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察了实验室养殖条件下齐口裂腹鱼稚鱼鳞片的发生和覆盖过程。结果表明,稚鱼体长为30.732.3 mm时,鳞片最先出现在鳃盖后缘侧线处;体长为45.347.9 mm时,鳞片覆盖完毕,体长和日龄对鳞片覆盖均有显著影响。在鳞片覆盖过程中出现6个鳞片发生起始位置,依次是鳃盖后缘侧线处、尾柄部侧线处、臀鳍基部、腹鳍基部、背鳍基部和峡部。此外,组织切片的观察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鳞片发育主要经历了形态发生早期、形态发生晚期、分化早期、分化晚期和折叠期五个阶段。这些研究结果丰富了齐口裂腹鱼早期发育的生物学资料,将有助于了解其在系统学和功能形态学上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观察了实验室养殖条件下齐口裂腹鱼稚鱼鳞片的发生和覆盖过程。结果表明,稚鱼体长为30.7—32.3 mm时,鳞片最先出现在鳃盖后缘侧线处;体长为45.3—47.9 mm时,鳞片覆盖完毕,体长和日龄对鳞片覆盖均有显著影响。在鳞片覆盖过程中出现6个鳞片发生起始位置,依次是鳃盖后缘侧线处、尾柄部侧线处、臀鳍基部、腹鳍基部、背鳍基部和峡部。此外,组织切片的观察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鳞片发育主要经历了形态发生早期、形态发生晚期、分化早期、分化晚期和折叠期五个阶段。这些研究结果丰富了齐口裂腹鱼早期发育的生物学资料,将有助于了解其在系统学和功能形态学上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4.
四川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形态差异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乌江总溪河89尾四川裂腹鱼(Schizothorax kozlovi)和岷江青衣江33尾重口裂腹鱼(S.davidi)的10个常规可量性状与20个框架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次采集的四川裂腹鱼聚为一支,而重口裂腹鱼单独为一支;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提取的8个主成分对总方差的累计贡献率为73.762%,贡献率大的性状集中在吻端和躯干后侧;通过两次判别分析,最终建立四川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两个判别方程,综合判别率为100%。研究结果显示,四川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是独立的两个种,在形态上的主要差异体现在吻端和躯干后侧,运用多元分析方法能有效地将其区分开来,而3次采样的四川裂腹鱼为同一种群。 相似文献
5.
重口裂腹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鉴别和定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davidi)俗称“雅鱼”,属鲤科,裂腹鱼亚科,主要分布于大渡河、青衣江水系上游,以动物性食性为主。因其生长缓慢,肉质鲜嫩,深受人们喜爱。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大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其资源量急剧下降。目前大多数学者使用哺乳动物抗血清对鱼类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鉴别和定位,在硬骨鱼和软骨鱼的胃肠胰中分别发现了17种和20种内分泌细胞。[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野生和养殖裂腹鱼血液学指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的野生和养殖个体血液学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重口裂腹鱼野生组的红细胞长径和短径、红细胞核长径和短径、嗜中性粒细胞长径和短径、淋巴细胞长径和短径、总蛋白和甘油三酯与齐口裂腹鱼野生组相应指标差异显著;齐口裂腹鱼野生组的嗜中性粒细胞长径、嗜中性粒细胞短径、淋巴细胞长径、淋巴细胞短径和淋巴细胞核长径显著大于养殖组;重口裂腹鱼野生组的红细胞短径明显小于养殖组重口裂腹鱼;齐口裂腹鱼野生组血液中TP、GLU和TG显著低于齐口裂腹鱼养殖组;重口裂腹鱼野生组TG、T-CHO与养殖组重口裂腹鱼差异显著.这些差异说明齐口裂腹鱼和重口裂腹鱼在生理适应方面存在差异,养殖活动对它们的生理状况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用荧光物质浸泡标记重口裂腹鱼仔鱼耳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荧光物质对重口裂腹鱼仔鱼浸泡标记表明,200~300 mg/L的茜素络合物溶液浸泡12 h对重口裂腹鱼仔鱼耳石有很好的标记效果,荧光和可见光下均能检测到明显的标记环;100~150 mg/L的标记能检测到荧光标记环,但可见光下标记环较微弱.相同浸泡时间,随着浸泡浓度的增加,耳石上标记环强度增加;相同浸泡浓度,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耳石上标记环强度增加.3对耳石中,微耳石和矢耳石对茜素络合物较敏感,星耳石敏感性较低.盐酸四环素的标记效果很差,浸泡浓度为50~160 mg/L时,3对耳石上均不能检测到标记环,同时110~160 mg/L的盐酸四环素浸泡液对仔鱼有较高的致昏或致死作用.因此,茜素络合物是对重口裂腹鱼鱼苗进行化学标记比较合适的荧光物质,而盐酸四环素不适合于标记该鱼的耳石. 相似文献
8.
巨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macropogon)隶属裂腹鱼亚科, 裂腹鱼属, 是西藏特有经济鱼类, 因过度捕捞, 其种群数量和分布面积下降, 在2009年中国红色名录评为“濒危”等级。研究通过研究巨须裂腹鱼早期发育特征, 旨在为该鱼的科学养护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 巨须裂腹鱼受精卵直径3.0—3.2 mm, 遇水开始具有微黏性, 随后脱黏, 经过准备卵裂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分化阶段、 孵化阶段, 在水温10℃的条件下, 经过460.67h孵化出来。初孵仔鱼体长9.9—1.1 mm, 心率48—50次/min, 鳃盖骨清晰可见, 下颌原基、尾鳍下骨原基可见。第2天鼻凹出现; 第3天肝胰脏原基出现; 第4天鳃耙、肩带原基出现; 第6天仔鱼上下颌开始张合; 第7天心血管分化结束, 仔鱼开始进入混合营养期; 第14天鳔一室和体侧色素带形成; 第26天肋骨原基出现; 第35天鳔二室出现, 卵黄囊耗尽; 第63天背鳍分化结束; 第83天臀鳍分化结束。巨须裂腹鱼胚胎具有独特的发育时序: 体节的出现先于胚孔封闭, 是对高原环境的一种适应和进化。 相似文献
9.
雅砻江短须裂腹鱼胚胎和卵黄囊仔鱼的形态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已被列为雅砻江和金沙江的增殖放流保护鱼类,为探讨两水系的环境差异对其早期发育产生的影响,本文以雅砻江短须裂腹鱼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授精获得受精卵,对胚胎和早期仔鱼的形态发育特征进行了观察,并与已有报道的金沙江短须裂腹鱼胚胎与仔鱼早期发育研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雅砻江短须裂腹鱼卵径(2.70±0.02)mm,较金沙江短须裂腹鱼大0.34 mm;初孵仔鱼全长(11.36±0.22)mm,比金沙江短须裂腹鱼长2.7 mm;在水温(14±1)℃时,两水系的短须裂腹鱼胚胎发育时序基本一致,但听囊等部分功能器官的发育时序存在差异;胚胎发育历时181 h,积温2 539.98 h℃,分别比金沙江短须裂腹鱼早73 h和低1 025 h℃;出膜后1~9 d,仔鱼的鳃、口、胸鳍、尾鳍、鳔、肠道等功能器官先后形成,第9天卵黄囊吸收基本完全,与金沙江短须裂腹鱼一致。比较表明,两水系短须裂腹鱼早期发育特征基本相同,但卵径大小、孵化历时、部分器官发育时序存在一定差异,可能是二者为适应环境而做出不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乌江上游四川裂腹鱼繁殖力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乌江上游四川裂腹鱼繁殖力的研究陈永祥,罗泉笙(毕节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贵州毕节551700)(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重庆630715)关键词四川裂腹鱼,繁殖力,繁殖生物学THEFECUNDITYOFSchizothoraxkozloviFROMWURIVE... 相似文献
11.
12.
文章研究了在实验室条件下齐口裂腹鱼仔稚鱼耳石早期形态发育与生长特点、第一轮纹出现时间和轮纹沉积规律。结果表明: 在13.5-17.2℃孵化条件下,微耳石和矢耳石在出膜前形成,而星耳石于出膜后第12天出现。在仔稚鱼生长过程中,微耳石由近圆形发育成贻贝形,矢耳石经历近圆形、锲形后发育为箭矢状,星耳石形状由近圆形发育为星芒状。微耳石的前区、背区和腹区及矢耳石的背区和腹区生长呈幂函数关系,而微耳石的后区、矢耳石前区和后区生长以及两对耳石的前后区半径之和与全长均呈线性相关。在(18.50.5)℃和(15.61.1)℃条件下,50%矢耳石样本第一轮纹均在出膜后第 2 天形成(分别为出膜后18h和19h),以后每天形成一轮。微耳石和矢耳石轮纹数均与日龄呈线性相关,方程斜率均与1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两对耳石的轮纹沉积均为日周期性。这些结果为研究齐口裂腹鱼野生种群繁殖期和早期生活史特征等生态学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怒江三种裂腹鱼属鱼类种群遗传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7年4月到2008年8月,在怒江收集116尾光唇裂腹鱼,76尾保山裂腹鱼,35尾贡山裂腹鱼,测定其线粒体cytb基因序列以评估其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光唇裂腹鱼116个cytb序列中定义了9个单倍型,14个多态位点,种群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0.8399±0.0124,核苷酸多样性pi=0.0025±0.0015。保山裂腹鱼76个cytb序列中定义3个单倍型,23个多态位点,种群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0.5544±0.0449,核苷酸多样性pi=0.0080±0.0041。35尾贡山裂腹鱼样本的cytb序列中定义8个单倍型,13个多态位点,种群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0.7664±0.0556,核苷酸多样性pi=0.0017±0.0011。由于近期的环境污染、水工建设、捕捞压力等使3种鱼各自在怒江下游形成隔离的、遗传结构简单的小种群。光唇裂腹鱼和贡山裂腹鱼历史上都经历过种群扩张,近期种群萎缩。约在(1.11±0.22)MaBP,保山裂腹鱼的烂渣河和保山东河2个种群分离,因此应当做2个进化显著单元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4.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变异的克孜河塔里木裂腹鱼和斑重唇鱼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Cyt b)序列,分析了采自新疆克孜河3个群体(斯木哈纳SM、牙师YS、卡拉贝利KL)的塔里木裂腹鱼(Schizothorax biddulphi)41尾个体及1个斑重唇鱼(Diptychus maculates)群体(斯木哈纳)23尾个体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塔里木裂腹鱼检测到6个碱基变异位点,定义了4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及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525 4和0.001 16.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提示,塔里木裂腹鱼的遗传变异全部发生于群体内部;群体间Kimura-2-parameter遗传距离、分化指数(F<,st><0.085 25)和基因流(N<,m>>3.18)都显示3个群体没有种群分化,属于单一种群.斑重唇鱼检测出7个变异位点,定义了8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与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830 1和0.001 13.研究表明,克孜河的塔里木裂腹鱼和斑重唇鱼均处于很低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物种维持力较弱.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记述了采自新疆伊犁河流域巩乃斯段的新疆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dybowskii Kessler, 1874)和斑重唇鱼(Diptychus maculates Steindachner, 1866)鳃部寄生的指环虫属(Dactylogyrus)一新种。通过传统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确定了两种宿主寄生的虫体为同一种。该虫体与同宿主寄生的Dactylogyrus driagini(Bychowsky, 1936)和寄生于伊犁裂腹鱼的Dactylogyrus longicopula(Bychowsky, 1936)略为相似,但在交接器和后吸器形态上有较大差异:其交接器的支持器部分,分为上下两部分,在连接处形成"Y"状结构, D.driagini支持器为完整一体的结构,而D. longicopula支持器的连接处为卷曲状结构;后吸器形态:拟定种与D.driagini, D. longicopula后吸器均由一对中央大钩、7对边缘小钩和两联结片组成,其中央大钩内、外突不明显,边缘小钩明显区分钩尖、钩柄和柄轴,钩尖和钩柄交接处无刺状突起, D. driagini中央大钩内、... 相似文献
16.
乌江上游四川裂腹鱼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观察了四川裂腹鱼胚胎发育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形态特征。经人工授精获四川裂腹鱼的受精卵,其平均卵径2.65mm,吸水膨胀后达3.70mm,粘性。在水温11.0-21.℃,平均16.35℃条件下,受精后1小时形成胚盘,11小时进入囊胚期,23小时进入原肠胚期,41小时48分胚孔封闭,59小时肌肉开始收缩,83小时心脏开始搏动,130小时孵出。初孵鱼苗长7.8-8.5mm。孵化时间长、肌肉效应出现早,是其胚胎发育的显著特点。还就四川裂腹鱼与青海湖裸鲤胚胎发育的差异和温度对四川裂腹鱼胚胎发育的影响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齐口裂腹鱼味苗及上皮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扫描电镜对齐口裂腹鱼的味蕾在须、口咽腔、食道的分布和表面形态的观察。结果表明在须、辰、颌、口腔顶壁 、咽、舌、食道均有味蕾分布,且在表面形态上呈现多态性。上皮细胞表面有微脊。 相似文献
18.
19.
基于雅砻江两种裂腹鱼游泳能力的鱼道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雅砻江两种裂腹鱼的游泳能力,给过鱼设施设计和鱼类游泳行为学研究提供基础参数,本研究采用递增流速法对长丝裂腹鱼、齐口裂腹鱼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突进游泳速度进行测试,采用固定流速法对长丝裂腹鱼的耐久游泳速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 长丝裂腹鱼与齐口裂腹鱼的感应流速随着体长的增加均出现了先增加后平稳的趋势,但最大感应流速均小于0.2 m·s-1;长丝裂腹鱼的临界游泳速度与突进游泳速度分别为(0.81±0.20)和(1.49±0.26) m·s-1,相对临界游泳速度为(4.90±1.73) BL·s-1,相对突进游泳速度为(9.77±1.72) BL·s-1(BL为体长);齐口裂腹鱼的临界游泳速度与突进游泳速度分别为(0.73±0.24)和(1.17±0.39) m·s-1,相对临界游泳速度为(6.88±2.82) BL·s-1,相对突进游泳速度为(11.75±2.77) BL·s-1。耐久测试发现,随着流速增加(0.7~1.5) m·s-1,长丝裂腹鱼持续游泳时间与水流速度呈负相关,疲劳时间(T)与水流速度(V)的关系可以拟合为lgT=-2.52V+5.59,预测鱼道长度(d)与鱼道内可通过的最大平均水流速度(Vfmax)的关系式为Vf max=-0.17lnd+1.74。根据试验结果,当以长丝裂腹鱼和齐口裂腹鱼为主要过鱼对象时,建议鱼道内最小水流速度应大于0.2 m·s-1,进口及竖缝处水流速度为0.73~1.67 m·s-1,休息池主流水流速度为0.2~0.7 m·s-1。 相似文献
20.
齐口裂腹鱼消化道粘膜上皮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齐口裂腹鱼消化道粘膜上皮的扫描电镜观察方静,谢林,李逊,周毅(四川农业大学,雅安625014)关键词齐口裂腹鱼、微脊、微绒毛、杯状细胞、扫描电镜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ICSTUDYOFDIGESTIVETRACTOFSCH...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