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Jak—STAT信号转导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多细胞因子受体尽管缺少激酶结构域,但与配体结合后仍能诱导蛋白质的酪氨酸磷酸化。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这一过程是由Jak族蛋白质酪氨酸激酶的成员所介导的。Jak激酶通过和受体的近膜区域的相互作用而与之缔合。配体结合引起受体聚合以及Jak的酪氨酸磷酸化和激活,激活的Jak又使受体和STAT蛋白(信号转导物与转录激活剂)磷酸化、后直接参与基因转录的调控。本对这一新的胞内信号转导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属受体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TK)家族,其胞内的酪氨酸激酶在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都与EGFR胞内酪氨酸激酶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因此,EGFR胞内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有可能成为治疗肿瘤的有效药物。本研究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 提取总RNA,采用RT-PCR获得EGFR酪氨酸激酶催化域的编码基因。将其克隆至载体pET-30a,在E.coli BL21(DE3)中进行了成功表达,采用Ni-NTA亲和层析对其进行了纯化。通过对酶的活性的测定,证明重组EGFR酪氨酸激酶蛋白具有利用ATP催化底物发生磷酸化反应的激酶活性。以该重组激酶为靶位构建了酶抑制剂筛选模型,拟对微生物代谢产物进行筛选。  相似文献   

3.
干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介导的细胞内信号转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细胞因子 (stemcellfactor,SCF)是一种重要的造血因子 ,对正常造血细胞、肥大细胞、黑色素细胞、生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以及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恶性演进等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受体是由原癌基因c kit编码的一种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跨膜蛋白c Kit,分子量为 1 1 7~ 1 45kD[1] 。c Kit受体由胞外结构域、单一的短跨膜区和胞内结构域三部分组成。SCF与c Kit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可触发c Kit的同源二聚体化和其细胞膜内酪氨酸残基的磷酸化 ,产生停泊位点 ,捕获含有SH2结构域的信号分子 ,还能直接激活…  相似文献   

4.
陈尚武 《生命的化学》2001,21(5):379-381
免疫和造血细胞的生长、分化及其他功能受到细胞因子网络的控制。由于大多数细胞因子受体缺乏胞浆段的激酶结构域 ,配体依赖的酪氨酸磷酸化由非受体酪氨酸激酶来中介。细胞因子刺激后早期激活的主要酪氨酸激酶是Januskinase(JAK)家族。事实上 ,JAK STAT途径是许多细胞因子激活基因转录最重要机制之一。当细胞因子结合到细胞表面的受体 ,引起受体的二聚化 ,进而活化JAK激酶 ,活化的JAK激酶反过来磷酸化细胞因子受体 ,导致其他的信号分子如STAT家族蛋白的介入并被激活 ,活化的STAT转入细胞核 ,激活大量细…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1(Flt 1)在血管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Flt 1胞内域的酪氨酸激酶直接参与了VEGF与Flt 1结合后的胞内信号转导途径。在原核系统中表达得到具有酶活性的Flt 1酪氨酸激酶融合蛋白 ,并进行了初步的性质研究。利用逆转录PCR技术从人肝癌组织总RNA中得到Flt 1酪氨酸激酶区的cDNA ,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质粒 pGEX KG中 ,并在大肠杆菌BL2 1(DE3) pLysS中表达、纯化 ,得到可溶的Flt 1酪氨酸激酶融合蛋白 (GST F)。虽然GST F不包含目前已知的磷酸化位点 ,但研究表明GST F能够进行自磷酸化反应 ,并且其活性需要镁离子或锰离子的参与。同时发现GST F能够磷酸化合成底物 polyE4Y ,而不能作用于MBP和Src相关肽。底物磷酸化时最适的镁离子和锰离子浓度分别为 15mmol/L和 0 .5mmol/L。GST F为寻找抗肿瘤药物提供了一个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6.
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肝细胞受体(Eph receptor) 是受体酪氨酸激酶(RTK)家族中最大的亚家族,其介导的双向信号传导对细胞的形态、黏附、运动、增殖、生存及分化都有重要的调控作用。EphA2是Eph受体家族中一个被广泛研究的重要亚型,在白内障和乳腺癌等病理发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既往研究发现:EphA2受体的激酶结构域可结合细胞膜,其激酶活性受磷脂膜的调控,但是相邻的SAM结构域对激酶结构域与脂膜的相互作用以及激酶活性的影响尚不清楚。在此项研究中,通过与磷酸酶PTP1B1-301活性片段共表达的方式,表达、纯化了EphA2受体的胞内段激酶-SAM串联结构域,通过比较胞内段激酶-SAM串联结构域与单独激酶结构域的脂质体结合能力,以及测定对应的激酶活性,发现:EphA2受体胞内段的SAM结构域使其激酶结构域与脂质体(4 mg/mL)的结合能力增强约6倍(P<0.001);磷酸化后的EphA2胞内段激酶-SAM串联结构域结合脂质体(4 mg/mL)的能力比非磷酸化的胞内段激酶-SAM串联结构域提高2.5倍(P<0.05);而结合脂质体后,激酶结构域的激酶活性也被进一步提高,从而形成正反馈。综上所述,本研究的发现提示:EphA2胞内段的酪氨酸激酶结构域与相邻的SAM结构域可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功能单位,其激酶活性和脂质体结合能力与单独的激酶结构域相比都形成了明显的差异,我们的这一发现对进一步理解Eph受体家族其他亚型的激酶结构域的活性调控提供了参考与思路。  相似文献   

7.
精子获能中HCO-3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获能是哺乳动物精子受精前必须经历的一个生理过程。获能涉及精子膜性质的改变、Ca2 通道活化、胞内cAMP增加,以及蛋白酪氨酸磷酸化(PTP)等。实验证明,HCO3-在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旨在介绍HCO3-介导的cAMP信号转导途径。  相似文献   

8.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属受体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TK)家族,其胞内的酪氨酸激酶在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肿瘤的发生、发展都与EGFR胞内酪氨酸激酶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因此,EGFR胞内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有可能成为治疗肿瘤的有效药物。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提取总RNA,采用RT-PCR获得EGFR酪氨酸激酶催化域的编码基因。将其克隆至载体pET-30a,在E.coliBL21(DE3)中进行了成功表达,采用Ni-NTA亲和层析对其进行了纯化。通过对酶的活性的测定,证明重组EGFR酪氨酸激酶蛋白具有利用ATP催化底物发生磷酸化反应的激酶活性。以该重组激酶为靶位构建了酶抑制剂筛选模型,拟对微生物代谢产物进行筛选。  相似文献   

9.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 2 (KGF 2 )也叫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10 (FGF 10 ) ,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的一员 .能特异性促进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 ,对脊椎动物多种组织和器官的发育起重要调控作用 ,对临床上多种疾病的治疗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1 KGF 2与受体KGF 2有两种细胞膜表面受体 :FGFR1Ⅲb和FGFR2Ⅲb .KGF 2与FGFR2Ⅲb的亲和力很高 ,而与FGFR1Ⅲb的亲和力很低 ,只有在高浓度KGF 2存在时才与FGFR1Ⅲb结合 .KGF 2与受体结合后 ,促使受体胞内的C端酪氨酸残基磷酸化 ,磷酸化的受体具有了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 ,并与一系…  相似文献   

10.
生长激素受体(growth hormone receptor,GHR)是细胞因子/造血因子受体超级家族的一员。它通过二聚体的形式和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相结合,然后诱发Janus激酶2(Janus kinase 2,JAK2)等细胞因子酪氨酸磷酸化并通过4条不同的途径将信号传入细胞内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理效应。现在了解GHR的结构特征、组织分布的基础上,对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作进一步的阐明。  相似文献   

11.
胰岛素受体信号传递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Liu R  Bai H  Liu BW 《生理科学进展》2001,32(3):254-256
胰岛素受体是具有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的膜受体。胰岛素与靶细胞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受体酪氨酸残基自身磷酸化及β亚基酪氨酸蛋白激酶活化,后者使靶细胞内底物如IRS1或Hhc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酪氨酸蛋白激酶在胰岛素受体信号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胰岛素信号所激发的信号传递途径主要有二:一为Ras-MAP激酶途径,一为PI3-激酶途径,胰岛素的作用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2.
IL-6受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L-6是一个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其生物学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受IL-6受体(IL-6R)结构和功能的影响.IL-6R由两条多肽链组成,即配体结合链gp80和信号传导链gp130.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两种亚基组成的高亲和力IL-6R是介导细胞效应所必需的.IL-6Rα中的造血功能区属于造血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它决定着结合IL-6的能力.然而gp130则是多种细胞因子共用的信号传递分子,其胞内段含有与酪氨酸激酶活化有关的保守成分.IL-6+IL-6R复合物通过诱导gp130的聚合来活化胞内的多种激酶分子和转录因子并最终导致有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增殖期的淋巴细胞胰岛素依赖性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及内源性废物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纯化的健康人淋巴细胞中加入适量的植物血凝素(PHA),经过72h培养即成为转化淋巴细胞(增殖期淋巴细胞)。应用~(32)P参入实验,证实转化淋巴细胞胰岛素受体具有胰岛素依赖性的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与未转化的对照组相比其活性增加约9倍。Scatchard分析表明转化后淋巴细胞膜表面胰岛素受体数增加3.5倍。应用抗酪氨酸磷酸酯抗体,对胰岛素作用前后的转化与未转化淋巴细胞内,酪氨酸残基磷酸化的蛋白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除了95kD受体β亚基自身磷酸化外,45kD蛋白质也明显磷酸化,我们命名它为PP45。我们认为PP45可能是淋巴细胞中胰岛素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的主要内源性废物,它的磷酸化是胰岛素信息传递过程级联反应的初始步骤。  相似文献   

14.
Eph-ephrin介导反向信号传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向信号传递是细胞间通讯领域中新近阐明的机制,酪氨酸激酶受体-配体(Eph-ephrin)介导的双向信号传递是此机制中的一个重要代表.Eph酪氨酸激酶家族受体及其配体ephrin家族成员是在神经发育、血管新生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的分子,通过Eph向细胞内传递的信号称为正向信号,通过其配体ephrin的信号称为反向信号.Ephrin家族又可根据分子结构分为2个亚家族,其中ephrinB为跨膜蛋白,可通过酪氨酸磷酸化依赖和PDZ结合结构域介导2种方式向胞内传递反向信号,活化FAK、JNK、Wnt等信号通路,ephrinA为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也具有反向信号传递功能.  相似文献   

15.
代梅  郭建辉 《生命科学》2009,(3):412-417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ErbB)家族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很多实体肿瘤中存在EGFR家族受体过表达或异常激活。靶向EGFR家族的抗肿瘤药物研发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领域,并且成功地应用于临床。靶向EGFR家族的抗肿瘤药物可以分为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两大类。单克隆抗体与受体胞外区结合阻止配体.受体的结合或者阻止配体结合引起的受体活化;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则结合于胞内激酶区,抑制激酶自磷酸化和下游信号通路激活。  相似文献   

16.
CTGF与FGF在促成纤维细胞增殖过程中的基因反应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是某些内皮细胞即刻早期基因反应产物,其与FGF具有类似的促进成纤维细胞(KMB-17)增殖的功能;在此促增殖过程中CTGF和FGF所诱导的基因反应有所差异,CTGF诱导细胞表达c-myc,而FGF促进c-fos表达增加;此外两种因子均诱导与酪氨酸磷酸化过程密切相关的src基因表达,免疫沉淀证实CTGF结合细胞表面受体后可诱导细胞内相应蛋白的酪氨酸磷酸化.  相似文献   

17.
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non-receptor tyrosine kinase,nRTK)是一个较大的激酶家族,其功能是催化蛋白的酪氨酸磷酸化。nRTK家族中的几种常见亚型,比如Src和Fyn,可以在神经系统内表达。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神经元的突触部位含有多个nRTK的底物蛋白,这些底物蛋白主要包括谷氨酸受体(离子型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突触后构架蛋白、突触前调节蛋白和突触富含的多种蛋白激酶。在基础或刺激的状态下,nRTK可催化这些底物蛋白内特定酪氨酸的磷酸化,从而调节这些底物蛋白的多种生理、生化和生物物理功能。因为突触内的nRTK对突触变化信号非常敏感,所以突触nRTK被认为参与了突触传导活动的强度和效率等方面的调节。  相似文献   

18.
钙/钙调蛋白依赖的蛋白激酶Ⅱ(Ca2+/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Ⅱ,CaMKⅡ)在脑内兴奋性突触部位丰富表达。通过催化谷氨酸受体和众多突触蛋白磷酸化,CaMKⅡ调节磷酸化蛋白在基础或细胞兴奋时的转运、分布和功能。谷氨酸NMDA受体是CaMKⅡ的直接底物,有证据表明CaMKⅡ直接与NMDA受体胞内C末端相互结合,催化一特定丝氨酸(S1303)的磷酸化。CaMKⅡ也加强谷氨酸AMPA受体的磷酸化,通过磷酸化AMPA受体C末端特定的丝氨酸(S831),CaMKⅡ增强AMPA受体的功能。此外,CaMKⅡ可与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1亚型的胞内C末端结合,促进一特定苏氨酸(T871)的磷酸化,从而促进受体兴奋后脱敏。CaMKⅡ在正常状态下与mGluR5受体结合以储存于突触内,刺激mGluR5受体时,CaMKⅡ与mGluR5受体分离,转运至NMDA受体,以介导mGluR5信号对NMDA受体的增强作用。总之,CaMKⅡ与谷氨酸受体相互作用,改变受体磷酸化水平,参与受体的数量和功能以及突触传导活动的调节。  相似文献   

19.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PTPP)能特异地催化蛋白质酪氨酸残基的脱磷酸化反应.它是一个由很多结构相关的酶组成的家族.比较氨基酸的序列发现 PTPP-1B和跨膜蛋白 CD45 的胞内区有结构相似性.现已证明 CD45 确实具有内在 PTPP活性.通过研究 CD45 在淋巴 T 细胞中的功能,揭示了一个新的信号传导机制.蛋白质酪氨酸残基的脱磷酸化在这一信号传导途径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获能期间精子蛋白的酪氨酸磷酸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思畅  倪崖  石其贤 《生命科学》2006,18(3):285-289
哺乳动物精了获能是精子与卵子成功受精的前提。蛋白酪氨酸磷酸化对精子获能十分重要。精了获能期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程度增高与sAC/cAMP/PKA途径、受体酪氨酸激酶途径和非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途径调节有关。获能过程中酪氨酸磷酸化蛋白分布于精子细胞的不同区域,蛋白的酪氨酸磷酸化与精子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