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为探讨性别、年龄和季节对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行为的影响,2006年9月-2007年10月,作者采用焦点取样法和瞬时记录法,将麋鹿昼间活动归为采食、饮水、运动、休息、警觉、其他行为等六大类型,每月6-8 d对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跟踪观察.结果表明:麋鹿有晨、昏两个采食高峰和一个午间休息期,各种行为类型所占比例依次是:休息53.40%(±5.59%)、采食22.36(±8.34%)、运动11.23%(±0.63%)、警觉5.03%(±1.76%)、其他行为4.42%(±2.06%),饮水2.65%(±0.74%).不同季节,时间分配变化明显.非参数Kruskal Wallis H检验结果显示(n=120),季节、年龄和性别显著影响麋鹿的活动时间分配.除运动行为(x2=16.856,df=3,P>0.05)和饮水行为(x2=7.667,df=3,P>0.05)无显著差异外,采食(x2=15.657,df=3,P<0.01)、休息(x2=13.173,df=3,P<0.01)、警觉(x2 =13.887,df=3,P<0.01)和其他行为(x2=16.317,df=3,P<0.01)在不同季节所占时间百分比均有极显著差异.对不同性别年龄组的活动时间分配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各性别-年龄组间的运动行为所占时间比例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与雌鹿之间的警觉行为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花较多时间用于警觉.幼鹿与成年鹿及亚成年鹿之间的采食行为时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性别、年龄组在不同季节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的差异采用方差(ANOVA)分析后发现:所有年龄组,夏季与冬季饮水、春季与夏季警觉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成体和亚成体麋鹿,春季与冬季警觉、夏季与冬季运动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3.
半野生麋鹿集群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麋鹿在半野生状态下喜集群活动,不同月份集群的大小以及各种组群出现的频率均有所变化。半野生麋鹿有5种组群类型:雄鹿群、母仔群、混合群、雄仔群和仔鹿群。其中混合群出现频率最高,集群最大,是其主要的组群类型,雄鹿群最为稳定,母仔群中采食组群所占比例和组群大小都大于非采食活动的组群,雄仔群和仔鹿群出现频次较少。麋鹿发情期与非发情的集群有明显差异,不同生境内的集群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麋鹿行为谱及PAE编码系统 总被引:39,自引:10,他引:39
以麋鹿为实例,通过辨识行为的基本单元,区别了“姿势”、“动作”和“环境”,分解了动物行为的层次,然后根据行为的适应和社群机能归类,建立了以“姿势—动作—环境”为轴心的,以生态功能为分类依据的动物行为分类编码系统(PAE编码分类系统)。PAE编码分类系统以集合论为基础,明确了动物行为的三要素:姿势、动作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避免了笼统地将动物的姿势、动作和行为混为一谈的做法,区分了动物行为的组成要素和结构层次。行为要素编码方法为动物行为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生长点。在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记录了有关麋鹿的姿势、动作和行为达200多种,还区别了各种行为在雄性、雌性和幼体之间的相对发生频次以及发生季节。 相似文献
5.
雄性麋鹿的吼叫行为、序位等级与成功繁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为探讨雄性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的吼叫行为与序位等级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成功繁殖中的作用。2000年7-8月,在北京麋鹿苑选定12头成体雄鹿,用目标取样法观察记录每头鹿的吼叫、圈群和交配行为的发生频次。用有效比值[被雌鹿接受的频次/雄鹿圈群(或交配)的总频次]来衡量雄鹿圈群行为(或交配行为)的有效性。依据雄鹿在发情期的表现状态,把雄鹿归为3类:占有雌鹿群的“群主”(4头)、未占有雌鹿群而挑战“群主”的“挑战者”(5头)和远离繁殖群的“单身汉”(3头)。不同序位等级雄鹿的吼叫频次、圈群(或交配)行为频次、圈群行为(或交配行为)的有效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吼叫行为的分析表明:“群主”吼叫频次最高,“单身汉”吼叫频次最低。“群主”的有效值最高,“单身汉”的有效值最低。据此认为雄性麋鹿的吼叫行为与其序位等级密切相关,而序位等级又决定了雄鹿参与繁殖的机会。此外,还记录到占群雄鹿的警戒吼叫,这是对Wemmer et al.(1983)警戒吼叫行为仅见于雌鹿的观察结果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7.
麋鹿幼仔一周龄内的活动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麋鹿幼仔(4雄、6雌)在初生一周龄内的活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仔鹿白天大部分时间皆藏卧于隐蔽处,与鹿群呈隔离状态,其活动行为主要表现为求乳、运动、跟随或躲避等。初生仔鹿具有接近和跟随亲生母鹿的本能,在5日龄内其大部分活动都处在亲生母鹿的监护下,属伴随型;至6—7日龄后,仔鹿可随母鹿进入鹿群活动。 相似文献
8.
休情状态下圈养麋鹿昼间冲突行为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休情期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冲突行为与等级序位的关系以及冲突行为的促发因素,于2015年4月、11月和2016年12月采用扫描取样法对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圈养麋鹿昼间冲突行为进行了观察,共记录到1 452次冲突行为。结果显示:同年龄阶段雄鹿的等级序位高于雌鹿;同性别的成年体壮个体的等级序位高于未成年个体;麋鹿昼间冲突行为的表达方式与麋鹿自身体表特征有关,冲突行为的表达方式在硬角期、脱角生茸期和茸角硬化期3个阶段之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休情期因争夺食物资源发生冲突行为的比例最高(61.55%),从动者的行为以采食行为比例最高(36.61%),3个阶段之间和上、下午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休情期内冲突的激烈程度偏低,从动者反抗次数少(20.25%)。本文为大丰麋鹿种群的饲养、管理与驯化,以及麋鹿迁地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2012年7~11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瞬时扫描法,在乌鲁木齐近郊水域白湖,对白眼潜鸭(Aythya nyroca)秋季行为进行实地观察研究。制定出白眼潜鸭行为谱,各种行为有取食、保养、运动、休息、警戒、其他,共6类14种。昼间各行为时间分配依次为取食(56.7%)、运动(13.8%)、保养(11.8%)、休息(11.2%)、警戒(5.1%)、其他(1.4%)。其中取食、休息、运动行为有明显的节律性变化。休息行为以家庭为单位聚集在一起进行,取食行为则分开进行。7~9月份7:00~8:00时、18:00~19:00时休息行为出现峰值,10~11月份8:00~9:00时、17:00~18:00时出现峰值;7~9月份取食行为在8:00~9:00时、17:00~18:00时有明显的峰值,10~11月份在10:00~11:00时和15:00~16:00时出现峰值;7~11月份运动行为均在中午达到峰值。白眼潜鸭7~9月份与10~11月份觅食行为、休息行为和保养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运动行为无显著性差异(P >0.05)。迁徙前(10月中旬),白眼潜鸭有集群现象,数量最多达到37只,10月下旬种群集体迁徙。秋季白眼潜鸭主要时间用于取食,意图为了迁徙或越冬积累能量,集群迁徙有利于种群防御天敌。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籍中有关麋的一些记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麋(Elaphurus davidianus)自19世纪末以来,在其故土--中国已经绝迹。本世 纪50年代,英国曾将这种珍稀动物送还北京动物园,最近又送回22只,其中20只散放在 它最后的栖息地--北京南郊的南海子。因此麋在中国古代的生存情况又引起人们的注 意。虽然Mollendorff(1877)曾对古文献中一些有关麋的记载作过报道,但比较粗略。 主要对麋的名字作了考证,还有许多问题未涉及。最近谢成侠(1985)又报道了麋的一 些历史情况;黄宝玮(1983)曾对甲骨文中之麋加以研究。但尚有不足。本文拟对麋作 进一步的历史动物学介绍。 相似文献
12.
家养有蹄类动物的反刍行为已有大量研究,而受限于野外条件,野生有蹄类动物反刍行为的研究有限。以往研究认为,体型可能是影响动物反刍行为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日本奈良公园日本梅花鹿Cervus nippon nippon和中国江苏大丰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并比较分析了发情期的日本梅花鹿与发情期的麋鹿在卧息时反刍行为的种内及种间差异。按照年龄性别差异,分5种类型(成年雄性、成年雌性、亚成雄性、亚成雌性和幼鹿)研究两物种食团咀嚼时间、咀嚼频率和咀嚼速率的差异。结果表明,1)日本梅花鹿的咀嚼速率和食团咀嚼时间受性别-年龄的显著影响:咀嚼速率为幼体>亚成雌性>亚成雄性>成年雌性>成年雄性,而食团咀嚼时间为成年雄性>亚成雄性>成年雌性>亚成雌性>幼体;2)性别-年龄对麋鹿咀嚼频率有显著的影响,成年雄性<成年雌性<亚成雄性<亚成雌性<幼体;3)两物种在咀嚼频率、食团咀嚼时间和咀嚼速率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体型更大的麋鹿咀嚼速率更慢,食团咀嚼时间更长。与体型相关的性别及年龄显著影响了日本梅花鹿和麋鹿的反刍行为。 相似文献
13.
Hao-Lin Wang Yue Zhao Fei-Jie Wang Xin-Jia Sun Jian-Qiang Zhu Yu-Ming Zhang Shu-Dong Wei Hui Chen 《Ecology and evolution》2023,13(1):e9702
Hubei Shishou Milu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s an ideal place to restore the wild population of Père David's deer (Elaphurus davidianus). Understanding foraging ecology and diet composition is essential for assessing population development or establishing long-term effective conservation measures for endangered specie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diet composition of Père David's deer and its diet selection mechanism. In this study, we used stable isotope technology to investigate the diet composition of Père David's deer according to various tissues (i.e., fur, muscle, liver, heart, and feces) and seasons, and evaluat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nutrient composition of plants and diet composition. Bayesian isotop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utumn and winter diet estimated by fur and fecal samples indicated a diet dominated by C3 grasses (42.7%–57.2%, mean), while the summer diet estimated by muscle and liver samples was dominated by C3 forbs (30.9%–41.6%, mean). The Pearson correlation test indicated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winter diet composition reflected by fur and fecal samples was associated with correlations with crude protein (r = .666, p < .01) and soluble sugars (r = .695, p < .01).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rude protein and soluble sugars wer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winter diet selection of Père David's deer.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rrent reintroduction facing many challenges, such as habitat fragmentation, wetland degradation, and human disturbance, comprehensively evaluating the diet selection mechanism of Père David's deer under different resource specificities and temporal change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4.
半自然条件下麋鹿的生长发育与繁殖习性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在大丰保护区的半自然条件下,麋鹿新产仔鹿性二型差异大于圈养条件下的仔鹿;1龄幼鹿第1年生长发育迅速,其后足长已基本达成体后足长;4岁时后足长即已显著大于引进的成体鹿。大丰雌性麋鹿3岁开始产仔,比圈养条件下晚1年,4岁时体重方达成体重。雄性5岁后方能达成体重并才有机会获得交配权.发情期主要集中于6月上、中旬,产仔期主要集中于3月中、下旬,产仔半数时间为3月27日,产仔期比圈养麋鹿更趋集中。仔鹿产后1~3天为“印记”的敏感期,1周龄后即开始随群活动并有觅食行为。 相似文献
15.
16.
17.
程志斌;刘艳菊;白加德;钟震宇;朱明淏 《四川动物》2016,35(5):734-740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监测湿地环境质量变化的重要指示物种,其角为我国传统中药材。对我国北京南海子、天津七里海、江苏大丰、湖北石首、河北滦河上游、海南海口、浙江临安、浙江慈溪8个地区圈养和半散放种群及湖北石首杨坡坦野生种群的麋鹿角中5种重金属和39种微量元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4种元素在麋鹿角中均被检测出,统计分析表明Li、Be、Sc、V、Co、Ni、Cu、Ga、Sr、Y、Mo、Cd、Cs、La、Ce、Pr、Nd、Sm、Er、Tm、Lu、Pb、Th、U、Zr、Hf等26种元素是麋鹿角的特征元素;不同区域、不同部位之间,麋鹿角微量元素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浙江慈溪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和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群Pb含量超过国家限量标准(GB 2762-2012,WM-T 2-2004),天津七里海国家湿地公园、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海南海口热带野生动植物园4个种群Cr含量超过国家限量标准(GB 2762-2012)。研究表明,部分麋鹿栖息环境或者食物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威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