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了解深圳市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病例(VAPP)发生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消灭脊髓灰质炎后期脊灰疫苗免疫策略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深圳市2005—2012年残留麻痹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个案资料、病原学检测结果、VAPP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2年共报告残留麻痹病例55例,其中VAPP病例8例,占15.54%;深圳市VAPP病例均为小年龄组小于6月龄的儿童,总发生率0.20/10万,无接触者VAPP病例,其中首次服苗的VAPP发生率为0.51/10万;无明显的地区和时间分布聚集性。结论 VAPP的发生是接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难以克服的弱点,为减少VAPP病例及防止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的发生,应在消灭脊髓灰质炎后期科学、合理地调整消灭脊髓灰质炎的免疫策略。  相似文献   

2.
中国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株基因变异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杰  张礼璧 《病毒学报》1996,12(4):291-298
从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分离的32株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在VP1编码区,经PCR-RFLP方法鉴定,并经核酸测序进一步证实力疫苗株,其中5株为I型疫苗,16株Ⅱ型疫苗株,11株Ⅲ型疫苗株,以同样的分析方法检测这些毒株基因组的3D聚合酶编码区,发现2株I型疫苗株在3D区的431个核苷酸序列为野毒序列,即这2株Sabin1基因型(VP1)与野毒基因型(3D)重组株;其余3株I型疫苗株未发现基  相似文献   

3.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疾病,只能以接种疫苗进行预防。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已大幅度降低了全球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然而,由于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和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风险的出现,今后必须停止使用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以彻底根除脊髓灰质炎。消灭脊髓灰质炎野病毒之后,将会严格管理来源于野毒株的传统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生产,而用Sab in株研制的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抗原性及免疫原性与传统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不同。脊髓灰质炎病毒样颗粒可能成为一种可开发的脊髓灰质炎疫苗。  相似文献   

4.
中国脊髓灰质炎Ⅱ型疫苗相关分离株病毒性状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侯晓辉  张礼璧 《病毒学报》1997,13(4):332-338
对1994年中国分离的13株脊髓灰质炎Ⅱ型疫苗相关株进行了PCR-RFLP分析,发现7株为重组病毒,毒力较疫苗株有回复,在Ⅱ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基因序列上,对于神经毒力有重要影响的第481位核苷酸发生突变,另一个被视为重要位点的2908位核苷酸无一发生变化,反而在2909位核苷发生了高频率的点突变,意味着2909位点在中国Ⅱ型疫苗相关株的自然变异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用传代细胞代替原代细胞制备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技术可大大改进和标化这些疫苗制品。关于疫苗的安全性人们主要考虑具有潜在致瘤性的基质DNA的污染。对灭活疫苗,可接受的细胞DNA含量为每剂量100ng以下,因而需要反复提纯。对减毒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目前尚缺乏相应的评价标准。已建议对减毒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进行提纯以去除细胞DNA。  相似文献   

6.
李杰  米山彻夫 《病毒学报》1997,13(3):208-214
中国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株普遍存在基因变异的现象,如重组,点突变等。我们选出10株有代表性的变异株,在具有人脊灰病毒受体基因的转基因小鼠PVR-Tg21中做毒力分析,发现Sabin 1基因型与野毒基因型的重组株显示很强的神经毒力,其PD50inTCID50值为4.5,而Sbin1标准株的PD50值大于80。另外两株I型疫苗株只有关键性核苷酸位点发生突变,只在位点525-发生突变的一株,其PD50值为  相似文献   

7.
分析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PV)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提高对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s)和循环的疫苗衍生脊灰病毒(cVDPVs)的认识,增加AFP病例监测系统敏感性。对西安市1995-2008年检出的PV阳性AFP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疫苗变异PV采用VP1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方法进行分子生物性状分析。西安市1995-2008年共检出PV13株,检出率4.29%。分离到的PV以II、III型为主,AFP病例散在发生,无聚集性。未全程免疫儿童(全程免疫儿童,年龄以≤1岁儿童为主(84.62%)。麻痹残留率高达84.62%。脊灰相关病例(VAPP)的发生危险性为0.24/100万。型内特征鉴定有1株为疫苗变异PV,经VP1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未达到VDPV的分类标准。维持无脊灰阶段,存在着VDPV和发生cVDPVs的可能,在保持高水平脊髓灰质炎疫苗(OPV)免疫覆盖率的同时,高质量的AFP病例流行病学监测和病毒学监测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用Sabin株生产的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由1、2、3型组成,疫苗株是由强毒株经连续传代突变而来,对每种疫苗株而言只有少数位点与减毒有关,特别是5′端非编码区的第5个茎 环结构。现已证实Sabin株病毒在人体中复制时由于病毒的回复突变或第2位点的抑制突变导致毒力回升,可能在疫苗接种者和接触者中引发脊髓灰质炎病例。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技术作突变分析(MAPREC)对疫苗中的痕量回复突变进行定量分析已成为可能,正逐步用于从分子水平监测OPV生产的连续性,成为评价3型OPV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背景 脊髓灰质炎及其控制脊髓灰质炎(脊灰)是脊灰病毒1、2和3型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经人→人接触(粪→口途径)传播,疫苗前时代,所有儿童均暴露于脊灰病毒,1/200的易感儿童暴露后发生麻痹型脊灰。  相似文献   

10.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外环境水中分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PVⅠ)毒株基因型,发现所分离的22株病毒.均为疫苗SabinⅠ相关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温度敏感(T特征)试验亦提示为弱毒株,与PCR试验相吻合。表明在实施强化免疫和常规免疫后,外环境中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已被疫苗相关株循环所取代。同时证实用PCR作为环境中PVⅠ病毒株的基因型分析的检测方法是特异和敏感的。  相似文献   

11.
PCR法检测外环境水中脊髓灰质炎病毒I型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外环境水中分离的脊髓灰质炎病毒I型(PVI)毒株基因型,发现所分离的22株病毒,均为疫苗SabinI相关株,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温度敏感(T特征)试验亦提示为弱毒标,与PCR试验相吻合,表明实施强化免疫和常规免疫后,外环境中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已被疫苗相关株循环所取代,同时证实用了PCR作为相环境中PVI病毒株的基因型分析的检测方法是特异和敏感的。  相似文献   

12.
选用Ⅲ型脊髓灰质炎病毒,3批活疫苗样吕(WHO/Ⅲ参考制品,93/363和3J两批猴体神经毒力实验不合格的疫苗)和1株标准强毒株(Leon),脊髓内注入携带有人细胞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基因的转基因小鼠(PVRTg21)。临床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Leon病毒的毒力极强,2.0log10TCID50可使100%小鼠麻痹和死亡,WHO/Ⅲ疫苗参考制品毒力最弱,5.5log10CID50才能使81.7%小  相似文献   

13.
研究Ⅱ型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变异株的基因特征,为我国使用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脊灰灭活疫苗使用策略,维持无脊灰状态和全球最终消灭脊灰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型内鉴定的检测结果,从2000~2001年AFP病例分离到的Ⅱ型脊灰疫苗变异株中选取有聚集性的5株病毒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贵州省3株、山东省2株),并进行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贵州省3株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完全一致,但与SabinⅢ型病毒发生重组,重组区域在3A区(nt5343~5353);与疫苗株相比,Ⅱ型区域变异10个碱基,其中VP1区变异4个,与SabinⅡ型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9·56%,氨基酸同源性99·34%;Ⅲ型区域变异9个碱基。山东省2株病毒全基因序列共享16个突变位点,没有发生重组,与SabinⅡ型株相比,VP1区分别变异7个和4个碱基,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22%和99·56%,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0%和99·67%。上述5株病毒在重要的减毒位点nt481、nt2909均发生突变。此研究中5株病毒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传播链,但是共享nt481、nt2909、nt2992三个突变位点,这3个突变位点不在重组区域内,他们的共同作用可能是影响病毒传播力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尚无证据证明脊灰疫苗病毒型间重组会增加病毒的毒力及传播力。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中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病毒分离株的分子特征,为中国继续维持"无脊灰野毒状态"提供理论依据,对2002年所有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检的脊灰分离株,用PCR-RFLP法及ELISA法进行型内鉴定.用PCR-RFLP法筛查出与疫苗株相比有异常酶切图谱的毒株共24株,其中Ⅰ型毒株1株,Ⅱ型毒株21株,Ⅲ型毒株2株;用ELISA法筛查出与疫苗株相比有不同的抗原抗体反应的毒株共22株,其中Ⅰ型毒株7株,Ⅱ型毒株4株,Ⅲ型毒株11株,在7株Ⅰ型毒株中有3株为非疫苗类似株(NSL),其余为双反应毒株(DRV).随后对这46株毒株进行了全VP1区的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脊灰分离株都是疫苗株或疫苗衍生株,没有发现野毒株,中国继续保持着"无脊灰野毒状态";口服减毒活疫苗(OPV)株与其它野毒株在稳定性性质方面是类似的,即通常是不稳定的,在人体肠道内有很强的选择性;在人体肠道内,病毒复制产生的基因变异导致毒力升高,是引起疫苗相关麻痹病例(VAPP)的重要原因,但宿主本身的因素也有很大的作用;在局部地区有疫苗株的循环或脊灰疫苗衍生株(VDPV)的存在;最终消除疫苗株引起的AFP病例可能还需要脊灰灭活疫苗(IPV)的介入.  相似文献   

15.
对分离于我国首例iVDPV病例的Ⅱ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株的基因特征进行了研究。随机选择CHN9230-F3-Ⅱ株为研究对象,将其VP1区RT-PCR产物连接到T载体上进行克隆,随机挑选45个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后获得45条VP1区核苷酸序列,这45条序列的VP1基因与昆明Ⅱ型疫苗株VP1基因差异13~24个核苷酸,变异率为1.44%~2.66%。45条序列在同源进化树图上分为3组,但都来源于CHN9230-F3-Ⅱ株,组成以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的病毒群,是典型的居群样存在形式。经RT-PCR后直接进行序列测定,并根据序列图中优势峰判读结果得到的CHN9230-F3-Ⅱ株核苷酸序列位于序列数量最多的第2组中,然而没有任何一条序列与之完全相同,说明它可能并不能代表具体的某一种序列,而只能是代表主序列具有的一般特征。3个组中的核苷酸序列与Ⅱ型疫苗株相比平均变异率分别为97.50%、97.93%和98.31%,根据脊灰病毒的进化率和3个组VP1区核苷酸序列的变异率推测,患者共5次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史中的前3次OPV中的Ⅱ型疫苗病毒存活下来,依照疫苗接种顺序,分别形成了第1组、第2组和第3组的病毒居群样存在形式。我国Ⅱ型iVDPV以复杂的居群样形式存在,由于其进化速率较快并且感染了免疫缺陷患者,使其在该患者体内形成了持续性感染,它已经并可能将在更长的时间内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一旦将来我国停止使用OPV后,iVDPV病例长期持续向外环境中排毒将对我国“维持无脊灰”带来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对分离于我国首例iVDPV病例的Ⅱ型脊髓灰质炎病毒分离株的基因特征进行了研究.随机选择CHN9230-F3-Ⅱ株为研究对象,将其VP1区RT-PCR产物连接到T载体上进行克隆,随机挑选45个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后获得45条VP1区核苷酸序列,这45条序列的VP1基因与昆明Ⅱ型疫苗株VP1基因差异13~24个核苷酸,变异率为1.44%~2.66%.45条序列在同源进化树图上分为3组,但都来源于CHN9230-F3-Ⅱ株,组成以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的病毒群,是典型的居群样存在形式.经RT-PCR后直接进行序列测定,并根据序列图中优势峰判读结果得到的CHN9230-F3-Ⅱ株核苷酸序列位于序列数量最多的第2组中,然而没有任何一条序列与之完全相同,说明它可能并不能代表具体的某一种序列,而只能是代表主序列具有的一般特征.3个组中的核苷酸序列与Ⅱ型疫苗株相比平均变异率分别为97.50%、97.93%和98.31%,根据脊灰病毒的进化率和3个组VP1区核苷酸序列的变异率推测,患者共5次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史中的前3次OPV中的Ⅱ型疫苗病毒存活下来,依照疫苗接种顺序,分别形成了第1组、第2组和第3组的病毒居群样存在形式.我国Ⅱ型iVDPV以复杂的居群样形式存在,由于其进化速率较快并且感染了免疫缺陷患者,使其在该患者体内形成了持续性感染,它已经并可能将在更长的时间内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一旦将来我国停止使用OPV后,iVDPV病例长期持续向外环境中排毒将对我国"维持无脊灰"带来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应用所构建的不同脊髓灰质炎病毒-痘苗病毒(下简称PV-VV)重组体,探讨脊髓灰质炎病毒(下简称PV)2A蛋白在重组病毒中的作用。所得到的四个以不同PV基因片段插入痘苗病毒(下简称VV)TK区而形成的重组病毒均有PV抗原的表达,并可诱导抗体产生,但此表达水平明显受到2A蛋白的影响。同时,重组病毒对不同细胞的适应性亦有变化。对此,本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脊髓灰质炎曾在全球广泛流行和传播,严重危害儿童健康。自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发起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行动倡议以来,全球脊髓灰质炎防控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但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仍面临重重挑战。在目前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下,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ccine 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 VAPP)病例和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病例的发生。为此,通过回顾消灭脊髓灰质炎工作取得的进展,总结不同国家或地区在消灭脊髓灰质炎过程中所采用的防控策略,尤其是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脊髓灰质炎疫苗使用经验,分析消灭脊髓灰质炎最后阶段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应对策略和建议,即科学评价防控措施、适时调整脊髓灰质炎免疫策略、努力消除接种犹豫并提高疫苗接种率,这对早日实现根除脊髓灰质炎的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对索尔克的科学成就及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开发过程进行简要阐述.1955年索尔克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开发成功标志着对这种曾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传染性疾病预防的巨大成就,从而推动了预防医学的发展.索尔克除了开发出脊髓灰质炎疫苗外,还研究了流感疫苗并创建了著名的索尔克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用脊髓灰质炎病毒(PV)减毒株构建的表达载体可分3种类型:PV抗原嵌合体、有缺损的PV杂交复制子和非缺损的PV杂交病毒。本文对这3种类型PV表达载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