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DNA与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DNA与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产物的相互作用。与无DNA的反应体系相比,DNA的加入明显增加440nm处的荧光强度,这种效应是由于DNA与过氧红细胞膜生成了新的荧光物质,其激发波长315nm,发射波长410nm.维生素E强烈抑制荧光产物的形成。DNA经分离、纯化后用EB作荧光探针研究表明,DNA二级结构发生了改变,DNA—EB复合物荧光光谱,DNA—EB复合物之间的能量转移效率均有明显变化。同时证实DNA损伤具有碱基特异性,即主要是鸟嘌呤受到损伤。  相似文献   

2.
脂质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情况下,膜脂处于流动状态,以便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膜流动性的改变不仅影响细胞膜的变形能力和脆性,而且影响物质通过膜的转运及膜上结合酶的活力。为了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细胞膜的流动状态,作者用荧光偏振技术测定了接受血透的患者红  相似文献   

3.
4.
本文以红细胞膜为材料,用了三种稳态荧光探针研究了HB光敏作用引起人红细胞膜流动性的改变.实验结果表明在HB光敏作用下,膜的旋转扩散速度和侧向扩散速度均发生明显变化,ANS和DPH探针测得HB引起膜流动性降低,也就是膜粘度增加,用芘探针结果则表明膜的侧向扩散变慢.本文还对HB光敏作用的机理进行了探讨,我们观察了数种单重态氧猝灭剂,羟自山基猝灭剂和抗氧化剂对于光敏作用的影响,分别测定了膜流动性和膜的内源荧光的变化,发现在HB光敏作用中,除了~1O_2的作用之外,还存在其它自由基的作用.在HB与HA光敏能力的比较中发现,在比较高一些浓度条件下,存在着HB大于HA的趋向.  相似文献   

5.
巴氏碳球C60光激发对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氏碳球C_(60)光激发对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黄文栋,钱凯先,唐海琼(浙江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杭州310027)李文铸(渐江大学物理系,杭州310027)关键词C_(60);光激发;红细胞膜;荧光偏振;膜流动性C60是Kroto等人[1]于1985...  相似文献   

6.
本文观察了低硒的克山病病区粮和克山病病区粮补硒后喂养大鼠对其红细胞膜脂流动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克山病病区粮喂养的大鼠红细胞膜脂流动性较正常对照降低,其原因可能与机体处于低硒状态下红细胞膜结合硒含量降低、红细胞膜胆固醇含量及脂质过氧化产物升高有关,克山病病区粮补硒后喂养大鼠,其红细胞膜脂流动性恢复至正常对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红细胞膜为材料,用了三种稳态荧光探针研究了HB光敏作用引起人红细胞膜流动性的改变.实验结果表明在HB光敏作用下,膜的旋转扩散速度和侧向扩散速度均发生明显变化,ANS和DPH探针测得HB引起膜流动性降低,也就是膜粘度增加,用芘探针结果则表明膜的侧向扩散变慢.本文还对HB光敏作用的机理进行了探讨,我们观察了数种单重态氧猝灭剂,羟自山基猝灭剂和抗氧化剂对于光敏作用的影响,分别测定了膜流动性和膜的内源荧光的变化,发现在HB光敏作用中,除了~1O_2的作用之外,还存在其它自由基的作用.在HB与HA光敏能力的比较中发现,在比较高一些浓度条件下,存在着HB大于HA的趋向.  相似文献   

8.
对钒酸根V(V)与红细胞膜相互作用研究表明V(V)使膜蛋白内源荧光淬火和膜巯基含量降低,但对膜脂质过氧化影响较小,提示V(V)主要与膜蛋白作用,与V(V)不同,V(Ⅳ)与红细胞膜的作用虽使膜蛋白巯基含量下降,但不显,其主要作用是引起膜脂质过氧化。  相似文献   

9.
红细胞膜脂流动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相似文献   

10.
对钒酸根V(V)与红细胞膜相互作用研究表明V(V)使膜蛋白内源荧光淬灭(KD,37=2.23,KD,20=4.17)和膜巯基含量降低,但对膜脂质过氧化影响较小,提示V(V)主要与膜蛋白作用.与V(V)不同,V(V)与红细胞膜的作用虽使膜蛋白就基含量下降,但不显著,其主要作用是引起膜脂质过氧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荧光探针为手段,以人红细胞膜为材料,测量了膜偏振度的改变,荧光探针能量转移,荧光峰的蓝移和甲素激发峰的分裂。结果表明在有竹红菌甲素存在时,红细胞膜偏振度增加,探针荧光强度减小,荧光峰蓝移。甲素浓度增加时,上述现象更加明显,即它们之间有正的相关关系。同时,甲素激发光谱的a带发生分裂。据此,我们认为甲素对红细胞膜内脂双层产生明显微扰,甲素与红细胞膜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在甲素浓度较大时,它主要是渗入到红细胞膜脂双层的深层部位(膜脂肪酸链的12—16位)。  相似文献   

12.
用脂肪酸自旋标记研究库存血红细胞膜的流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两种脂肪酸自旋标记物5—DOXYL和16-DOXYL研究了ACD-B库存血保存期间红细胞膜的流动性及其温度相关性.结果发现:血液保存期间红细胞膜浅层流动性降低,深层流动性增高;红细胞膜浅层相变温度点明显降低,红细胞膜深层则出现两个相变温度点T_1和T_2在血液保存期间T_1和T_2逐渐接近并最后融合成一个相变温度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荧光探针为手段,通过测量膜偏振度的变化,探讨了竹红菌甲素光敏作用对红细胞膜和几种磷脂脂质体膜的流动性的损伤。结果表明,甲素光敏作用使不同种类的磷脂(DPPC,DPPC/DPPE,红细胞膜磷脂)脂质体的流动性增加,其对光敏作用的敏感程度为红细胞膜磷脂脂质体显著小于DPPC/DPPE脂质体及DPPC脂质体。对红细胞膜来说,甲素光敏作用使其流动性呈现先降低而后增加的现象。去除膜上的spectrin以及用胰蛋白酶处理可使这种流动性变化的幅度受到抑制。据此,我们认为,膜磷脂,膜蛋白对甲素光敏作用中膜流动性的变化有着不同的影响,膜蛋白,特别是spectrin,是其中极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外源胆固醇对水稻根端线粒体膜流动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荧光探剂 1,6-二苯基-1,3,5-己三烯(DPH)观察外源胆固醇对水稻极端线粒体膜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外源胆固醇通过水培根系吸收或是直接添加给予水稻根端线粒体,都能使DPH与线粒体结合后的荧光强度减弱,使荧光偏振度和微粘度降低,增加水稻根端线粒体膜流动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荧光探针ANS,DPH与A研究了几种膜融合剂对脂质体与血影膜流动性的影响.蔗糖使PS脂质体的脂双层流动性降低,探针越是在极性区流动性越小,说明蔗糖主要作用于脂双层的极性区;蔗糖也使血影膜流动性降低,此作用是可逆的.油酸甘油脂(GMO)使PS脂质体的流动性增加,且越是在疏水区内部,流动性增加得越大,说明GMO主要是作用于脂双层的非极性区:GMO也使血影膜流动性增加,此作用是不可逆的.二甲亚砜(DMSO)对血影膜的作用,两种不同荧光探针不一样,对DPH的作用出现双相让,低浓度与高浓度的作用结果分别与蔗糖和GMO的作用一致.  相似文献   

16.
ESR研究急性运动及恢复期大鼠RBCM脂流动性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大鼠递增负荷力竭性运动为模型,利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技术测定急性运动中及不同时程恢复期红细胞膜(RBCM)脂流动性的改变。RBCM脂尾部流动性在短时间中等强度运动(三级负荷末)即有明显下降(P<0.05),在运动后恢复期进行性加重,并于运动后12h达极显著改变(P<0.01):此时膜脂头部流动性也明显下降(P<0.05)。之后二者均有恢复趋势,提示递增负荷力竭性运动对RBCM脂流动性有重要影响,并且RBCM脂流动性与膜功能相互作用,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红细胞膜为材料,通过测量磷脂过氧化荧光产物的产生,磷脂组分的损伤以及膜蛋白二级结构的破坏,内源荧光的下降和蛋白SDS-凝胶电泳分析,探讨了甲素光敏作用中蛋白和磷脂的损伤。结果表明:甲素存在时红细胞膜样品照光,使磷脂产生过氧化荧光产物和丙二醛,磷脂组分受到破坏(其中PE与PS较敏感),在膜状态的磷脂比提取的磷脂脂质体中的损伤来得剧烈。同时,膜蛋白二级结构遭到破坏,内源荧光下降。在膜状态中spectrin的损伤比提取出的spectrin的损伤来得严重。据此,我们认为,在甲素光敏作用产生的蛋白和磷脂的损伤过程中,蛋白与磷脂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损伤加剧。  相似文献   

18.
血红蛋白对人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了pH7.5时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膜的结合效应.在10—45℃温度范围内观察到血红蛋白对膜脂质流动性的限制作用.看来这种限制作用不是脂质过氧化所致,而是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膜直接作用的结果.对流动性大的膜,血红蛋白的效应也随之增大.高铁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膜去胆固醇皆能修饰血红蛋白和膜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类脂过氧化对竹红菌甲素引起膜蛋白光敏交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丙二醛与红细胞膜温育后所形成的交联。当丙二醛浓度在5×10~-4mol/L以上时,膜蛋白发生交联,并且在460nm处有荧光特征峰出现。而甲素光敏所致膜蛋白的交联,在460nm处没有荧光峰,光敏所产生的内源丙二醛量很少,不足以引起红细胞膜反应形成交联。我们还研究了BHT和Vit E两种抗氧化剂对甲素光敏作用的影响。BHT能抑制类脂过氧化,不能抑制膜蛋白巯基的变化和膜蛋白的交联。而Vit E仅不能抑制膜蛋白的交联。以上结果均说明甲素光敏所致膜类脂过氧化是不参与膜蛋白交联的。  相似文献   

20.
对外加脉冲电场处理的人红血球冷冻断裂和蚀刻的复型观察中发现在强电场(3KV/cm)作用下,细胞周围有颗粒状和纤维状结构。结合SDS电泳分析证明了它们是由于在电场作用下,红血球膜的带3蛋白和膜骨架蛋白(血影蛋白)脱出的结果。在强电场作用下,由于膜蛋白和膜骨架蛋白的脱出造成了对细胞膜的损伤,使细胞膜稳定性降低,细胞易变形和形成伪足。由于膜蛋白的脱出,多余的自由脂质进入细胞质内而形成泡状结构。外电场改变了蛋白-蛋白以及蛋白-脂分子间的作用可能是电穿孔的主要机理。本文还对当前公认的冷冻断裂中所观察到的膜中间颗粒的来源提出了疑问,并提出了它们还可能与冰晶有关。而冰晶的形成又与膜的亲水与疏水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