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19个优质杂交水稻品种(组合),采用双向逐步筛选,求出加工和外观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最优相关子集,建立了品质性状的回归方程,并对子集作了广义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穗长与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的相关已反映了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相关的主要信息(90%以上),千粒重在21.96~27.64g、穗长在21.18~26.07cm范围内,增大千粒重可提高糙米率,但整米率下降、垩白粒率上升,适当缩短穗长可提高糙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  相似文献   

2.
采用表型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法,对76个云南高原粳稻的11个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直链淀粉含量的平均值达食用稻品种品质1级标准,糙米率、透明度、碱消值和胶稠度达2级标准,精米率达3级标准,其余品质性状的平均值均在3级以下。品种间变异最小的品质性状是糙米率和碱消值,变异最大的是垩白度,其次是垩白粒率。(2)稻米品质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3)在选出的6个影响云南稻米品质的主因子中,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因子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为49.6%。(4)76个云南粳稻聚为4类,其中第一类包括52个品种,表明遗传距离近,遗传基础狭窄。在今后的云南粳稻品质育种中,应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提高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同时拓宽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3.
粳稻穗角与稻米品质的相关性及稻米品质遗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测定了粳稻直立穗品种丙8979与弯曲穗品种C堡杂交组合的P1、P2及其重组自交系349个株系的穗角和10个稻米品质性状, 分析了穗角与稻米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并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对稻米品质10个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穗角与糙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糊化温度、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均无显著相关; 与精米率呈显著正相关(r=0.124*); 与粒长和长宽比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0**和0.241**)。糙米率、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均受2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 2对主基因具有累加作用和加性×加性的上位性作用; 整精米率、粒长、长宽比和胶稠度受2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多基因控制;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糊化温度均受3对加性-上位性主基因+多基因控制。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糊化温度6个品质性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粒长、长宽比、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4个性状以多基因遗传为主。  相似文献   

4.
 以`II优7号'和`4228A/江恢15'两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处理,研究了灌浆期气象因子与杂交中稻稻米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稻谷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5项指标中,显著受灌浆期气象因子影响的有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3项指标,显著影响这3项指标的是齐穗后0~20 d 6个气象因子中的相对湿度、日均气温、日最低气温3个,齐穗后21~30 d的气象因子对米质的影响不显著。从总体上看, 齐穗后0~20 d的日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低, 相对湿度大,有利于提高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  相似文献   

5.
粳稻谷粒性状与垩白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粒粳稻DL115与小粒粳稻XL005杂交后代F3和F4家系为试验材料,分析了粳稻谷粒性状和垩白性状的表型变异及其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F3和F4家系谷粒的长、宽、厚、长宽比、千粒重及垩白性状均呈接近正态的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F4家系谷粒性状值均小于F3,随着世代的增加,谷粒性状值趋于减小。F4家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小于F3,而垩白大小基本相近。在F3和F4,谷粒千粒重与谷粒长、宽、厚、长宽比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垩白性状与谷粒长、宽、厚、长宽比、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在不同大小的谷粒长、长宽比和千粒重范围内,谷粒性状值相对较大的群体垩白性状值明显大于谷粒性状值相对较小的群体;谷粒长和长宽比相对较小的群体内垩白性状与其谷粒性状的相关关系较谷粒长和长宽比相对较大的群体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以‘II优7号’、‘汕优63’和‘香优2号’为材料,研究了超稀栽培与稻米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的关系及其作用原因,结果表明:栽秧密度与整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垩白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在中高氮施肥水平条件下,当栽秧密度超稀到7.51万穴•hm-2时,在保证比传统高产栽培密度每公顷栽秧21.64万穴的对照不减产前提下,整精米率提高了15.69%~29.92%,垩白粒率降低了16.34%~21.22%。其原因在于,超稀植增加了每穗着粒数,降低了齐穗期的叶粒比,以致稻穗籽粒灌浆速率减慢而改善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齐穗后20 d施氮可同时起到提高结实率和整精米率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7.
水稻垩白性状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Oryza sativa L.)垩白包括垩白率和垩白度,是重要的外观品质之一,对其他品质性状也有重要影响,阐明水稻垩白性状的遗传机制十分重要。近年来随着水稻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垩白基因获得了克隆。本文综述了水稻垩白的评价指标、与其他品质性状的关系、遗传基础、垩白QTL定位和垩白基因克隆,并提出了借助显性核不育系进行轮回选择改良水稻垩白的分子育种策略,以期为水稻垩白性状的分子改良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杂交粳稻及其亲本千粒重与产量、品质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杂交粳稻及其亲本千粒重与产量、品质的关系,以4个千粒重介于23.1~28.0 g之间的BT型不育系和24个千粒重介于18.1~32.0 g之间的三系粳稻恢复系,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96个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对F1千粒重优势表现、F1千粒重与亲本千粒重及其与产量、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确定高产优质兼顾的杂交粳稻的千粒重范围。结果表明:(1)56.3%的杂交组合千粒重超过其双亲平均值,19.8%的杂交组合千粒重表现正向超亲优势;(2)F1千粒重与母本千粒重、父本千粒重、双亲千粒重平均值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r=0.33**、0.71**、0.78**),且恢复系千粒重对杂种的影响大于不育系;(3)F1千粒重、父本千粒重及双亲千粒重平均值与组合单株产量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r=0.55**、0.47**、0.51**),母本千粒重与组合单株产量相关不显著;(4)F1千粒重、父本千粒重与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粒长、粒宽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母本千粒重与垩白粒率、垩白度、粒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粒宽呈显著正相关;(5)杂交粳稻育种中具有高产优质兼顾的F1千粒重范围应在25.1~27.0 g之间。  相似文献   

9.
早籼稻米垩白形成中的生理生化变化特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沈波  陈能 《西北植物学报》1999,19(2):290-295
以早籼多垩白品种泸红早1号、浙733和少垩白品种中优早3号、舟优903及中籼中引85为材料,在自然高温条件下对水稻灌浆过程中胚乳内含物质(如淀粉、可溶性糖等)和酶(淀粉磷酸化酶、Q酶)活性的连续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垩白度品种其胚乳内部物质增长的时间进程和酶活性的变化存在差异,由此造成灌浆动态明显不同,并导致垩白形成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稻米品质性状对开放式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的响应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利用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ACE)系统平台。研究大田栽培条件下粳稻武香粳14号稻米品质性状对CO2浓度增高200μmol·mol^-1的响应。结果表明.FACE处理稻谷的出糙率平均比CK高1.4个百分点,整精米率平均比CK低12.3个百分点,较低的供N水平有利于提高FACE条件下的出糙率.较高的供N水平有利于提高FACE条件下的整精米率;FACE处理的稻米垩白略有增加。垩白粒率平均比CK高11.9个百分点,垩白度平均比CK平均高2.8个百分点,较高的供N和供P水平有利于降低FACE条件下垩白大小、垩白粒率和垩白度;FACE处理稻米糊化温度平均比CK平均高0.52℃,胶稠度有提高的趋势,但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影响较小,较高的供N和供P水平有利于降低FACE条件下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的供N和较高的供P水平有利于降低FACE条件下稻米胶稠度,较低的供N水平有利于降低FACE条件下稻米糊化温度;FACE处理使稻米蛋白质含量比CK平均低0.6个百分点,较低的供N和供P水平有利于降低FACE条件下稻米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1.
粳稻品质性状间及其与植株性状和产量性状间的遗传相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文彦  张鉴  邵国军  周鸿飞  曹萍 《遗传》2005,27(4):601-604
利用朱军等提出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采用 3×3 NCⅡ正反交设计的亲本和部分组合F2代种子,分析了品质性状糙米率、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和AC间及上述品质性状与株高、穗部性状等的遗传相关,以期为粳稻育种后代选择提供指导。结果表明,精米重与糙米率存在极显著的母体加性相关;虽然控制品质性状的主要遗传效应分量与植株性状相应遗传效应分量遗传协方差不显著,但在其他相应遗传效应分量方面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水稻品种灌浆期耐热性的综合评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一种对水稻品种的灌浆期耐热性进行综合评判的方法.选取籽粒充实度、秕粒率、饱粒密度、垩白米率、垩白度等5个与水稻灌浆期耐热性强弱密切相关的性状,以参评品种这5个性状的耐热系数为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5个彼此相关的单项指标转化为2个累计贡献率达到85%以上的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根据每一品种的5个单项性状的耐热系数和综合指标的标准化特征向量求出每一品种2个综合指标的得分.计算每一品种2个综合指标得分的隶属函数值,并以综合指标的贡献率来确定2个综合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进行加权求和,从而得到每一品种灌浆期耐热性的综合评判值(D值).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各品种的综合评判值(D值)进行数量分类,同时结合生产实际的要求,可把每一品种划归为不同的耐性等级.外部独立样本组的统计检验以及实践验证的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综合评判方法具有理想的效果,可以对不同品种灌浆期综合耐热性能的强弱作出客观、准确的评判.  相似文献   

13.
植酸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在水稻生长的抽穗期、齐穗期、灌浆期和蜡熟期喷施不同浓度植酸改良稻米品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控制喷施植酸浓度可提高糙米率,降低稻米垩白。  相似文献   

14.
灌浆期气温与源库强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利用自然条件下的早、晚季种植作为温度处理,选择米质低、中、优等级的6个水稻品种(组合)作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早、晚季种植下的稻米品质、淀粉分支酶活性变化,以及温度处理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籽粒灌浆初期,高温环境下灌浆充实的籽粒,其稻米的垩白增加、透明度变差、整精米率下降,对出糙率及精米率没有明显影响.与早季种植的稻米相比,晚季种植稻米的胶稠度、整精米率、透明度增加.早、晚季种植对稻米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等没有显著影响.剪叶限源处理显著降低稻米质量,疏粒减库处理显著提高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5.
稻麦两熟地区机插水稻品质形成的播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播期是机插稻实现高产、优质稻米生产的关键技术。本文研究了播期对粳型超级稻和籼粳交水稻机插方式下稻米品质形成特征的影响,为机插稻高产、优质稻米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稻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随播期推迟而升高,碾米品质变优,但早播稻糙米产量、精米产量、整精米产量显著高于晚播稻(P0.05);不同播期的稻米垩白粒率、垩白度变异较大,均随播期推迟而下降,早播与晚播间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外观品质改善,推迟播期,稻米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胶稠度变短,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崩解值呈规律性下降,消减值变化幅度较大,逐渐升高,糊化温度波动较小,RVA谱变劣,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变差;稻米蛋白质含量及蛋白质产量均随播期推迟而下降(P0.05),营养品质变差;机插粳稻适期早播,易取得高的糙米、精米、整精米及蛋白质产量,提升营养品质及蒸煮食味品质,改善米粉RVA谱特征,但降低稻米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因此,麦茬机插稻于5月26—31日播种,是实现较优品质稻米较高产量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6.
5个早籼稻品种不同播种期米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对8个播种期的5个早籼稻品种的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归纳出了对综合米质影响较大的外观因子、加工因子、营养因子、蒸煮因子,它们对综合米质的贡献率依次减小,因此,稻米品质改良工作的重点应首先放在对外观及加工品质的改良上.不同品种及不同播种时期的稻米品质有较大的差异,整精米率和垩白是变异幅度较大并且对综合米质影响最大的指标、品种或播种期对米质的影响同时表现在米质性状的各个方面,综合米质好的稻米往往整精米率高、垩白少、蒸煮品质良好、蛋白质含量适中.在早稻生产中,应争取3月底以前播种并采取保温育秧措施,避开灌浆结实期高温的不良影响。此外,本文还阐述了各品质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密穗型和散穗型粳稻品种品质特性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比较2个粳稻密穗型和散穗型品种(系)品质结果表明,穗型间和穗型内品质存在较大差异,2个密穗型品种(系)平均垩白特性不及2个散穗型品种.密穗型新品系EA6垩白粒率较相同穗型品种秀水63低约1/2,与散穗型品种秀水11相仿,较散穗型品种越光高约1倍;垩白度较秀水63和秀水11低约1/2,较越光高1倍多.调查穗部不同部位籽粒垩白表明,穗基部籽粒垩白对品种总垩白影响最大,而这种影响密穗型更大于散穗型.4个品种饭香味相仿,光泽、软度、粘度、食味和冷饭软度等指标EA6显著或极显著优于秀水11,秀水63不及秀水11;EA6多数指标接近越光.表明密穗型品种经改良其品质有可能达到甚至超过散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18.
结实期水分胁迫对不同氮肥水平下水稻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以生产上广泛使用的3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结实期适度水分胁迫对不同氮肥水平下稻米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施氮水平下,水分胁迫使3个品种籽粒产量降低11.6%~14.7%,虽整精米率有所提高,但垩白度却显著增加(18.7%~33.1%),外观品质变劣;而高氮水平下,水分胁迫处理的产量增加18.8%~22.2%,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分别降低15.3%~37.2%和13.7%~29.9%,外观品质变优.稻米RVA谱特征值和米饭质地也明显受到结实期土壤水分和施氮水平的影响.正常施氮水平下,水分胁迫处理的最高粘度和崩解值(扬稻6号除外)要低于水层灌溉处理,而其消减值却明显高于水层灌溉处理,水分胁迫使得正常施氮处理的米饭口感较硬,弹性较差,粘性降低,且咀嚼有渣感.而高氮水平下,水分胁迫利于米粉糊化过程中早期粘度的上升,最高粘度增加,崩解值也明显高于水层灌溉,消减值却明显减小,米饭的硬性和凝聚性减小,松弛性和粘附性增大,米饭质地有变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跨积温区种植的产量和品质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在不同积温区布置田间试验的方法,比较研究了黑龙江省5个水稻主栽品种产量和品质随积温的变化.结果表明: 水稻产量随积温呈二次曲线变化,其相关程度因水稻品种而异;水稻穗数、穗粒数与积温呈极显著二次曲线关系,而千粒重与积温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水稻籽实空瘪率从适宜积温区到低积温区显著增加,而从适宜积温区到高积温区变化不明显;水稻垩白率、整精米率与积温均呈极显著二次曲线关系,即垩白率和整精米率在适宜积温区分别有最小值和最大值存在;稻米蛋白质、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随积温变化不明显.根据对温度敏感程度的不同,可将水稻品种划分为温敏型、中间型、温钝型3类,其适宜栽培积温带宽度和允许栽培积温带宽度分别为300 ℃和420 ℃、360 ℃和440 ℃、380 ℃和520 ℃.根据积温因地制宜地选种水稻品种对于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物学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以杂交水稻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利用测坑栽培条件,比较了4种灌溉方式下的水稻生物学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叶面积指数大,叶片光合速率高,蒸腾速率较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高;半干旱栽培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干旱栽培叶面积指数小,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且后期叶片早衰.间歇灌溉、半干旱栽培和干旱栽培比淹水灌溉分别节水8.75%、17.96%和29.69%;产量分别增产24.02%、减产5.07%和减产38.93%;水分利用效率以间歇灌溉最高,半干旱栽培次之,淹水灌溉和干旱栽培较低.间歇灌溉下稻粒的整精米率、精米率、粒长均高于其它处理,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低于其它处理;随着稻田耗水量的减少,水稻的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而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提高.试验结果表明间歇灌溉为南方稻区较适宜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