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东濮地区晚始新世沙河段组四段上部至三段轮藻植物群生存于含钙量高的咸化型水体中,它们的横向分布反映了湖盆中部存在着一个NNE向的隆起地带。早渐新世沙河街组二段轮藻植物群生长于含钙量低的淡水水体中,它们的横向分布反映了湖盆中部古地形自南向北高低相间。晚渐新世东营组轮藻植物群生存于含钙量低的淡水水体中,它们的横向分布反映了湖盆的古地势较为平坦。  相似文献   

2.
对四川盆地东北缘宣汉七里峡剖面须家河组进行了详细的孢粉学研究,发现丰富的孢粉化石,共计59属113种,其中包括蕨类植物孢子35属62种,裸子植物花粉22属47种,苔藓类植物孢子1属3种,以及藻类化石1属1种。据此建立一个孢粉组合,命名为Dictyophyllidites-Lunzisporites-Chasmatosporites组合(简称DLC组合),并进一步分为上、下两个亚组合。根据孢粉组合内一些重要分子的地质时代延限及与国内外有关孢粉组合的对比,提出其地质时代属于晚三叠世诺利期—瑞替期(Norian—Rhaetian)。该孢粉植物群反映了一个以蕨类植物的真蕨类、石松类和裸子植物的松柏类和苏铁类群等占主导且较为繁盛的植被面貌,揭示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热带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3.
根据前人在原位孢子方面已积累的大量资料,并参考现代孢子花粉形态研究成果,大致推测了本区石炭-二叠纪分散孢子花粉的大多数属的植物亲缘关系。通过已建立的含煤地层孢粉组合带推测相应时期的古植被类型,并与前人有关地质时期及地层的大植物化石带进行了对比,不仅验证了各地质时期植被的兴起、发展、繁盛以及衰退绝灭的历史过程,更大意义上将微体形态的孢子花粉与宏观上的植被进行了对比归类,从而使得对研究区晚古生代含煤地层的古植被的形态面貌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最后,利用孢粉分析恢复相应地质时期的古气候。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3口石油探井中黄山街组、郝家沟组共108块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研究。自下而上建立了晚三叠世两个孢粉组合,即Aratrisporites-Alisporites组合和Os-mundacidites-Chordasporites组合,讨论了组合特征及其时代,并与国内外有关层位及化石群进行了分析比较;探讨了孢粉植物群所反映的古植被和古气候。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3口石油探井中黄山街组,郝家沟组共108块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研究。自下而上建立了晚三叠世两个孢粉组合,即Aratrisporites-Alisporites组合和Osmundacidites-Chordasporites组合,讨论了组合特征及其时代,并与国内外有关层位及化石群进行了分析比较;探讨了孢粉植物群所反映的古植被和古气候。  相似文献   

6.
西藏羊湖地区近1.4万年以来孢粉植物群及古气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藏羊湖地区ZK1和卡拉苏代牙剖面(IP16)的孢粉分析和总有机碳(TOC)、元素含量分析等,建立了羊湖地区近1.4万年以来的孢粉组合带、重建当时的植被类型及古气候演变序列。结果显示:该时期经历了5次植被类型的更替,即草原型→疏林草原型→草原型→疏林草原型→草原型,与之相对应的气候经历了5次波动(2个半旋回), 即11 220 a.B.P.左右的第一气候旋回: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转化;8 970a.B.P.左右的第二气候旋回,同样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转化,然后进入半个气候旋回,即干旱气候期,推测今后有可能进入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期。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西藏羊湖地区ZK1和卡拉苏代牙剖面(IP16)的孢粉分析和总有机碳(TOC)、元素含量分析等,建立了羊湖地区近1.4万年以来的孢粉组合带、重建当时的植被类型及古气候演变序列.结果显示:该时期经历了5次植被类型的更替,即草原型→疏林草原型→草原型→疏林草原型→草原型,与之相对应的气候经历了5次波动(2个半旋回),即11220a.B.P.左右的第一气候旋回: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转化;8970a.B.P.左右的第二气候旋回,同样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转化,然后进入半个气候旋回,即干旱气候期,推测今后有可能进入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期.  相似文献   

8.
曹妃甸5-5构造A探井15块岩心和23包岩屑样中含丰富的孢粉、藻类、疑源类以及介形类化石,包括Meliaceoidites-Quercoidites和Ulmipollenitesundulosus-Piceaepollenites2个孢粉组合,Sentusidinium-LeiosphaeridiaCleistosphaeridiumminor,Dictyotidium-Rugasphaera,Gonyaulacysta-Palaeoperidinium 3个藻类、疑源类组合,以及Phacocypris huiminensis, Dongyingia gracilinflexicostata-Chinocythere subtriangulata 2个介形类组合。根据微体古生物、岩矿和地球化学检测结果分析:该构造中沙河街组一段上亚段至东营组二段下亚段为连续沉积。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时期湖岸形成生物礁或滩。东营组三段沉积初期发生短暂海水影响并带来适应咸水藻类,同时陆源淡水快速注入,造成淡水藻类与咸水-半咸水藻类汇聚共生,最终形成滨浅湖—半深湖。环境由炎热潮湿的亚热带气候转变为温暖干燥的温带气...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崖北凹陷Y-2-X井2 197.6~4 288.5 m井段60个样品进行了沟鞭藻化石分析,结果每个样品均发现了沟鞭藻化石,共鉴定34属60种.根据沟鞭藻分布特征,对研究井段的地层进行了划分.2 197.6~2 548.1 m井段,沟鞭藻化石稀少,未建立组合.2 709.7~4 288.5 m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莺琼盆地新生代的孢粉资料进行了综合梳理,划分出6个特征明显的孢粉组合。根据孢粉组合的特征及具有时代意义的化石分子对地层的时代进行划分,探讨了各个时代的植被类型、气候条件及沉积环境。孢粉组合显示,莺琼盆地陵水组/三亚组出现的孢粉组合差异大,气候条件发生了较大突变,由偏凉干向偏暖湿变化,是古近纪/新近纪的界线。  相似文献   

11.
山东山旺组硅藻页岩中的孢粉植物群及其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西藏北部色哇-安多地区侏罗纪菊石类与缺氧黑色页岩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北部色哇和安多地区32°-33°N,88°-91°E范围内的菊石化石证明了东特提斯北缘侏罗纪土阿辛期(Toarcian)和阿林期(Aalenian)地层的存在。文内描述11种,大多数属种都在国内首次报道,包括相当于土阿辛期末期的aalensis菊石带和阿林期中期的murchisonae菊石带的种,它们分别隶属于2亚目、3超科、5科、9属,其中以Hildocerataceae超科的类型占主体。藏北菊石动物群和西特提斯地中海区同期菊石动物群具有更加密切的亲缘关系。土阿辛阶的种有Dumortieriasp.,Dactyliocerascf.directum(Buckman),Hildocerassp.,Clevicerascf.elegans(Sowerby),Clevicerassp.,PolyplectusdiscoidesZieten,Phymatocerascf.binodata(Buckman),Pleydelliacf.aalensis(Zieten)。阿林阶的种有Phyllocerassp.,Planammatocerascf.lepsiusi(Gemmellaro),Erycitessp.。菊石和沉积岩资料表明,在早土阿辛末期和晚土阿辛末期至早阿林期是藏北地区缺氧黑色页岩沉积时期;菊石动物群的扩散和黑色页岩相的发生是全球高海平面的地区性响应。  相似文献   

13.
 种子年后原始老龄林下自然散布的兴安落叶松土壤种子极为丰富,有生活力的土壤种子数量为190~320粒/m2,并且不同林型间有显著差异。70%~80%的种子主要居于土壤表层2~4cm范围内。落叶松老龄林种子年后第一年夏季土壤中丰富的种子即锐减,土壤中大多数种子的生活力保持1年,少数稍长,也不超过2年。显然,落叶松土壤种子库属于间断类型。人工撒播种子试验结果表明,位于土壤浅层(0~10cm)的种子生活力保存只1年,而深层(10~20cm)尽管对种子生活力保持有利,也不能超过2年。土壤病害是种子致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哈尔滨地区不同地貌单元内三个钻孔和三个自然剖面孢粉分析资料,结合古地磁测试,热释光和放射性碳素年令测定,进行钻孔和剖面间对比,初步建立起哈尔滨地区第四纪孢粉组合特征,进而讨论了哈尔滨地区第四纪以来植物群发展和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5.
钙质超微化石楔石属的三个分子:Sphenolithus predistentus,Sphenolithus distentus,Sphenolithus ciperoensis是渐新世生物地层重要的化石带标志分子。这三个物种属于该属渐新世的一个演化序列,该演化序列早期的S.predistentus-S.distentus和晚期的S.distentus-S.ciperoensis两对物种之间存在形态过渡类型,使得难以准确鉴定,导致渐新世生物地层划分一些问题。此外,对这三个物种演化的关系是渐进式或是间断平衡式也有不同看法。为进一步了解这三个物种形态演化特征并探讨它们的演化关系,我们选择南海北部ODP 1148站位及IODP U1435站位的渐新世沉积物样品,针对这三个物种个体的形态特征展开定量形态研究。使用奥林巴斯光学显微镜对两个站位19个样品里1 171个楔石个体进行六个形态参数度量,包括了个体总高、顶刺高、基座高、基座宽、基座夹角及消光线夹角。统计结果显示,S.predistentus-S.distentus-S.ciperoensis演化序列中,这三个种的六个形态学参数变化范围边缘相互叠复,缺乏可确切划分界限。三个种个体基座高与基座宽之比依三者的演化次序呈现逐渐增大的渐变关系。以上证据表明S.predistentus-S.distentus-S.ciperoensis为渐进式演化。  相似文献   

16.
山西柳林孙家沟组孢粉植物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记述山西晚二民晚期孙家和沟组的丰富孢粉植物群,计有57属109种(包括相似种和未定种,讨论孢粉植物群的性质,:以西欧镁灰岩组分子为主体,并有相当数量的安加拉-亚安加拉(如新疆北部)成分参与,还有少量华夏植物群的残留分子。  相似文献   

17.
中昆仑山北坡及内部山原的植被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昆仑山西始乌鲁乌斯河,东迄安迪河,东西迤逦600余公里,平均海拔高度6000m。该区有野生种子植物52科,211属,398种。植物区系以种类成份单纯、地理成份复杂为特征。北坡中山带和高山带下部年降水量300—500mm,草原带发育完整,尤以中段的策勒山地草原发育最好。草原带以上高寒荒漠不存在,高寒草甸则有一定发育。中昆仑山北坡植被类型的垂直带谱是:1)山地荒漠,自山麓线多在2200—2500m,个别在3000m;2)山地荒漠草原在3000—3200m;3)山地真草原在3200—3600m;4)高寒草原在3600—3800m(阳坡上升到4200m以上);5)高寒草甸在3800—4200m;6)高山垫状植被仅见于东段山地和高寒草甸复合分布;7)高山流石坡稀疏植被在4200—5000m。中昆仑山内部山原极端寒冷干旱,多为砾漠所占据,高寒荒漠和高寒荒漠草原呈片状星散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