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管珊瑚类是志留、泥盆纪地层中分布广泛的一类床板珊瑚。其中,多管珊瑚(Multisolenia)一属,盛产于中志留世温洛克期地层内,为中志留统的重要化石。多管瑚瑚类的个体极为细小,在过去的文献中,曾被误认作苔藓虫或刺毛类(Chaetetida);也有人把它们当作床板珊瑚中的槽珊瑚(Alveolites)或蜂巢珊瑚(Favosites)。因此,关于它们的分类位置问题曾经引起长期的讨论。多管珊瑚类在我国过去的文献中尚未见有正式的描述和报导。  相似文献   

2.
福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的四射珊瑚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西部龙岩、宁化、顺昌等地广泛出露的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早期海相碳酸盐地层,富含珊瑚、(竹蜓)类等化石,其中四射珊瑚动物群迄今无专文报道。1984至1986年,笔者曾先后数次前往龙岩经洋和宁化湖村等地,详细测制了6条中甲阶及马平阶剖面,系统采集了大量四射珊瑚和(竹蜓)类等化石。经鉴定,四射珊瑚共有38属83种(或亚种),其中2新属10新种。根据它们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笔者建立了3个组合,自下而上依序为:1).Nephelophyllum组合,2).Anfractophyllum-Kepingophyllum组合,3).Wentzellophyllum volzi组合。  相似文献   

3.
福建宁化泉下黄龙组的四射珊瑚动物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福建宁化泉下出露的晚石炭世碳酸盐地层以黄龙组最为发育,富含珊瑚、(竹蜓)类等化石。1983年秋,笔者等详细测制了该剖面,并逐层采集化石。经室内系统研究,共获四射珊瑚27属59种,包括2新属6新种。根据它们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笔者建立了2个珊瑚组合,即下部Yinophyllum组合和上部Protoivanovia-Arachnastraea组合,后者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亚组合。如此丰富的四射珊瑚动物群在我国同期地层中尚不多见,这一四射珊瑚动物群的发现,对全面了解我国这一时期四射珊瑚动物群的总体面貌,对黄龙组的划分、对比都有较大的意义。本文描述的珊瑚化石均采自福建宁化泉上镇泉下石灰窑边,化石鉴定得到赵嘉明副研究员的帮助,化石照片由胡尚卿及解小健摄制,谨此一并致谢。  相似文献   

4.
中国南部石炭纪及二迭纪若干床板珊瑚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前言本文描述的石炭纪及二迭纪床板珊瑚化石,是我院地层古生物研究室清理1956—1960年地质部各野外地质队送来鉴定的珊瑚化石的一部分。描述标本大部分采自广西僮族自治区,小部分采自贵州、广东和四川;地质年代以早石炭世为主,少数为中石炭世、晚石炭世及早二迭世。这些资料有两个特点:一是很零散,对详细划分地层有一定困难;但是,正由于零散,分布在全国各地,对了解床板珊瑚在我国地层上的分布及对比有所帮助。一是这些床板珊瑚的多数属羣在国内已有报导,但种羣则是新的;还有一部分是新属,或国外已有报导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昭通市东北郊箐门出露了一条比较完整的泥盆系浅海相地层剖面,下、中、上三个统均有出露,浅海底栖生物化石丰富,研究基础也相对较好,是研究滇东北地区泥盆纪地层的一条理想剖面。由于地层剖面比较长,沉积厚度比较大,此前我们已经描述了早泥盆世和中泥盆世早期的四射珊瑚,本文继续描述该剖面的中泥盆世晚期的地层及其四射珊瑚,讨论它们的地层划分、珊瑚群对比与古生物地理。至于晚泥盆世的珊瑚,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们拟另文继续描述。  相似文献   

6.
廖卫华 《古生物学报》2002,41(3):464-468
国际最新研究表明,刺丝胞动物门包括水螅,钵水母和珊瑚3个纲,古生代的床板珊瑚和皱纹珊瑚以及中,新生代的石珊瑚是珊瑚纲中最主要的3个月,分别出现于早奥陶世,中奥陶世和中三叠世,它们在地层的划分,对比和古地理环境的解释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寒武纪发现的所谓“珊瑚”化石,大部分不是珊瑚,而应归属于藻类,海绵和苔藓虫,只有其中的一部分可能是珊瑚或刺丝胞,但它们并不属于真正的皱纹珊瑚或床板珊瑚,皱纹珊瑚不是起源于寒武纪的这些所谓的“珊瑚化石”,而可能是起源于一种具有骨骼的单体海葵,奥陶纪和二叠纪都曾先后出现类似于石珊瑚的化石,但它们并不是中三叠世石珊瑚直接的祖先,石珊瑚也不是起源于皱纹珊瑚而可能是起源于一种或多种带骨骼的海葵,古生代的珊瑚化石是研究生物灭绝,复苏事件最理想的生物门类之一,奥陶纪末的O/S和晚泥盆地的F/F这两次灭绝事件使许多珊瑚分类单元惨遭浩劫,而二叠纪末的P/T灭绝事件则使全部古生代的皱纹珊瑚和床板珊瑚消亡。  相似文献   

7.
河南晚石炭世太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的含煤地层,在灰岩层中含有一些保存较好的四射珊瑚化石,过去从未报道。本文记述的四射珊瑚化石是由笔者之一梁湘沅近年来在河南巩县、鹤壁及永城地区的太原组钻孔内采得的。经鉴定有4属6种1未定种,其中5新种,它们是:Lopholasma cratoseptatatum sp.nov,Lophocarinophyllum karpinskyi Fomichev,L.misticarinum sp.nov.,L.tenuiseptatum sp.nov.,L.sp.,Tachylasma carinum sp.nov.,yakovleuiella raridissepta sp.nov.。以上珊瑚中,Lopholasma最早出现在北美中泥盆统,后见于亚洲石炭系(Hill,1981),  相似文献   

8.
广西中部泥盆系二塘组的四射珊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描述的四射珊瑚,产自广西中部海相泥盆系,象州型沉积序列中的一个新建的地层单位——二塘组(俞昌民等,1978)。这个小型珊瑚群包含的属种数目不多,但是它们在广西武宣及象州地区范围内产出的层位稳定,是识别二塘组的化石标志之一,对确定广西象州型泥盆系的生物地层层序,划分泥盆纪地层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对于认识中国南方泥盆纪四射珊瑚群的性质及其进化的过程,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余汶 《古生物学报》1961,(2):160-164
本文所描述的腹足类化石系于1959年在云南省东部曲靖县石头寨剖面内所采集的。这些化石产于红棕色的燧石层内,与它们共生的有珊瑚和腕足类化石。珊瑚化石经吴望始同志鉴定,有:Auloclisiasp.,Syringoporasp.和Zaphrentid等。根据这个珊瑚的组合,证实了产腹足类化石的地层时代,应属于早石炭世。本文承斯行健教授及赵金科教授修改文稿,庞茂芳同志代摄图影,笔者于此一并致谢。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惠水县王佑至翁赖一带出露的中泥盆世晚期浅海底栖相地层翁赖组(新名)陆源碎屑发育,沉积厚度巨大,单体珊瑚居多。由于受到当地穹窿地质构造的影响,只出露了中泥盆统的最上部,即相当于独山剖面的独山组鸡窝寨段和宋家桥段这二段地层,而相当于鸡泡段及其以下的地层都被掩埋在地下。根据岩性和珊瑚群组合面貌,翁赖组可以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下部砂岩比较多,也有少许灰岩和泥质砂岩,大致可与独山剖面的独山组宋家桥段相当;上部虽然也有砂岩和泥质砂岩,但灰岩和泥质灰岩明显增加,最富有生物地层学意义的是在上部之底发现了中泥盆世晚期的标准珊瑚化石Sinospongophyllum,表明它可与独山剖面的独山组鸡窝寨段进行对比。无独有偶,独山县的泥盆系剖面是以群体的内板珊瑚(Endophyllum)层作为鸡窝寨段的底界的,Endophyllum层之上是鸡窝寨段(灰岩);Endophyllum层之下则是宋家桥段(砂岩)。Sinospongophyllum(单体珊瑚)与Endophyllum(群体珊瑚),虽然它们外部形态不同,但它们的骨骼内部构造基本上是相同的或者是非常相似的,而它们外形的差异主要是受不同海洋生态环境(如海浪的强弱和陆源碎屑物的多少)影响的结果。文中描述了翁赖组下部的四射珊瑚,共有6属7种,含2个新种,分别是:Grypophyllum cf.primum Wedekind,Grypophyllum wangyouense(Li in Kong and Huang),Cyathophyllum wenglaiense sp. nov.,Sinodisphyllum litvinovitshae(Soshkina),Temnophyllum majus Walther,Argutastrea quadrigemina(Goldfuss)和Ceratophyllum simplex sp. nov.。它们都是华南以及亚洲、欧洲、澳大利亚和北美西部等地中泥盆世晚期常见的一些珊瑚属种。  相似文献   

11.
二十余年前,侯德封教授与已故孙健初教授在甘肃古浪石峡(Shixia)及石城子(Shichengzi)的南山系中,发现两种珊瑚化石,经已故计荣森教授(1936)鉴定,结果认为:“这两个珊瑚标本均经高度变质,保存不佳,内部构造不够清楚,因此,种名甚至属名的确定是困难的。但根据珊瑚个体的一般形状、构造及其排列等,可以与熟知和常见的一些珊瑚进行比较。它们应属于蜂巢珊瑚科(Favositidae)的Favosites sp.及Pachypora sp.,显然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本文所描述的珊瑚化石,系卢衍豪教授于1942—1943年在陕西南部汉中梁山上二叠纪地层中采得。梁山区的上二叠纪,根据卢氏最近发表的论文,可以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为石灰岩夹层燧石,厚约400余米,下部为页岩,厚仅2米,卢氏分別名其为吴家坪石灰岩和王坡页岩,相當于中国南方的乐平统。页岩中未曾发现动物化石,只有不能鉴定的植物化石碎片,而珊瑚化石则全部产在吴家坪灰岩中,它们和(?)科Codono-fusiella,Reichelina 及绿藻共生。吴家坪灰岩中的珊瑚化石,根据已知材料,包括下列种属:(其中最后三种,已为曾鼎乾先生描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所描述的材料,系1955年地质部华北地质局241队翁礼巽先生等在白云鄂博东北约20公里,百灵庙西北约32公里处采得。根据该队所附简图,珊瑚化石全部产在石灰岩中,其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均为红色砂岩,岩层走向大致东西,向北倾斜。珊瑚化石层则位于含上石炭纪(虫筳)科化石层之下约2,500米。珊瑚化石经笔者鉴定,有下列各种属:  相似文献   

14.
云南昭通市东北郊箐门出露了一条比较完整的泥盆纪浅海相地层剖面,下、中、上三个统均有出露,浅海底栖生物化石丰富,研究基础也相对较好,是研究滇东北地区泥盆纪地层的一条理想剖面。由于地层剖面比较长,沉积厚度比较大,此前笔者已经描述了早泥盆世和中泥盆世的四射珊瑚,本文继续描述该剖面的晚泥盆世的地层及其四射珊瑚,讨论它们的地层划分、珊瑚群对比与古生物地理。昭通箐门剖面的上泥盆统主要由白云质灰岩组成,与滇东其它地方的宰格组的岩性基本一致。过去由于宰格组的化石稀少,其地层时代难于确定,因此,昭通箐门宰格组底部珊瑚化石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首次描述了箐门放羊冲剖面宰格组底部的四射珊瑚5属7种,包括Disphyllum catenatum,Hexagonaria davidsoni,H.magna,Sinodisphyllum simplex,S.variabile,Temnophyllum poshiense和Truncicarinulum temeniophylloides等,总体显示了晚泥盆世弗拉早期(early Frasnian)的特点。它除了与华南各省的珊瑚群有密切关系外,也与加拿大西部的分子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东缘巴里坤、西缘托里与西北缘和布克赛尔等地的密西西比亚纪早期地层为一套较深水相的黑色页岩与生物屑泥晶灰岩, 产浮游生活的菊石、牙形类和营底栖固着生活的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苔藓虫、无鳞板的单体珊瑚以及孢子等化石。根据鉴定, 该地层时代应属于密西西比亚纪(或称早石炭世)早期, 相当于国际地层表中的杜内阶(Tournaisian)。产出珊瑚分别为: Amplexus gennarenensis sp. nov., Cyathaxonia stereoseptata, Hapsiphyllum crissum, Meniscophyllum irregulare, Rotiphyllum xinjiangense sp. nov., Zaphrentites parallelus (Carruthers), Neozaphrentis sp., fam. gen. et sp. indet.。  相似文献   

16.
西藏纳木错西岸班戈县新吉乡的早白垩世地层发育, 珊瑚化石丰富, 经过鉴定、描述、研究, 计有白垩纪石珊瑚10属10种(其中有3新种), 它们是Axosmilia sp., Cyathophora? sp., Eohydnophora baingoinensis sp. nov., Epistrepto-phyllum cf. diatritum Wu, Hydnophora styriaca (Michelin), Ironella giseldonensis Starostina and Krasnov in Krasnov and Starostina, Placophyllia baingoinensis sp. nov., Protethmos cf. discus Liao and Xia, Protochocyathus ? sp., Stylina namcoensis sp. nov.。上述石珊瑚属在欧亚大陆的侏罗、白垩纪地层中都有广泛分布。其中, Cyathophora ? sp. 与申扎县果芒错下白垩统所产出的Cyathophora gomangcoensis Liao and Xia比较相似, 只是个体直径要稍微小一些; Hydnophora styriaca与欧洲上白垩统的模式种也有某些相似之处, 只是我们的标本每个脊塍上有较多的隔片; 新种Eohydnophora baingoinensis与日本早白垩世的Eohydnophora tosaensis Yabe and Eguchi的主要区别只是其脊塍和隔片都比较细薄; Protochocyathus? sp.的外壁比匈牙利下白垩统的Protochocyathus valanginicus Kolosvary的外壁薄。总之, 西藏班戈县新吉乡的早白垩世石珊瑚群与西藏申扎、日本、俄罗斯、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等地同期的石珊瑚有许多相似之处, 完全可以进行对比。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我国西藏地区地层层序的建立和详细对比以及对早白垩世石珊瑚群的动物地理亲缘关系的了解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扬子区中奥陶世—志留纪兰多维利世四射珊瑚产出丰富 ,尤以兰多维利世最为繁盛。目前已报道的1 2 3属 (包括中奥陶世 4属 ,晚奥陶世 2 5属 ,兰多维利世 94属 )中 ,有 30属最早出现在扬子区 ,尔后扩散到欧洲、北美和其它邻区。例如 :Calostylis最早出现在川南的中奥陶世 (Llandeilo)地层中 ;Aphyllum和Cantrillia最早出现在浙西的晚奥陶世中Ashgill地层 ;扭心珊瑚类Briantelasma ,Pycnactis和Tunguselasma等 ,最早出现在黔东北晚Ruddanian地层 ;柱珊瑚类Ceriaster、Stauria、Amplexoides、Synamplexoides等 ,泡沫珊湖类Maikottia ,Rhizophyl lum等均最早出现在黔东北的中兰多维利统 (MiddleLlandovery)。根据这些资料 ,我们认为扬子区应该是奥陶纪和志留纪四射珊瑚起源中心之一。文中论述扬子区中奥陶世—兰多维利世四射珊瑚动物群特征及其生物古地理关系。该区中奥陶世珊瑚以穿孔珊瑚类的Calostylis和Yohophyllum为特征。下扬子区浙西晚奥陶世三衢山组 (中Ashgill)四射珊瑚群有某些澳大利亚分子Hillophyllum和Bowanophyllum ;而上扬子区晚Ashgill观音桥层的四射珊瑚动物群与北欧同期珊瑚群有高度的相似性。这表明扬子区当时与欧洲具有较密切的古生物地理关系。扬子区兰多维利世四射珊瑚群与西伯利亚。  相似文献   

18.
锐星珊瑚(Argutastrea)是泥盆纪地层中常见的一种块状群体珊瑚,它在生物地层对比、生物地理区系划分以及古生态与古地理重建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近年来对华南独山和奥地利格拉茨两地采集的Argutastrea群体珊瑚标本进行比较深入的对比研究,确认两地存在着一些十分相似的属种,推断彼此之间当时可能海域相通,并同属于一个老世界生物地理大区(Old World Real m)。此外,还讨论了该属与其相关的六方珊瑚(Hexagonaria)、多角珊瑚(Prismatophyllum)等属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1956年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某野外队在库鲁克塔格山地的硫磺山(东经88°30′,北纬42°30′)的奥陶纪地层中,发现了一些形体细小,非常值得令人注意的珊瑚化石。这些化石标本均保存在紫红色的泥质石灰岩中,与其共生的,尚有许多头足类化石,其中经穆恩之、梁希洛先生鉴定的,计有Michelinoceras(Orthoceras),Discoceras,Troedssoneeras,Gobyoceras 等属,于是此紫红色含化石地层之時代,应属中奥陶纪无疑。该区下古生代地层的层序,根据野外队的划分,自上而下,大致可归纳如次:上覆地层:中生代——侏罗纪地层  相似文献   

20.
贵州独山的猴儿山组龙洞水段是一套浅海相碳酸盐沉积,盛产底栖牛物化石.通过对该段地层中所含四射珊瑚、床板珊瑚和腕足类等化石属种的详尽分析,再次证实龙洞水段的地质时代仍应属中泥盆世早期(Eifelian).而不是像某些根据痕迹化石或层序地层学的研究那样将它置于下泥盆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