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获得性遗传的证据——对IgG基因构造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汉雄 《化石》2003,(1):29-31
获得性是由使用或不使用引起的变异性状。肌肉锻练能粗壮,多动脑会聪明……这类定向变异对每一个体世代显然成立,能不能遗传从未得证。众所周知,拉马克(1744-1828)力主获得性遗传,他是怎样得此结论?值得重温:“第一定律:凡是没有达到其发展限度的动物,它的任何一个器官,经常操作的次数愈多、促使这个器官逐渐加强、发展和增大;并且获得相当于它操作时期长短的力量;同时器官经常不操作,渐渐的会使这个器官消弱和衰退,逐渐减少它的能力,并且最后引起这器官的消灭。第二定律:凡是在自然环境影响下———也就是某器官…  相似文献   

2.
我读了周崙在“生物学通报”1955年2月号发表的“关于獲得性遗传的问题”,就获得性为什么有时会不显著,也就是说获得性能够遗传,但不一定全可遗传。周仑先生在解释这个现象时,他所指出的两點原因,都不外是新性状是否影响到性器官的新陈代谢;是否以某一定程度去改变性细胞的形成特性。只强调了生物有机体的遗传特点,而忽视遗传基础还要具备一定外界条件——引起变异的条件——的作用才能实现,不难设想,如果有机体的某一种或某些性状,更具体的说某些後天获得性状和特性,对其生殖细胞的新陈代谢作用发生了强烈的影响,引起了性细胞特性的改变。这样看来,获得性就能遗传下去。但是如果在後代中,缺乏了引起这些性状、特性发生的原因,获得性就不能表现出来,也会成为不显著现象。正如孟德尔-摩尔根论客们常举的“运年  相似文献   

3.
在高中教材“达尔文主义基础”是第117页有一节是“获得性的遗传为什么不显著?”关于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与教师往往不能把它与获得性遗传的问题统一起来看。有些人总认为这两个问题是对立的,是矛盾的。认为获得性遗传既然有不显著的现象,那末获得性能够遗传这一观点就有疑问。或者有人这样问:“既然获得性能够遗传,但又为什么会有不显著的现象发生呢?”另外还有些教师,基本上是承认获得性能遗传,但对获得性遗传的现象,以及获得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张丽娜 《化石》2005,(2):32-33
在达尔的进化论中,对于进化的遗传机制,他相信获得性遗传。为了能够建立一种包括遗传、变异和进化的理论,特别是为了说明获得性遗传的原因,达尔复活了古希腊名医生希波克拉底的遗传学说,并称之为“泛生子假说”。该遗传理论认为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有独立、可分的颗粒基础——泛生子。同时,达尔相信融合性遗传,即父母的遗传因素在后代中是混合起来,不再分开。但是泛生子的存在并没有任何事实根据。  相似文献   

5.
亲本对后代群体的不均等遗传贡献及其优化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宁  吴常信 《遗传学报》1993,20(4):294-299
由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共同作用,使不同亲本的基因在后代基因库中所占比例有所不同,即亲本对后代群体的不均等遗传贡献。本文分析表明,不均等遗传贡献通过实现选择差和群体有效含量对遗传进展产生影响,并使传统的预估选择反应公式出现误差。育种的目标首先是找出在遗传上真正优秀的个体,同时还应当使越优秀的个体对后代基因库的遗传贡献越大。但后一方面尚未得到系统的研究。本文针对这一点,提出了以加快群体遗传进展为总目标、充分考虑育种约束条件的优化控制遗传贡献率的方法。对蛋鸡育种实际资料的计算结果表明,在同等群体含量水平下,优化不均等遗传贡献模式下所获得的实现选择差可比实际值提高34.27—216.57%。  相似文献   

6.
转基因动物的遗传修饰与应用(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TheGeneticModificationandApplicationofTransgenicAnimals(Ⅱ)ChengWeizhongLiuYingboYuQixing(DepartmentofGenetics,SchoolofLifeSciences,WuhanUniversity,Wuhan430072)3.转基因动物的遗传表现及变异机理目前,大多数外源基因在导人受体动物细胞后都能比较‘真实”地进行表达共产生特定的表型特征,甚至具有十分明显的遗传效应,如生长激素基因转移所获得的超级小鼠和鱼,许多人体蛋白基因转入山羊、小鼠和奶牛细胞获得泌乳性药物以及人类遗传病和致毒致癌动物模型的应用等,其中有些转基因动物亦可将其所携带的外源基因通…  相似文献   

7.
小熊猫种内遗传及亚种分化研究(食肉目:浣熊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到目前为止,多数学者认为小熊猫种内已分指名亚种A.f.fulgens和川西亚种A.f.styani。然而,由于其个体毛色变异较大,一些学者对其亚种分化问题提出质疑。本文采用DNA指纹方法,对小熊猫的种内遗传和亚种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川西亚种所有个体在分子量约为8.4kb处均有一条指名亚种不具有的共有谱带,指名亚种所有个体则在分子量约为1.8kb处具有另外一条川西亚种不具有的共有谱带,且这两条谱带可通过双亲遗传给子代,说明此共有谱带可分别作为区分小熊猫川西亚种和指名亚种的特征带。另外,种内的遗传分化研究表明,川西亚种基因组的多态性强于指名亚种,且川西亚种内各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高于指各亚种,说明小熊猫种内已形成遗传分化。因此,笔者认为以上研究结果为基因水平上进一步证明小熊猫种内已产生遗传分化,并形成两独立亚种,目前的亚种地位成立。  相似文献   

8.
毒蛇的起源与进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09年,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在他的《动物哲学》一书中,彻底否定了林耐的物种不变说。他认为,一切物种都是可变的,都是在漫长的时间里由古老的物种演变而来的,物种由于遗传被保持下来,由于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异,这种获得性变异,是生物在外部环境影响下,器官“使用与不使用”的结果。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出版,发展了进化思想,总结了物种进化的规律。他阐述了物种是通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而发生变化的。从而为生物进化论奠定了巩固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基因突变     
突变的概念突变是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这发生在遗传物质之中,能够重复发生,但一般是罕见的事。所谓“突然”,是事前不能知道遗传物质的哪一部分要发生变化,而所产生的变异一般也不会是当时环境条件所需要的。所谓“可遗传”,是因为这变化发生在遗传物质之中,发生改变的是基因型。怎样知道一个个体发生了突变?这只有观察到那个突变的生物学效应才能知道。这一般是观察到表现型的差异才知道的。  相似文献   

10.
二.关于获得性遗传问题李先生在这一问题上的意见主要是有关下述两个方面: 1.关于获得性遗传的事实问题由于两大学派对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性变异产生的原因和机制等问题的理解不同,这就关系到在获得性能否遗传的问题上也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论点。米丘林学派认为获得性是遗传的,而且肯定生物的进化主要是通过获得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遗传修饰技术可以使动物在遗传水平发生改变,实现在个体内表达外源基因或对其内源基因的功能造成影响.在动物育种中,可以利用遗传修饰技术在分子水平进行设计并实现品种的快速改良.从传统的遗传修饰技术、病毒载体、精子载体等介导的遗传修饰技术到新型人工核酸酶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尤其是CRISPR/Cas9为代表的人工核酸酶的运...  相似文献   

12.
巨龙竹种下不同变异类型的RAPD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巨龙竹 (Dendrocalamussinicus)其种下具有 2个明显不同的变异类型 ,即“通直型”和“歪脚型”。本文利用 2 0个随机引物对 5 6份巨龙竹材料进行RAPD标记。首先用RAPDis tance软件计算各个体间的相似性系数 ,再用NTSYS软件对巨龙竹 5 6个样品以UPGMA方法进行聚类 ,聚类图中有 2个明显的分枝 ,一为“通直型” ,一为“歪脚型” ,结果表明巨龙竹表型的差异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同时用POPGENE软件和AMOVA软件分析表明 :巨龙竹种下不同变异类型的遗传变异较大 ,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歪脚类型的遗传多样性高于通直类型 ;巨龙竹变异类型群体之间及群体之内均出现显著的分化。  相似文献   

13.
红花玉兰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AFLP分子标记对目前仅发现在湖北五峰狭域分布的红花玉兰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用10对引物对6个居群的43个个体进行了选择性扩增,共检测到623个有效位点,其中多态位点595个.结果表明:在物种水平上,红花玉兰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很高,多态位点百分率达95.51%,Nei s基因多样度(HT)为0.211 0±0.028 6;红花玉兰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居群间的遗传分化较小.AMOVA分析表明总变异的93.37%存在于居群内,居群间的变异只占总变异的6.63%.Nei s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91 9,居群间基因流(Nm)2.105 5.鉴于红花玉兰总体遗传多样性水平很高,而居群数目及居群内个体数量均很少,应该对红花玉兰各居群的所有个体实施及时的就地保护,并对其生境进行保护;并在原产地营建基因保存林,营建时应加大各居群内的取样数量,使得红花玉兰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得到保存;同时积极开展异地引种栽培,使红花玉兰在观赏应用中得到切实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大石鸡边缘种群的遗传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鹏  卫明  张立勋  刘迺发 《动物学报》2002,48(3):333-338
大石鸡(Alectoris magna)分布于青海西部、东部,甘肃中部和宁夏西部的干部和半干旱区,由于环境变化,其种群向甘肃南部森林被砍伐的地区扩散,形成涟缘种群。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获得了采自甘肃的大石鸡一个边缘种群和两个中心地理种群共39个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基因(D-loop)456-457个核苷酸的基因序列,16个变异位点(占整个序列的3.5%)有15个单倍型。边缘扩散种群有3种单倍型,M6与另两个种群共有,单倍型频率为0.108,而M4和M5为其特有,单倍型频率分别为0.081和0.027。边缘种群的单倍型比率和遗传多样性分别为37.5%和0.549。中心地理种群1和种群2各有7个单倍型,除M6炳种群共有,其余为自所特有,单倍型比率分别为46.7%和50.0%,遗传多样性分别是0.729和0.786。边缘种群的单倍型比率和遗传多样性均低于中心地理种群。  相似文献   

15.
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变化,需要遗传物质发生变化来为进化提供材料,在进化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变化方式主要包括突变和基因重排。对一个种群或个体来讲,在不同的环境或一定生活周期内的不同阶段,基因组存在着基因的差次表达,这种调控在核酸分子水平上主要是通过突变的基因重排水平实现,由此使得基因组成为一个动态变化的体系,使种群或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发生相应的变化。分子生物学中最惊人的发现之一是在基因组内存在着通过DNA转录为RNA后,再经逆转录成为cDNA并插入到基因组的新位点上的因子,被称为逆转座子。按照其结构特点以及所编码反转录蛋白因子的不同,可分为反转录转位因子,反转录子,反转录病毒,能编码反转录所需蛋白的因子,不能编码反转录所需蛋白的因子。逆转座子在转位过程中须以RNA作为中间体,RNA较易变异,且RNA聚合酶和逆转录酶均无校对功能,这就使得逆转座子具有高度变异性。逆转座子可通过遗传变异,基因重排或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导致生物遗传多样性的形成。逆转座子除了能够促进基因的流动性增加遗传多样性外,它们散布在基因组中,还能够成为进化的种子。  相似文献   

16.
获得性遗传这一概念在19世纪初被提出后就一直饱受争议,直到近几十年,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表观遗传学的发展,科学家们才开始重新审视和探究获得性遗传现象的真实性,并对获得性遗传现象的遗传规律、分子载体和调控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为新型表观遗传调控因子,非编码RNA表现出多维调控能力,在细胞命运决定、自我更新、细胞增殖和凋亡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调控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非编码RNA及其RNA修饰可以作为表观遗传信息载体介导获得性遗传,为获得性性状的跨代遗传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视角.本文将针对近年来获得性遗传的研究进展,综述RNA在跨代遗传中的功能及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7.
苎麻疫霉生物学性状遗传与变异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地区和不同寄主来源的苎麻疫霉的菌落形态,菌丝线性生长速率(以下简称为生长速率)及同宗配合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结果指出苎麻疫霉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的遗传存在3种类型:(1)在单游动孢子后代和自交后代均可稳定遗传;(2)在单游动孢子后代稳定遗传而在自交后代发生变异;(3)在单游动孢子后代和自交后代均发生变异。结果表明,该菌菌落形态和生长速率的遗传具有多样性,上述两性状可以由细胞核杂  相似文献   

18.
虞以新 《昆虫学报》1983,(2):233-234
在一个动物种的个体上,兼具雌雄两性特征的畸型,称为间性体(intersexes),或称嵌合体(gynandro-morph)。其实这两个名词各有明确的定义,前者是指具有第二性征的畸变并保持单一性别染色体的个体,即雌虫出现了雄虫的第二性征仍具有单一的雌性染色体;而后者则是指在这种畸型个体上的畸变部位有相应的遗传变化(Smith and Perry,1967)。因此,在未作遗传分析而仅见其第二性征外部形态的  相似文献   

19.
拉马克曾提出,环境条件对物种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而因环境条件影响所获取的新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然而当达尔文的进化论发表以后,这一理论也就趋于没落.近十年的研究表明,环境的确可以影响动物或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动物个体近交程度所需的遗传标记数量。方法通过计算机模拟动物近交系的建立过程,比较不同数量遗传标记估计的个体纯合度与相应世代近交系数的差异。结果 1000次模拟中各世代10个个体不同数量的标记组合计算的纯合度平均值与该世代个体的近交系数都存在差异,使用75个标记所获得的个体纯合度与相应近交系数差异最小的有8个世代,其他组合差异最小的世代为0~3个。随着标记数量的增加,单次模拟所获得标记基因纯合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逐渐向真实近交系数接近。结论使用少量的标记评价个体近交程度将存在较大的偏差,标记数量越少,偏差越大,当选用多态性丰富标记数接近75万个时,这种偏差会降到最低,标记数量进一步增大并不能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