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大鲵呼吸系统的解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大鲵是我国珍贵的两栖类动物。呼吸系统的解剖学观察,为研究脊椎动物的进化提供依据。大鲵呼吸系统的解剖,幼体以外鳃呼吸,成体以肺呼吸为主,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呼吸系统相应地出现一系列器官变化。另外,大鲵的皮肤是呼吸的辅助器官。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鲵不同组织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鲵Chinese Giant Salamander(Andrias davidianus)是1869年被David[1]在中国西部发现的,俗称娃娃鱼、狗鱼、啼鱼,隶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是世界上最大的珍稀有尾两栖类动物,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中南部各省,是由水生脊椎动物向陆生脊椎动物过渡的类群,具有独特的科研和经济价值[2,3],从20世纪70年代起,很多学者[4—6]对大鲵的性腺发育、人工繁殖、胚胎发育及大鲵的资源状况和生态等方面做了一些研究,而有关中国大鲵同工酶方面的研究很少,同工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探讨个体发育过程中个体基因的表…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以大鲵脑组织为材料,通过RT-PCR和RACE方法成功获得了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cDNA全长序列。该序列编码585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的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特点,有4个N-糖基化位点,7个跨膜α螺旋。同源分析显示,大鲵TSHR与热带爪蟾、变色龙、人的TSHR同源性分别为70%、70%和67%。同时大鲵与其它脊椎动物TSHR在结构上存在一些差异,如缺乏前导序列、胞外部分序列缩短、没有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单位(LRRs)等,大鲵TSHR结构上的这些差异是否与其不同的生理功能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利用邻接法对部分脊椎动物TSHR氨基酸序列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显示有尾目大鲵为两栖动物中较早分化的一支,表明其进化地位较原始。RT-PCR组织分布分析发现,TSHR基因在大鲵的甲状腺外组织也有表达,其中性腺组织表达量最高,这可能暗示TSHR与大鲵的生殖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4.
大鲵免疫分子CD9的克隆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D9是4次跨膜蛋白家族成员,对机体的免疫调控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首次报道了大鲵CD9的鉴定及其对免疫刺激的应答.大鲵CD9(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CD9, cgsCD9)由232个氨基酸组成,被4个跨膜结构域分割成1个胞内环、2个胞外环和2个短的胞内末端,这是4次跨膜蛋白的主要结构特征.1个糖基化位点NDS、1个CCG模体和7个半胱氨酸残基保守地存在于cgsCD9.cgsCD9与其它脊椎动物CD9具有最高77%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并与两栖动物CD9归属一族.实时定量RT-PCR结果显示,cgsCD9在大鲵中分布广泛,脾脏组织的表达水平最高,并且脂多糖能显著提高cgsCD9 mRNA的表达.过表达于Jurkat细胞中的cgsCD9能促进核因子κB的活化以及白介素-6的表达,而cgsCD9的作用在CCG模体突变为AAA后几乎丧失.上述结果表明,cgsCD9在大鲵抵抗细菌的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鲵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大鲵(Amndrias davidiamus Blanchard)是我国特有濒危的两栖物种,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性别决定分子机制等的好材料,对于科学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在贡献。近年来人们对它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本文综述厂大鲵的繁殖生物学的近期研究工作,也简要探讨了大鲵繁殖生物学今后研究的主要工作,以期为大鲵繁殖生物学及繁殖技术的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家界大鲵生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庆华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7):1723-1730
2006—2008年的7—8月,对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大鲵栖息河段及其洞穴特征、水质和饵料生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观测和取样分析,研究了该保护区野生大鲵的生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鲵栖息河段海拔适中,在(373±97) m,河宽与河深均较小,分别为(6.39±2.13) m和(1.07±0.53) m;河段底质均为石质性结构,多为卵石或礁石,河床多为不规则型,河岸多为石壁;两岸植被类型多为灌木丛,植被覆盖度(>50% )与坡度[(58±17)°]均较大;研究河段的水流速较大,在(0.33±0.08) m·s-1,且人为干扰较弱.研究区大鲵栖息地的洞穴数量较多,达(4±2)个·100 m-1,洞穴中水的流速较小,在(0.22±0.10) m·s-1.大鲵栖息处水质溶解氧较高,为(7.23±0.85) mg·L-1,化学耗氧量与总氮含量均较低,分别为(4.00±2.51)和(0.11±0.15) mg·L-1,总硬度适中,为(137.16±67.69) mg·L-1,大肠菌群较少,为(3419±3407) ind·L-1.对研究区大鲵种群数量影响最大的饵料生物是蟹,其次为虾.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条件下人工饲养大鲵的呼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4年4月25日~5月15日在河南卢氏县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养殖场对大鲵肺呼吸活动的方式进行了详细观察,发现与已报道的方式不同。大鲵的肺呼吸采取了肺腔贮存气体、间歇式浮出水面、以1次呼气和2次吸气、咽气过程构成的换气方式来适应水栖生活,其肺呼吸活动方式属于四程式呼吸。大鲵在白天休息状态下的肺换气频次受气温、水温和大气压等气候因子变化的影响,换气频次的多少与水温的高低变化呈正相关(R=0.917,P〈0.01),与大气压的高低变化呈负相关(R=-0.954.P〈0.01)。  相似文献   

8.
野生大鲵及其人工繁殖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隶属两栖纲Amphibia、有尾目Caudata、隐鳃鲵科Cryptobranchidae、大鲵属Andrias“。大鲵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是现存的两栖动物中最大的一种。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膨胀及人类开发自然资源强度的增强,大鲵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种群数量减少,种群内年龄结构趋向小型化。特别是由于大鲵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人为的捕杀导致了它的天然资源严重衰竭。随着大鲵人工繁殖及规模化繁育技术的成功,我国大鲵人工繁殖种群的数量在逐年增长,开展大鲵保护遗传学的研究,对大鲵的人工增殖和种质资源管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罗庆华 《生态学杂志》2009,20(7):1723-1730
2006—2008年的7—8月,对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大鲵栖息河段及其洞穴特征、水质和饵料生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观测和取样分析,研究了该保护区野生大鲵的生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鲵栖息河段海拔适中,在(373±97) m,河宽与河深均较小,分别为(6.39±2.13) m和(1.07±0.53) m;河段底质均为石质性结构,多为卵石或礁石,河床多为不规则型,河岸多为石壁;两岸植被类型多为灌木丛,植被覆盖度(>50% )与坡度[(58±17)°]均较大;研究河段的水流速较大,在(0.33±0.08) m·s-1,且人为干扰较弱.研究区大鲵栖息地的洞穴数量较多,达(4±2)个·100 m-1,洞穴中水的流速较小,在(0.22±0.10) m·s-1.大鲵栖息处水质溶解氧较高,为(7.23±0.85) mg·L-1,化学耗氧量与总氮含量均较低,分别为(4.00±2.51)和(0.11±0.15) mg·L-1,总硬度适中,为(137.16±67.69) mg·L-1,大肠菌群较少,为(3419±3407) ind·L-1.对研究区大鲵种群数量影响最大的饵料生物是蟹,其次为虾.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鲵肝脏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方展强 《四川动物》2006,25(2):228-230
应用透射电镜对中国大鲵的肝脏进行了超微结构研究.观察表明,大鲵肝不具肝小叶,与其他脊椎动物有所不同.肝细胞含有单个卵圆形的核;细胞质内含有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囊泡、线粒体、糖原颗粒和脂滴等细胞器和内含物.胆小管由两个相邻肝细胞质膜凹陷围成,而肝血窦则由内皮细胞的胞质构成.胆小管腔和窦周隙内浸润许多由肝细胞发出的微绒毛结构.还发现了枯否氏细胞和贮脂细胞.还讨论了中国大鲵肝脏的一般形态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In experiments on Black Sea skates (Raja clavata), the potential of the receptor epithelium of the ampullae of Lorenzini and spike activity of single nerve fibers connected to them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electrical and temperature stimulation. Usually the potential within the canal was between 0 and –2 mV, and the input resistance of the ampulla 250–400 k. Heating of the region of the receptor epithelium was accompanied by a negative wave of potential, an increase in input resistance, and inhibition of spike activity. With worsening of the animal's condition the transepithelial potential became positive (up to +10 mV) but the input resistance of the ampulla during stimulation with a positive current was nonlinear in some cases: a regenerative spike of positive polarity appeared in the channel. During heating, the spike response was sometimes reversed in sign. It is suggested that fluctuations of the transepithelial potential and spike responses to temperature stimulation reflect changes in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on the basal membrane of the receptor cells, which is described by a relationship of the Nernst's or Goldman's equation type.I. P. Pavlov Institute of Physiology,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Leningrad. I. M. Sechenov, Institute of Evolutionary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Leningrad. Pacific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Far Eastern Scientific Center,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Vladivostok. Translated from Neirofiziologiya, Vol. 12, No. 1, pp. 67–74, January–February, 1980.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