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嘴鹬与黑翅长脚鹬是反嘴鹬科的亲戚——反嘴鹬科广泛分布于温、热带淡水水域,有3~4属7~11种,在中国只有黑翅长脚鹬和反嘴鹬两种。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4月7至25日,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汤逊湖千亩塘(30°26'48″N,114°24'27″E)观测到长嘴半蹼鹬(Limnodromus scolopaceus)1只,隶属于鸻形目鹬科半蹼鹬属。该鹬被发现于一大型荷塘内,同域分布有扇尾沙锥(Gallinago gallinago)、林鹬(Tringa glareola)、鹤鹬(T.erythropus)、泽鹬(T.stagnatilis)等鹬科鸟种。借助蔡司60倍单筒望远镜观察,并拍摄下图片及视频后发现,该鹬中等体型,与扇尾沙锥近似,但比鹤鹬小。具长而粗的嘴,全嘴色深。白色眉纹明显。上体体羽深褐色,具浅色羽缘。尾上覆羽具横斑。下体色浅,胸  相似文献   

3.
2010年至2019年间,鸟类研究者和观鸟爱好者在辽宁鸭绿江口和辽河口湿地累计记录到鸻形目(Charadriiformes)水鸟48种,其中小滨鹬(Calidris minuta)、长嘴半蹼鹬(Limnodromus scolopaceus)、斑胸滨鹬(C. melanotos)、流苏鹬(C. pugnax)等4种是辽宁省鸟类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4.
双翅目的鹬虻科(Rhagionidae)成虫和幼虫均为捕食性的昆虫,金鹬虻属(Chrysopilus)的种类有些捕食蝗卵、象虫幼虫等而甚有益,国外曾用于生物防治。金鹬虻属为本科的一个大属,已知270余种。我国除台湾省有9种外,仅东北地区记录过一种,最近我们研究了云南和广西的标本又增加了11新种;本文记述陕西的5个新种,有的也分布于甘肃、宁夏和山西等地。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我校昆虫标本室,三斑金鹬虻的一对副模分藏在西北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周氏金鹬虻则以周尧教授的姓氏来命名,感谢他对后辈的热情栽培,对他表示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5.
杨集昆  杨定 《昆虫学报》1992,35(3):353-357
双翅目短角亚目(Brachycera)的鹬虻科(Rhagionidae或Leptidae)多中小型种,足细长,喜潮湿环境或在水边,故以鹬(音玉,长足水鸟)为名,拉丁学名均源于希腊词rhagio(一种蜘蛛)、lept(细长)也指足的特点。鹬虻科为捕食性昆虫,多以其他双翅目昆虫为食,极少数有吸血的习性;幼虫生活在树皮下、朽木中、土壤内、粪肥里或水中,捕食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的鸻鹬类体内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及来源,本研究以该迁徙路线上的大滨鹬(Calidris tenuirostris)和红腹滨鹬(C.canutus)为研究对象,用索氏提取法对这两种鸟的胸肌和皮下脂肪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萃取,并用气相色谱法对19种有机氯农药进行检测。结果表明,HCHs、DDTs、硫丹Ⅱ等14种有机氯农药在大滨鹬和红腹滨鹬的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所有样品中的含量最高值达1 573.5 ng/g脂重;在检出的14种有机氯农药中,α-HCH、β-HCH、γ-HCH、p,p′-DDE、硫丹Ⅱ、硫丹硫酸酯和/或p,p′-DDT的检出率达100%;在大滨鹬的肌肉组织、红腹滨鹬的肌肉和脂肪组织中,p,p′-DDE的残留量最高;而在大滨鹬的脂肪组织中硫丹硫酸酯和/或p,p′-DDT的含量最高;目标物中的艾氏剂、异狄氏剂、七氯、反式氯丹等未达检出限或含量较低。我们对比了不同物种及不同组织样本中有机氯农药的富集程度,红腹滨鹬的肌肉组织中HCHs的沉积量显著高于大滨鹬,而大滨鹬的脂肪组织中硫丹硫酸酯和/或p,p′-DDT的含量显著高于红腹滨鹬。此外,分别对比两个物种的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中有机氯农药沉积量,部分有机氯农药在脂肪组织中的沉积量显著高于肌肉组织,说明相比于肌肉组织,有机氯农药可能更易于在脂肪组织中累积。  相似文献   

7.
杨集昆  杨定 《动物学研究》1990,11(4):279-283
本文报道了在云南发现的金鹬虻属五新种,并与已发表种作了必要的比较。  相似文献   

8.
反嘴鹬与黑翅长脚鹬是反嘴鹬科的亲戚——反嘴鹬科广泛分布于温、热带淡水水域,有3~4属7~11种,在中国只有黑翅长脚鹬和反嘴鹬两种。虽然它俩都是一身黑白熊猫装,搭配得错落有致,但是黑翅长脚鹬隶属长脚鹬属,以其高跷红腿夺  相似文献   

9.
金鹬虻属Chrysopilus Macquart是双翅目鹬虻科(Diptera:Rhagionidae)中的大属,已知约270种,广泛分布于各大动物地理区。我国曾记载台湾省有9种,东北地区有日本的共同种C.dives Loew,近年我们陆续记述了20多个新种。内蒙古的金鹬虹属则为初次报道,本文根据我们1978年采集的标本描记一新种和一内蒙古新记录种,模式标本保存在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0.
黑翅长脚鹬繁殖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据黑翅长脚鹬繁殖生态的调查发现它的巢主要选择芦苇丛生的小土岛上,于5月末开始产卵,每窝卵4—5枚,卵重19.6;雌雄亲鸟均参加孵卵,孵化期17—19天。食物以鞘翅目昆虫,双翅目幼虫,半翅目的蚜虫等为食。此外还吃少量植物藻类。黑翅长脚鹬的天敌主要是猛禽和家犬,在繁殖期对卵和雏鸟危害较大,因此,在黑翅长脚鹬的繁殖期严禁放牧和捕鱼的生产活动,为黑翅长脚鹬的栖息与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1.
围垦堤内迁徙鸻鹬群落的生态学特性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以群落生态学的原理为基础 ,研究景观特征及异质性变化导致鸟类群落的变化 ,重点探讨了人为干扰导致的景观特征变化对迁徙鹬群落时空结构的影响。景观异质性的改变是引起鹬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也是决定鹬群落分布的重要因子。围堤内湿地植被覆盖率大于 6 0 %或水面小于总湿地面积 2 0 %后 ,鹬基本不出现 ,必须含有水域、植被和裸地三种景观要素。植被覆盖率为 1 0 %~ 2 0 %时 ,鹬数量最多。鹬在围堤内滩涂的分布与底栖生物量无关。水深是影响鹬分布的重要因素 ,使鹬的空间生态位得到分离。科鸟类主要活动在裸地和浅水区 ,中小型鹬类主要在中水区 ,大中型鹬类在深水区。科学管理围堤封堵后滩涂 ,控制和改造湿地景观 ,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围涂工程对鹬群落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2.
2014年3—10月和2015年3—9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行为取样法对四川省南充市彩鹬Rostratula benghalensis繁殖种群进行了观察。辩识和定义了彩鹬繁殖期的11种姿势、46种动作、9种环境和12类83种行为,构建了彩鹬繁殖期行为谱及PAE编码系统。行为谱所表述的彩鹬繁殖期行为特征,符合以往研究者对彩鹬生物学特性、繁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报道,同时也描述了彩鹬具体的动作和行为,以及行为产生与环境的关系。繁殖期雌雄成鸟行为差异显著;低日龄雏鸟行为简单但行为特征明显。相同动作和行为在不同时间或发生在不同行为主体上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功能。  相似文献   

13.
勺嘴鹬(Calidris pygmaea)是全球极危鸟类,估计其种群数量为360~600只。根据近年来的野外调查和历史资料查阅,勺嘴鹬在中国沿海各省级行政区域均有分布。本文介绍了勺嘴鹬在中国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其中江苏省的东台市和如东县的滩涂湿地是目前已知的勺嘴鹬全球数量最大的迁徙停歇地。东台市滩涂单次调查记录的勺嘴鹬最大数量为144只,如东县滩涂单次调查记录的勺嘴鹬最大数量为103只。广东省雷州半岛的滩涂和福建省闽江口的滩涂为勺嘴鹬在中国最大的两个越冬地。滩涂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非法捕猎、环境污染以及人类活动干扰是勺嘴鹬面临的主要威胁。为了更好地保护勺嘴鹬,我们建议加强对勺嘴鹬关键栖息地的保护与管理,加强对滩涂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对中国沿海勺嘴鹬的调查研究以及同其他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14.
彩鹬Rostratula benghalensis是一类中小型涉禽,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东部、西南和沿海地区,是江西吉安地区常见留鸟。为了解当地彩鹬的繁殖生态,我们于2011~2012年对其繁殖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彩鹬3月中旬开始营巢,巢为典型的水面浮巢,平均巢外径为161.62 mm,巢内径为108.61 mm,巢深为39.14 mm;3月下旬至4月中旬产卵,窝卵数为3.46(2~4),平均卵重为11.76 g,卵大小为36.35 mm×25.41 mm。彩鹬雄鸟承担大部分营巢和孵卵工作,孵卵期18~19 d。雏鸟为早成鸟,出壳后不久便能在水中活动,随亲鸟离开巢区。  相似文献   

15.
人为干扰对黑腹滨鹬觅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03年11月至2004年3月,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和人为干扰实验法,于浙江省乐清湾滩涂进行人类活动对黑腹滨鹬(Calidrisalpina)觅食行为影响的研究。取样观察结果表明,在每天沿海堤可观察黑腹滨鹬持续觅食的1h里,96.6%的黑腹滨鹬在35m或更小的距离上通过奔跑或惊飞对人类的活动作出反应;黑腹滨鹬花费90%(人类较多的盐盆滩涂为85%,较少的乐成滩涂为94%)的时间觅食,10%的时间用于避免人类的干扰;人数、人类活动类型对觅食时间具有显著影响,人数、人离黑腹滨鹬的距离、人类活动类型对黑腹滨鹬移动的距离、移动的次数以及黑腹滨鹬对人类靠近的反应均具有显著效应。人为干扰最小接近距离实验结果表明,黑腹滨鹬对人类反应的距离在3~30m;干扰人数为1人时的最小接近距离显著大于2人;人类行走和奔跑的两种活动类型对黑腹滨鹬的最小接近距离没有显著影响。本研究验证了滨鸟觅食区内的人为活动严重影响黑腹滨鹬觅食行为的假设。  相似文献   

16.
围垦堤内迁徙(行鸟)鹬群落的生态学特性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以群落生态学的原理为基础,研究景观特征及异质性变化导致鸟类群落的变化,重点探讨了人为干扰导致的景观特征变化对迁徙(行鸟)鹬群落时空结构的影响.景观异质性的改变是引起(行鸟)鹬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决定(行鸟)鹬群落分布的重要因子.围堤内湿地植被覆盖率大于60%或水面小于总湿地面积20%后,(行鸟)鹬基本不出现,必须含有水域、植被和裸地三种景观要素.植被覆盖率为10%~20%时,(行鸟)鹬数量最多.(行鸟)鹬在围堤内滩涂的分布与底栖生物量无关.水深是影响(行鸟)鹬分布的重要因素,使(行鸟)鹬的空间生态位得到分离.(行鸟)科鸟类主要活动在裸地和浅水区,中小型鹬类主要在中水区,大中型鹬类在深水区.科学管理围堤封堵后滩涂,控制和改造湿地景观,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围涂工程对(行鸟)鹬群落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7.
围垦堤内迁徒Xin鹬群落的生态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群落生态的原理为基础,研究景观特征及异质性变化导致鸟类群落的变化,重点探讨了人为干扰导致的景观特征变化对迁徒Xin鹬群落时空结构的影响,景观异质性的改变是引起Xin鹬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决定Xin鹬群落分布的重要因子,围堤内湿地植被覆盖率大于60%或水面小于总湿地面积20%后,Xin鹬基本不出现,必须含有水域,植被和裸地三种景观要素,植被覆盖率为10%-20%时,Xin鹬数量最多,Xin鹬在围堤内滩涂的分布与底栖生物量无关,水深是影响Xin鹬分布的重要因素,使Xin鹬的空间生态位得到分离。Xin科鸟类主要活动在裸地和浅水区,中小型鹬类主要在中水区,大中型鹬类在深水区,科学管理围堤封堵后滩涂,控制和改造湿地景观,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围涂工程对Xin鹬群落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8.
鄱阳湖越冬鹤鹬的日间行为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有关鸟类越冬行为节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型水鸟。与大型鸟类相比,小型鸟类在体温调节中消耗的能量更多,因此可能呈现不同的日间行为节律。本研究选择鄱阳湖数量较大的小型水鸟——鹤鹬Tringa erythropus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11月—2015年3月在鄱阳湖的子湖——常湖池对越冬期鹤鹬各种行为的时间分配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觅食(61.4%)和休息(32.1%)是鹤鹬越冬期最主要的行为,2种行为的比例呈显著负相关。与一些植食性水鸟相比,肉食性鹤鹬的觅食行为比例偏低。而与一些大型食肉性水鸟相比,鹤鹬的觅食行为比例偏高,这可能与其较小的体型在体温调节中消耗的能量较多有关。鹤鹬的警戒行为比例较低(0.8%),越冬期集大群的习性可能是导致其偏低的主要原因。越冬期不同月份间各行为比较中,1月出现了觅食行为比例的高峰和休息行为比例的低谷,这可能与1月平均气温为全年最低有关。觅食行为比例在全天呈缓慢上升趋势,而休息行为比例呈下降趋势。虽然觅食和休息行为的时间分配在全天有一定变化,但是鹤鹬的日间行为节律性并不强。鹤鹬的觅食行为主要发生在跗跖位(0~5.5 cm),而休息行为主要发生在跗跖上位(5.5~8.6 cm),安全性和食物的可利用性可能是影响鹤鹬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11月15日上午,在海南省海口市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一片农田(19°53'51.80″N,116°37'01.78″E)观察到1只斑胸滨鹬(Calidris melanotos)(图1),该片农田用作种植蔬菜和饲养水蚤。发现斑胸滨鹬的同时,也记录到林鹬(Tringa glareola)、泽鹬(T.stagnatilis)、白腰草鹬(T.ochropus)、黑尾塍鹬(Limosa  相似文献   

20.
双翅目短角亚目(Brachycera)的鹬虻科(Rhagionidae)多为中小型昆虫。足细长,翅常具斑纹,腹部较长;生活在水域附近,喜在阴湿的环境、甚至小雨中活动。成虫和幼虫多为捕食性,有些种类在国际上已用作生物防治。鹬虻科世界已知约600种,我国过去只有外国学者记载过10种,其中9种在台湾,另1种为记载于东北的日本种。近年来,我们开展此科分类研究,已陆续报道了浙江、湖北、广西、云南、西藏、内蒙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