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野生雄性小家鼠行为的主要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非繁殖期成年雄性布氏田鼠对群体气体的辨别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张立  房继明 《兽类学报》1996,16(4):285-290
本文研究了非繁殖期成年雄性布氏田鼠对陌生群本气味,本群体气体的社会探究行为和尿标记行为,探讨了布氏田鼠利用气味信号进行群体辨别的能力。在熟悉相的辨别实验中,雄鼠对陌生群体气味的社会探究和尿标记行为明显我于本群体气味和对照组,优势个体的探究和尿尿行为显著高于从属个体。实验结果表明,布氏田鼠具体对群体气味的辨别能力,在巢垫物中存在用于群体识别的化学通讯成分,优势鼠的气味标记可能性种内群体间的嗅觉通讯中  相似文献   

4.
野生雄性成年小家鼠行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房继明 《兽类学报》1994,14(3):221-233
本实验以在英格兰捕获的野生小家鼠(Musmusculusdomesticus)的雄性后代为材料,研究同父异母断乳鼠组和无亲缘关系断乳鼠组在鼠成年后,鼠组成员在自由活动条件下的社会行为,以及独居和亲缘关系对其行为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成年优势鼠和成年从属鼠除打斗行为有显著差别外,优势鼠的嗅底物、社会探究、尿标记等行为也显著地高于从属鼠。从属鼠接触从属鼠显著地多于优势鼠。2.在一小时观察期内,打斗行为和社会探究逐渐减少,而和睦相处行为逐渐增加。社会行为主要发生在现在初期(0—10分钟)。3.基于非打斗行为,尤其是社会探究和接触行为,通过判别分析,可能辩别出社会等级不清楚的成年雄鼠组中谁是优势鼠,谁是从属鼠。4.独居23小时后,社会行为中,打斗行为和社会探究均明显上升。但优势鼠的多数行为基本保持原有水平,独居主要是使从属鼠的多数行为发生了改变,并且以针对另一从属鼠为主。5.有、无亲缘关系组的个体共同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后,亲缘关系依然对小家鼠行为有深刻的影响,有亲缘关系组的社会稳定性、容忍性强于无亲缘关系组。  相似文献   

5.
亲缘识别在动物界中是很普遍的现象。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手段识别亲属。亲缘辨别的机制主要有空间识别机制,熟悉机制,表形匹配和识别等位基因4种机制,有的动物只有一种机制起作用,有的则是两种机制同时共存或不同时期不同机制。此外,还概述了亲缘辨别的一些功能。  相似文献   

6.
动物的亲缘选择和亲缘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很多不同类群的动物能够识别亲属和非亲属,甚至远亲和近亲,并表现出行为上的差异,动物怎样完成这种高度准确性分辨是自60年代末期以来日趋活跃的研究领域。亲缘识别(Kin Recognifion)的作用主要在于使重亲行为成为可能,而且可以避免近亲繁殖。但在我国动物亲缘识别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  相似文献   

7.
小家鼠的遗传与进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家鼠作为重要的模式生物,近20年来对其遗传与进化领域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通过现代遗传学的各种遗传标记(蛋白质电泳,mtDNA,rDNA,Y染色体等),不仅更深入地探讨了共栖小家鼠间的遗传差异和系统关系以及与野生种的关系;进而还对小家鼠的分类系统进行了修正,提出小家鼠种组(species complex)由domesticus,musculus,castaneus 和bactrianus 4个共栖种以及spicilegus,macedonicus和spretus3个野生种组成;并且进一步阐明了小家鼠的起源和进化问题,目前主要有离心模型和顺序模型2种起源假说,然而对中国小家鼠的遗传分化,亚种分类尚缺乏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小家鼠(Mus musculus)是一种与人类伴生的重要啮齿类动物,它起源于印度次大陆,分化出三个主要亚种,新石器时期开始向欧亚大陆扩散。随着人类向岛屿的殖民,不同亚种先后迁徙到世界各个岛屿。近年来,岛屿以其独特的时空优势,在小家鼠进化研究中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并被称为"岛屿殖民动力学"。欧洲、亚洲、大洋洲与南极洲等地区岛屿上小家鼠不同亚种起源、迁徙、竞争与遗传结构等研究结果,不仅表明小家鼠的进化史与人类殖民史密切相关,且为"雌性抵抗入侵"提供了充分证据。  相似文献   

9.
十足目甲壳动物促雄性腺研究概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亲缘选择的概念并对亲缘系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归纳,对利他行为、适合度、广义适合度、亲缘系数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另外还总结了基于亲缘选择的利他行为发生的条件,说明了亲缘选择在人类家族企业中的应用,对亲缘选择理论的学术价值和局限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小家鼠和实验小鼠遗传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玫蕾  鲍世民 《兽类学报》1992,12(3):230-236
本文用同工酶电泳法、微量细胞毒法和免疫双向扩散法对我国4个动物地理区的6个采集点的156个小家鼠(Mus musculus)进行了遗传特性的调查。结果发现:在全部被测的13个位点中,小家鼠在7个位点上存在着多种实验小鼠中罕见的基因组成;而不同动物地理区和亚区的小家鼠的遗传特性又各不相同。从而指出将小家鼠的特有基因导入实验小鼠,培育新品系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年龄组小家鼠筑巢能力的差异,分别采用24-h等级法和连续4d巢材获取重量法,对幼年组、亚成年组、成年组小家鼠筑巢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小家鼠在亚成年期已具备较强的筑巢能力;2)成年组与亚成年组小家鼠能够快速完成筑巢,24h即可筑成稳定的杯状巢,而幼年组未能筑成稳定巢;3)小家鼠雄性与雌性筑巢能力相当;4)连续4d巢材获取重量表现为成年组>亚成年组,这与两组间身体大小有关,而4d后两组间筑巢等级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提示,不同年龄组的小家鼠均有较强的筑巢需求,筑巢能力基本形成于亚成年期。  相似文献   

13.
植物的亲缘识别(kin recognition)指植物通过识别周边个体与自己的亲缘关系, 调整自身的生长生态策略、促进亲缘个体的生存与繁衍。研究表明, 植物主要通过特定的叶片挥发物、根系分泌物、感光载体等途径, 识别周边个体与自己的亲缘关系, 改变自身形态学策略(如根系大小、根冠比、种子数量等)或者生理代谢策略(次生代谢物质、防御蛋白等), 调整与周边个体的竞争强度, 缓和与近亲缘个体之间的竞争, 加强与远亲缘或非亲缘个体的竞争。同时亲缘识别的强度也受环境因子(养分等)的影响。结合目前的研究进展, 该文分析了导致亲缘识别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或争议的主要原因, 认为主要与实验材料的选择、亲缘关系的界定标准、环境条件及测定的指标不统一有关。将来的研究应重点从生理生化、分子、代谢水平上深入研究植物亲缘识别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小家鼠Pitx2基因编码蛋白质进行结构和功能预测.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工具对PITX2蛋白质的理化性质、结构功能域和功能分类进行分析.结果:氨基酸残基的组成中丝氨酸含量最高,分子式为C1549H2430N460O483S17,相对分子质量35.8kD,等电点为9.63,具有一定的亲水性;可能为非跨膜蛋白;主要构件为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含有一个Hox结构域,推测该蛋白为转录调节因子.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功能奠定基础,也为小鼠作为模式生物在人类的积累性遗传病的研究上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莆田地区小家鼠种群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洪朝长  陈小彬 《兽类学报》1992,12(2):153-158
1987—1989年,作者在福建省蒲田地区采集小家鼠标本1616号(雌865,雄751),解剖、观察雌雄生殖器官的特征和变化,对种群中的性比、睾丸下降率、繁殖雌鼠率、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的季节变化和年度差异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小家鼠全年均可繁殖。雄性小家鼠体重≥10克,雌性体重≥11克时,已有75%以上达性成熟,故体重可作为划分成体的标准。种群密度对种群繁殖有明显的反馈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洁  孙庚  胡霞  张洪轩  刘琳  吴宁 《生态学报》2014,34(14):3827-3838
亲缘选择是指在一个随机交配群体中的个体基于亲缘关系而以一种非随机性的方式相互作用,其作用结果是亲缘个体得到更大的广义适合度。综述了亲缘选择和亲缘竞争两种观点以及各自的试验支持证据;分析了导致亲缘选择试验结果出现分歧的原因,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对亲缘选择理解上的模糊以及试验设计的不严谨所致。植物间的亲缘选择研究不仅相对较少,对亲缘选择的机制研究更为欠缺,这就造成了目前对此问题在科学认识上出现不少盲点。综合前期研究,提出今后对亲缘选择的研究应该首先界定"亲缘"程度,同时改良试验设计方案,选择多种不同生境下的物种对亲缘选择进行深入研究,并且考虑环境因子对植物亲缘选择的影响。同时,对植物亲缘识别机制的研究应该从生理生化方面出发,通过定性定量地分析探索植物根系分泌物在植物亲缘识别中的作用和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三种姬鼠的染色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染色体分带技术(G-,C-带和银染色),对中华姬鼠(Apodemusdraco)、大林姬鼠(A.peninsulae)和大耳姬鼠(A.latronum)的核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3种姬鼠的2n均为48。中华姬鼠的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点染色体。大林姬鼠的常规核型中,除1对中着丝点染色体(No.23)外,其余均为端着丝点染色体。大耳姬鼠的核型中,有13对端着丝点染色体,2对亚端着丝点染色体,1对亚中着丝点染色体和7对中着丝点染色体。中华姬鼠C-带核型中,所有染色体着丝点C-带都呈强阳性,异染色质非常丰富,Y染色体整条深染。在大林姬鼠C-带核型中,Nos.7,11,15,21,22着丝点C-带弱化甚至近阴性,其余染色体着丝点异染色质C-带都呈现程度不同的阳性。且Nos.2,4,7有强弱不同的端位异染色质带。X染色体着丝点区有大块的异染色质斑带出现,Y染色体整条深染。大耳姬鼠除Nos.3,4,10,12,13染色体着丝点C-带很弱外,其余染色体着丝点C-带均呈阳性,并有8对(Nos.16-23)染色体出现异染色质短臂。从总体上看,大林姬鼠和大耳姬鼠的着丝点异染色质明显比中华姬鼠的少。中华姬鼠的Ag-NOR  相似文献   

18.
对自氏多毛蚤Hystrichopsylla(Hystroceras)zii Gong,1992雄性首次进行了记述。标本保存于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  相似文献   

19.
光周期对雄性布氏田鼠种内个体气味辨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立  房继明  孙儒泳 《兽类学报》2004,24(4):304-310
本文研究了成年雄性布氏田鼠对不同光照周期下(长光照: LD; 短光照: SD) 的陌生雌鼠和陌生雄鼠气味的行为表现。实验发现: 所有被试雄鼠对LD 雄鼠、雌鼠气味比SD 雄鼠、雌鼠气味有更多的社会探究行为。LD 雄鼠比SD 雄鼠对同性或异性陌生个体气味的嗅闻和挖掘行为要多, 而且差异显著。在探究LD 动情雌鼠气味源时, LD 雄鼠比SD 雄鼠表现出更多的嗅闻和挖掘行为; 在探究SD 动情雌鼠气味源时, LD 和SD 雄鼠的行为反应没有明显差别。所有被试雄鼠在LD 雄鼠气味源箱中的停留时间都显著多于在SD 雄鼠气味源箱中的停留时间。LD 雄鼠在LD 雌鼠气味源箱中的停留时间显著多于在SD 雌鼠气味源箱中的停留时间; 而SD 雄鼠在LD 和SD 雌鼠气味源箱中的进入频次和停留时间没有明显差别。同时, LD 雄鼠对LD 动情雌鼠的气味在嗅闻频次和嗅闻时间上多于非动情LD 雌鼠, 而对SD 动情和非动情雌鼠的气味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好; SD 雄鼠对LD 和SD 动情雌鼠的嗅闻行为仅在频次上显著多于对非动情雌鼠的嗅闻, 而在时间上没有显著差别。结果表明: 布氏田鼠嗅觉通讯中的个体气味及其对气味进行辨别过程中的行为反应都随着光照周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动物的个体气味带有季节性信息, 来源于长光照下的气味比短光照下的气味更具有性吸引; 短光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抑制了雌鼠的动情和雄鼠的性行为反应。其嗅觉通讯行为的适应意义可能在于: 减少秋季短日照环境下的繁殖活动, 提高雄性个体之间的社会容忍性以利于集群越冬。  相似文献   

20.
王原 《化石》1993,(3):16-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