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濮地区晚始新世沙河段组四段上部至三段轮藻植物群生存于含钙量高的咸化型水体中,它们的横向分布反映了湖盆中部存在着一个NNE向的隆起地带。早渐新世沙河街组二段轮藻植物群生长于含钙量低的淡水水体中,它们的横向分布反映了湖盆中部古地形自南向北高低相间。晚渐新世东营组轮藻植物群生存于含钙量低的淡水水体中,它们的横向分布反映了湖盆的古地势较为平坦。  相似文献   

2.
对四川盆地东北缘宣汉七里峡剖面须家河组进行了详细的孢粉学研究,发现丰富的孢粉化石,共计59属113种,其中包括蕨类植物孢子35属62种,裸子植物花粉22属47种,苔藓类植物孢子1属3种,以及藻类化石1属1种。据此建立一个孢粉组合,命名为Dictyophyllidites-Lunzisporites-Chasmatosporites组合(简称DLC组合),并进一步分为上、下两个亚组合。根据孢粉组合内一些重要分子的地质时代延限及与国内外有关孢粉组合的对比,提出其地质时代属于晚三叠世诺利期—瑞替期(Norian—Rhaetian)。该孢粉植物群反映了一个以蕨类植物的真蕨类、石松类和裸子植物的松柏类和苏铁类群等占主导且较为繁盛的植被面貌,揭示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热带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3.
根据前人在原位孢子方面已积累的大量资料,并参考现代孢子花粉形态研究成果,大致推测了本区石炭-二叠纪分散孢子花粉的大多数属的植物亲缘关系。通过已建立的含煤地层孢粉组合带推测相应时期的古植被类型,并与前人有关地质时期及地层的大植物化石带进行了对比,不仅验证了各地质时期植被的兴起、发展、繁盛以及衰退绝灭的历史过程,更大意义上将微体形态的孢子花粉与宏观上的植被进行了对比归类,从而使得对研究区晚古生代含煤地层的古植被的形态面貌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最后,利用孢粉分析恢复相应地质时期的古气候。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3口石油探井中黄山街组,郝家沟组共108块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研究。自下而上建立了晚三叠世两个孢粉组合,即Aratrisporites-Alisporites组合和Osmundacidites-Chordasporites组合,讨论了组合特征及其时代,并与国内外有关层位及化石群进行了分析比较;探讨了孢粉植物群所反映的古植被和古气候。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3口石油探井中黄山街组、郝家沟组共108块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研究。自下而上建立了晚三叠世两个孢粉组合,即Aratrisporites-Alisporites组合和Os-mundacidites-Chordasporites组合,讨论了组合特征及其时代,并与国内外有关层位及化石群进行了分析比较;探讨了孢粉植物群所反映的古植被和古气候。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西藏羊湖地区ZK1和卡拉苏代牙剖面(IP16)的孢粉分析和总有机碳(TOC)、元素含量分析等,建立了羊湖地区近1.4万年以来的孢粉组合带、重建当时的植被类型及古气候演变序列.结果显示:该时期经历了5次植被类型的更替,即草原型→疏林草原型→草原型→疏林草原型→草原型,与之相对应的气候经历了5次波动(2个半旋回),即11220a.B.P.左右的第一气候旋回: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转化;8970a.B.P.左右的第二气候旋回,同样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转化,然后进入半个气候旋回,即干旱气候期,推测今后有可能进入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期.  相似文献   

7.
西藏羊湖地区近1.4万年以来孢粉植物群及古气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藏羊湖地区ZK1和卡拉苏代牙剖面(IP16)的孢粉分析和总有机碳(TOC)、元素含量分析等,建立了羊湖地区近1.4万年以来的孢粉组合带、重建当时的植被类型及古气候演变序列。结果显示:该时期经历了5次植被类型的更替,即草原型→疏林草原型→草原型→疏林草原型→草原型,与之相对应的气候经历了5次波动(2个半旋回), 即11 220 a.B.P.左右的第一气候旋回: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转化;8 970a.B.P.左右的第二气候旋回,同样由干旱→半干旱半湿润转化,然后进入半个气候旋回,即干旱气候期,推测今后有可能进入半干旱半湿润气候期。  相似文献   

8.
曹妃甸5-5构造A探井15块岩心和23包岩屑样中含丰富的孢粉、藻类、疑源类以及介形类化石,包括Meliaceoidites-Quercoidites和Ulmipollenitesundulosus-Piceaepollenites2个孢粉组合,Sentusidinium-LeiosphaeridiaCleistosphaeridiumminor,Dictyotidium-Rugasphaera,Gonyaulacysta-Palaeoperidinium 3个藻类、疑源类组合,以及Phacocypris huiminensis, Dongyingia gracilinflexicostata-Chinocythere subtriangulata 2个介形类组合。根据微体古生物、岩矿和地球化学检测结果分析:该构造中沙河街组一段上亚段至东营组二段下亚段为连续沉积。沙河街组一段沉积时期湖岸形成生物礁或滩。东营组三段沉积初期发生短暂海水影响并带来适应咸水藻类,同时陆源淡水快速注入,造成淡水藻类与咸水-半咸水藻类汇聚共生,最终形成滨浅湖—半深湖。环境由炎热潮湿的亚热带气候转变为温暖干燥的温带气...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崖北凹陷Y-2-X井2 197.6~4 288.5 m井段60个样品进行了沟鞭藻化石分析,结果每个样品均发现了沟鞭藻化石,共鉴定34属60种.根据沟鞭藻分布特征,对研究井段的地层进行了划分.2 197.6~2 548.1 m井段,沟鞭藻化石稀少,未建立组合.2 709.7~4 288.5 m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莺琼盆地新生代的孢粉资料进行了综合梳理,划分出6个特征明显的孢粉组合。根据孢粉组合的特征及具有时代意义的化石分子对地层的时代进行划分,探讨了各个时代的植被类型、气候条件及沉积环境。孢粉组合显示,莺琼盆地陵水组/三亚组出现的孢粉组合差异大,气候条件发生了较大突变,由偏凉干向偏暖湿变化,是古近纪/新近纪的界线。  相似文献   

11.
山东山旺组硅藻页岩中的孢粉植物群及其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钙质超微化石楔石属的三个分子:Sphenolithus predistentus,Sphenolithus distentus,Sphenolithus ciperoensis是渐新世生物地层重要的化石带标志分子。这三个物种属于该属渐新世的一个演化序列,该演化序列早期的S.predistentus-S.distentus和晚期的S.distentus-S.ciperoensis两对物种之间存在形态过渡类型,使得难以准确鉴定,导致渐新世生物地层划分一些问题。此外,对这三个物种演化的关系是渐进式或是间断平衡式也有不同看法。为进一步了解这三个物种形态演化特征并探讨它们的演化关系,我们选择南海北部ODP 1148站位及IODP U1435站位的渐新世沉积物样品,针对这三个物种个体的形态特征展开定量形态研究。使用奥林巴斯光学显微镜对两个站位19个样品里1 171个楔石个体进行六个形态参数度量,包括了个体总高、顶刺高、基座高、基座宽、基座夹角及消光线夹角。统计结果显示,S.predistentus-S.distentus-S.ciperoensis演化序列中,这三个种的六个形态学参数变化范围边缘相互叠复,缺乏可确切划分界限。三个种个体基座高与基座宽之比依三者的演化次序呈现逐渐增大的渐变关系。以上证据表明S.predistentus-S.distentus-S.ciperoensis为渐进式演化。  相似文献   

13.
新疆塔里木盆地侏罗系分布广泛,在库车凹陷和塔西南区发育最好。目前对库车凹陷的三叠纪和侏罗纪孢粉植物群研究较为深入,而对塔西南区侏罗纪孢粉化石专题研究不多,尚未建立孢粉组合。作者基于塔西南区乌恰中侏罗统塔尔尕组发现的孢子花粉33属48种的研究,建立了塔尔尕组孢粉组合。该组合以掌鳞杉科花粉Classopollis的优势和真蕨目桫椤科孢子Cyathidites的繁盛为特征,并含有丰富多样且颇具侏罗纪色彩的孢子花粉化石类型。该组合与西欧和俄罗斯巴柔期至巴通期孢粉组合以及北美和澳大利亚巴柔期至卡洛夫期孢粉组合可以进行对比;与我国新疆库车恰克马克组、陕西延安直罗组和湖北兴山沙溪庙组等孢粉组合也可对比。根据孢粉学证据,塔尔尕组的时代应属于中侏罗世晚期(巴通期至卡洛夫期)。当前孢粉植物群支持我国侏罗纪南北植物地理区系之西端分界之划分方案,即塔西南乌恰处于界线以南,而库车处于分界以北。  相似文献   

14.
15.
沈家屯剖面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部吉林省农安地区,富含孢粉化石,岩性以泥岩为主,夹粉砂岩,属于嫩江组三、四段.本文通过对沈家屯剖面孢粉化石的分析,识别出Aquila pollenites-Dictyotriletes-Rugubivesiculites,Schizaeoisporites-Classopollis-Beaup...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斯坦北部轮藻植物的分布与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斯坦北部已发现26种轮藻植物,其中以Kockchetav丘陵地区最为丰富。轮藻植物生长的盐度范围为0.2—44.9g/L,一般生长于盐度不超过1—5(8)g/L的淡水或微咸水环境。在盐度高达41.1—44.9g/L的水体中,仅发现Lamprothamnium papulosum。轮藻植物生长的最大水深为7m,多数种生长的水深不超过1m。轮藻生长的主要底质类型为砂及粉砂质。一些种类如Chara kirghisorum,C.glopbularis,C.tomentosa和Nitellopsis obtusa构成稳定的植被,而其它种类构成湖区周期性干涸环境中短时间生长的水生大型植物群落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