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亲缘识别在动物界中是很普遍的现象。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手段识别亲属。亲缘辨别的机制主要有空间识别机制,熟悉机制,表形匹配和识别等位基因4种机制,有的动物只有一种机制起作用,有的则是两种机制同时共存或不同时期不同机制。此外,还概述了亲缘辨别的一些功能。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年龄组小家鼠筑巢能力的差异,分别采用24-h等级法和连续4d巢材获取重量法,对幼年组、亚成年组、成年组小家鼠筑巢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小家鼠在亚成年期已具备较强的筑巢能力;2)成年组与亚成年组小家鼠能够快速完成筑巢,24h即可筑成稳定的杯状巢,而幼年组未能筑成稳定巢;3)小家鼠雄性与雌性筑巢能力相当;4)连续4d巢材获取重量表现为成年组>亚成年组,这与两组间身体大小有关,而4d后两组间筑巢等级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提示,不同年龄组的小家鼠均有较强的筑巢需求,筑巢能力基本形成于亚成年期。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莆田地区小家鼠种群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洪朝长  陈小彬 《兽类学报》1992,12(2):153-158
1987—1989年,作者在福建省蒲田地区采集小家鼠标本1616号(雌865,雄751),解剖、观察雌雄生殖器官的特征和变化,对种群中的性比、睾丸下降率、繁殖雌鼠率、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的季节变化和年度差异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小家鼠全年均可繁殖。雄性小家鼠体重≥10克,雌性体重≥11克时,已有75%以上达性成熟,故体重可作为划分成体的标准。种群密度对种群繁殖有明显的反馈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家鼠(Mus musculus Linnaeus)野外种群生态的研究,在北方有青海省生物研究所新疆鼠害研究组(1975)的新疆小家鼠数量季节性变化的研究,而在华南地区,这类系统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仅涉及珠江三角洲农田小家鼠的食性、繁殖和寄生线虫等方面,并对种群数量变动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亲缘关系与布氏田鼠双亲行为和杀婴行为关系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晓东  房继明 《兽类学报》2003,23(4):326-331
根据幼仔发育的 5个阶段 :新生 (1~ 5日龄 )、耳立 (6~ 9日龄 )、睁眼 (10~14日龄 )、出巢 (15~ 2 0日龄 )和断奶 (2 1~2 4日龄 ) ,通过观察布氏田鼠对自己幼仔 (r=0 5 0 )和非亲缘幼仔 (r <0 12 5 )的行为反应 ,研究亲缘关系对布氏田鼠双亲和杀婴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1)新生阶段 ,雄鼠抚育亲仔的时间显著多于非亲缘幼仔 ;断奶阶段 ,雄鼠与亲仔相触及在巢内活动的时间也显著多于非亲缘幼仔 ;雄鼠在耳立、出巢和断奶阶段嗅闻非亲缘幼仔 ,以及在新生和睁眼阶段修饰非亲缘幼仔的时间都显著多于亲仔。 2 )断奶阶段 ,雌鼠与亲仔相触的时间显著多于非亲缘幼仔 ,但在睁眼阶段修饰非亲缘幼仔 ,以及在新生、耳立和出巢阶段嗅闻非亲缘幼仔的时间显著多于亲仔。 3)雌雄鼠在15日龄前没有杀婴行为 ,15日龄后 ,开始对非亲缘幼仔发生杀婴行为 ;雌鼠杀婴行为受幼仔发育的显著影响 ,且杀婴频次显著高于雄鼠 ;雌鼠在断奶阶段对非亲缘幼仔的杀婴频次显著高于亲仔。综上所述 ,亲缘关系对布氏田鼠的双亲和杀婴行为有显著影响 ,这可能与个体间的已往经历 (熟悉性等 )或表现性匹配等辨别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李洁  孙庚  胡霞  张洪轩  刘琳  吴宁 《生态学报》2014,34(14):3827-3838
亲缘选择是指在一个随机交配群体中的个体基于亲缘关系而以一种非随机性的方式相互作用,其作用结果是亲缘个体得到更大的广义适合度。综述了亲缘选择和亲缘竞争两种观点以及各自的试验支持证据;分析了导致亲缘选择试验结果出现分歧的原因,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对亲缘选择理解上的模糊以及试验设计的不严谨所致。植物间的亲缘选择研究不仅相对较少,对亲缘选择的机制研究更为欠缺,这就造成了目前对此问题在科学认识上出现不少盲点。综合前期研究,提出今后对亲缘选择的研究应该首先界定"亲缘"程度,同时改良试验设计方案,选择多种不同生境下的物种对亲缘选择进行深入研究,并且考虑环境因子对植物亲缘选择的影响。同时,对植物亲缘识别机制的研究应该从生理生化方面出发,通过定性定量地分析探索植物根系分泌物在植物亲缘识别中的作用和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亲缘选择的概念并对亲缘系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归纳,对利他行为、适合度、广义适合度、亲缘系数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另外还总结了基于亲缘选择的利他行为发生的条件,说明了亲缘选择在人类家族企业中的应用,对亲缘选择理论的学术价值和局限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亲缘选择是动物进化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非人灵长类因具有丰富的社会网络,是亲缘选择研究领域的重要类群。动物进行亲缘选择的前提是亲缘识别,并常通过社会行为的亲缘偏向表现。因此,本文从非人灵长类的亲缘识别机制和亲缘关系对其社会行为的影响两方面进行了综述:熟悉性和表现型匹配是目前普遍认同的非人灵长类亲缘识别机制,同时这两种机制并不相互排斥,它们可能共同在灵长类的亲缘识别中起作用;在非人灵长类中,亲缘关系是影响社会行为模式的主导因子,它影响着多种灵长类个体的友好行为、攻击行为和性行为的选择,同时亲缘偏向行为在不同物种中表现不尽相同,说明亲缘选择理论可以部分解释灵长类的行为,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分析了两种亲缘识别机制的异同以及在实际研究中利用亲缘选择理论解释非人灵长
类社会行为的局限及可能原因。目前,对非人灵长类社会中的亲缘选择研究正逐步深入,其中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应用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同时,依然存在诸如汉密尔顿规则参数估计和新大陆猴的亲缘选择研究案例的难点,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9.
个体辨别对于减少同种争斗以及配偶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用棉棒粘取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尿液作为气味源,以香水作为对照,测定鳄蜥对熟悉个体气味、陌生个体气味以及香水的舔舌次数和舔舌潜伏期,来探讨鳄蜥通过化学信息辨别熟悉和陌生个体的能力。结果显示,不论是雌性还是雄性,对不同个体尿液的舔舌次数均显著高于对香水的,舔舌潜伏期显著短于香水的;尽管雄性对陌生同性个体气味与熟悉同性个体气味的舔舌次数无显著差异,但对前者的舔舌潜伏期显著短于后者;雄性对陌生雌性气味的舔舌次数显著多于熟悉雌性气味的,对前者的舔舌潜伏期显著短于后者;雌性对陌生雄性气味的舔舌潜伏期显著短于对熟悉雄性气味的;雄鳄蜥对陌生雌性气味的舔舌次数显著多于雌鳄蜥对陌生雄性的。结果表明,鳄蜥能辨别同种个体的化学信息,并能通过化学信息来辨别熟悉和陌生个体,推测鳄蜥的这种辨别能力对其领域分配以及繁殖交配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小家鼠的遗传与进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家鼠作为重要的模式生物,近20年来对其遗传与进化领域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通过现代遗传学的各种遗传标记(蛋白质电泳,mtDNA,rDNA,Y染色体等),不仅更深入地探讨了共栖小家鼠间的遗传差异和系统关系以及与野生种的关系;进而还对小家鼠的分类系统进行了修正,提出小家鼠种组(species complex)由domesticus,musculus,castaneus 和bactrianus 4个共栖种以及spicilegus,macedonicus和spretus3个野生种组成;并且进一步阐明了小家鼠的起源和进化问题,目前主要有离心模型和顺序模型2种起源假说,然而对中国小家鼠的遗传分化,亚种分类尚缺乏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亲缘选择理论认为亲缘个体之间通过亲缘认知而相互合作以增加其适合度。前期的相关研究证实了一些植物物种之间具有亲缘选择作用,而且不同物种对亲缘选择的响应方式各有差异。但是,现有的试验物种较少,且未考虑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为了验证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不同生态型对亲缘选择的响应方式,本试验选取3个拟南芥生态型[Columbia(Col)、Landsbergerecta(Ler)和Wassileskijia(Ws)]作为研究对象,在3种密度条件下,通过测度植物表型特征(株高、莲座面积、叶面积和种子数等)和各构件生物量特征(根、茎、叶和种子生物量)在亲缘处理组和非亲缘组的差异,来探索密度对亲缘选择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拟南芥各生态型亲缘组与非亲缘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上部分,而地下部分在亲缘和非亲缘组并没有显著差异;3种生态型拟南芥对亲缘选择的响应方式不同,Col主要表现在种子生物量上,Ler主要表现在叶和茎生物量上,Ws主要表现在种子和茎生物量上;拟南芥不同生态型对亲缘选择的响应方式依赖于种植密度,密度是影响拟南芥亲缘选择表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小家鼠(Mus musculus)是一种与人类伴生的重要啮齿类动物,它起源于印度次大陆,分化出三个主要亚种,新石器时期开始向欧亚大陆扩散。随着人类向岛屿的殖民,不同亚种先后迁徙到世界各个岛屿。近年来,岛屿以其独特的时空优势,在小家鼠进化研究中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并被称为"岛屿殖民动力学"。欧洲、亚洲、大洋洲与南极洲等地区岛屿上小家鼠不同亚种起源、迁徙、竞争与遗传结构等研究结果,不仅表明小家鼠的进化史与人类殖民史密切相关,且为"雌性抵抗入侵"提供了充分证据。  相似文献   

13.
非繁殖期成年雄性布氏田鼠对群体气体的辨别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张立  房继明 《兽类学报》1996,16(4):285-290
本文研究了非繁殖期成年雄性布氏田鼠对陌生群本气味,本群体气体的社会探究行为和尿标记行为,探讨了布氏田鼠利用气味信号进行群体辨别的能力。在熟悉相的辨别实验中,雄鼠对陌生群体气味的社会探究和尿标记行为明显我于本群体气味和对照组,优势个体的探究和尿尿行为显著高于从属个体。实验结果表明,布氏田鼠具体对群体气味的辨别能力,在巢垫物中存在用于群体识别的化学通讯成分,优势鼠的气味标记可能性种内群体间的嗅觉通讯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非繁殖期成年雄性布氏四鼠对陌生群体气味、本群体气味的社会探究行为和尿标记行为,探讨了布氏四鼠利用气味信号进行群体辨别的能力。在对熟悉相的辨别实验中,雄鼠对陌生群体气昧的社会探究和尿标记行为明显多于本群体气味和对照组,优势个体的探究和尿标记行为显著高于从属个体。实验结果表明:布氏田鼠具有对群体气味的辨别能力;在巢垫物中存在用于群体识别的化学通讯成分,优势鼠的气味标记可能在种内群体间的嗅觉通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农田鼠类群落的空间分布,选择四种农田类型:稻田、蕉田、山坡果园和菜田。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和蕉田主要以黄毛鼠和小家鼠为主;山坡果园以小家鼠为优势种;菜田主要以小家鼠和褐家鼠为主。同时分析了各群落的物种多样牲,认为群落A(即稻田和蕉田)全年物种多样性无明显变化,均匀度冬季表现极不均匀。群落B(即山坡果园)物种多样织和均匀度指数较低,全年均以小家鼠占优势。群落C(即菜田)不同季节物种均匀多样性和度指数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2年7月的调查资料对乌鲁木齐市养禽场鼠类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分布的鼠类可划分为2种群落,(1)褐家鼠 小家鼠群落;(2)小家鼠 灰仓鼠群落。同时对鼠类群落的多样性,均匀度等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雌性布氏田鼠对雄鼠气味的辨别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立  房继明 《动物学报》1999,45(3):294-301
通过雌性布氏田导其配偶和陌生雄鼠气味的辨别实验,以及无交配经历的成年雌鼠对社会等级不同的陌生雄鼠气的辨别实验发现,有生育经历的雌鼠对陌生雄鼠气味的探究行为明显多于对配偶气味的控究,但雌鼠在配偶雄鼠气味周围的停留时间、自身修饰行为和何处行为的发生频次和持续地陌生雄鼠,没有交配经历的雌鼠对处于从鼠地位的雄性个体气味探究行为多于对优势雄性的控究,而其他行为表现没有明显差异。表明,雌性布氏田鼠可以利用气味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分别在交配期(2006年9月-2006年12月)和产仔期(2007年1月-2007年4月)对黄山短尾猴鱼鳞坑YA1群中5只雄猴和5只雌猴成年个体采用目标动物法、随机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法记录行为参数。研究期间记录交配行为336例:母子交配0例;母系兄妹交配7例(占2.1%),其中强行交配4例;非亲缘关系交配329例(占97.9%),非亲缘关系交配频次显著高于亲缘关系。在交配期,雄猴对亲缘雌猴跟随、性检查频次均低于非亲缘雌猴,接近指数(PMI)在亲缘和非亲缘雌猴间无显著性差异;雌猴对亲缘雄猴交配拒绝率显著高于非亲缘雄猴,接近指数在交配期显著低于非亲缘雄猴,产仔期接近指数在亲缘和非亲缘雄猴间无显著性差异。尽管雄猴在交配选择上趋于避免与亲缘雌猴交配,但某些雄猴仍会主动对有亲缘关系的雌猴邀配或强行交配,雌猴则主动回避。这些结果表明:黄山短尾猴母系亲属间可以通过行为倾向抑制近亲交配发生,且雌猴更主动回避交配,支持了近交回避的双亲投资理论。  相似文献   

19.
小家鼠和实验小鼠遗传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玫蕾  鲍世民 《兽类学报》1992,12(3):230-236
本文用同工酶电泳法、微量细胞毒法和免疫双向扩散法对我国4个动物地理区的6个采集点的156个小家鼠(Mus musculus)进行了遗传特性的调查。结果发现:在全部被测的13个位点中,小家鼠在7个位点上存在着多种实验小鼠中罕见的基因组成;而不同动物地理区和亚区的小家鼠的遗传特性又各不相同。从而指出将小家鼠的特有基因导入实验小鼠,培育新品系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小型哺乳动物种群波动的内在机制备受生态学家关注。随着多态行为假说和亲缘选择理论的提出,社会行为-亲缘关系整合驱动种群波动逐渐成为小型哺乳动物种群生态学和行为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之一。然而,关于亲缘选择及其相关联的社会行为在种群波动中的内在联动机制研究较少,现有的理论和经验数据尚存分歧。本文简要介绍了研究亲缘关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法即社会网络分析,回顾了社会行为-亲缘结构相关理论及其亲缘效应假说,着重评述了种群调节中由物种或环境差异及熟悉性导致的社会行为与亲缘结构联动模式的不同表现,并提出未来研究应当综合考虑多个环境因子、野外调查与遗传数据相结合及考虑研究对象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