-子通讯行为的进化和稳定性,提出适应高寒草甸雀形目鸟类的亲-子间的通讯行为假设;②建立在巢环境特征变化梯度(开放到封闭)上的生命表,找出决定适合度的生命表参数(繁殖率和存活率)的因果关系;③测定在巢环境特征变化梯度上的生态领域变化将是未来研究的3个方向。  相似文献   

11.
鸟类学家提出了多种假说用于解释鸟类卵色的多态性,然而,不同学者的观点和研究结果不尽相同。本文从捕食者、警戒色、太阳辐射和巢寄生角度综述了各种假说和研究,探讨鸟类卵色的进化。  相似文献   

12.
巢址选择对鸟类的巢捕食率具有重要影响,研究鸟类的巢址特征与巢捕食率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揭示不同巢址特征对鸟类成功繁殖的作用。本研究以2014至2017年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察的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 concinnu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红头长尾山雀在卵期(产卵及孵卵期)(n = 124巢)及育雏期(n = 119巢)被捕食巢和成功巢的日存活率与发现巢的时间和营巢植物种类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根据其巢址的总体特征对其巢址安全性进行评级,以探究研究者评估的巢址安全等级对预测巢存活率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在卵期,营巢于竹类植物(如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us和刚竹属Phyllostachys sp.植物)、茶(Camellia sinensis)、灌草类植物(如蔷薇Rosa spp.和禾本科Gramineae植物)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上的红头长尾山雀巢的日存活率皆显著高于在松柏类植物(如油松Pinus massonian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和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上的巢;在育雏期,营巢于灌草类植物上巢的日存活率显著低于竹类、杉木和茶树上巢的日存活率。卵期巢的日存活率随巢日龄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但育雏期巢的日存活率不随巢日龄显著变化。此外,巢的日存活率与发现巢的日期之间没有显著关系,研究者评估为巢址安全等级不同的巢,其日存活率也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营巢于某些特定植物有助于降低红头长尾山雀面临的巢捕食风险,说明营巢植物种类对鸟类的繁殖成功率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桂西南石灰岩地区部分鸟类繁殖资料记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10~2012年每年的3~7月采用系统搜寻法和根据亲鸟的行为及活动路径确定巢址的方法,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弄岗保护站辖区及其周边林区和农田进行了寻巢及观察,超过40种鸟类的巢被发现.本文摘录了18种鸟类的繁殖资料进行报道,主要内容包括生活习性、繁殖时间、窝卵数、卵大小和巢大小等.本文为今后石灰岩地区的鸟类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作为胚胎发育的屏障,卵壳特征如卵壳厚度和气孔密度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本文研究了高寒草甸繁殖的7种代表性雀形目鸟类角百灵(Eremophila alpestris)、小云雀(Alauda gulgula)、黄头鹡鸰(Motacilla citreola)、树麻雀(Passer montanus)、粉红胸鹨(Anthus roseatus)、黄嘴朱顶雀(Carduelis flavirostris)、赭红尾鸲(Phoenicurus ochruros)的卵与卵壳特征,以探索在高寒缺氧环境下,不同科鸟类的适应性调节。结果发现,7种鸟类中,除小云雀和角百灵之外,其他鸟类的卵与卵壳特征均有显著的种间差异(除卵壳厚度和气孔直径之外);对7种鸟类卵壳厚度、气孔密度、卵体积、卵重之间的线性拟合显示,卵壳厚度、卵体积与气孔密度均无显著相关性(卵壳厚度:P = 0.11,卵体积:P = 0.09),卵重、卵体积与卵壳厚度呈显著正相关(卵重:r2 = 0.46,P < 0.001;卵体积:r2 = 0.44,P < 0.001);对7种鸟类卵的数据与繁殖期雌鸟平均体重的线性拟合结果显示:平均卵重、卵壳厚度的差异与雌鸟体重成正相关(卵重:r2 = 0.66,P = 0.03;卵壳厚度:r2 = 0.92,P < 0.01);对6种鸟类(缺乏粉红胸鹨窝卵数数据)卵的数据与孵卵相关变量的线性拟合结果显示:卵壳厚度及气孔率与窝卵数成负相关(卵壳厚度:r2 = 0.64,P = 0.056;气孔率:r2 = 0.87,P < 0.01),6种鸟类(缺乏树麻雀巢杯指数数据)气孔率与巢杯指数或巢型无显著相关性(巢杯指数:P = 0.49,巢型:P = 0.435)。卵表面积和总气孔数解释了大部分气孔率差异(87%),卵重和气孔率与孵卵期无显著相关(P = 0.77),气孔率显著低于预期气孔率(P<0.001)。这些结果表明,种间的遗传性(如成鸟的形态、窝卵数等)决定了大部分卵与卵壳特性的差异,但是为适应高寒低氧的气候特征,不同种的鸟都具有相对厚的卵壳和低的气孔率特征,说明环境因素同样影响卵的进化。另外,单纯的卵特性(卵体积和气孔率)并不能决定孵卵期的长短,亲鸟的孵卵行为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角百灵虽然离巢频率相对较高,但是孵卵期却相对较短,这可能与其较高的气孔率有关。  相似文献   

15.
遗鸥(Larus relictus)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荫荪  陈容伯 《动物学报》1993,39(2):154-159
本文对世界濒危鸟类—遗鸥的繁殖地生境、留居时间和分布、繁殖行为、种群数量、食性及天敌等做了较系统的记述。于繁殖地,所见遗鸥皆参与繁殖,性比1:1;有581巢,分属8个巢群,巢的密度0.121—0.547巢/m~2,每巢含卵1—4枚,种群繁殖期约两个月,孵化期24—26天,孵化率100%。  相似文献   

16.
雁形目鸟类的种内巢寄生现象十分普遍,但有关中华秋沙鸭(Mergussquamatus)的种内巢寄生现象未见报道。2019年4和5月,从长白山1个中华秋沙鸭人工巢的视频监控发现,1只雌鸭在亲鸟孵卵时强行进入巢箱趴卧约29 min。其后根据该巢窝卵数的增加、超常窝卵数和窝卵不同步孵化3个指标,确认该巢存在种内巢寄生现象。宿主对进入巢内寄生的个体表现出强烈的攻击行为,但对寄生卵未表现出明显的拒卵行为。由于区域内仍有较多巢箱未被利用,中华秋沙鸭的种内巢寄生行为是否源于对有限巢址资源的竞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繁殖期鸟类的巢址选择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许多雀形目鸟类选择在树上营巢,但开阔的沿海地区通常缺乏成片的自然林地,人工种植的廊道状海堤林则成为多种雀形目鸟类的营巢地。2018年4—8月在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的海堤林中,对繁殖鸟类巢的分布及两种优势繁殖鸟类———黑尾蜡嘴雀(Eophona migratoria)和黑卷尾(Dicrurus macrocercus)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两种鸟类的生态位重叠情况。结果表明:海堤林生境中共发现10种繁殖鸟的127个巢,鸟巢多数位于5 m以上的空间;影响黑尾蜡嘴雀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巢树和灌木等,巢位置、乔木和安全等因素是次要因素(前5主分量累计贡献率为71.9%);影响黑卷尾巢址选择的主要是巢树因素和灌木因素,巢向、乔木因子是次要因素(前5主分量累计贡献率78.0%);在巢址生态位分化上:两种鸟类的巢向(Utest,Z=-3.013,P<0.01)、巢高(Utest,Z=-6.718,P<0.01)、巢位置(Utest,Z=-5.402,P<0....  相似文献   

18.
巢捕食是影响鸟类繁殖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鸟类繁殖生态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确定鸟类的主要巢捕食者及影响巢捕食的因素对于了解鸟类繁殖成功率、种群增长率及种群数量等具有重要意义。2009—2012年,对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巢箱中繁殖的杂色山雀(Parus varius)、沼泽山雀(P.palustris)、大山雀(P.major)和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四种鸟类的巢捕食率及影响巢捕食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共记录到238个繁殖巢(杂色山雀74巢、沼泽山雀21巢、大山雀118巢、白眉姬鹟25巢),其中35巢被捕食,捕食率为14.7%,雏鸟期被捕食占91.4%。巢捕食率在4种鸟类之间无差异(x~2=0.429,df=3,P=0.934)。以锦蛇(Elaphe spp.)为代表的蛇类是该地区小型森林洞巣鸟类繁殖期主要捕食者,占总捕食率的94.3%。对影响巢捕食的22个相关因子进行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发现,坡度、地面裸露率、草本盖度对巢捕食具有显著性影响;出雏时间、坡位、距碎石块距离对巢捕食的影响接近显著水平;而巢高、树粗、巢箱年龄、窝卵数、距路距离等对巢捕食无显著影响。因此,处于坡度较陡,坡位较高,草本覆盖率较高,地面裸露率较低,距碎石块距离较近,且出雏时间较晚的巢更容易被捕食。  相似文献   

19.
两种雀形目鸟类孵化行为对子代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高寒草甸地面营巢的小云雀 (Alaudagulgula)和灌丛筑巢的黄嘴朱顶雀 (Acanthisflavirostris)繁殖方式的研究表明 :①小云雀孵化异步性较弱 (1d) ;平均卵重与产卵顺序不显著相关 ,但最后 1枚卵最重 ;出壳顺序与雏鸟生长率极显著正相关 (P <0 0 1) ;出壳顺序对幼鸟的雏期和离巢体重无显著影响 (P >0 0 5 )。②黄嘴朱顶雀孵化异步性较强 (2~ 3d) ;平均卵重与产卵顺序显著正相关 (P <0 0 5 ) ,最后 1枚卵最重 ,第 1枚次之 ;出壳顺序对雏鸟生长率、雏期和离巢体重均无显著影响 (P >0 0 5 )。结果分析表明 ,2种雀形目鸟类都选择了异步孵化和加强窝雏数对策的繁殖模式。  相似文献   

20.
许多杜鹃在产下寄生卵之前通常会先叼走或吃掉宿主的1~2枚卵,这说明杜鹃不仅是寄生性繁殖的鸟类,同时可能也是潜在的捕食者。关于杜鹃对其宿主巢捕食的动机,一般认为一是由于杜鹃发现宿主巢时,已不适合寄生,将其捕食或毁坏可迫使宿主重新筑巢,从而杜鹃会获得寄生机会;二则可能由于宿主识别并拒绝了寄生卵,一些杜鹃会通过捕食或破坏宿主的巢,作为对宿主的一种惩罚性报复。2015年6月,在贵州宽阔水自然保护区,通过录像首次记录到中杜鹃(Cuculus saturatus)捕食整巢比氏鹟莺(Seicercus latouchei)卵的行为,表明中杜鹃不仅是许多宿主鸟类的巢寄生者,同时也可能是其巢捕食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