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湖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3S"技术为支撑,利用影子工程法、市场价格法、费用支出法、碳税法、能量替代法和NPP模型,分析了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的功能变化和景观结构,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和区域景观价值评估的基础上,首次尝试提出了青海湖流域区域生态补偿的上下限标准。初步分析了青海湖地区生态补偿的上限为841.95亿元,生态补偿的下限为250.73亿元,其结果将为青海湖流域区域生态补偿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梅子钰  张雅茹  黄心言  刘志成 《生态学报》2024,44(12):4973-4986
青海湖流域是我国西北部的"气候调节器"和"空气加湿器",其生态风险管控对青藏高原乃至我国西部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对青海湖流域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产水量、土壤保持、生境质量和碳储存4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定量评估,借助熵权-TOPSIS法,以生态系统服务的相对损失量来构建区域生态风险指数,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自然-社会要素对青海湖流域生态风险空间异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5-2020年青海湖流域产水量、土壤保持、生境质量和碳储存均呈现波动增加的趋势,增幅分别为10.17%、18.36%、9.84%、3.47%,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的高值区分布于河流上游的河源区和植被覆盖率高的林地区域;(2)2005-2020年青海湖流域生态风险较高,但呈现波动降低的趋势。高风险区主要位于湖区、环湖区、布哈河河谷以及流域西北部;(3)青海湖流域生态风险的空间格局受地形及高程因子主导,但人为干扰度的影响力呈逐年上升趋势。驱动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显著高于单因子;(4)主要驱动因子对研究区生态风险的作用方向及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坡度呈正相关,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人为干扰度呈现出正负两种效应,但以正向效应为主。研究结果对青海湖流域生态风险管控和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环青海湖斑头雁种群数量动态模拟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斑头雁是青海湖候鸟中的优势种之一,其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对青海湖的保护决策具有重要作用。利用STELLA图形化建模软件,从动力学出发,构建了青海湖地区斑头雁种群数量变化的动态模型。在该模型中,根据前人和青海湖自然保护区对斑头雁的观测研究结果,设置了班头雁的交配、产卵、孵卵、育幼、迁入、迁出、死亡等过程的模型参数。根据斑头雁在青海湖的活动时间,设置以年为模拟单位,选取1/7为模拟步长,对未来25年的青海湖斑头雁种群变化趋势进行了模拟,并进行了灾害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未来青海湖斑头雁的最大种群数量,将在20 000余只的饱和数量之内变化。2006—2008年斑头雁观测数据验证表明,该模型模拟结果可信,其方法对青海湖的其他鸟类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6个地区青海湖裸鲤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常规生化分析方法,测定青海湖6个不同地区的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 alskii)肌肉主要营养成分,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淡水青海湖裸鲤肌肉中脂肪含量显著大于(P<0.05)其他5个地区,蛋白含量显著大于(P<0.05)黑马河青海湖裸鲤肌肉的蛋白含量,6个地区青海湖裸鲤肌肉营养成分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总体上,青海湖裸鲤肌肉(鲜样)中粗蛋白含量为17.26%~18.87%;粗脂肪含量为1.51%~3.37%;灰分含量为1.42%~1.61%;18种氨基酸总量15.48%~17.16%,其中除色氨酸外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6.38%~7.05%,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5.82%~6.49%。青海湖裸鲤肌肉中蛋白质含量较高,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与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尤其是淡水青海湖裸鲤品质更佳,淡水的生态环境可能更适合青海湖裸鲤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正>2008年列入青海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藏族牧民以自发的"祭海"仪式,祈求海神庇佑人畜,风调雨顺……青海人称青海湖为"海",青海湖周边的人民,历史上就有"祭海"习俗。在他们朴素的认知里,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大自然充满神性。这样的认识主要有两个依据:一个是自然崇拜的结果,因为大自然无私地为人民提供了生活来源;另一个是藏传佛教的产物。因此,祭山祭海的观念习俗也就传续了下来。道理于是显得简明扼要:崇  相似文献   

6.
为了调查青海湖流域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现状,通过样地调查、样线调查、走访调查和文献查阅等方法对青海湖流域野生药用植物种类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共有野生药用植物110种,隶属31科79属,其中单种科和单种属最多,分别占总科属的53.13%和71.79%;该区植物区系分布以北温带为主;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居多,占总种数的69.09%;药用部位以全草类、根茎类为主;药效以清热解毒功能居多。因此,青海湖流域野生药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该调查结果为青海湖流域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江波  张路  欧阳志云 《生态学杂志》2015,26(10):3137-3144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为社会提供了多项生态系统服务.开展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能用直观的经济数据揭示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对受益者的直接贡献,使青海湖湿地生态保护被纳入经济效益权衡的决策分析中.本文根据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其所在区域社会经济特征,确定了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最终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并以2012年为基础年,综合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成本法、区域旅行费用模型、条件价值法等方法定量评估了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给受益者的生态经济价值.结果表明: 2012年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最终服务总价值为6749.08亿元,其中,水源涵养和气候调节价值分别为4797.57亿元和1929.34亿元,分别占总价值的71.1% 和 28.6%.对所评估的8项最终服务按其价值大小排序为:水源涵养>气候调节>休闲娱乐>非使用价值>释氧>原材料生产>固碳>食物生产.评估结果用直观的数字揭示了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对受益者的巨大贡献,不仅能提高管理者和公众的湿地保护认知,也为生态补偿标准制定提供了数据基础.评估指标体系为区分湿地生态系统中间服务(功能)和最终服务、开展湿地生态系统最终服务动态评估和优化管理提供了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为对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的自然繁殖需求条件进行定量研究, 实验结合青海湖裸鲤自然产卵场原位生境调查, 通过室内人工模拟构建产卵环境诱发野生亲鱼自然繁殖, 解答可控环境中青海湖裸鲤自然繁殖的环境需求。结果表明, 青海湖裸鲤自然繁殖发生与水温、水深、流速、光照及底质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卵石河床质较细砂等底质环境可显著提升自然交配诱导率及繁殖效果; 在合适的底质条件下, 青海湖裸鲤自然繁殖的适宜条件: 水深为0.15—0.2 m、流速为0.2—0.4 m/s、水温为10.8—14.3℃; 15D﹕9L比例的光周期有利于促进青海湖裸鲤自然繁殖的发生。在人工模拟环境中, 水深≥0.45 m、流速≥0.8 m/s、温度≥17℃或≤6℃、全光照等环境中未观测到自然繁殖活动的发生, 这些被认为是其自然繁殖环境的限制条件。研究阐明了可控环境中青海湖裸鲤野生亲鱼自发产卵繁殖的环境需求, 构建人工模拟产卵环境技术, 为自然产卵场生境调查评估、改进人工繁育模式提供技术支撑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鸟类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5月青海湖发生了严重的野生水禽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的事件,斑头雁Anser indicus、棕头鸥Larus brunnicephalus、渔鸥L.ichthyaetus和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等10余种水禽约6000余只死于禽流感病毒[1].为了弄清青海湖鸟类的资源状况,2006年3~9月、2007年1月和4~8月,我们于不同时期在青海湖重要的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以及青海湖周边山中的森林,对鸟类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青海湖不同支流中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群体间的遗传差异,我们对采自于不同支流中的群体进行了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AFLP)。应用10对多态性引物在6个青海湖裸鲤群体中共扩增位点348个,其中多态性位点184个,多态性条带占总扩增条带的比例为52.9%;筛选得到79个特异位点,构建了AFLP指纹图谱,根据谱带特征可以将不同支流中的青海湖裸鲤准确区分。遗传聚类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87时,将六条河流的裸鲤归为为四支,沙柳河、甘子河、黑马河各归一支,哈尔盖河、泉吉河、布哈河为同一支。研究结果为青海湖裸鲤遗传多样性检测和亲本选育提供了技术参数,对青海湖裸鲤资源保护和人工增殖放流工作中野生亲鱼的选择策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于2006年至2009年间对环青海湖鸻鹬类的群落特征和时空分布进行了资源调查,以期对青海湖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根据青海湖的地形、植被和水系分布以及水鸟聚集特点,环青海湖选择了15个调查地点,采用直接计数法进行了14次调查,并应用Shannon-wiener指数进行了多样性分析。共记录到鸻鹬类4科28种。数量上红脚鹬(Tringa totanus)、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和黑尾塍鹬(Limosa limosa)是当地的主要物种,分别占鸻鹬类调查总数的33.3%、22.0%和16.2%。分布上环颈鸻最为广泛,在各调查地点均有发现,其次为红脚鹬、黑尾塍鹬和青脚滨鹬(Calidris temminckii),分布地点达10处以上。黑马河和布哈河口多样性较高,这与其适宜的河漫滩和沼泽等栖息环境以及丰富的食物有关。季节上8~10月多样性较高,其次是4~5月。青海湖鸻鹬类的数量高峰依次为10月、8月和5月,物种数高峰为8月和4月,并且秋季物种数高于春季。主要物种红脚鹬和环颈鸻的迁徙动态较为一致,均是8月份达到全年数量最高值,次高峰为5月和10月;黑尾塍鹬的数量在10月份达到全年最高峰。青海湖鸻鹬类迁徙时间与渤海湾较为一致,这可能与历史上长期形成的迁徙模式有关。鄱阳湖和洞庭湖的鸻鹬类主要物种与青海湖比较接近,但数量远远多于青海湖。近年来,游客和游船等人为活动的增加导致青海湖产生局部污染,因此应重视环青海湖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减少对鸻鹬类等水鸟栖息地的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12.
青海湖裸鲤生活史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军 《四川动物》2005,24(4):455-458
用模糊聚类法定量研究了青海湖裸鲤的生活史类型,以平衡产量模式进行了验证,并用世代生物量法探讨了其合理捕捞强度与捕捞年龄.结果表明:青海湖裸鲤属比较典型的k-选择类型鱼类;青海湖裸鲤平衡产量曲线与达氏鳇的平衡产量曲线非常相似;青海湖裸鲤的临界年龄为15.67龄,整个世代生物量在11~16龄达到最大;建议对青海湖裸鲤进行捕捞的最小捕捞年龄为12龄,捕捞强度不超过0.1.  相似文献   

13.
青海湖流域环境退化对野生陆生脊椎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瑞俊  蒋志刚 《生态学报》2006,26(9):3066-3073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野生动物的分布区、物候期,繁殖等都不同程度受到了气候变暖的影响.近年来,青海湖流域的气候也发生了变化.于2003~2005年对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与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及其生境进行了调查,结合查阅文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研究了青海湖流域的气候变化和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种类和分布的变化.发现青海湖流域的气候与自然环境都发生了变化,青海湖流域气温增幅较为显著,其中以秋、冬两季增温显著,20世纪末青海湖流域的平均气温较20世纪80年代上升了1.26℃.青海湖流域降雨量呈下降趋势,干燥度呈缓慢的上升趋势.1959年以来,青海湖的水位下降了3.7m,面积减少了313.3 km^2.1976年以来,湖东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从356.4 km^2增加到735.9 km^2.同时,沼泽面积从25.08km^2减少到4.73km^2.1949年以来,青海湖流域人口增长了近10倍,建立了由便道、省道、国道和铁路组成的路网,并建立了大面积的围栏草地.由于近代环境退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海湖流域的野生脊椎动物种类和分布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湿地面积减小,中国林蛙,花背蟾蜍和水禽的适宜生境变小.湖水退缩后,部分裸露的湖底演变为沙地,随着沙地面积的扩大,沙蜥的适宜生境面积扩大.在研究期间,湿地生境中观察到46种鸟类10种兽类,沙漠生境观察到3种鸟类和19种兽类,在高山草甸生境观察到63种鸟类和36种兽类.在居民地观察到鸟类、兽类分别为16种和6种.不同栖息地中啮齿动物种类差异显著,湖周沙漠啮齿动物种类最少,高山草甸啮齿动物种类最多.一些鸟类从青海湖地区消失了,大型兽类如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藏野驴(Equus kiang)和野牦牛(Poephagus mutus)等从青海湖流域消失了,而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藏原羚、原麝的数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4.
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俗称湟鱼,属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鲤属,是我国最大内陆咸水湖青海湖中唯一的经济鱼类,其生长极其缓慢,平均每生长到500g需要近10年[1]。青海湖裸鲤具有明显的生殖洄游,每年  相似文献   

15.
研究通过现场调查、资料收集和遥感影像解译, 分析了青海湖水质及刚毛藻分布特征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2011—2019年间青海湖主要水质指标保持动态稳定, 水质未呈现显著变化趋势。2019年现场调查发现, 近岸浅水区域存在数量可观的刚毛藻分布, 其中以鸟岛和布哈河口周边区域刚毛藻生物量最大, 8月的平均生物量达到5213.4 g/m2。遥感影像分析显示, 刚毛藻主要分布在青海湖西部及西北部湖湾及入湖河口附近, 1987—2019年间刚毛藻覆盖面积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分析表明, 近年来刚毛藻生物量增加和覆盖面积扩大可能与青海湖水位不断上涨以及新生浅水淹没区范围的扩大有关。目前, 刚毛藻分布的这种变化对青海湖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尚不明确, 后续需进一步关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青海湖的水生态系统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典型的盐碱湖泊,青海湖水钙离子浓度仅为同盐度海水的1/10。本试验采用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和室内生长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Ca2+浓度对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幼鱼生存和生长的影响,以期了解适宜青海湖裸鲤幼鱼生长的钙离子浓度范围。结果表明:在Ca2+浓度为0~2431.10 mg·L-1(约为同盐度海水值的0~20倍)水体中,96 h内青海湖裸鲤幼鱼100%存活;在为期60 d的生长试验中,高Ca2+浓度组(1246.02±9.83)mg·L-1与低Ca2+浓度组(10.83±0.11)mg·L-1青海湖裸鲤幼鱼存活率均在95%以上,而体长、体重、体长绝对生长率、体重绝对生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20.65±1.62)mg·L-1(P0.05),各指标的排列顺序依次为:高Ca2+浓度组低Ca2+浓度组对照组,高Ca2+浓度组的特定生长率仅为对照组的54.62%。综上所述,青海湖裸鲤幼鱼可耐受的Ca2+范围较广,但过低或过高的Ca2+浓度均会导致青海湖裸鲤生长缓慢,且高Ca2+浓度抑制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比较观察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两亚种(青海湖裸鲤指名亚种(Gymnocypris przewalskii przewalskii)和青海湖裸鲤甘子河亚种(Gymnocypris przewalskii ganzihonensis))鳃的形态及显微结构。结果显示,指名亚种的第一鳃弓鳃耙数多、密集且较长,而甘子河亚种则耙数少、稀疏且短;两者的鳃丝间距及鳃小片间距无明显差异,指名亚种的鳃丝较长;指名亚种扁平上皮细胞形态以不规则椭圆形为主,鳃丝表面有黏液细胞,其上分布的氯细胞数量多于甘子河亚种,而甘子河亚种扁平上皮细胞的形态以六边形为主,鳃丝表皮未观察到黏液细胞。由此推测,青海湖裸鲤两亚种鳃形态的差异与其食性和栖息环境相适应。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掌握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ksii)资源补充状况, 于2019年5月26日至9月2日逐日在青海湖第二大支流沙柳河开展了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丰度时空变化特征的调查研究, 共采集青海湖裸鲤鱼卵3386粒, 仔鱼4690尾。调查发现, 亲鱼自5月底开始洄游, 鱼卵6月初出现, 6月底至7月初达到高峰, 随后逐渐下降, 至8月中旬基本消失。仔鱼数量自7月初呈波动式上升, 8月达到高峰, 9月初逐渐消失。经估算, 沙柳河鱼卵径流量为25.58×106粒, 仔鱼径流量为62.00×106尾。鱼卵仔鱼空间分布为从河口往上丰度依次递减, 断面水平分布为右岸>左岸>中心。Kruskal-Wallis检验表明, 昼夜鱼卵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 昼夜仔鱼丰度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 鱼卵仔鱼漂流高峰期均集中在夜间。鱼卵丰度与流速呈显著正相关(P<0.05), 仔鱼丰度与流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与径流量日上涨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报道了沙柳河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现状, 填补了该水域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研究的空缺, 为青海湖裸鲤上溯亲本资源量和入湖幼鱼资源量估算提供了数据支撑, 可为青海湖裸鲤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青海湖裸鲤mtDNA遗传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赵凯  李军祥  张亚平  罗静  李太平  吴华  田海宁 《遗传》2001,23(5):445-448
本用Bcl、AvaⅠ,BamHⅠ,PstⅠ,KpnⅠ,PvuⅡ共6种限制性内切核酶,分析了15尾青海湖裸鲤mtDNA的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共检测出20个酶切位点,发现BclⅠ,BamHⅠ和PvuⅡ三种酶切类型具有多态性。根据不同个体mtDNA的酶切类,青海湖裸鲤存在4种mtDNA单位型,计算mtDNA多态度π值为0.0043,初步认为青海湖裸鲤在线粒体DNA上存在较丰富的群体内变异。  相似文献   

20.
研究通过人工产卵环境模拟,成功诱导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自然产卵受精,通过标志跟踪和视频监控等方法对青海湖裸鲤的繁殖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湖裸鲤的繁殖过程包含了追逐、伴游、潜尾、溅戏和交尾等典型行为。其中溅戏行为(单尾雌鱼或雄鱼背鳍露出水面并用尾部拍击水面)首次被观察确认,常被误认为是交配行为。追逐、伴游、潜尾和溅戏等繁殖行为平均频次分别为:5.7、14.7、9.3和3.5次/d。通过采用不同性比重复配对实验发现,在观测到的34次交配行为中, 32次(94.1%)均为1雌和1雄配对交配。研究还发现性成熟的雌性青海湖裸鲤为一次产卵类型,短时间内多次交尾排卵,雌雄交配(排卵授精)行为约每天3—9次,每次排卵耗时约4—9s,每次平均排卵量131粒(范围15—376),每尾雌鱼可连续交配产卵3—7d。观测到34次的交配行为中, 31次(91.1%)均发生在夜间(23:00—次日2:00), 3次(8.9%)发生在白天(早晨6:00—7:00)。研究首次基于人工模拟产卵环境观察描述了青海湖裸鲤的繁殖行为特征,可为青海湖裸鲤人工产卵场构建、自然繁殖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