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从体外和体内研究Lactobacillus animalis LGM对Th细胞分化转录因子T-bet、GATA-3、ROR-γt和Foxp3的调节作用,以及探究L. animalis LGM对小鼠结肠炎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采用改良型的Hungate滚管技术从猪结肠内容物中分离一株L. animalis LGM,根据其16S rRNA序列进行鉴定。收集L. animalis LGM培养液上清,与细菌脂多糖(LPS,2μg/mL)同时孵育Caco-2细胞24 h,体外研究L. animalis LGM对Caco-2细胞内Th细胞分化转录因子(T-bet,GATA3,ROR-γt和Foxp3) mRNA表达的影响;配制L. animalis LGM细菌悬液,研究L. animalis LGM灌胃对DSS诱导结肠炎小鼠症状及结肠Th细胞分化转录因子和细胞因子(IFN-γ,IL-4,IL-17和IL-10) mRNA表达的影响,表达结果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animalisLGM培养液上清显著上调Caco-2细胞内ROR-γt与Foxp3 mRNA表达(P0.05),显著下调GATA3、IL-4、IL-17和TGF-βmRNA表达(P0.05)。L. animalis LGM灌胃显著上调小鼠结肠内ROR-γt和Foxp3的表达(P0.05),显著降低了促炎因子IL-4和IL-17的表达(P0.05),阻止了小鼠结肠长度缩短(P0.05)。【结论】猪肠道分离L. animalis LGM表现出对Th细胞分化转录因子的选择性调节,显著上调Caco-2细胞及结肠炎小鼠ROR-γt与Foxp3mRNA表达。降低DSS诱导结肠炎小鼠炎症水平,对DSS诱导结肠炎起保护作用,有助于维护肠道环境稳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BD患者外周血Th细胞和Tc细胞内INF-γ和IL-4的表达水平,探索BD患者体内的免疫状况。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D活动期患者(n=22),BD稳定期(n=6)以及健康体检者(n=22)外周血T细胞亚群INF-γ和IL-4的表达水平。结果 BD患者活动期外周血细胞Th细胞和Tc细胞经过刺激后胞内合成IFN-γ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水平(Th细胞:22.45%±7.33%vs.16.32±4.96%,P<0.05;Tc细胞:36.74%±13.19%vs.28.67%±11.56%,P<0.05),稳定期患者Th细胞和Tc细胞体外合成IFN-γ的能力与正常人相比无明显差异;稳定期患者Th细胞和Tc细胞胞内合成IL-4的能力相对于正常人均无明显差异:(稳定期Th细胞:3.01%±1.38%vs.2.87%±1.46%,Tc细胞:1.14%±0.28%vs.1.07%±0.32%,P>0.05)。而活动期患者Th细胞和Tc细胞胞内合成IL-4的能力相对于正常人均存在明显差异:(Th细胞:3.54%±1.62%vs.2.87%±1.46%,Tc细胞:1.82%±0.43%vs.1.07%±0.32%,P<0.05);导致Th细胞和Tc细胞有偏向Th1及Tc1的趋势(Th细胞IFN-γ/IL-4:6.34±3.24 vs.5.69±4.72,p>0.05;Tc细胞IFN-γ/IL-4:20.19±13.65 vs.26.79±14.52,P>0.05)。结论 BD患者外周血INF-γ和IL-4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并与疾病活动期存在一定程度相关,可能对白塞病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辅助性T细胞(Th)以及调节性T细胞(Treg)在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相关性,探讨Th和Treg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侵袭性肺曲霉病中的作用。方法分离21例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及19例健康人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Th1、Th2、Th17、Treg细胞群的表达情况,Real-timePCR方法检测相关转录因子T-bet、GATA-3、RORγt以及Foxp3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IL-17以及TGF-β的表达。结果与健康人对照组相比,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Th1细胞以及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较之对照组明显降低;Th1、Th17、Treg细胞相关转录因子T-bet、RORγt、Foxp3以及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17A、TGF-β与对照组相比表达明显降低。结论IPA患者的Th1、Th17以及Treg细胞所介导的免疫反应受抑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慢性移植性肾病(CAN)大鼠脾脏中辅助性T细胞(Th)和B细胞特征性因子表达量的变化,探究这些Th/B细胞免疫状态在CAN病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Fischer-Lewis左肾原位移植法建立大鼠慢性移植性肾病模型,Lewis-Lewis同种自体移植作为对照组。所有受体大鼠,术后8周处死,取脾脏组织,进行HE染色,拍照后采用双盲法评价脾脏组织病理变化程度及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用Trizol法提取脾脏组织中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 RT-PCR)法检测各组脾脏中Th1,Th2,Th17,Treg和B细胞标志性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AN大鼠脾脏出现明显的结构肿胀及淋巴细胞浸润增多,并且Th1细胞特征性因子IFN-γ和T-bet表达量显著增加(P0.001,P0.05);Th2细胞特征性因子GATA-3表达升高(P0.001),但IL-4无变化;IFN-γ/IL-4比例明显上调(P0.001),T-bet/GATA3比例没有显著差异。Th17的特征性因子IL-17未见明显改变,而Treg细胞特征性因子Foxp3表达增加(P0.001),IL-17/Foxp3平衡明显向Treg细胞偏移(P0.05)。B细胞激活相关因子TNFRSF13C和RAG1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1,P0.05),而RAG2水平则没有变化。结论:CAN大鼠脾脏中Th1/Th2的活性平衡向Th1偏移,分化平衡未出现显著变化;Th17/Treg的平衡向Treg细胞偏移,B细胞免疫状态也被激活,这些变化在CAN病程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为临床监测和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以及辅助性T细胞(Th1/Th2)的比例的变化,探讨其在哮喘的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80例哮喘患者(哮喘组)按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发作期组(54例)和缓解期组(26例),同时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上述各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CD4+IFN-γ+Th1和CD4+IL-4+Th2细胞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哮喘组CD4+CD25+Foxp3+Treg水平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急性发作期组Treg水平明显低于缓解期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哮喘组Th1/Th2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在哮喘急性发作组中Th1/Th2比值显著低于缓解期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提示Treg和Th在哮喘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Th17细胞分化、调节及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17细胞作为一个不同于Th1、Th2的细胞亚群,已经被证实在自身免疫病、感染等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认识Th17细胞的效应机制,近来对于Th17细胞的分化及调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证实TGF-β与IL-6或者IL-21的协同作用是诱导Th17细胞分化的关键因素,而IL-23在促进IL-17分泌,增强Th17细胞效应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与Th1、Th2、Treg细胞特异性的转录调节因子T-bet、GATA3、Foxp3相对应,现证实ROR-γt(retinoid-related orphanreceptors-γr)是促进Th17细胞分化、调节其功能的特异性转录调节因子.Th17细胞通过分泌IL-17A、IL-17F、IL-21、IL-22、IL-6、TNF-α等细胞因子发挥效应功能.其中IL-21作为Th17细胞的一个自分泌调节凶子,在诱导Th17分化、抑制Th1、Treg功能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而另一方面,近来发现,重要的T细胞生长因子IL-2在维持、促进Th1、Th2、Treg及CD8 T细胞功能活性的同时,却发挥着抑制Th17细胞分化的作用.Th1、Treg、Th17细胞的分化之间存在微妙的调节关系,TGF-β的水平、作用的时间决定着上述三群T细胞的分化结局.Th17细胞与Th1细胞均是自身免疫病及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效应细胞,二者的作用是否有时间、空间、功能方面的特异性?TGF-β如何调节两群效应细胞的分化方向及功能?以及Th17细胞在体内免疫平衡中的作用,是否可以通过Th17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等,是人们急于回答的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炎症因子联合T淋巴细胞亚群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7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检测所有入选者的血清炎症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清炎症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与氧合指数(OI)、肺部超声B线数目的关系;观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28 d后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使用ROC曲线分析血清炎症因子联合T淋巴细胞亚群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死亡的预测效能。结果:血清IL-6、IFN-γ表达水平、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Th17/Treg比值在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中差异显著,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清IL-6、IFN-γ表达水平、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Th17/Treg比值均与OI呈负相关,与B线数目呈正相关(P<0.05);死亡组血清IL-6、IFN-γ表达水平、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均高于存活组,Th17/Treg比值大于存活组,差异显著(P<0.05);经ROC曲线分析,IL-6、IFN-γ联合Th17/Treg比值预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死亡的AUC为0.935。结论:血清炎症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其中IL-6、IFN-γ联合Th17/Treg比值预测预后不良的效能较好,值得临床予以重视应用。  相似文献   

8.
探究木犀草素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小鼠模型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免疫平衡的影响,并分析其潜在机制。6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木犀草素组、木犀草素+3-TYP组,每组12只。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建立UC模型,观察并记录小鼠体重变化、大便稠度和大便潜血情况,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h17、Treg细胞比例,计算Th17/Treg比值;ELISA检测结肠组织中IL-6、IL-10、IL-17和IL-23含量;RT-qPCR检测结肠组织RORγt和Foxp3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SIRT3、AMPK、p-AMPK、mTOR、p-mTOR蛋白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DAI评分、组织病理学评分、脾脏Th17/Treg比值、结肠组织IL-6、IL-17、IL-23、RORγt mRNA水平和p-mTOR/mTOR比值升高,IL-10、Foxp3 mRNA和SIRT3蛋白水平以及p-AMPK/AMPK比值降低(P<0.05)。经药物干预后,小鼠DAI评分、组织病理学评分、脾脏Th17/Treg比值、结肠组织IL-6、IL-17、IL-23、RORγt mRNA水平和p-mTOR/mTOR比值降低,IL-10、Foxp3 mRNA和SIRT3蛋白水平以及p-AMPK/AMPK比值升高(P<0.05);3-TYP可减弱木犀草素对UC小鼠Th17/Treg细胞分化平衡的影响(P<0.05)。木犀草素可改善DSS诱导的UC小鼠模型中Th17/Treg失衡,其机制可能与激活SIRT3/AMPK/mTOR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嗜酸乳杆菌完整肽聚糖(Whole peptidoglycan,WPG)对致敏脾淋巴细胞Th1/Th2及Treg/Th17平衡的体外调节作用。【方法】通过腹腔注射β-乳球蛋白(β-Lg)建立BALB/c小鼠牛乳过敏模型。造模成功后,分离致敏小鼠的脾淋巴细胞并分别与不同剂量的WPG共同孵育,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抗体(总IgE和特异性IgE),Th1/Th2及Treg/Th17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TGF-β,IL-17)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淋巴细胞中CD3+、CD4+和CD8+的百分含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过敏小鼠脾细胞中Th1/Th2及Treg/Th17相关转录因子T-bet、GATA-3、Foxp3和RORγt mRNA的表达量。【结果】WPG体外刺激致敏脾细胞后可显著抑制IgE的产生,上调CD3+、CD4+细胞数及CD4+/CD8+比值,下调Th2型因子(IL-4,GATA-3mRNA)和Th17型因子(IL-17,RORγt mRNA)的表达,且与过敏组相比,中、高剂量WPG的作用效果显著(P0.05);另外,WPG体外作用还上调了Th1型因子(IFN-γ,T-bet mRNA)及Treg型因子(TGF-β,Foxp3 mRNA)的表达,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嗜酸乳杆菌WPG体外刺激可有效纠正致敏脾淋巴细胞的Th1/Th2及Treg/Th17失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微小核糖核酸(mi R)-203、mi R-4317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92例,应用实时定量荧光PCR(qRT-PCR)检测患者胃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mi R-203、mi R-4317的表达情况,分析mi R-203、mi R-4317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所有患者随访3年,根据mi R-203、mi R-4317在胃癌组织中的中位表达量将患者分为mi R-203高表达组(49例)、mi R-203低表达组(43例)、mi R-4317高表达组(51例)、mi R-4317低表达组(41例)。分析mi R-203、mi R-4317与预后的关系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胃癌组织中mi R-203、mi R-4317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5)。不同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中mi R-203、mi R-4317相对表达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低分化、TNM分期为III~IV期、有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中mi R-203、mi R-4317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高分化、TNM分期为I~II期、无淋巴结转移胃癌患者(P<0.05)。mi R-203高表达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mi R-203低表达组(P<0.05),mi R-4317高表达组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mi R-4317低表达组(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中低分化、TNM分期为III~IV期、有淋巴结转移、mi R-203低表达、mi R-4317低表达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mi R-203、mi R-4317异常低表达,其水平与胃癌预后密切相关,且胃癌患者预后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i R-181a在卵巢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对卵巢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检测卵巢癌细胞中抗波形蛋白和E-钙粘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mi R-181a对抗波形蛋白和E-钙粘蛋白的表达情况的调控;划痕愈合实验检测mi R-181a对卵巢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mi R-181a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增加mi R-181a的表达后,EMT过程中的相关蛋白激活水平下调,mi R-181a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卵巢癌细胞的EMT过程;过表达mi R-181a后可以明显影响Vimentin[D1(4.58±0.85)vs(0.29±0.02),P0.05;D5(4.16±0.79)vs(0.29±0.02),P0.05]和E-Cadherin[D1(4.75±0.41) vs.(4.56±0.38),P0.05;D5(2.19±0.18) vs.(4.56±0.38),P0.05]蛋白的表达;COC1细胞的迁移能力随mi R-181a的表达的增高而降低[(19.24±4.31)%vs.(25.95±6.02)%,P0.05;(51.25±8.75)%vs.(73.49±12.54)%,P0.05];过表达mi R-181a后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弱卵巢癌COC1细胞的侵袭能力[(74.64±8.21)vs(231.98±21.72),P0.05]。结论:mi R-181a通过调控上皮间质转化过程影响卵巢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行为。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探讨mi R-124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致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其启动子区DNA甲基化调控机制。Apo E-/-小鼠给予高蛋氨酸饮食16周复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动物模型,并设正常对照组(C57BL/6J小鼠正常饮食)及Apo E-/-对照组(Apo E-/-小鼠正常饮食)。HE及油红O染色后观察各组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小鼠血清Hcy及血脂水平;复制泡沫细胞模型,油红O染色确定模型是否复制成功;分别以0、50、100、200、500μmol/L Hcy及50μmol/L Hcy+10μmol/L 5-氮杂胞苷(AZC)干预细胞。实时定量PCR(RT-q PCR)检测各组小鼠主动脉及泡沫细胞中mi R-124的表达变化;巢式降落式甲基化特异性PCR(n MS-PCR)检测各组小鼠主动脉及泡沫细胞中mi R-124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同时在细胞水平观察DNA甲基化抑制剂AZC对mi R-124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及其表达的影响;泡沫细胞油红O染色观察mi R-124甲基化改变对细胞脂质蓄积的影响。结果显示,与Apo E-/-对照组相比,高蛋氨酸组小鼠血清Hcy水平显著升高(P0.01),且主动脉发生明显粥样变,mi R-124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而mi R-124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显著升高(P0.01)。给予不同浓度Hcy刺激泡沫细胞后,mi R-124的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而mi R-124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逐渐升高,且随Hcy浓度增加改变越明显,呈剂量依赖关系(P0.05,P0.01),给予AZC干预后可逆转上述变化(P0.05)。以上结果提示,mi R-124表达下调可能在Hcy致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mi R-124启动子区高甲基化改变可能是其表达下调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外周血中维生素D受体的表达与Th1/Th2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4(IFN-γ/IL-4)的变化关系,探讨ICP发病机制。方法:选取ICP患者31例(ICP组),孕周相匹配的正常孕妇31例(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两组孕妇血清中Th1型细胞因子(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的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qRT-PCR),检测两组孕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维生素D受体(VDR)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为内参,根据相对定量公式:2-△△CT分析VDR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ICP组外周血清中IFN-γ的浓度[(230.93±36.04)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38.37±25.0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CP组血清中IL-4浓度[(9.99±3.19)pg/ml]和正常对照组[(8.58±2.43)p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P组IFN-γ/IL-4比值(24.56±6.91)高于正常对照组(17.13±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CP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维生素D受体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正常对照组VDR的表达定义为1.0,ICP组的表达量为0.4。(3)ICP组外周血中VDR的表达水平与IFN-γ浓度呈明显负相关(r=-0.833,P<0.01),与IL-4浓度无明显相关(r=-0.109,P>0.05),与IFN-γ/IL-4比值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强(r=-0.356,P=0.049<0.05)。结论:ICP患者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平衡由Th2向Th1偏移,可能与ICP孕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VDR的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mi R-1290在宫颈癌Hela细胞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方法:模拟肿瘤放射治疗的分割疗法,单次2 Gyγ射线连续照射宫颈癌Hela、Siha细胞诱导辐射抗性细胞株;采用micro RNA芯片技术比较辐射抗性细胞与亲本细胞中mi RNA的表达谱差异;经不同条件乏氧和辐射处理宫颈癌Hela细胞后检测mi R-1290的表达水平;借助mi R-1290及mi R-1290-inhibition慢病毒表达载体,调变mi R-1290在Hela细胞的表达;调变mi R-1290后,划痕实验及Transwell侵袭实验比较Hela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E钙黏素(E-cadherin)和N钙黏素(N-cadherin)的表达。结果:在宫颈癌辐射抗性细胞中mi R-1290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乏氧和辐射可诱导mi R-1290在宫颈癌Hela细胞中表达(P0.05);上调表达mi R-1290,Hela细胞出现了明显的间质细胞的形态改变,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明显增强(P0.05)。在Hela细胞中上调表达mi R-1290,降低了细胞中E-cadherin的表达,同时升高了N-cadherin的表达(P0.05)。结论:乏氧和辐射可诱导mi R-1290在宫颈癌Hela细胞中表达,mi R-1290通过调控E-cadherin和N-cadherin的表达促进宫颈癌Hela细胞发生EMT。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高感染率国家,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宿主免疫调节紊乱是导致不能有效清除病毒、病情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其中CD4+T淋巴细胞发挥主要作用。最近,新发现的CD4+T细胞的几种亚群为乙型肝炎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这些新的T细胞亚群中,有一种被称为Th17细胞,表达转录因子ROR-γt,并分泌各种IL-17因子参与免疫反应。另一种为Treg细胞,表达转录因子Fox P3,主要分泌TGF-β因子,当TGF-β单独存在时,初始的效应T细胞分化为Treg细胞。辅助性Th17细胞(Th17)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在分化发育、增殖及功能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参与乙型肝炎的致病过程,对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及愈后有一定影响。最近的研究表明,Th17/Treg的失调可能参与了乙型肝炎的异常免疫反应,从而导致慢性炎症的形成和HBV的持续感染。本文就Th17细胞和Treg细胞及其失衡在乙型肝炎致病机制中的作用予以综述,为乙型肝炎的免疫学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icro RNA-21(mi R-21)对人舌鳞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取8例舌鳞癌组织和4例癌旁组织为研究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 RT-PCR)法对舌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mi R-21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利用人工合成的mi R-21mimic对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进行瞬时转染,采用q RT-PCR法对Tca8113细胞中mi R-21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采用四唑盐比色法(MTT)法对Tca8113细胞增殖情况进行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术对Tca8113细胞周期与凋亡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舌鳞癌组织中mi R-21的相对表达量(3.502±0.674),高于癌旁组织(0.998±0.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 R-21mimic导致了Tca8113细胞中的mi R-21相对表达量上调(6.864±1.324),明显高于对照scramble组[(0.997±0.187),P0.05],对Tca8113细胞的增殖发挥了促进作用(P0.05)。经mi R-21mimic转染之后,Tca8113细胞进入S期的细胞出现了明显的增加[(27.4±5.1)%vs(48.6±8.7)%,P0.05],处于G1期的细胞出现了显著的减少[(56.3±9.6)%vs(36.2±7.2)%,P0.05],细胞凋亡数量出现了显著减少[(9.4±2.3)%vs(18.6±3.9)%,P0.05]。结论:mi R-21在舌鳞癌组织中高表达,过表达mi R-21有效促进了Tca8113细胞的增殖,抑制细胞的凋亡,mi R-21在舌鳞癌诊断和治疗可能具有一定的新型靶点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血清微小核糖核酸(mi R)-135a、mi R-221表达水平与认知功能、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炎症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216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同期于我院体检的20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检测血清mi R-135a、mi R-221表达水平及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采用全功能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P3潜伏期和P3波幅。Pearson相关性分析mi R-135a、mi R-221表达水平与MoCA评分、MMSE评分、IL-6,hs-CRP,TNF-α、P3潜伏期和P3波幅的相关性。结果:抑郁症组血清mi R-221表达水平、P3潜伏期,血清IL-6、hs-CRP、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mi R-135a表达水平、MMSE评分、MoCA评分、P3波幅低于对照组(P<0.05)。mi R-221表达水平与P3潜伏期,血清IL-6、hs-CRP、TNF-α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MMSE评分、MoCA评分、P3波幅呈负相关(P<0.05);mi R-135a表达水平与P3潜伏期,血清IL-6、hs-CRP、TNF-α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MMSE评分、MoCA评分、P3波幅呈正相关(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血清mi R-135a表达水平降低,mi R-221表达水平增高,mi R-135a低表达和mi R-221高表达与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降低、机体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T辅助细胞(Th)相关细胞因子在狼疮性肾炎发病中的免疫机制作用。方法:6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2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IL-17、IFN-γ、IL-4水平,并对其与SLEDAI、SDI、24小时尿蛋白量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狼疮性肾炎组血清IL-17水平显著高于狼疮无肾炎组和健康对照组(P<0.001),狼疮性肾炎组血清IFN-γ水平显著高于狼疮无肾炎组(P<0.05)和健康对照组(P<0.01),血清IL-4水平在狼疮性肾炎组、狼疮无肾炎组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狼疮性肾炎组IFN-γ/IL-4比值显著高于狼疮无肾炎组(P<0.01)和健康对照组(P<0.05);狼疮无肾炎组IFN-γ/IL-4比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SLE患者血清IFN-γ表达水平与SLEDAI积分呈正相关(r=0.402,P<0.05),血清IL-17、IL-4表达水平与SLEDAI、SDI、抗ds-DNA抗体、C3、24小时尿蛋白量均无相关性。结论:狼疮性肾炎患者外周血中IL-17、IFN-γ、IL-4等促炎细胞因子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促起炎症发生及组织损伤,参与了狼疮性肾炎的免疫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9.
通过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同性恋感染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与CD4+CD25hi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及Th17/Treg平衡状态与疾病进展的关系,初步阐明Th17/Treg失衡在HI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选取54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另有3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后,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Th17和Treg水平。结果表明,在HIV感染者外周血中Th17比例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68±0.35vs1.42±0.86,P<0.001),Treg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6.15±2.12vs4.50±0.76,P<0.001),导致HIV感染者中Th17/Treg比例较正常对照显著降低(0.12±0.07vs0.31±0.17,P<0.001)。研究还发现,Th17/CD4比例与CD4+T细胞计数正相关(r=0.371,P<0.05),与病毒载量不相关;Treg/CD4比例与CD4+T细胞计数负相关,与病毒载量正相关(r=-0.402,P<0.05;r=0.447,P<0.001)。此外,Th17/Treg比例与CD4+T细胞计数正相关,与病毒载量负相关(r=0.525,P<0.001;r=-0.318,P<0.05)。结果提示,HIV感染中存在Th17/Treg失衡现象,与疾病进程密切相关,可能在HIV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探讨三氧化二砷(ATO)对MRL/Ipr狼疮鼠IFN-γ、IL-4表达和Th1/Th2平衡的影响.将发病早期和晚期的MRL/Ipr狼疮鼠分别接受ATO、环磷酰胺(CTX)和生理盐水(NS)治疗2个月,然后用ELISA法测血清中IFN-γ、IL-4的浓度和抗ds-DNA抗体水平及四色流式细胞术测脾脏CD3 (T)细胞、CD3 CD4 (Th)细胞、CD3 CD4 IFN-γ IL-4-(Th1)细胞和CD3 CD4 IL-4 IFN-γ(Th2)细胞的百分率,从而研究ATO对MRL/lpr狼疮鼠IFN-γ、IL-4表达和Th1/Th2平衡的影响.发现给药后,3、5月龄ATO组MRL/lpr狼疮鼠血清抗ds-DNA抗体水平明显下降(P<0.05),其血清IFN-γ和IL-4浓度、Th1、Th2和CD3 细胞百分率均低于相应月龄的NS组(P<0.05),且NS组中5月龄组Th1/Th2值较3月龄组显著升高(P=0.003),而在ATO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7).因此,研究显示ATO能显著降低发病早期和发病晚期的MRL/lpr狼疮鼠血清抗ds-DNA抗体的水平,可抑制T细胞和Th细胞增生和活化功能,降低IFN-γ和IL-4的血清水平和细胞诱生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逆转发病晚期的MRL/lpr狼疮鼠的Th1偏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