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冬性强弱评价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  张春庆  陈化榜  吴承来 《生态学报》2012,32(4):1230-1240
建立一个比较准确的小麦冬性评价体系,对小麦种质研究评价、引种及应对自然灾害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对小麦生态型的解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以12个冬性强弱不同的小麦品种为材料,经过两年重复试验,在自然春化与人工春化条件下,对与春化有关的成穗数等4个形态指标进行调查,对人工春化条件下5月份播种的小麦生长锥进行观察。经过对成穗数进行聚类分析,将12个冬小麦品种划分为弱冬性、冬性、强冬性3类。另外,结合不同春化条件下小麦成穗数差异的显著性分析结果及相关指标的标准化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根据幼苗习性对小麦冬性进行划分的方式存在一定缺陷,划分结果存在误差。自然春化条件下进行冬性划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由于受到多种外界因素影响,对相邻类型的划分效果不理想。(2)茎蘖数、小穗数、千粒重等指标存在一定的交叉现象,不适于进行冬性评价。人工春化处理下,小麦的成穗数与生长锥形态可以准确评价小麦冬性的强弱。  相似文献   

2.
通过两年室外盆栽和室内人工控制试验,建立了不同冬春性小麦品种死苗率与低温的定量关系,确定了隆冬期不同冬春性小麦品种死苗率达10%、20%和50%的临界低温以及抗冻能力密度.结果表明: 强冬性小麦品种抗冻能力最强,半致死温度最低(燕大1817为-21.5 ℃,京411为-21.2 ℃),其次是冬性品种(农大211为-21.1 ℃,农大5363为-20.3 ℃)和弱冬性品种(郑366为-18.5 ℃,平安8号为-18.4 ℃),春性品种抗冻能力最弱(郑9023为-15.4 ℃,偃展4110为-14.7 ℃).当温度降低到冬小麦冻害发生临界温度后,温度每降低1 ℃,弱冬性小麦(郑366和平安8号)死苗率增量最大,分别增加16.8%和25.8%,冬性小麦(农大211和农大5363)死苗率分别增加14.7%和18.9%,强冬性小麦(燕大1817和京411)死苗率分别增加15.4%和13.1%,春性小麦(郑9023和偃展4110)死苗率分别增加13.8%和15.1%,说明冻害发生后若持续降温,弱冬性品种遭受冻害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是安徽省重要的粮食作物。合理施肥是冬小麦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明确当前安徽省冬小麦施肥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于指导冬小麦科学施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安徽省冬小麦为对象,于2018年对全省冬小麦主产区1591户农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肥料品种、肥料用量、施肥方式、种植面积和产量水平。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安徽省冬小麦种植过程中的施肥现状及存在问题,并以全省冬小麦平均产量和平均施肥量为基准,采用Cate-Nelson方法(十字交叉法)评估安徽省冬小麦产量与氮、磷和钾肥施用的关系,以探索安徽省冬小麦进一步增产增效的主要施肥途径。结果表明: 安徽省冬小麦平均产量为5185 kg·hm-2,氮、磷和钾肥平均施用量分别为206、80和78 kg·hm-2。其中旱茬麦氮、磷和钾肥平均施用水平比稻茬麦分别高14、16和3 kg·hm-2。总体上,安徽省冬小麦种植中化肥平均用量趋于合理化,但是在施肥方式、养分运筹和肥料品种上还存在不合理现象。Cate-Nelson方法结果表明,全省冬小麦氮、磷、钾肥施用量中,仅有23.8%、21.2%和25.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却获得较高的产量,此时氮、磷、钾肥偏生产力最高;有26.3%、19.3%和22.5%的施用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没有实现高产;有26.2%、29.6%和25.0%的施用量虽然获得了高产,但施用量较高,氮磷钾肥偏生产力较低。这说明安徽省冬小麦增产增效还有很大的空间。全省冬小麦基肥和追肥机械化比例分别为62.7%和10.0%。虽然氮肥普遍实现了分次施用,但氮肥作基肥的比例仍然占到全生育期氮肥总量的69.0%,应适当降低。此外,在肥料品种选择上存在偏施化肥、不重视有机肥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弱冬性小麦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变暖正在影响我国的农业生产.研究某一区域一定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可以使人们科学认识当地气候资源,更好地利用气候资源为农业生产服务.本文以黄淮海地区弱冬性小麦为例,利用DSSAT中的CERES-Wheat作物生长模型研究上世纪后40年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得出几点主要结论:气候变化对弱冬性小麦发育期影响不大,而对产量影响较大;灌溉能极大地提高冬小麦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采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两个抗寒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在进入寒冬时期,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在活跃生长的分蘖盛期,无论是抗寒的冬小麦或不抗寒的春小麦,它们的细胞核膜都呈现相当大的孔或开口,并清楚地观察到具有 DNA 的染色质物质和具有 RNA 的核仁物质通过核膜孔道从核转移到细胞质中。当小麦进入寒冬季节时,抗寒的冬性品种的核膜开口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关闭,但不抗寒的春性品种的核膜开口却依然张开着。此种情况表明,核膜开口的动态与植物的生理活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认为,核膜开口的这种动态,对于小麦在低温下停止细胞分裂和生长活动,增进抗寒能力,可能起着一定的关键性的控制作用。2.抗寒的冬性品种进入冬天寒冷季节时,其幼叶细胞中的前质体发生相互嵌合的拉链现象,而在同样条件下未能增强抗寒力的春小麦,则没有产生此种现象。3.抗寒的冬小麦品种在秋末冬初的低温锻炼下,线粒体的体形增大,并发生一定的变形——产生突起或内陷,呈现可能彼此嵌合的趋势,线粒体中的内脊数目也有所增加;与此同时,春小麦的线粒体没有发生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6.
选用4个具有不同显性春化基因型的小麦品种与冬性小麦品种‘京841’进行杂交实验,通过显性春化基因特异性PCR分析技术鉴定杂交F1代植株,并分析4个杂交组合的正反交F1代植株表型特性。结果显示,各显性春化基因已经导入到各杂交F1代植株中,且其苗穗期受显性春化基因的控制而有效缩短;3个杂交组合的F1代穗粒数在正反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推测穗粒数受细胞质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其中以‘新春2号’和‘豫麦18’分别为母本和父本与‘京841’杂交后F1代的穗粒数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4个杂交组合的F1代千粒重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7.
黄淮南片冬麦区主导品种春化基因及冬春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50~2007年黄淮南片冬麦区的127个主导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第5同源群的春化基因分子标记对其进行了春化基因检测,并分析了小麦品种的春化基因与其冬春性的对应关系及黄淮南片冬麦区8次品种更换中春化基因与品种冬春性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中没有品种携带显性Vrn-A1基因,7个品种含有Vrn-B1基因(5.5%),2个品种含有Vrn-B1+Vrn-D1基因(1.6%),56个品种含有Vrn-D1基因(44.1%).春化基因类型与品种冬春特性基本相符,春化基因控制着小麦品种的冬春特性.主导品种含春化显性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与冬春性变化规律存在较大差异,与传统方法相比,仅用春化基因来确定品种冬春性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采用春化基因分子标记与传统的冬春性鉴定方法相结合来认识品种冬春性、预测品种的抗寒性对黄淮南片冬麦区的小麦品种利用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给西藏优质小麦生产的品种利用提供依据 ,1998~ 2 0 0 0年 ,用 7个西藏春小麦品种和 4个引进品种在拉萨进行了 3年春播试验 ;1998~ 2 0 0 1年 ,用 2个西藏冬小麦品种和 3个引进品种进行了 3年秋播试验。结果表明 ,西藏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明显低于引进品种。西藏品种属于弱筋小麦品种。西藏优质专用小麦生产中的品种利用途径是 :加强中筋小麦的生态育种 ;引进内地强筋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9.
干旱灌区冬小麦根系的生长冗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管栽试验通过人为去除根系的方法对甘肃河西绿洲灌区2个冬小麦品种根系的形态特征及根系与地上部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去除根系的冬小麦的前期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与对照相比,其根冠比及其它根系指标均有所下降,且根系去除程度越大降低幅度越大;生长后期小麦根系出现了超补偿效应;成熟期,去除1/4根系和去除1/2根系处理的冬小麦无论是主茎还是分蘖的穗长、穗质量、穗粒数、粒质量等均比对照增加;但前者主茎各项指标的增幅较大,而后者分蘖的各项指标增幅较大。初步确定冬小麦在充分灌溉条件下至少有1/4的根系是冗余的。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对我国华北地区冬小麦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29  
验证作物模型在我国华北冬小麦主产区是否适应的基础上,采用作物模型与气候模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化地模拟预测了未来100年气候变化对华北冬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2000~2004年,华北地区冬小麦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生育期和产量变化不大.未来100年内华北地区冬小麦的生长期可能会有所缩短,平均缩短8.4 d;产量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减产10.1%.适当采取应对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冬小麦的减产趋势.  相似文献   

11.
京冬1号、科冬58等十多个品种小麦的幼穗、幼胚的愈伤组织经一年多的继代培养,从中挑选出胚性强,分散性好的组织块进行扩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品种在同一培养基上培养形成胚性愈伤组织的效量和时间是不同的。AgNO_3、弱散射光和脯氨酸对某些品种形成胚性愈伤组织有效。这说明改变培养条件能克服品种问的差异。用 MS、改良 AA、B_5等培养基作为基本培养基,附加2,4-D,椰乳等成份进行悬浮培养发现不同品种愈伤组织对不  相似文献   

12.
米丘林在实践工作中告诉我们:嫁接能使一个有机体接受另一个有机体的营养,使新陈代谢的型式改变,影响其遗传性,可能产生无性杂种。一般现有的新品种小麦的传遗性都很容易动摇,由品种间杂交所获得的杂种,既具有杂种优势,而且又不易分离。利用生态上相差大的类型进行杂交,在后代方面就可能有很大的分离现象,并且具有特别强的可塑性,因而更容易定向地培育杂种,培育出理想的新品种。这个试验是以徐州438小麦为接穗,白玉皮小麦为砧木作嫁接的,通过替换胚乳,理想能进一步提高徐州438小麦的产量。因为:徐州438小麦的优点是分蘖力强、越冬性强、早熟、产量高而稳定。特征为有芒、白穗、白籽、硬粒、千粒重27克、籽粒品质与面粉品质均好。但  相似文献   

13.
一种非光敏特早熟小麦品种光温特性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强冬性小麦品种京冬8号为对照,采用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了非光敏特早熟小麦新品种冬早5号的生长发育进程和光温特性,并探讨了播期对两种小麦品种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早5号小麦品种比对照品种京冬8号早熟3~4 d,标准播期增产43.4%.冬早5号小麦品种在低温、短光照条件下也能完成正常的穗分化进程,其每经历一个穗分化期Z所用的天文日照时数、有效积温和光温积明显少于京冬8号.该品种在穗分化阶段对光照不敏感,无需经过严格的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品种类型介于冬性和春性之间,冬前适播期较广,适合秋播也可以春播,这在小麦育种领域是个突破.  相似文献   

14.
宁夏国外小麦种质资源考察、引进和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小麦种质资源引进在宁夏小麦引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碧玉麦、阿勃、墨卡(卡杰姆F-71)、WC-20(宁春37)、9186(宁冬6号)等国外小麦品种在宁夏生产上直接利用。宁夏春小麦的品质杂交选育始于1953年,利用国外小麦种质资源先后培育出斗地1号、宁春4号等50余个春麦品种。1990年宁夏国外冬麦种质资源的引进带动了宁夏引黄灌区冬麦北移和耕作改制的研究,也引发了宁夏冬麦品种杂交选育的研究。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品种的杂交选育的工作始于1991年,经过15年的努力,杂交选育出第一批冬麦品种宁冬10号、宁冬11号,2010年在冬麦生产上取代了明丰5088,不仅实现了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品种第3次更新、实现了小麦品种的5次更新,而且使宁夏小麦生产水平跃上新台阶,有力地促进宁夏引黄灌区耕作制度改善和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小麦有冬种和春种的分别,这是人所共知的。摩尔根、魏斯曼、孟德尔学派们,用神秘的“基因”,来判定冬小麦和春小麦是不能改变的。李森科接受了米丘林“生物体和生活条件是统一的”这一伟大的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由实践而创造了植物阶段发育学说发展了米丘林理论。因此植物阶段发育学说在达尔文主义基础和植物学教学中都是重要教材之一。根据李森科1929年冬小麦的实验:春化小麦必须把冬小麦种子濡湿,然后把它移到0—2℃的寒冷地方存放40天左右,直到春播时间。上学期我们要讲授植物阶段发育学说和春化法,取当地普通的冬小麦品种来作实验(为了试验进行得更顺利起见,最好向北方有关农业机关索取更典型的冬小麦品种)。当时室外温度是14℃,我们的地区冬日缺乏冰块,0—3℃的温度是用下法获得的。先用水选法选出冬小麦种子100  相似文献   

16.
新疆的小麦品种(系)麦谷蛋白优质亚基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谷蛋白亚基对小麦品质有重要影响,优质亚基的利用是小麦品质遗传改良的重要途径。为了探讨新疆小麦优质亚基的分布规律,利用已开发的优质亚基和1B/1R易位系的分子标记,对新疆1242份小麦品种资源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新疆小麦品种资源中,优质亚基2*、7+8、5+10、glu A3d、glu B3b、glu B3d、glu B3g的分布频率依次为20.2%、22.0%、21.9%、16.9%、14.3%、11.9%、10.3%;1B/1R易位系的分布频率为12.6%。在冬小麦品种资源中,国外品种(系)5+10、1B/1R易位系的分布频率均最高,7+8、glu B3d、glu B3g的分布频率均最低;审定品种2*、glu B3d、glu B3g的分布频率均最高。在春小麦品种资源中,国外品种(系)glu B3d的分布频率最高;国内品种(系)5+10、glu A3d、1B/1R易位系的分布频率最高,2*、glu B3d的最低;审定品种2*的分布频率最高,glu B3b、glu B3g的最低。总体来看,新疆春小麦优质亚基的分布频率总体高于冬小麦;导入LMW-GS优质亚基是新疆小麦品质进一步改良的重要方向;地方品种是LMW-GS优质亚基的良好供体。从1242份新疆小麦品种(系)中挑选出兼含多个优质亚基的冬、春小麦品种(系)各21份、24份,可在小麦品质遗传改良中加强利用。  相似文献   

17.
甘肃小麦HMW—麦谷蛋白亚基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61份冬、春小麦品种的HMW—麦谷蛋白亚基分析,共检测到14种亚基和22种亚基组合,13份材料具有5 10亚基,2份具有2*亚基,2份具有14 15亚基,5份具有17 18亚基,5 10亚基在春小麦中出现的频率较冬小麦中高;品种HMW—麦谷蛋白亚基品质得分在4—12分之间,春小麦平均得分7.6,冬小麦平均得分6.6。结果表明:品种间GLu—1位点遗传变异差异大,亚基种类丰富,但优质亚基分布频率较低,品质评分较低,主要原因是其亲本含有优质亚基的比率太低。可见,丰富优质资源,提高小麦5 10亚基的分布频率是今后小麦品质育种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粒叶比杂种优势及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9个冬小麦品种按5×4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20个杂交组合,对小麦粒叶比的杂种优势和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粒叶比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亲本的粒叶比差异及杂交互作均对F1代产生遗传差异,该试验中石6021、农大99260080等的一般配合力较大,石6021×农大99260080、鲁麦14×济南17等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较大,产生了较强的杂种优势;粒叶比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但以加性效应为主,其遗传决定度达87.65%,狭义遗传力为64.71%;在高粒叶比品种选育上应重视高粒叶比亲本筛选利用和杂交后代的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9.
孙婴婴  刘立生  张岁岐 《生态学报》2014,34(16):4488-4498
通过3个不同倍性冬小麦材料(两倍体栽培一粒、四倍体栽培两粒、六倍体现代品种长武134),在不同水分条件下进行密度实验,研究了不同材料的株高、生物量累积和分蘖动态的变化,以及产量对密度变化的反应。结果表明随着群体的增大,不同倍性材料个体间竞争明显加剧,相互抑制作用增强,种群内部个体大小等级差异增大;在不同群体下各倍性材料的个体生长存在差异,表现为四倍体栽培两粒竞争能力两倍体栽培一粒六倍体现代品种长武134,且长武134受种群大小影响最为显著,但长武134产量累积的投入比例最高,产量最高,低竞争能力的个体更适合生产上的需求,是群体高产的基础。研究结果为旱地小麦的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明确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小麦生产的影响,有助于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分析了晋南小麦主产区临汾、运城市1957-2015年降水量、气温、日照时长、潜在蒸散量、干燥度等变化及其对冬小麦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1957-2015年,临汾、运城市全年降水量和冬小麦生育期日照时长均呈下降趋势,冬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