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氧化氮在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Yang XH  Zhang LY  Sun SX  Dong SY  Men XL  Jing YL  Zhang YB 《生理学报》2002,54(3):234-238
在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LIR)损伤模型上,观察应用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氨基胍(AG)及一氧化氮(NO)合成前体物质L-精氨酸(L-Arg)对大鼠骨骼肌和肺组织的NOS活性、NO含量、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和湿/干重(W/D)值的影响以及肺磷脂酰胆碱(PC)的改变,并观察了肺组织在光镜下形态学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LIR组骨骼肌和肺组织NOS活性均增强,MDA值、MPO活性增加,W/D值增大,肺PC含量降低;光镜下,肺间质多形核粒细胞(PMN)聚集和浸润,肺间隔面密度值增加。给予AG后,与LIR组相比NOS活性降低,NO产生下降,而MPO活性、W/D比值增加,肺PC含量进一步降低;镜下PMN聚集和浸润增加,肺间隔面密度值增大。而给予L-Arg后能 减轻LIR引起的上述变化。上述结果提示,LIR后2h时,骨骼肌和肺组织NOS活性增加,NO产生增多;内源性NO可能在LIR所诱发的早期急性肺损伤中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牛磺酸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后肺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及牛磺酸对其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trol)、缺血/再灌注组(LIR)、牛磺酸 缺血/再灌注组(Tau LIR),各组动物通过大体、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测定肺系数和肺通透指数及肺组织活性氧和MDA含量.结果:大鼠LIR后肺组织出现以肺泡毛细血管膜通透性增加为特征的组织细胞损伤,光镜下显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管周围间隙增大、肺泡腔中有大量蛋白渗出物,电镜下可见肺泡上皮细胞之间、毛细血管内皮之间的紧密连接松解;肺系数和肺通透指数升高;肺组织活性氧及MDA含量增加.提前给予外源性牛磺酸可使肺组织损伤变化减轻.结论:牛磺酸对大鼠LIR后肺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理之一与其抗氧化,保护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有关.  相似文献   

3.
缺血预适应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I/R)后肺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n=8):对照组(C),肢体缺血/再灌注组(LI/R),缺血预适应组(IPC)和L-NAME组。各组大鼠均于肢体缺血4h再灌注4h处死,分别测定其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浆及肺组织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含量,计算血浆NO/ET比值;以及肺湿干比(W/D)、肺系数(LI),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结果:大鼠LI/R后4h,PaO2明显降低;W/D、LI、血浆及肺组织的MDA、NO、ET和肺组织MPO活性均明显增加,而血浆NO/ET比值明显减小。与LI/R组比较,IPC组各项损伤指标明显减轻,NO水平升高,血浆NO/ET比值明显增大。与对照组和IPC组比较,L-NAME处理组,各项损伤指标数值明显增加,NO水平降低;血浆NO/ET比值明显减小,差异均具有显著性。各组大鼠PaCO2的变化无显著性。结论:缺血预适应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内源性NO合成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4.
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的心肌损伤和NO的保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后心肌的损伤性变化及NO的保护效应。方法:制备LI/R动物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n=10):C(control)组、I/R组、L-Arg组和L-NAME组。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大鼠血浆CK、CK-MB及NO水平,测定心肌组织XOD、SOD、MDA含量。用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监测大鼠MAP、LVSP、±dp/dtmax等。结果:LI/R后,血浆CK、CK-MB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心肌组织SOD活性降低而MDA、XOD含量增加(P<0.01或P<0.05);MAP、LVSP、dp/dtmax、-dp/dtmax均降低(P<0.01或P<0.05);血浆NO水平在L-Arg组明显升高(P<0.01),在L-NAME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大鼠LI/R可引起心肌损伤,机体的氧化应激状态可能是其发生机制之一;提高体内NO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LI/R后心肌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肝素钠对肢体缺血/再灌注(LI/R)过程中肠系膜微循环的动态变化和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探讨肝素减轻LI/R损伤的可能机制,为LI/R损伤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采用本室常规方法复制大鼠LI/R模型,正常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2组(n=10):肝素组(H组)和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组),两组动物均于再灌注损伤后2h时动态观察肠系膜微血管管径、血流速度、白细胞黏附、白微栓及微血管壁的完整性(管周出血)等情况,同时测定各组动物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清中P-选择素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值。结果:肠系膜微动、静脉管径扩张,血流速度减慢,微血管中大量白细胞贴壁、粘附,白微栓形成增多,与I/R组比较,H组大鼠肠系膜微动脉血流速度(AFV)和微静脉血流速度(VFV)显著下降(P0.01);血浆黏度(ηp)、全血低切还原黏度(Lηre)、全血高切还原黏度(Hηre)、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EAI)、血沉方程K值(ESRK)、红细胞刚性指数(TK)均显著下降(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EDI)显著升高(P0.01);血清中P-选择素、ICAM-1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肝素可能通过降低血清中P-选择素和ICAM-1的水平而改善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全身微循环状态。  相似文献   

6.
大鼠肢体预缺血减小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梗塞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ong JH  Liu YX  Ji ES  He RR 《生理学报》2004,56(1):41-46
在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大鼠上观察肢体预缺血(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LIP)对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心肌的影响,旨在探讨LIP对IR心肌有无保护效应,并明确腺苷和神经通路是否参与此效应。所得结果如下:(1)在心脏缺血30 min和再灌注120 min过程中,梗塞心肌占缺血心肌的51.48±0.82%。(2)LIP时心肌梗塞范围为35.14±0.88%,较单纯心肌缺血-再灌注时显著减小(P<0.01),表明LIP对心肌有保护作用。(3)事先切断股神经可取消LIP的保护效应。(4)股动脉内局部给予腺苷(10nmol/kg),可模拟LIP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心肌梗塞范围是37.28±1.68%,而股静脉内注射同等剂量腺苷则无保护作用。(5)股动脉内预先应用腺苷A.受体拈抗剂8-环戊-1,3-二丙基嘌呤(DPCPX)(32 nmol/kg)可部分阻断LIP诱发的心肌保护效应。以上结果表明,肢体短暂预缺血可减小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梗塞范围,而局部释放的腺苷和由此所激活的相关的神经通路在LIP的心肌保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再灌注(I/R)致肝损伤时肝组织iNOS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夹闭大鼠双侧股动脉根部4 h、开放2~24 h,制备肢体I/R模型.RT-PCR检测肝组织iNOSmRNA表达的改变,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iNOS蛋白及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的生成与分布,比色法测定肝组织MDA含量及SOD活性;对肢体I-R大鼠用氨基胍抑制iNOS活性后,观察其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肢体I-R后,肝组织iNOS mRN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上调(P<0.05),肝组织内出现大量iNOS及ONOO-阳性肝细胞,肝组织MDA含量升高及SOD活性降低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应用氨基胍抑制iNOS活性,使肢体I-R所致肝组织病变减轻.结论:肢体I/R后,肝组织iNOS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上调,所诱生的高浓度NO参与介导了肢体I/R引发的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对胃粘膜的损伤作用及缺血预处理对其影响,探讨胃粘膜损伤的机制及缺血预处理(IPC)的作用机理。方法:观察并测定肢体缺血4h再灌注4h后以及应用肢体缺血预处理干预后各组胃粘膜损伤指数,胃结合粘液量;检测胃粘膜中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黄嘌呤氧化酶(XOD)含量的变化以及血浆中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变化。结果:大鼠LI/R后胃粘膜损伤指数增加;胃结合粘液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胃粘膜中MPO、MDA、XOD的值均较对照组增加,血浆中LDH的含量亦较对照组显著增加,胃粘膜组织中SOD的酶活力下降;IPC组与LIR组对比,胃结合粘液量较LIR组显著增加:胃粘膜损伤指数、胃粘膜中MPO的含量、以及胃粘膜中MDA、XOD、LDH均较LI/R组明显降低;胃粘膜中SOD酶活力增强。结论:LI/R作为应激原可引起胃粘膜损伤,导致应激性溃疡的发生;自由基在肢体缺血再/灌注后继发胃粘膜损伤过程中发挥作用。缺血预处理可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后的胃粘膜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自由基的产生而发挥其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再灌注(I/R)致肝脏损伤时肝组织诱导型血红素氧合酶(HO-1)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夹闭大鼠双侧股动脉根部4 h、开放2~24 h,制备肢体I/R模型.RT-PCR检测肝组织HO-1 mRNA表达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HO-1蛋白在肝内的生成与分布.对肢体I/R大鼠应用锌原卟啉抑制其体内HO-1活性后,光镜观察其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肢体I/R后肝组织HO-1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各对照组,再灌12 h表达至峰值,至再灌24 h仍显著高于各对照组(P<0.01).肢体I/R组肝组织内出现大量弥散分布的HO-1阳性肝细胞,抑制HO-1活性,使肢体I/R组肝组织损伤明显加重.结论:肢体I/R损伤可诱导肝细胞HO-1基因表达上调,所诱生的HO-1对肝细胞具有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总丹参多酚酸(TSI)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I)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评估TSI预处理对氧化应激的影响和功能修复的作用。方法将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TSI(20 mg/kg)处理组,每组6只。采用夹闭左肾下腹主动脉的方法建立SCII模型,分别于再灌注6,12,24及48 h对大鼠后肢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各组大鼠再灌注48 h后,取其脊髓组织,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和生化指标分析。药物组与对照组间运动功能评分的均值比较用非参数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进行分析,药物组与对照组间MDA,SOD,CAT,GSH-Px含量测定的均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脊髓组织丙二醛(MDA)的含量明显升高,从2.95 mM/mg上升到5.90 mM/mg(P=0.023),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显著增强,GSH-PX酶活力从0.31 U/mg升高至0.78 U/mg(P=0.0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明显降低;SOD酶活力从16.03 U/mg降低至8.37 U/mg(P=0.001),CAT酶活力从1.24 U/mg降低至0.54 U/mg(P=0.002)。动物后肢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下降,于6 h时从21分降低至15.5分(P=0.001)。预先给与动物注射TSI(20 mg/kg)后,可以降低MDA浓度,从5.90 mM/mg降为3.27 mM/mg(P=0.0355)。抑制GSH-PX活性,从0.78 U/mg降为0.36 U/mg(P=0.001)和提高SOD和CAT活性,SOD酶活力从8.37 U/mg升高至14.79 U/mg(P=0.001),CAT酶活力从0.54 U/mg升高至0.89 U/mg(P=0.043),提高动物后肢神经功能评分从15.5分升高至17分(P=0.001),TSI组在光学显微镜下脊髓病理改变轻微,而对照组脊髓损伤较重(P<0.05)。结论 TSI可通过改善氧化和抗氧化系统的平衡来预防SCII。  相似文献   

11.
孕酮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皮层水肿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孕酮(progesterone,PROG)对脑水肿的影响.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缺血/再灌(I/R)组,二甲基亚砜(DMSO)组,预防(pretreatment)组,防治(pre+posttreatment)组,治疗(posttreatment)组,地塞米松(DEXA)组.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模型,测定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24h后脑皮层水、钠、钾、钙含量.结果与DMSO组相比,应用PROG预防及防治组均能明显降低缺血皮层的H2O(P<0.01)、Na+(P<0.01)、Ca2+(P<0.01)含量,升高K+(P<0.01)含量,而治疗组虽能明显降低H2O(P<0.05)、Na+(P<0.01),但降低Ca2+(P>0.05)和升高K+(P>0.05)的效果不显著.DEXA组的结果与PROG预防或防治组类似.结论用PROG预防或防治能显著减轻I/R引起的脑水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吸入适量一氧化碳(CO)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SD大鼠4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I/R、I/R吸入CO(RC)组;通过夹闭股动脉4h、再开放48h,复制肢体I/R损伤模型;RC组行再灌注时,使动物吸入含有CO的医用空气(CO的体积分数为0.05%),其余两组呼吸正常空气;对比观测缺血肢体大体及骨骼肌组织病理学、缺血肢体湿干重比值(W/D)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肌组织中Bax、Bcl-2的表达水平及细胞凋亡百分比,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的变化。结果:与I/R组比较,RC组动物W/D、血清LDH及CK含量、肌组织中Bax表达水平及细胞凋亡百分比均显著降低,肌组织Bcl-2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缺血肢体大体观及肌组织病理学明显改善。结论:吸入适量浓度的外源性CO对肢体I/R损伤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2只SD大鼠,采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30min再灌注24h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4组(n=8):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Epo组及阳性对照组(尼莫地平),观察缺血/再灌注后血清一氧化氮(NO)和脑组织匀浆中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结果:Epo组血清NO和脑组织匀浆中MDA含量显著下降,SOD活性显著升高,脑组织含水量显著下降,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Epo能减轻脑组织的含水量,减少自由基的生成,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血流量及与脑组织水含量变化的趋势。方法:选取5只成年SD雄性大鼠(n=5),参照改良Zea-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2 h后拔出线栓。利用PeriCam PSI血流灌注成像系统实时监测大鼠在缺血前及缺血5 min、30 min、1 h、2 h、再灌注5 min、30 min、1 h、2 h、4 h、6 h及24 h的血流灌注量,记录在ROI(感兴趣区)测量的数值。再选取15只成年SD雄性大鼠,分为Control组、缺血2 h、再灌注30 min、4 h及24 h组(n=3)。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按上述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取新鲜脑组织用干湿重法测定其左、右半球的水含量。结果:栓塞时缺血侧血流量逐渐下降,缺血2 h下降最低(P<0.05);再灌注早期血流量恢复较大(P<0.05),30 min时显著下降(P<0.05),4 h明显上升(P<0.05),24 h再次上升(P<0.05)但低于缺血前血流量(P>0.05)。脑组织水含量测量,缺血2 h组和再灌注30 min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再灌4 h组和再灌24 h组明显增高(P<0.05),且再灌24 h组明显高于再灌4 h组(P<0.05)。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血流量和脑组织中水含量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且脑组织中水含量与再灌注过程中血流量的变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丹参注射液(SM)对庆大霉素(GM)耳中毒豚鼠耳蜗一氧化氮合酶(NOS)异构体表达的影响,探讨SM对GM耳毒性的防护机制。方法:40只豚鼠随机分成对照组、GM组、SM组和GM+SM组,应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显微图像分析技术,观察NOS三型异构体在豚鼠耳蜗的表达;同时结合听脑干反应(ABR)测试,观察用药前后豚鼠听阈的变化。结果:GM+SM组豚鼠耳蜗诱导型NOS(iNOS/NOSⅡ)表达和ABR阈值均明显低于GM组(P〈0.01);且iNOS表达变化与ABR阈值改变高度相关(|r|〉0.7,P〈0.01);而各组豚鼠耳蜗神经元型NOS(nNOS/NOSⅠ)和内皮型NOS(eNOS/NOSⅢ)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SM对GM耳中毒后豚鼠耳蜗nNOS和eNOS表达无影响,但可通过抑制GM所致iNOS高表达,以减少NO的过量生成,从而对GM的耳毒性损伤发挥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小肠粘膜自由基及钙含量改变与细胞凋亡情况.以及缺血预适应对其变化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缺血预适应(IPC+I/R)组,分别测定血浆和小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的含量,小肠组织钙及线粒体钙含量;小肠组织的Bel-2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检测小肠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肢体I/R后血浆和小肠粘膜SOD减少而XOD和MDA增加;小肠组织钙及线粒体钙含量增多;Bel-2蛋白表迭和Bax表达增多,但Bel-2/Bax比值降低;凋亡细胞增多。IPC减轻了I/R后引起的XOD、MDA含量的升高,并且增加了SOD的含量;减轻了组织和线粒体钙超载;Bel-2的表达则明显升高而Bax表达较I/R组明显减少,Bel-2/Bax比值升高;凋亡细胞减少。结论:肢体IR引起小肠粘膜自由基的增多,钙超栽,凋亡细胞增多;IPC可能通过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及钙超载,抑制细胞凋亡而对肢体I/R继发的小肠功能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吸入适量一氧化碳(CO)对肢体严重缺血/再灌注(I/R)损伤及其所致休克的影响。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I/RI、/R吸入CO(RC)及假手术(S)组。用夹闭双侧股动脉及绑扎后肢根部的办法使后肢缺血8 h,之后行再灌注12 h1、0 d,以此建立肢体严重I/R损伤模型。RC组于再灌注前2 h时开始持续吸入含有CO的医用空气6 h(CO的体积分数为0.075%),S、I/R组呼吸自然空气。观测对比尾动脉压(CAP)、10 d存活率及肢体损伤指标的变化。结果:I/R组再灌注后CAP快速下降,再灌注至8 h时CAP均值降为(5.3259±0.3832)kPa;RC组CAP下降较I/R组速率慢、幅度小,再灌注至8 h时CAP均值为(8.3300±0.4224)kPa。I/R组用于10 d存活率观察的8只大鼠,于再灌注13~20 h间全部死亡,RC组8只中有1只死亡,其余7只再灌注10 d时仍存活。与I/R组比较,RC组肢体的病理学表现明显减轻,肢体湿干重比值、血清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结论:吸入适量CO对肢体严重I/R损伤所引起的血压下降有反向调节作用,可有效防止休克的发生,减轻肢体损伤,显著提高动物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