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张德礼 《遗传学报》2005,32(6):649-649
生命科学已进入以基因功能研究为核心的后基因组时代,大规模结构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药物基因组学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新一轮大规模国际竞争与合作已经开始。为了加强国际生命科学领域专家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研究水平,促进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2005年4月24~26日在桂林召开了“第三届国际后基因组生命科学技术学术论坛(3’IFPT)”,它也是HGM2005 KYOTO的卫星会议。  相似文献   

2.
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结束,生命科学正处在以研究基因及其表达产物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为核心内容的“后基因组时代”。结构基因组、蛋白质组以及药物基因组的研究已成为新的热点,并开始了新一轮大规模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日前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东南大学、南京大学、日本遗传工程研究会等单位协办的“第三届国际后基因组生命科学技术学术论坛”(3’IFPT)的成功举行就充分反映了这种趋势。会议旨在加强国际生命科学领域内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后基因组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自中国、美国、日本、瑞典、瑞士、德国和加拿大等国的30位著名专家在会上所作的专题报告详细介绍了后基因组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3.
《遗传》2004,26(6):940-940
为了加强国际生命科学领域专家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研究水平,促进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2005年4月在广西桂林举办“第三届国际后基因组生命科学技术学术论坛(3’IFPT)”,并作为HGM2005 KYOTO的卫星会议。会议将就后基因组生命科学技术所涉及的功能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纳米生物科学、基因检测技术、生物信息学、分子诊断技术与微流体芯片等相关学科和领域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会议将邀请美国、日本、瑞典、德国等国家与地区及国内二十余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作精彩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4.
韩玉波 《遗传》2006,28(11):1375-1375
人类基因组计划圆满结束后,生命科学进入了以研究基因结构与功能为核心内容的“后基因组时代”。为了把握近两年来基因组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加强国内外同行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功能基因组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遗传学会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于2006年10月13日-15日在成都主持召开了“中国遗传学会功能基因组学研讨会”。  相似文献   

5.
后基因组时代基因功能分析的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标志着生命科学已经开始迈进后基因组时代,大规模基因的功能研究正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基因功能的分析方法日趋成熟和多样化,综述了基因敲除、反义技术、“dominantnegative”策略(“显性失活”策略)、基因诱导超表达、RNA干涉以及生物信息学等基因功能分析策略的特异性及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6.
从基因组学到功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的完成,标志着生命科学已实质性地跨入了后基因组时代,研究重心已从揭示生命的所有遗传信息转移到在分子整体水平对功能的研究[1]。这种转向表明目前已进入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 ics)以及随之产生的功能蛋白质组学(functional proteomics)等新学科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DNA芯片技术与基因表达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随着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实施,大量的生物信息被解析,基因表达及基因功能的研究将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DNA世片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分子生物学与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最新DNA分析检测技术。该技术将在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因而成为后基因组时代基因功能分析撮重要的技术之一。目前DNA芯片技术已在基因保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由于受非典的影响 ,原定于 2 0 0 3年 5月在南京举办的“第二届国际后基因组生命科学技术学术论坛( 2’IFPT)”延至 2 0 0 4年 5月 2 6- 2 7日在南京市钟山宾馆举行。现将会议有关内容通知如下 :1 .会议主题 :基因组分析与生物纳米科学技术。2 .组织单位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主  相似文献   

9.
蛋白质组学被认为是后基因组研究中的最主要部分.与基因组学相比较,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更为复杂,同时也更为直观地揭示生命过程.近年来新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层出不穷,极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蛋白质组学的概念、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内容以及一些新的研究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0.
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后基因组时代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2003年4月14日生命科学诞生了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基因组时代正式来临。着重介绍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目标与任务、实施与进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讨论了后基因组时代的时间界定,分析展望了后基因组时代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密切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药物基因组学等几个重要研究领域 。  相似文献   

11.
基因芯片技术与基因表达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因芯片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分子生物学与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最新DNA分析检测技术,该技术将成为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之间的联系纽带,为后基因组时代基因功能的分析提供一种最重要的技术手段,目前基因芯片技术已在基因表达谱等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生命的化学》2012,(3):J0002-J0002
2012年4月17日,国际学术期刊《Developmental Cell》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裴钢研究组和北京大学、上海生命科学院健康所和神经所等合作完成的研究论文"Thrombin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正向揭示生命本质规律与控制生命过程快速发展。同时,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正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植物分子生物学前沿国际研讨会于2005年10月26~29日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子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大-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生命科学联合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和耶鲁大学邓兴旺教授担任研讨会名誉主席。  相似文献   

15.
正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是中国首个Bio-X研究院,也是继斯坦福大学后的世界第二个Bio-X研究院.它于2005年由NHGG(Neuropsychiatric and Human Genetics Group,神经精神与人类遗传学研究室)和Bio-X生命科学研究中心(2000年成立)经过重组凝练而成.Bio-X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上海交通大学正式启动了生命学科与其他多学科间进行交叉合作研究基地的建设,为从事与生命科学相关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科学家提供  相似文献   

16.
韩玉波 《遗传》2005,27(3):362-362
[本刊讯] 为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基础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由美国国际高科合作协会(WHTS)发起,大连市政府主办的首届国际DNA和基因组节大型活动于2005年4月25~29日在大连举行。  相似文献   

17.
由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科技部风险开发事业中心、“十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生物信息组、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生物信息学中心暨华大基因研究中心、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教育厅、西安市科委、西安留学生创业园、西北大学、东南大学、日本遗传工程研究协会、华东医学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主办 ,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陕西西大北美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后基因组生命科学技术国际论坛 (TheInternationalFo rumonPost-GenomeTechno…  相似文献   

18.
蛋白质组研究是近年兴起的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是生命科学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的标志之一。蛋白质组研究中的主要技术是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和质谱技术。本文简要综述了双向凝胶电泳和质谱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2010年12月26日上午,武汉地区高校生命科学学院联合会2010年年会在我校接待中心西湖厅召开。来自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及基础医学部、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等15所高校以及长江大学(荆州)、三峡大学(宜昌)、黄冈师范  相似文献   

20.
后基因组时代的生命科学研究对每一位林业科学工作者来说都充满了挑战。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国际学术界已经认识到发展低成本、高效率的测序技术的重要,陛。在这样的背景下,高通量测序技术应运而生,成为DNA测序发展历程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为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其代表性技术平台有Roche的454N序技术、Illumina的Solexa测序技术、microRNA微阵列芯片技术及降解组高通量测序技术。目前,此系列技术在模式植物中挖掘关键基因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在林木领域,尤其是在尚无参考基因组和基因组信息庞大的裸子植物中的应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