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实验室内中华白蛉自体生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实验室内中华白蛉自体生殖观察的结果。成蛉腹节背面第2—3节上的暗斑及胃内蛹便是羽化后尚未吸血白蛉的标志。而自体生殖的标志尚应在腹节内查见脂肪体,附腺含颗粒和正在发育着的卵泡。对自体生殖中华白蛉卵的形成与发育作了详细观察。它们依靠腹节内脂肪体发育卵和附腺。在25℃±1℃下,早则在羽化5天后,卵可以成熟,第6天产卵。以动物的血饲白蛉的实验结果表明自体生殖白蛉产卵前一般无须吸血,少数吸血的可促进第二卵泡的发育,缩短第二次产卵期。根据实验室内羽化出两代从未吸过血的雌性中华白蛉159只全部呈现自体生殖的事实,作者认为陕北宜川和山西太原的中华白蛉是属于自体生殖品系。本文就自体生殖的有关问题结合文献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吸血昆虫通常在不吸血情况下,交配后依靠自体营养进行生殖的现象称自体生殖。本文首次报告我国中华白蛉存在自体生殖现象。从现场调查和实验室观察结果表明此种白蛉自体生殖的形成可能与该种白蛉腹节内蓄积着脂肪体有着生理性联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首次发现自体生殖中华白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血昆虫通常在不吸血情况下,交配后依靠自体营养进行生殖的现象称自体生殖。本文首次报告我国中华白蛉存在自体生殖现象。从现场调查和实验室观察结果表明此种白蛉自体生殖的形成可能与该种白蛉腹节内蓄积着脂肪体有着生理性联系。  相似文献   

4.
广州地区白纹伊蚊的自育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崔可伦 《昆虫学报》1982,(3):256-259
本文首次报道我国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的自育性。从广州地区采集的白纹伊蚊幼虫,用肝粉及酵母粉饲养,新羽化的成虫只吸吮10%葡萄糖液,能够产出自育卵。在实验室经14代的繁殖,仍保持自育性。白纹伊蚊的自育性,在国外未见报道。广州地区白纹伊蚊自育指数为1.96—2.96,自育率为62—80%。本文对白纹伊蚊自育性的特点,包括卵巢发育的过程、自育产卵数、以自育卵繁殖后代以及卵巢发育与吸血的关系,进行了实验观察。有关光周期、温度、幼虫营养以及成虫饥饿等因素对自育性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甘肃南部山区及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中华白蛉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73—1974年我们对甘肃文县和陕北宜川等山丘地区的中华白蛉生态进行了调查,发现它与我国长江以北广大平原地区家栖习性的中华白蛉不同。在山区居民点内和野外的各种洞穴均有中华白蛉栖息。中华白蛉的季节,在野外比村内为早。野外雄蛉多于雌蛉,而村内则雌蛉远比雄蛉为多,它在村内的主要栖息场所是畜舍。根据生理龄期的分析,中华白蛉在村内吸血后停留约2—3天,大多数即飞往野外产卵,故村内的白蛉以吸饱鲜血、卵巢发育处于早期阶段的居多,而在野外则以胃血消化大半、卵巢发育即将成熟及产卵后又将再次吸血的白蛉为多。由此可见,山丘地区的中华白蛉具有半家栖的习性。 在甘肃文县和四川南坪山区的垂直分布调查中,发现野外山洞内的中华白蛉的个体和某些部位的结构比一般所见的中华白蛉(暂称为“甲型”)较大,雄蛉的触角列式亦与甲型有某些差异。我们把这种中华白蛉暂称为“乙型”。这一型中华白蛉的比例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大。 山丘地区的中华白蛉夜间在村内主要侵袭牛、驴等大家畜,吸血后多数栖息于畜圈内。如每年用杀虫剂喷洒畜圈一次,连续数年后,预计对半家栖中华白蛉的防制,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麦红吸浆虫滞育习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986~1991年研究了麦红吸浆虫的滞育习性,提出了该由主动延长滞育和被动延长滞育的两种形式,探讨了土壤湿度、温度对延长滞育的影响,从体重、羽化率、卵胚数、死亡率等方面测定了延长滞育幼虫的生殖势能,文章最后讨论了麦红吸浆虫多峰羽化的特点和延长滞育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光周期对淡色库蚊滞育越冬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仁赉 《昆虫学报》1979,(3):294-300
本文观察了光周期对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Coq.滞育越冬的影响,发现短日照导致雌蚊滞育越冬:1.卵巢滞育;卵巢平均长0.75毫米,第一卵泡平均直径0.04毫米(长日照卵巢发育,平均长1.23毫米,第一卵泡平均直径0.09毫米)。2.胃紧缩;圆柱形,无皱壁,最大横径平均为0.41毫米(长日照胃发育,有皱壁,平均最大横径0.78毫米)。3.拒绝吸血;吸血率仅为1.18%,唯一吸血的雌蚊吸血量仅为正常的1/4(长日照吸血率在80%以上)。4.积聚脂肪;含有中量和大量的占80%左右,(长日照脂肪含量少,微和少量的占80%以上)。5.寿命长可越冬;45天后有63%存活,10°—3℃温度下,越冬3个月存活28%,4个月后尚有10%,(长日照45天的全部死亡)。 对淡色库蚊光周期敏感虫期的观察,发现1至2龄幼虫对光周期不起反应。4龄幼虫、蛹和成蚊同时处理反应完全。羽化当天的雌蚊开始用短日照处理,仍可导致部分雌蚊产生滞育。胃和卵巢已发育和吸血产卵后的雌蚊不能再受短日照影响而滞育。从而说明淡色库蚊滞育越冬者均为新蚊,因此杀灭秋天蚊幼制止越冬蚊的发生是可取的。 对淡色库蚊还进行了光周期临界时间的观察,发现上海地区日照缩短到寒露后,就有大量拒绝吸血的滞育蚊出现。因此上海地区晚秋杀灭末一代蚊幼防制越冬蚊发生的工作,应在10月上旬开始进行。  相似文献   

8.
为了阐明环境因子对草地螟阿格姬蜂Agrypon flexorium (Thunberg)滞育诱导作用, 测定了5个光周期和4个温度处理对阿格姬蜂的滞育诱导和该蜂感受光周期的敏感虫态以及不同时间段低温贮藏对滞育虫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17~23℃、 光照时间10~14 h范围内, 随着温度的降低和光照时间的缩短, 滞育率明显提高。高温能抵消短光照对滞育诱导的影响, 在26℃下, 短光照不能诱导滞育。因此, 低温和短光照是诱导草地螟阿格姬蜂滞育的主要因子。草地螟阿格姬蜂感受滞育信号的敏感虫态为卵和1龄幼虫。卵和1龄幼虫感受滞育信号以后, 需要在滞育环境中发育到老熟幼虫才能全部进入滞育。将室内诱导的滞育茧在4℃左右环境条件下冷藏80 d, 成蜂的羽化率和寄生能力与没有冷藏的非滞育茧差异不显著, 冷藏120 d, 滞育茧仍有71.7%可以正常羽化。结果说明,可在17℃,光周期8L∶16D条件下对寄生后3 d内的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幼虫进行滞育诱导, 滞育后的虫茧最佳贮藏时间为80 d, 不宜超过120 d。本研究为室内扩繁、 防止蜂源退化、 控制寄生蜂发育时间以便适时释放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丽香  刘强 《动物学杂志》2004,39(2):14-18,F004
首次报道了火红拟孔蜂除雌性成虫以外的各虫态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殖发育及性行为等生物学特性。该蜂在西鄂尔多斯地区一年发生一代。越冬幼虫翌年4月中旬开始化蛹;预蛹约d左右;蛹期约15d。成虫5月上旬陆续羽化出茧;雄蜂早于雌蜂数日出现,雄蜂交尾后不久死去,寿命约为10d左右。雌蜂寿命约30d。卵期约3d左右。老熟幼虫多数在6月中下旬结茧后进入滞育状态,幼虫期长达300d左右。滞育幼虫通过人工控制温度可提前打破滞育或推迟其羽化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正> 蚊虫周期性地吸血、产卵,藉以维持种群的繁延。但某些蚊虫不吸血亦能产下第一批(甚至第二批)卵,称之谓蚊虫自育(autogeny)。进而把这一概念扩展到羽化后只摄取糖亦能产下第一批卵的现象。自育性对促进种群的增长及维持种群的大小、减少种群中潜在感染性雌蚊的数量,有着重要的生物学及流行病学意义。到1963年为止,已证明下列各属均存在有自育  相似文献   

11.
五种鲟鱼线粒体控制区异质性和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保守引物得到五种鲟鱼的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D-loop)全长,长度在795~813 bp。序列中包括了CBS(conserved sequence block)和TAS(termination-associated sequence)区域。利用最大似然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发育树分成两枝,呈现明显的生物地理分布。分析表明,现有的鳇属鱼类不是单系群起源。五种鲟鱼D-loop序列都存在长度和数目不等串联重复序列,长度在78~82 bp之间,重复序列拷贝数在4~6次不等,因此造成了mtDNA广泛的异质性现象。不同种类的重复序列单元十分相似,达氏鳇和史氏鲟重复序列单元相似度为82.93%,西伯利亚鲟和俄罗斯鲟重复序列单元相似度为90.59%。在串联重复序列后是一段不完全重复序列。通过与已有同种的重复序列比对发现不同鲟鱼重复序列相同,不同地理区域相同物种的重复序列可能发生过分子内重组。这些表明重复序列在鲟鱼进化上具有相关意义,推测重复序列可能产生在种分化前,重组发生在种分化后。  相似文献   

12.
豆野螟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豆野螟Maruea testulalisGeyer(1832)是我国豆类蔬菜,特别是长豇豆Vigna sesguipedalis的主要害虫。在杭州,一年发生七代,以预蛹越冬。以1—3代为害为主。一龄幼虫头宽0.197毫米,Dyar常数为1.653。随虫龄增加,取食场所从花器转向豆荚。产卵前期为3—4天,羽化后6—8天卵量最集中。幼虫、蛹发育历期与日平均温度间的对数回归方程为Y1=3.5825—1.7766x,Yp=3.8118-2.0800x。卵期2—4天。田间为害以6—8月为主;灯下威虫有7月和9—10月两个高峰。有分距姬蜂Cremastus sp.和稻苞虫寄蝇Pseudoperiehaeta insidiosa二种天敌。应用80%敌敌畏800倍等农药,在百花虫数达40头上下、二龄幼虫约占50%时,兼喷植株、落地花,能达到降低花、荚被害率,提高鲜荚产量、品质和降低成本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荔枝蝽象卵寄生蜂——平腹小蜂体外培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邢嘉琪  李丽英 《昆虫学报》1990,33(2):166-173
本文报道用人造寄主卵繁殖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 Ashmead***成功的结果.筛选出最佳卵壳材料为32—36μm的聚丙烯膜,培养基为柞蚕蛹血淋巴44.4%、10%麦乳精33.3%、鸡蛋黄11.1%、尼氏盐11.1%.体外连代培养平腹小蜂的结果表明,除蛹化率(72—83%)外,各代间在寄生率(40—44%)、孵化率(94—96%)、羽化率(91—96%)、展翅率(97—99%)方面无明显的差别,且人造卵育出的各代蜂在身体大小、寿命及繁殖力方面均与柞蚕卵育出蜂基本相似或优于柞蚕卵育出蜂.筛选出的人工培养基的氨基酸种类与蓖麻蚕卵和柞蚕卵相同,但量上差异比较明显.本文还报道了平腹小蜂在人造寄主卵上的产卵过程.  相似文献   

14.
宁夏地区麦长管蚜远距离迁飞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通过1992—1978年的调查试验, 初步明确了以下事实:本地越冬的麦长管蚜尚未羽化, 田间已出现有翘成蚜;小麦苗期发现了穗期才能产生的穗型蚜;在冰冻期的高山上多次捕到有翅麦蚜;有翅成蚜大范围的“同期突发”现象;外来麦蚜占春季田间有翅蚜的98.8%以上.首次提出, 在有本地蚜源的情况下, 存在外来蚜源, 且外来蚜源可以成为春季田间麦长管蚜群的主体.本文分析讨论了迁入蚜源的可能基地和须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蚕豆象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武昌,蚕豆象Bruchus rufimanus Boheman每年发生一代,以成虫越冬。成虫必须取食蚕豆花后才能正常交配和产卵。4月为交配盛期。4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最喜欢把卵产到生长已有1l—20天的嫩蚕豆荚上,但不在豌豆荚上产卵。产卵历期约为9天。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孵化盛期。幼虫共四龄,在豆粒内的死亡率随着单个豆粒上侵入孔的增多而增高。8月为化蛹盛期,8月中旬到9月上旬为羽化盛期。羽化出的成虫绝大部分藏在豆粒内越冬。从卵发育到成虫羽化约需120天。成虫寿命一般为212天,最长达295天,但不能度过两个冬季。  相似文献   

16.
苹毛丽金龟痘病毒的显微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显微镜技术对苹毛丽金龟(Proagopertha lucidula Falderman)幼虫痘病毒进行研究。寄主受感染的部位是脂肪体细胞和血细胞的细胞质。病毒包涵体有三种形状:纺锤体、球状体、椭球体,大小分别为3.69x 6.30μ,8.10μ,7.78×9.84μ。前者中无病毒粒子存在,后二者含病毒粒子。在被感染的脂肪体细胞内,病毒粒子成熟一般需要经过六个阶段:1)在病毒基质周缘形成部分弧形囊膜;2)囊膜完全形成;3)在囊膜内产生内核物质;4)内核物质分化;5)内核外膜出现;6)单个侧体产生,病毒粒子由圆形被压抑成长圆形,最后被包埋进入球状体或椭球体的蛋白质晶格内。在包涵体内的成熟病毒粒子的大小为250 ×500 nm,由下列几部分组成: 1)电子高度致密的内核;2)内核中的绳索物质,直径为20nm,叠成4-5折,按病毒粒子的长轴方向排列;3)内核的外膜,分为三层;4)单侧体,位于内核的凹窝处;5)囊膜和囊膜外面的球状亚单位,其直径为12nm。这些球状亚单位使病毒粒子似桑葚外形。  相似文献   

17.
Adult sandflies (Diptera: Psychodidae) of the genus Phlebotomus and of the subgenus Larroussius were collected with sticky traps from thirty-four localities in central and south-western Morocco. Four Larroussius species were present in this area, Phlebotomus perniciosus Newstead, being the most widespread and abundant species particularly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was sympatric with the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Phlebotomus longicuspis Nitzulescu. Only one male of P. perniciosus displayed the bifid copulatory valves characteristic of the species. All specimens showed copulatory valves curved at their apex. The number of coxite hairs is a taxonomical tool that differentiates this morph of P. perniciosus from P. longicuspis. Phlebotomus ariasi Tonnoir was collected from six mountainous stations. Phlebotomus mariae Rioux et al. was scarce; only five males were collected and were often associated with P. ariasi.  相似文献   

18.
不同地区粘虫群体的同工酶变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了粘虫(Mythirana separata)五个地区群体(福建、贵州、安微、北京和吉林)的同工酶变异.分析10种同工酶(ADH,AO,GOT,α-GPDH,HK,LAP,LDH,MDH,ME和TYR)的14个座位,其中单型座位有8个,多型座位有6个,后者占42.9%.五个地区群体的平均杂合度为0.138.根据14个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出的五个地区群体间的平均遗传相似度为0.978,平均遗传距离为0.023,表明这五个地区群体的基因结构基本相似,遗传分化程度很小.可以认为,在这五个地区群体之间不存在基因流动的障碍.这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证明了粘虫的远距离迁飞特性,迁飞阻止了不同地区群体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9.
梳角窃蠹的生物学与防治(鞘翅目:窃蠢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振国  吴洪源 《昆虫学报》1989,32(2):200-206
梳角窃蠹(Ptilinus fuscus Geoffroy)在青海省东部对杨树房木的蛀损最高达78.43%,平均为36.67%;房屋平均蛀危年限为20.46±9.42年.青杨干材的抗弯强度(kg/cm2)与其表面的蛀孔量(孔/200cm2)呈幂函数曲线相关:Y=559.9X-0.2042.本种窃蠹2年1代.成虫主要发生于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海拔每升高100米,发生期约推迟3.6天左右.成虫发生期喷洒80%敌敌畏200—400倍液4—5次,毒杀成虫有效.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 Xiao和Wu)对潜藏在干材深层的窃蠹幼虫和蛹,有较高的寄生力.  相似文献   

20.
虫草蝠蛾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虫草蝠蛾(Thitarodes armoricanus Oberthur)的卵于室温11.4℃时,历期32—47天,在潮湿滤纸表面孵化率高达93.2%.幼虫在土壤中生活三年多才化蛹.蛹期35—50天.成虫寿命3—12天.卵在发育中有变色现象,即由白→黄→灰→黑.变色过程一般需6—13小时.幼虫栖息地表以下10—25cm土层中,适宜在地温5—10℃、土壤含水量70%左右条件下生活.蛹腹节有棘突,助蛹活动.成虫白天不吃不动,黄昏时活动,无趋光性,也无趋化性.雌雄交配自傍晚至深夜,经4—10小时.一雌产卵400—800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