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鹮饲养种群出现淡色型个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鹮(Nipponia nippon)是隶属于鹳形目(Ciconiiformes)鹮科(Threskiornithidae)的中等体型涉禽。成鸟嘴长而下弯,嘴端红色,其余部分黑色;头部裸露皮肤和腿部裸露部分呈红色;虹膜橙红色;繁殖羽灰黑色,非繁殖羽羽轴绯红色,飞羽和尾羽渲染绯红色。幼鸟喙短而稍直,羽色浅灰,初级飞羽先端深灰  相似文献   

2.
低温对鸟类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生活状态有显著的影响,鸟类往往通过改变行为模式来适应温度的变化。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东亚特有的濒危鸟类,2018年从秦岭南麓的陕西洋县引入到河北北戴河,建立了全球纬度最高的野化种群。本文以北戴河和洋县两个野化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瞬时扫描法观察分析了季节和温度等因素对朱鹮休息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双腿站立露喙是朱鹮在游荡期最常见的休息行为(70.9%),但在越冬期显著降低(55.6%),而单腿站立和隐喙行为比例相应升高。温度对双腿站立隐喙、单腿站立露喙和单腿站立隐喙3种行为的比例有显著影响。可见,朱鹮在冬季通过增加保护裸露部位的行为比例来适应低温。在冬季,随着温度的下降,朱鹮趴卧在树干上的夜宿行为比例逐渐增加,而这一行为在白天没有记录到。温度对成鸟和幼鸟冬季的休息行为有显著影响。由此表明,趴卧行为很可能是朱鹮对极端耐受低温的一种应对,在保护监测过程中需警惕。朱鹮在北戴河越冬过程中没有使用网笼中的遮挡伞棚和庇护场所,表明其能够自主适应-20℃的低温。为了确保野化朱鹮顺利越冬,建议在野化网笼中增加一些松科等常绿树种,为朱鹮提供更加优良的夜宿环境,并用稻草搭建风挡,减少夜间大风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子健  高明  吕洪伟  周亮  易华清  刘莉  刘冬平 《生态学报》2021,41(13):5487-5494
于2019年7月-2020年1月对北戴河朱鹮野化种群非繁殖期的日间活动时间分配和行为节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休息(41.8%)、觅食(39.7%)和理羽(13.3%)是北戴河朱鹮非繁殖期的主要行为。在行为节律上,有3个觅食高峰、2个休息高峰和2个理羽高峰。成鸟和幼鸟行为分配相似,但成鸟的警戒和社群等其他行为比例显著较高。与野生种群相比,北戴河野化种群的觅食时间显著较少,主要原因是野生个体需要花费较多时间搜寻食物,且飞行等活动的能耗较高。朱鹮在冬季的休息和理羽行为比例高于夏秋季,觅食行为则相反,这样可以在低温和大风天气降低能耗,是对北戴河气候环境的有效适应。为了提高朱鹮对多种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为今后北戴河朱鹮的再引入奠定基础,我们建议在冬季要确保朱鹮有充足的适宜觅食地,同时在野化网笼中进行必要的环境丰容,如在网笼内增加常绿树种和阔叶树种,部分侧网上安装防风板,或在网笼中设置防风避寒的伞棚等设施,以供朱鹮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4.
为了扩大朱鹮Nipponia nippon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区,自2013年开始在秦岭以北的陕西省铜川市开展了朱鹮的再引入工作。通过彩色数字环观察、无线电遥测和卫星跟踪,对再引入的62只朱鹮在2014—2015年2个繁殖季节的活动状况和繁殖状况进行了监测。2年共记录到8个巢,窝卵数为2.5枚±0.9枚,繁殖成功率达80%,高于野生朱鹮。主要营巢树种为加拿大杨Populus canadensis(n=5)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n=2),分布在距主要觅食河流沮河300 m以内,巢址特征与野生朱鹮相似。2只卫星跟踪朱鹮的繁殖期活动区面积分别为262.4 km2和20.1 km2,远高于野生朱鹮。铜川单一的河流觅食环境是限制朱鹮种群繁育壮大的主要因素,采取适宜的湿地恢复和繁殖期投食措施可有效改善这一状况。  相似文献   

5.
为了扩大朱鹮(Nipponia nippon)种群的数量和分布区,于2018年7月从洋县引进20只朱鹮在北戴河建立了朱鹮野化种群。2020年繁殖期,北戴河共有22只朱鹮,其中成年朱鹮17只,雌雄性比为1.1;实际繁殖密度为37.8只/hm2;人工巢的密度为40.0巢/hm2,人工巢筐内径为50 cm。2020年繁殖期,北戴河朱鹮共配对8对,其中6对繁殖成功,营巢成功率为75%;共产卵33枚,平均窝卵数为(4.1±1.8)枚;出壳18只,孵化率54.5%;出飞13只,出飞率72.2%,繁殖成功率为39.4%,繁殖生产力为2.2±1.2。与洋县饲养种群相比,北戴河种群首枚卵的产卵时间晚17 d,与两地温差相吻合。北戴河朱鹮的窝卵数显著高于洋县种群,这可能是由种内巢寄生所致。监控录像表明,北戴河1巢朱鹮的窝卵数高达6枚,超过野生种群平均窝卵数(2或3枚)的2倍,推测发生了种内巢寄生行为。此外,还观察到8号巢朱鹮同时发生了婚外配和种内巢寄生行为,婚外配雌鸟将卵产在该雄鸟的巢中,使得窝卵数高达7枚。此后在该巢中发现3只朱鹮轮流孵卵,以及2只雌性朱鹮并排孵于同一巢中的异常情况。北戴河朱鹮的种内巢寄生行为可能是因网笼内人工巢址密度较高但隐蔽性较低所致,而婚外配行为可能与种群密度和繁殖密度过高有关。本文有关朱鹮异常繁殖行为的研究结果可为野化网笼内人工巢筐的设置和野化种源的选择提供参考,并提示我们进一步关注朱鹮在环境压力下的表型可塑性和生态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生命世界》2009,(1):80-80
有这样一种鸟,它们在繁殖期会把自己隔离起来,过一种整天不见天日的生活。这种鸟叫犀鸟,长着一个巨大的鸟喙,非常引人注目。犀鸟通常生活在非洲和亚洲的热带雨林地区,以树上那些多半是啄木鸟啄出来的空洞为巢。繁殖期雌性犀鸟在产完蛋后,会用泥土与唾液的混合物把巢的入口封起来,将自己关在里面。有时候雄性配偶也会帮它封巢。  相似文献   

7.
正2017年2—6月,笔者在四川峨眉山朱鹮繁育基地观察到环志号为DQ02和DQ55、647和622的2对雄性朱鹮Nipponia nippon(表1)分别自由配对,且持续有炫耀求偶、假交尾、筑巢、卧巢(孵化行为)、占住栖杠驱赶其他个体靠近等一系列行为。炫耀行为在配对初期较为常见,中后期频率较低,其主要表现为DQ02和647用喙叼树枝在另一方面前  相似文献   

8.
2014年和2015年监测朱鹮保护区野生朱鹮(Nipponia nippon)15只雏鸟的生长发育,拟合其生长发育数据的生长曲线和相对生长公式,与1989年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野生朱鹮雏鸟的生长发育不受孵化顺序的影响,雄性体长的生长速度快于雌性。目前朱鹮雏鸟体重、体长、翅长、嘴峰长、跗跖长和中趾长的生长均符合逻辑斯谛生长曲线,雏鸟体重生长率在13日龄左右达到最大。与1989年的研究结果比较发现,目前野生朱鹮幼鸟总体生长发育有所放缓。这可能与近年野生朱鹮种群的增长和扩散导致的环境压力加大以及繁殖期食物资源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9.
2013年3—10月在河南董寨模拟野生环境的大网笼中对34只人工饲养朱鹮(Nipponia nippon)进行了再引入释放前的野化训练。野化朱鹮在一周内快速地将飞行能力提升到野生朱鹮的水平,在10 d内夜宿环境由地面至栖杠最后过渡到树上。在觅食方面,朱鹮在2个月内完成了对不同类型觅食地的适应,遵循由旱地到湿地、由浅水至深水的顺序。野化个体对猛禽有天敌防御本能,警戒距离和惊飞距离分别约300和50 m;但对饲养管理人员表现出警戒缺失。野化网笼中配对朱鹮的离婚率高达66.7%,但朱鹮的配对繁殖时间越长,配对关系越稳定。有无育雏经验对繁殖成功率无显著影响,过高的营巢密度和其他鸟类的干扰是导致野化训练期间繁殖失败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饲养朱鹮经过2~3个月的野化训练,能够满足再引入释放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栖杠的搭建方式、投食策略和野化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朱鹮野化训练的效率。开展释放后监测,掌握朱鹮在野外的适应能力、存活率和繁殖成功率,有助于评估野化训练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雄性小熊猫粪便中睾酮水平的变化与繁殖周期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1999 年12 月至2000 年9 月, 使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测定了成都动物园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4 只雄性小熊猫粪样中睾酮水平变化情况, 同时对其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 雄性粪样中睾酮水平在繁殖期(12 月~3 月) 显著高于非繁殖期(4 月~9 月) (P < 0.01) , 且睾酮水平变化与繁殖行为密切相关。在非繁殖期,雄性小熊猫的睾酮水平处于基础的较低水平时, 其繁殖行为如蹭阴、舔阴、舔标记物和咩叫等几乎没有发生或很少发生; 而在繁殖期, 雄性小熊猫的睾酮水平明显升高, 这些繁殖行为频繁发生。以上结果说明, 睾酮是调节雄性小熊猫繁殖行为季节性变化的生理因子。  相似文献   

11.
蒋卫  范勇 《动物分类学报》1991,16(1):127-127
1988年2—3月初,我们在准噶尔盆地南缘,乌鲁木齐市至伊犁公路(沙湾——乌苏路段)和乌鲁木齐市至巴里坤公路(吉木萨尔路段)沿线的荒漠地带,发现为数甚多的黑百灵集群。此鸟系国内首次发现。 黑百灵Melanocorypha yeltoniebsis (Frost)为苏联哈萨克斯坦草原百灵属鸟类中的一种特有土著种。该鸟喙似雀,其雄鸟体羽色悉黑。所获标本量度(表1)。  相似文献   

12.
人工饲养东方白鹳繁殖期行为的时间分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哈尔滨动物园一对东方白鹳(Ciconiaboyciana)繁殖期行为的时间分配做了观测分析,统计在某个时间单位(如孵化期)及整个繁殖期各行为所占的比例,比较得出东方白鹳因性别、繁殖期阶段等不同因子在行为上产生的差异。结果表明,繁殖期笼养东方白鹳的行为及其时间分配主要为站立(4 9 4% )、繁殖(1 9 7% )、理羽(8 9% )、取食(6 4% )、修巢(5 7% )、打嘴(5 7% )、游走(4 3 % )等几种,各种行为时间分配存在着一定的日节律。繁殖期的不同阶段、不同性别之间行为时间分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在野外观察自然状态下的鸟类时,如何识别形态相似的各种鸟类,是观鸟者遇到的困难之一。有些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相似的鸟类,虽分属不同的目、科,亲缘关系较远,但在长期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形成了相似的形态特征。鹤形目(Ciconiiformes)的驾科(Ardeidae)。鹤科(Ciconiidae)与鹤形目(Gruiformes)的鹤科(Gruidae),都是生活在水域周围的大中型涉禽,都具有喙长、颈长和后肢长等适于涉水捕食的形态特征。鹭科为大、中型涉禽,体型细瘦,羽毛稀疏而柔软。在繁殖期,头后常有羽冠,颈前、背上、臀后两侧常有装饰性蓑羽。头形较长,…  相似文献   

14.
从2009 年1 月至2010 年2 月,我们对中国大陆海域沿岸搁浅和误捕的喙鲸类头骨标本进行了测量和鉴
定。目前中国大陆海域搁浅和误捕的喙鲸类有5 种,分别为柯氏喙鲸、贝氏喙鲸、朗氏喙鲸、柏氏中喙鲸和小
中喙鲸,其中小中喙鲸为中国海域(包括台湾)的首次报道,也是在西北太平洋区的首次记录。小中喙鲸的主
要形态鉴别特征为有1 对纺锤形牙齿着生在下颌骨联合后面。经对已报道过的大陆海域搁浅和误捕的3 个雌性
银杏齿中喙鲸头骨标本和台湾省搁浅银杏齿中喙鲸的颅骨、鼻骨、下颌骨以及牙齿特征对比重新鉴定,订正大
陆的3 个样本为雌性柏氏中喙鲸。本文报道了大陆沿岸海域搁浅和误捕的喙鲸类最新调查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5.
蓝蓑羽鹤主要分布于非洲南部,北京动物园2001年开始饲养展出,2005年繁殖成功.在我国北方饲养蓝蓑羽鹤冬季需要保温设施,还需要适当的耐寒训练,提高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蓝蓑羽鹤选择植物性食物多,全年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饲料蛋白含量分别为34.9%和21.6%,平均能量16.6 kJ/kg.精液澄清、透明.雌鹤性成熟年龄早于雄鹤.北京地区繁殖期3~6月,平均窝卵数2枚.雏鹤生长高峰期在35~60日龄.  相似文献   

16.
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世界濒危物种,中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为了进一步扩大其种群分布范围,2018年7月将20只朱鹮从陕西洋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引入到北戴河国家湿地公园开展野化饲养。为了解朱鹮对该地模拟自然环境的野化适应效果,于2018年7—10月对朱鹮在大网笼中的行为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观察。野化训练过程中,朱鹮在训练笼中快速获得良好的飞行技巧,飞行中能够避免碰撞野化网笼软网。持续飞行时间从观察初期的(106.8±93.4) s,增长至后期的(145.8±118.1) s。野化训练第1天,有70%个体在树上夜宿,其他个体在地面及栖杠上夜宿; 30 d时间内,朱鹮全部获得树上夜宿能力。野化训练后期和前期相比,觅食时间从55.4%提高至58.3%,并显著提高了对浅水觅食地的利用率。后期显著提高了警戒行为的时间比例,并表现出对猛禽等天敌的防御反应。通过87d的野化训练,试验个体的行为和生境利用发生较大变化并趋于稳定,表明其已基本适应了当地的新环境。为了进一步适应放飞后的野外环境多样性,建议在今后的野化训练中改变朱鹮的投食策略,增加觅食难度,并开展当地特有食物的投喂试验。  相似文献   

17.
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世界濒危物种,中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为了进一步扩大其种群分布范围,2018年7月将20只朱鹮从陕西洋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引入到北戴河国家湿地公园开展野化饲养。为了解朱鹮对该地模拟自然环境的野化适应效果,于2018年7—10月对朱鹮在大网笼中的行为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观察。野化训练过程中,朱鹮在训练笼中快速获得良好的飞行技巧,飞行中能够避免碰撞野化网笼软网。持续飞行时间从观察初期的(106.8±93.4) s,增长至后期的(145.8±118.1) s。野化训练第1天,有70%个体在树上夜宿,其他个体在地面及栖杠上夜宿; 30 d时间内,朱鹮全部获得树上夜宿能力。野化训练后期和前期相比,觅食时间从55.4%提高至58.3%,并显著提高了对浅水觅食地的利用率。后期显著提高了警戒行为的时间比例,并表现出对猛禽等天敌的防御反应。通过87d的野化训练,试验个体的行为和生境利用发生较大变化并趋于稳定,表明其已基本适应了当地的新环境。为了进一步适应放飞后的野外环境多样性,建议在今后的野化训练中改变朱鹮的投食策略,增加觅食难度,并开展当地特有食物的投喂试验。  相似文献   

18.
2017和2018年每年6至10月,在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繁殖期16只黑顶麻雀(Passer ammodendri)(9♀,7♂)和繁殖期后1个月内雌雄各1只的活动区进行了监测。使用95%固定核空间法(FK)计算活动区面积,60%固定核空间法求得的活动区面积作为核心区面积。结果显示,在繁殖期雌雄黑顶麻雀个体间的平均活动区面积分别为(23.88±4.50)hm2(n=9)和(32.36±7.24)hm2(n=7),核心区面积分别为(3.92±0.70)hm2和(5.55±1.55)hm2,繁殖期雌雄个体间的活动区和核心区面积均无显著差异。繁殖结束后一个月内雌雄活动区面积分别为123.86hm2和272.40 hm2,核心区面积分别为23.68 hm2和64.88 hm2。雌、雄性个体繁殖期的活动区面积和核心区面积均显著小于繁殖期后。个性表现为羞怯的个体活动区面积显著小于个性表现为勇敢...  相似文献   

19.
朱鹮( Nipponia nippon )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鹮(Nipponia nippon),又名红鹤、朱鹭,属鹳形目(鸟)科,体型比白鹭略大,嘴长而下弯.通体白色,头顶具冠羽,脸朱红色,腿绯红,颈后饰羽长.繁殖期头、颈、背部深灰色.从空中飞过时,下体及两翼呈淡朱红色,故名朱(鸟).  相似文献   

20.
金斑喙凤蝶Teinoplpus aureus Mell分布于亚洲东南部沿海地区,已报道有5个地理亚种。在世界保护协会(IUCN)200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金斑喙凤蝶被列为DD(Data deficient)物种,在我国动物保护名录(1989)中在我国动物保护名录(1989)中被列为一级保护物种被列为一级保护物种。自从1923年以来,由于数据欠缺,尤其是生物学方面的数据,使得金斑喙凤蝶的研究工作一直难以深入开展,保护工作更是难以做到实处。作者于2003年3月至2005年11月在广西大瑶山开展了对金斑喙凤蝶(广西亚种)的自然形态学、生物学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观察、跟踪与记录等方法,结果首次揭示:在大瑶山金斑喙凤蝶1年发生2代,少数1年1代,以蛹越冬。成虫活动时间为每年的4月上旬至6月上旬和8月上旬至9月中旬,雌虫产卵方式为散产,通常为"一枝一叶一卵"式。已确认其寄主植物有两种:光叶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nitida)与广东含笑(Michelia chapensis)。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离开寄主植物,在林下层各类植物上化蛹。文章首次对金斑喙凤蝶物种在自然栖境中的形态学、生物学特征进行详尽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