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经胚抢救获得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Eru CMS)与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var.capitata L.)种间杂种,前期经过流式细胞仪、柱头染色体数目、花粉活力等分析获得一些真杂种。利用电泳法,对真杂种植株的3种同工酶(SOD、EST、COD)和蛋白质进行详细分析,了解了杂种与亲本的同工酶和蛋白质的特性差异。结果表明,杂种与亲本之间的同工酶和蛋白质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杂种的SOD、COD的酶带表现为偏父本甘蓝型;杂种的EST的酶带表现为偏母本油菜型;杂种的蛋白质电泳表现为不仅具有双亲的特征蛋白带,也有其自身特征蛋白带。  相似文献   

2.
经胚抢救获得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EruCMS)与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var.capitata L.)种间杂种,前期经过流式细胞仪、柱头染色体数目、花粉活力等分析获得一些真杂种。利用电泳法,对真杂种植株的3种同工酶(SOD、EST、COD)和蛋白质进行详细分析,了解了杂种与亲本的同工酶和蛋白质的特性差异。结果表明,杂种与亲本之间的同工酶和蛋白质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杂种的SOD、COD的酶带表现为偏父本甘蓝型;杂种的EST的酶带表现为偏母本油菜型;杂种的蛋白质电泳表现为不仅具有双亲的特征蛋白带,也有其自身特征蛋白带。  相似文献   

3.
本文进行了小麦和裸燕麦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的电融合,并基于双亲失活(用IOA处理受体小麦原生质体,用γ-射线照射供体裸燕麦细胞系),获得可能的杂种愈伤组织。对7块愈伤组织进行了乙醇脱氢酶(Adh)同工酶筛选,发现5块表现出双亲特征酶带。对3个杂种细胞系进行5种同工酶分析,证实它们均为稳定的不对称体细胞核杂种细胞系;它们表现出小麦的完整谱带和裸燕麦的部分谱带。对2个杂种细胞系及亲本的核糖体DNA Southern分析结果表明只有一个杂种细胞系(HB 95)含有双亲的全部谱带。细胞学观察表明,2个杂种细胞系的染色体数目均显著高于双亲。从杂种细胞系HB 94中分化出叶原基等分化结构。Adh同工酶分析表明,这些分化结构具有和母体细胞系完全相同的杂种谱带。  相似文献   

4.
四倍体大燕麦×六倍体裸燕麦的杂种F1的产生及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以四倍体大燕麦 (AvenamagnaL .)做母本 ,六倍体裸燕麦 (AvenanudaL .)做父本进行杂交 ,利用幼胚拯救技术获得了杂种F1,并对其后代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 ;对杂种F1同工酶图谱和DNA指纹图谱进行了分析。杂种F1形态特征偏亲本或介于双亲之间 ;同工酶研究表明多数F1具有双亲互补酶带 ;RAPD分析不同引物扩增产物F1呈共显性或偏父、偏母。这些结果表明F1为真杂种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四倍体大燕麦(Avena magna L.)做母本,六倍体裸燕麦(Avena nuda L.)做父本进行杂交,利用幼胚拯救技术获得了杂种F1,并对其后代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对杂种F1同工酶图谱和DNA指纹图谱进行了分析。杂种F1形态特征偏亲本或介于双亲之间;同工酶研究表明多数F1具有双亲互补酶带;RAPD分析不同引物扩增产物F1呈共显性或偏父、偏母。这些结果表明F1为真杂种。  相似文献   

6.
野黄瓜(Cucum is hystrix,2n=24)为短日照植物,因其与栽培黄瓜(C.sativus,2n=14)花期不遇等杂交障碍的存在而使种间杂交难以顺利进行。对野黄瓜短光照处理40 d以上,使得两者花期相遇,成功地进行了野黄瓜与3种不同基因型栽培黄瓜(“二早子”、“长春密刺”和“NC4406”)的正反杂交,从中获得了3种杂交组合的幼胚。采用改良的方法对这3种基因型杂种胚进行胚胎拯救,再生频率达80%以上,其杂种的真实性通过植物学性状观察、体细胞染色体计数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AT)同工酶分析得到了证实。研究中还发现不同基因型杂种F1的育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C.hystrixדNC4406”育性最高,花粉可染率达23.3%,是在二倍体水平上进行育种利用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7.
蟾蜍种间核移植胚胎发育早期LDH同工酶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遵义  梁桂霞 《动物学报》1993,39(3):280-286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中华大蟾蜍(Bufo bufo比gargarizans)与花背蟾蜍(Bufo raddei)种间核移植胚胎发育早期六个不同阶段中全胚胎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进行了分析。酶谱比较的结果表明:在正、反种间移核胚胎中,供体核LDH基因的活动开始表现于尾芽胚期;此前,杂种胚胎中LDH同工酶谱类型与受体一致。  相似文献   

8.
高粱的杂种优势与同工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chwarcz 在玉米胚乳中发现有酯酶同工酶的“杂种酶带”;chiang Pai 等在栽培稻和野生稻的杂种第一代中,也发现有过氧化物酶的“杂种酶带”;Beckman 在授粉后16天的玉米胚乳中发现有亮氨酰肽酶同工酶的“互补酶带”;Gupta 在水稻胚乳中发现酯酶同工酶与粒重优势有关。李继耕发现玉米胚乳中有与杂种优势有关的四种过氧化物酶酶谱类型。本试验的目的是研究高梁杂种同工酶酶谱型与产量优势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甜瓜属种间杂种F1(2n=19,华南型黄瓜"二早子"×Cucumis hystrix)为试材,对其形态学、细胞学和育性作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该杂种无雌花,雄花不能正常开放,表现高度不育.该杂种F1长势瘦弱,与笔者以前报道的种间杂种F1(C. hystrix与华北型黄瓜"北京截头"正反交)相比,在育性和形态学性状上有明显差异.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发现,杂种F1的终变期和中期Ⅰ主要以17条单价体(Ⅰ)和1个二价体(II)存在;整个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行为异常,经常可见染色体滞后和纺锤丝定向紊乱,形成多极染色体,末期II后形成多分体,以致不能发育成正常的花粉粒,导致杂种F1高度不育.  相似文献   

10.
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悬浮培养细胞来源的原生质体和小麦(Triticumaestivum L.)含叶绿体的悬浮培养细胞来源的原生质体间,用直流方波脉冲进行电融合,获得了体细胞杂种愈伤组织。小麦的原生质体经过碘乙酰胺失活。愈伤组织的形态和颜色被用作识别预期杂种的标记。为了对杂种愈伤组织进行同工酶分析,观察了亲本的9种同工酶谱,其中3种在亲本间表现出差异(ADH、GOT 和 SDH)。酒精脱氢酶(ADH)的分析结果表明,有6个细胞系表现出杂种带。这些细胞系经过其他两种同工酶分析和 rDNA 探针杂交试验表明,一个细胞系表现出基本完全的亲本基因组间的组合,其余5个细胞系是部分杂种。  相似文献   

11.
野黄瓜(Cucumis hystrix ,2n=24)为短日照植物,因其与栽培黄瓜(Csativus,2n=14)花期不遇等杂交障碍的存在而使种间杂交难以顺利进行。对野黄瓜短光照处理40d以上,使得两者花期相遇,成功地进行了野黄瓜与3种不同基因型栽培黄瓜(“二早子”、“长春密刺”和“NC4406”)的正反杂交,从中获得了3种杂交组合的幼胚。采用改良的方法对这3种基因型杂种胚进行胚胎拯救,再生频率达80%以上,其杂种的真实性通过植物学性状观察、体细胞染色体计数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AT)同工酶分析得到了证实。研究中还发现不同基因型杂种F1的育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C.hystrix x“NC4406”育性最高,花粉可染率达23.3%,是在二倍体水平上进行育种利用的良辑材料.  相似文献   

12.
Iris japonica×Iris confusa种间杂种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Irisjaponica、I confusa和它们的人工种间杂种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行为、形态学和繁育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1)I japonica和I confusa的形态差异较小 ,杂种F1形态介于亲本之间 ;(2 )人工杂交比较容易 ,杂种种子能正常发育 ;杂种F1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2n =30 ,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频率很高 ,为 13 9个二价体 ,构型为0 95Ⅰ + 5 95Ⅱ (棒形 ) + 7 95Ⅱ (环形 ) + 0 0 5Ⅲ + 0 2 7Ⅳ ,表明它们有相似的染色体组 ,亲缘关系很近 ;(3)杂种中有少量的三价体和四价体存在 ,可能是亲本染色体间发生了结构重排或是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 ;(4)杂种中大多数细胞存在 2个单价体 ,有的高达 8个单价体 ;花粉育性为 5 0 5 1% ,不能正常结实 ,表明I japonica和I confusa间存在生殖隔离 ,是独立的生物学物种 ;(5 )杂种F1减数分裂前期可观察到细胞融合 ,这可能是造成I japonica和I confusa不同居群出现多倍体和非整倍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应用连续浓度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番茄属Lyco-persicon的四个种:秘鲁番茄L.peruviaunm Mill.,多毛番茄L.hirsutum Humb.et Bonp,醋栗番茄L.pimpinellifolium(Jusl)Mill和普通番茄L.esculentum Mill.的86份材料,15个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以及同一器官的不同部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分析结果。结果表明:L.Peruvianum的各个生育期和不同器官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叠加共有28条带,L.hirsutum有29条带,L.pimpinellifolium有28条带,L.esculentum有27条带。种间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型差异明显,种内不同生育期叠加总酶谱基本一致。在根、茎和叶中,这四个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和活性具有相似的生育期变化规律和器官分布规律.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种间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活性及变化律规都不相同。本文还就同工酶谱型相似值的意义,野生资源及同工酶分析技术在番茄育种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野黄瓜(Cucumis hystrix,2n=24)为短日照植物,因其与栽培黄瓜(C.sativus,2n=14)花期不遇等杂交障碍的存在而使种间杂交难以顺利进行。对野黄瓜短光照处理40 d以上,使得两者花期相遇,成功地进行了野黄瓜与3种不同基因型栽培黄瓜(“二早子”、“长春密刺”和“NC4406”)的正反杂交,从中获得了3种杂交组合的幼胚。采用改良的方法对这3种基因型杂种胚进行胚胎拯救,再生频率达80%以上,其杂种的真实性通过植物学性状观察、体细胞染色体计数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AT)同工酶分析得到了证实。研究中还发现不同基因型杂种F1的育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C.hystrixדNC4406”育性最高,花粉可染率达23.3%,是在二倍体水平上进行育种利用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进行了小麦和裸燕麦悬浮细胞原生质体的电融合,并基于双亲失活(用IOA处理受全小麦原生质体,用γ-射线照射供体裸燕细胞系),获得可能的杂种愈伤组织。对7块愈伤组织进行了乙醇脱氢酶(Adh)同工酶筛选,发现5块表现出双亲特征酶带。对3个杂种细胞系进行5种同工酶分析,证实它们均为稳定的不对称体细胞核杂种细胞系;它们表现出小麦的完整谱带和裸燕麦的部分谱带。对2个杂种细胞系及亲本的核糖体DNA Sout  相似文献   

16.
采用PEG 法诱导普通小麦的原生质体与新麦草、无芒雀麦及韦氏雀麦等3 种近缘或远缘属间禾草的原生质体进行对称融合。对融合再生细胞系进行形态比较、同工酶分析及5S rDNA间隔序列差异分析, 以鉴定其杂种性质。对部分杂种细胞系进行了染色体组成的分析, 就体细胞杂种中小染色体及染色体断片的产生与异源核质的互作及亲缘远近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采用组分Ⅰ蛋白等电聚焦电泳和同工酶的聚丙烯酰恢凝胶电泳分析的生化指标来探讨大、小麦亚族间杂种的核质关系。结果表明,杂种的细胞质遗传主要来自于大麦母本,而核遗传主要来自于小麦父本。  相似文献   

18.
四种蝽科昆虫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半翅目: 蝽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研究分析了半翅目 Hemiptera 蝽科Pentatomidae4种蝽象、赤条蝽雌雄不同个体的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 ,4种蝽象酯酶同工酶酶谱有明显差异 ,每个种都有自己的特征谱型 ;赤条蝽不同个体酶谱差异较小 ,性别差异大于个体差异 ,但都小于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9.
普通小麦×东方旱麦草属间杂种的产生及无性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L.;2n=6x=42,AABBDD)为母本,以东方旱麦草(Eremopyrumorientale(L.)Jaub.etSpach;2n=4x=28)为父本,首次成功地获得了属间远缘杂种F1,其平均结实率为0.08%。利用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对杂种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胚性无性系的建立、植株再生、壮苗培养等,最终获得了生长正常的杂种F1植株。同时,通过对杂种幼胚愈伤组织、根尖细胞的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该杂种为真杂种,即2n=5x=35(预期染色体数)的杂种细胞占主体;另外,因组培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故也有少量2n=28-34染色体数的细胞。以上杂种的获得为将旱麦草优异基因向小麦的转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采用PEG法诱导普能小麦的原生质体与新麦草、无芒雀麦及韦氏雀麦3种近缘或缘间禾草的原生质体进行对称融合。对融合再生细胞系进行形态比较、同工酶分析及5SrDNA间隔序列差异分析,以鉴定其杂种性质。对部分杂种细胞系进行了染色体组成的分析。就体细胞杂种中小染色体及染色体断片的产生与异源核质的互作及亲缘远近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