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RAPD技术检测香菇双—单杂交后代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RAPD技术对香菇6个双单杂交菌株及其两个双核体基因组DNA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1-3号杂交菌株之间的相似系数为0.893-0.962,它们与其亲本S之间的相似系数为0.842-0.859;4-6号杂交菌株之间的相似系数0.857-0.925,与其亲本SSO1之间相似系数为0.708-0.902;表明杂交菌株与其双核体亲本基因组具有较大差异,杂交菌株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6个杂交菌株是真正  相似文献   

2.
香菇亲本菌株及其杂交后代的RAPD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林范学  林芳灿 《菌物系统》1999,18(3):279-283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对源于两个香菇双核菌的孢子单核体,原生质体单核体及其杂交后代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用9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16条DNA片段,其中82.5%具有多态性,综合分析9个随机引物的扩增谱带,可将所有供试亲本单核本清楚地工,且单聚类分析的结果与其来源及遗传背景相吻合。此外,用两个双核亲本菌株的各4个不同酱 孢子单核体两两酱所得的所有杂交组合,也均可与双核亲本菌株明确地区分  相似文献   

3.
利用酯酶同工酶技术检测香菇双单杂交后代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用香菇的野生株Q 与栽培株苏香的四种孢子单核体进行完全亲和双单杂交,运用拮抗试验并辅以液体出菇试验初步鉴定出12 个杂交后代,且对杂交后代酯酶同工酶进行了检测,并以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菌株间酯酶同工酶酶谱的结果,较直观本质地反映了杂交后代及其与亲本之间的遗传差异,表明1 —12 号菌株是真正的双单杂交后代,认为菌株间酯酶同工酶酶相似系数值可以作为香菇遗传育种选择亲本的辅助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4.
利用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gelelectrophoresis,PFGE),研究了4株串珠镰孢(Fusarium moniliforme)、1株尖镰孢(F.oxysporum)、1株茄镰孢(F.solani)和1株Fusariumsp.的分子核型以及不同地域和寄主来源的串珠镰孢种内菌株间的分子核型差异。以凝胶包埋法(不破除分生孢子细胞壁)制备供试菌株电泳样本,采用3组条件组合进行电泳,分离出供试串珠镰孢完整染色体DNA10~13条,分子量分布范围0.7Mb~6.9Mb,基因组大小为42.26Mb~47.75Mb;尖镰孢8条,分子量分布范围1.2Mb~6.7Mb,基因组大小为32.25Mb;茄镰孢6条,分子量分布范围2.4Mb~6.3Mb,基因组大小为25.2Mb;Fusariumsp.9条,分子量分布范围0.8Mb~6.8Mb,基因组大小为36.45Mb。结果表明,供试4种镰孢菌染色体数目、DNA分子量及基因组大小都有较大不同,分子核型差异较大。不同来源的串珠镰孢种内菌株间分子核型亦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利用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gelelectrophoresis,PFGE),研究了4株串珠镰孢(Fusarium moniliforme)、1株尖镰孢(F.oxysporum)、1株茄镰孢(F.solani)和1株Fusariumsp.的分子核型以及不同地域和寄主来源的串珠镰孢种内菌株间的分子核型差异。以凝胶包埋法(不破除分生孢子细胞壁)制备供试菌株电泳样本,采用3组条件组合进行电泳,分离出供试串珠镰孢完整染色体DNA10~13条,分子量分布范围0.7Mb~6.9Mb,基因组大小为42.26Mb~47.75Mb;尖镰孢8条,分子量分布范围1.2Mb~6.7Mb,基因组大小为32.25Mb;茄镰孢6条,分子量分布范围2.4Mb~6.3Mb,基因组大小为25.2Mb;Fusariumsp.9条,分子量分布范围0.8Mb~6.8Mb,基因组大小为36.45Mb。结果表明,供试4种镰孢菌染色体数目、DNA分子量及基因组大小都有较大不同,分子核型差异较大。不同来源的串珠镰孢种内菌株间分子核型亦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香菇自然群体中个体间的空间分布及其遗传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江红  林芳灿 《菌物学报》2001,20(1):100-106
应用体细胞不亲和性反应、交配型因子分析和基因组DNA的RAPD分析,研究了一个分布于方圆约1km的6根倒木上的18个香菇野生菌株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该群体大多数菌株间配对(80.4%)体细胞不亲和,而同一倒木菌株间配对的体细胞亲和率达 62.5%。不同倒木菌株间未发现体细胞亲和的配对。该群体存在 11个特异的A因子和7个特异的B因子。同一倒木的菌株有的交配型因子相同,有的则不同。不同倒木的菌株大多数交配型因子不同,未发现交配型因子完全相同的菌株。RAPD分析显示,体细胞亲和的菌株,交配型因子完全相同的菌株,在基于DNA相似系数的遗传相关聚类中,首先聚为小类。总起来看,在自然群体中,香菇个体间的遗传差异与其空间分布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菌株间的异质性相应增高。  相似文献   

7.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技术对源于两个香菇(Lentinulaedodes)双核菌株的孢子单核体、原生质体单核体及其杂交后代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用9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16条DNA片段,其中82.5%具有多态性。综合分析9个随机引物的扩增谱带,可将所有供试亲本单核体清楚地分开,且早核体聚类分析的结果与其来源及遗传背景相吻合。此外,用两个双核亲本菌株的各4个不同交配型的孢子单核体两两支配所得的所有杂交组合,也均可与双核亲本菌株明确地区分开来。因此,在杂交育种中,RAPD分析可为亲本的选配及杂种的鉴定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技术对源于两个香菇(Lentinulaedodes)双核菌株的孢子单核体、原生质体单核体及其杂交后代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用9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16条DNA片段,其中82.5%具有多态性。综合分析9个随机引物的扩增谱带,可将所有供试亲本单核体清楚地分开,且早核体聚类分析的结果与其来源及遗传背景相吻合。此外,用两个双核亲本菌株的各4个不同交配型的孢子单核体两两支配所得的所有杂交组合,也均可与双核亲本菌株明确地区分开来。因此,在杂交育种中,RAPD分析可为亲本的选配及杂种的鉴定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豆单染色体的显微分离及体外扩增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玻璃针分离法,通过显微操作器成功地分离到大豆(GlycinemaxL.)单染色体。将分离到的两条大豆染色体分别放入两个0.5mLEppendorf管中,经Sau3A酶切,并在染色体DNA片段两端加上Sau3A人工接头后,进行两轮PCR扩增,得到0.3~3kb之间的DNA片段。Southern杂交表明,这些大豆单染色体扩增片段与大豆基因组DNA之间有同源性,从而证明两条单染色体DNA确实已被成功地扩增了,同时表明两条不同的大豆单染色体扩增产物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常规的倒置显微镜下对小型染色体进行了显微分离,为小型单染色体DNA的体外扩增及微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通过“供体──受体”原生质体融合获得5个“波缘烟草+普通烟草”体细胞杂种细胞系(TU_1至TU_5)。对5个杂种细胞系的细胞学观察表明,其中2个系为多细胞融合产物,其平均染色体数目分别为167.2和198.4;3个系为二细胞融合产物,其平均染色体数目分别为54.370.6和62.8。杂种细胞系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所有观察的中期细胞均存在数量不等的畸变染色体。对5个杂种细胞系再生植株叶片苹果酸脱氢酶和酯酶的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均为程度不同的不对称核杂种,即只含有供体亲本(波缘烟草)的部分核基因组。以小麦rDNA为探针对杂种细胞系基因组DNA的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杂种中双亲的载有rDNA的染色体可能均有部分消除;此外,杂种中新DNA片段的存在说明双亲rDNA可能发生了分子间重组。两个由多细胞融合产生的杂种细胞系(TU_2和TU_5)再生苗不易生根而且形态上异常。3个由二细胞融合产生的杂种细胞系(TU_1、TU_3和TU_4)再生苗可生根长大,形态上类似受体亲本;对其根尖的细胞学观察表明,染色体数目在51─66之间,说明均为只含有少量供体亲本染色体的不对称核杂种。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13.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5.
16.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7.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8.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