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种粘虫的交配囊和精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鳞翅目昆虫的交配授精,一般是以精包的方式进行的,即交配时雄虫将生殖系统各器官分泌物世注在雌虫交配囊内,形成一个含有精液的精包。塞在雌虫交配囊内的精包一般不被溶解,明显可辨。交配几次有几个精包。因此,可根据雌虫交配囊内的精包及数目判断交配及交配次数。 交配囊和精包的变异十分显著,不同种类有所不同,因此,可作为种类鉴别的依据。 我省常见粘虫种类有粘虫Leucania separata Wal-ker、白脉粘虫 Leucania venalba Moore和劳氏粘虫Leucania loreyi(Duponchel)三种。在调查研究中,三种粘虫常可发现,但往往不易区别其种类而发生错误,同时在预测粘虫发生规律及发生数量过程中,常常需要解剖观察雌虫交配及抱卵情况。为此,将这三种粘虫交配囊和精包的形态特征作扼要介绍,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周祖琳 《昆虫学报》1993,36(2):162-166
本文报道用活体解剖实验、 连续组织切片、 扫描电镜观察等方法, 研究麦蛾 (Sitotroga cerealella)阳茎所排气体的来源、排放途径和排气原因与所起作用的结果,证实阳茎排出的气泡源于铸颈管上的气管系统,通过呼吸作用,经内、外表皮管之间的间腔,由位于阳茎生殖孔附近的排气口排放。排气是内表皮管细胞组织代谢活动加强的结果,与精包颈形成有关,并有促进精包壁和精包颈硬化、为精液输送转移开辟道路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是主要为害十字花科作物的一种世界性害虫,强大的生殖能力是其成为田间最难防治的害虫的主要原因之一。交配是营两性生殖昆虫繁衍后代必要的一个生理过程,明确小菜蛾雌雄成虫的交配行为及交配后的生理响应,对于小菜蛾种群监测和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解剖观察小菜蛾成虫生殖腺及精包形成;利用行为学与生物学实验,测定和分析小菜蛾成虫交配与再交配能力、精包形成与消化,以及交配次数对精包形成以及雌虫生殖力的影响。【结果】小菜蛾雄成虫在交配过程中精液以精包的形式传递给雌成虫,在交配囊中精包呈白色、不透明、气球状结构,交配结束后精包可被充分消化和吸收。成虫交配能力观测结果显示,小菜蛾雌雄成虫均具有多次交配行为。首次交配后,雄成虫表现出短暂的再交配延迟,20 min内其交配成功率为54.6%,显著低于首次交配。虽然交配次数不会影响雄成虫的交配时长,但雄成虫交配史对其自身的精包大小以及雌成虫的生殖力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雌成虫表现出明显的再交配抑制性,交配过的雌成虫在12 h内的交配率显著低于未交配雌成虫的,这可能取决于首次交配后精包的消化和吸收速率。雌成虫多次交配后,其产卵量和卵孵化率与单次交配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多次交配会使小菜蛾雄成虫再交配延迟,雌成虫再交配受到抑制;多次交配产生的雄成虫精包显著减小,雌成虫产卵量与卵孵化率并没有从多次交配中获得收益。本研究为解析小菜蛾雌雄成虫生殖调控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研究I.根瘤内生菌的观察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一种根瘤涂片法。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根瘤内生菌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和表面结构。以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根瘤做材料,首次观察到内生菌泡囊、的孢囊和孢囊孢子及其表面结构,以及拟类菌体的形成过程、多种形态和表面结构。本方法可广泛应用于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原生动物在动物学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实验动物学研究的好材料,在污水处理和水质监测等环保工作中,它们又是指示生物.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活体观察和活体摄影.本文从一般实验条件出发,介绍一些基本方法和作者工作中的粗浅经验.显微镜和照相设备的选用一般显微镜都可观察原生动物.物镜最好选用复消色差物镜(Apochromat)或平场消色差物镜(Plan Achromat);目镜可配补偿目镜(有K标记)或广视场目镜(有WF标记).为灵括追随运动着的原生动物,最好选用带垂直控制杆标本移动器或具旋转移动载物台的显微  相似文献   

6.
一般鳞翅目昆虫雌雄成虫交配时,雄虫将一个含有精液的精包(spermatophore)射入雌虫交配囊内。[Petersen (1907),Norris(1932),Khalifa(1950),Srivastava(1957).Callahan and Chapin(1960)及何继龙(1963)等]。 因此,历来就有许多作者利用交配囊内精包的数目来判断鳞翅目昆虫交配次数及交配时期:Williams(1931,1941)对鳞翅目中许多种类精包的形态作了鉴定,并且认为雌体交配囊内有几个精包,可以说明重复交配几次。(1932),Schulrz(1921)根据解剖观察雌虫交配囊内的精包数,判断切根夜蛾雌  相似文献   

7.
有关棕头鸥和遗鸥两近似种的分类与分布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近几年的野外观察结果并分析有关文献资料,系统地比较研究了棕头鸥和遗鸥两近似种的分类和分布现状,直接依据野外活体形态并对照系列标本对两种鸥的成、幼鸟和雏鸟的形态及野外临别特征给出了较精确的描述,澄清了这两种鸥以往在分类上的混淆有分布认识上的错位,同时从生态-动物、地理和行为学的角度对两种鸥的现有分布和今后分布态势的演进做了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8.
以蝗虫为材料做常规的细胞减数分裂实验,精巢经过固定后,需要较长的染色时间:30—60分钟(《中学生物学实验手册》)或2—3小时(《遗传学实验》刘祖洞等编),不易作为学生课堂实验,更难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我用蝗虫的活体材料,不经固定直接染色观察,缩短了染色及整个实验过程的时间,可在一课时内完成,效果亦很好。在实验前两三天,于天气晴朗的中午,让学生到高  相似文献   

9.
优雅蝈螽与暗褐蝈螽精子束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应用微分干涉相衬法对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 Brunner von Wattenwyl和暗褐蝈螽G. sedakovii (Fischer von Waldheim) 雄性精巢管基部、输精管、贮精囊和精包,及雌性受精囊中精子束的形态变化进行了观察,对探讨螽斯近缘种的生殖隔离机制和生殖生物学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这两种蝈螽的精子束通过精包转移到雌性受精囊后,精子束的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精巢管基部的精子为游离的单个精子;输精管、贮精囊和精包中精子成束排列形成较分散的精子束,精子束头部包裹有粘液帽;雌性受精囊中的精子束的精子呈羽状排列,精子的头部汇集在中央轴上.两种蝈螽精子束形态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周祖琳 《昆虫知识》2002,39(1):76-78
在室内饲养条件下观察了雄性麦蛾同性交尾行为和形成精包的过程 ,并分析了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和所需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