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北极Barrow地区几种冻原植物的花粉形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中一美合作协议,研究北极巴罗地区2000年以来气候和环境变化史,张青松和唐领余于1998年5—6月到阿拉斯加巴罗地区进行了为期4周的野外考察。除湖泊打钻外,还在巴罗地区采集了表土花粉和植物标本。本文是研究北极巴罗(Barrow)地区12种冻原植物的花粉形态,它们的形状有球形、近球形、扁球形、茧形和四面体形,其萌发孔有三孔沟,三沟,二合沟以及散孔等类型。花粉具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两种类型。这些花粉的植物体是北极地区常见的植物,分属于10个科,除三种为小灌木外,大多数为多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这些冻原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为恢复北极地区古植被和古气候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对比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国榆属花粉形态研究及其分类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榆属(Ulmus L.)5个组中19个种的花粉形态,并对我国具有的4组15种进行了统计学观测,对个别种的花粉外壁作了透射电镜超微结构研究。该属花粉萌发孔为4—7个,因种而异,分别为4—5、4—6和4—7孔。不同孔数的花粉含量存在差异。花粉外壁纹饰可区分为疣状、条块状、脑纹状、粗拟网状和细拟网状等5种主要类型。外壁超微结构表明,该属花粉无典型柱状层的分化。并就一些属内有关的分类学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菌物学报》2017,(10):1346-1354
为了解我国特有的3种古老的野生榆科植物内生真菌菌群多样性及探讨同一生境条件下内生真菌菌群在不同植物之间的组成特征,以安徽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野生青檀、琅琊榆和醉翁榆的当年生健康枝条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形态分类学方法对其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从3种榆科植物的1 778个组织块中,分离内生真菌1 938株,隶属于10目16科22属,未产孢的一类暂归为无孢菌群,占10.2%。3种榆科植物均是以子囊菌类所占比例最高(80.72%–89.71%),目级水平以肉座菌目Hypocreales的相对多度最高,科级水平以间座菌科Diaporthaceae的相对多度最高,属级水平以拟茎点霉属Phomopsis的相对多度最高。琅琊榆枝条中分离的内生真菌菌群最多(14属),醉翁榆菌群最少(10属)。内生真菌菌群组成在3种榆科植物之间存在宿主特异性。Shannon指数(H′)从高到低的顺序为:青檀琅琊榆醉翁榆,Margalef指数(R)从高到低的顺序为:琅琊榆青檀醉翁榆,均匀度指数(E)从高到低的顺序为:青檀醉翁榆琅琊榆。琅琊榆和醉翁榆之间的内生真菌菌群组成相似度最高,相似性系数达0.62,青檀和琅琊榆的相似性系数最低(C_S=0.44)。费舍尔检验(Fisher’s exact test)表明,3种榆科植物在内生真菌菌群组成上无明显差异(P=0.26‐0.500.05)。 相似文献
4.
从系统学分类学的角度出发,对国产栎属31个种的花粉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栎属的花粉萌发孔对该属的系统与分类无太大的参考价值;但栎属的花粉纹饰有颗粒状,聚粒状两种主要类型,具有重要的系统学分类学价值。花粉形态的研究结果支持将栎属植物划分为常绿类与落叶类的观点,栎属巴东栎组植物的花粉纹饰在种间存在分化,花粉形态的研究结果支持将巴东栎组至少划分为两个不同类群的观点;在佐以其他证据的情况下,栎属植物的花粉纹饰还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微体古生物学报》2017,(2)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山西太岳山区秋季开花的25科74属88种(含2变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并对花粉形态进行了细致的描述。结果表明:花粉粒以近球形(56.8%)和椭球形(27.3%)为主,其它还有球形、扁球形。花粉粒中P/E值最大的为卷丹(Lilium lancifolium)和山西独活(Heracleum schansianum Fedde ex Wolff),均为1.89,最小的为高山露珠草(Circaea alpina L.)0.71;最大的花粉为卷丹117.5×62.3μm,最小的为穗花马先蒿(Pedicularis spicata Pall.)14.5×14.2μm。花粉萌发孔以3孔沟(35.2%)和3沟(26.1%)为主,还有少量的为3合沟、2合沟、散孔、3孔、6沟、单沟、3(-4)孔沟、4沟等类型。外壁纹饰以细网状(46.6%)、长刺状(17.0%)和颗粒状(13.6%)为主,其他还有粗网状、条纹-穿孔、棒状、微刺状、微刺-颗粒等。本研究还对同科不同属、同属不同种、同种不同地区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比较讨论,研究结果可为太岳山区化石花粉的准确鉴定提供鉴别指南和标准对照图谱。同时本文还探讨了该区植物花粉尤其是菊科3个主要花粉类型的古环境意义,为利用地层中相应化石花粉重建古气候、古环境提供现代孢粉学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7.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产自安徽省大别山金缕梅科银缕梅(Parrotia subaequalis)的花粉进行了观察和研究。银缕梅花粉粒近球形或长球形,P/E(极轴/赤道轴)=1.27(1.14-1.32),赤道面观椭圆形,极面观圆三角形或三裂圆形,大小为37.3(32.0~41.0)×29.4(25.0~36.0)μm。具3沟,沟狭长,几达两极。花粉外壁厚2.0~2.4μm,外层与内层近等厚,柱状层基柱发达。外壁纹饰在光镜下为细网状,在扫描电镜下为粗网状纹饰,网脊上有刺瘤。现生银缕梅具有鲜明的生境和分布格局特点,本研究为利用地层中银缕梅化石花粉重建古环境、古气候等提供了现代孢粉学参考依据,也为研究金缕梅科的起源、演化和现代地理分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胡椒科的某些属之间,花粉形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齐头绒属花粉粒表面粒为平滑,但有小穿孔,略显粗糙。胡椒属的花粉粒表面有不规则的瘤状纹饰,纹饰较为平滑。Lepianthes(Pothomorphe)的花粉粒表面瘤状纹饰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前胡属Peucedanum L.7种植物的花粉形态。研究结果表明:该属花粉为三棱长球形;三孔沟,边孔;外壁两层,层次分明。根据花粉形态可归为:矩形型和赤道收缩形型二个类型,其演化趋势为矩形型→赤道收缩形型。研究结果支持了关于前胡属在伞形科中是一个较自然和较进化的类群的观点。本文从孢粉学角度还初步分析了该属的属下系统,为该属的系统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手参属花粉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报道了兰科的手参属Gymnadenia国产5种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结果,并与邻近的兜被兰属
Neottianthem 花粉进行了对比研究。前者花粉小块形状大多不规则,少数为三棱锥体形;而后者花粉小块大多形状为三棱锥体形,少数形状不规则。手参属花粉外壁表面具很细微的小穿孔、皱波状,小穴和小穿孔与沟渠状纹饰共存,或沟渠状等;而兜被兰属外壁表面纹饰明显,具有5种类型: (1)小穿孔,(2)表面近光滑,(3)沟渠状,(4)拟网状,(5)典型的网状纹饰。手参属花粉表面具粘丝,而兜被兰属花粉表面没有发现粘丝。此外,本文还探讨了手参属和兜被兰属两属花粉在分类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南桤木(Alnus trabeculosa)的花粉形态与其生态因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产自安徽省岳西县鹞落坪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桦木科江南桤木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圆球形至近球形,花粉大小为22.5—35.0μm,平均为31.5μm。赤道面观近扁球形,极面观为四角形或五角形。光学显微镜下,4-5孔,孔的结构特殊,内、外层到孔边分离,形成显著的孔室。在光切面看,外层在孔处加厚,孔间带状加厚。同时,在扫描电镜下,萌发孔沿赤道排列,为短萌发孔,萌发孔长轴3.2μm,短轴为1.5μm,其长轴约为短轴的2倍。外壁厚为2.0μm,外壁外层明显厚于内层。外壁纹饰在光学显微镜为不明显的颗粒排列为细条纹,扫描电镜下为微刺。在透射电镜下,花粉壁分为明显的四层,即:覆盖层、柱状层、基层和内层;覆盖层有刺状纹饰等。同时研究了江南桤木花粉的地理分布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根据江南桤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因子,得出江南桤木花粉分布区的主要生态因子,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及生境,为利用地层中桦木科化石花粉重建古气候、古环境及气候变迁提供了现代孢粉学资料和依据,也为该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产自安徽省岳西县鹞落坪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桦木科江南桤木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圆球形至近球形,花粉大小为22.535.0μm,平均为31.5μm。赤道面观近扁球形,极面观为四角形或五角形。光学显微镜下,4—5孔,孔的结构特殊,内、外层到孔边分离,形成显著的孔室。在光切面看,外层在孔处加厚,孔间带状加厚。同时,在扫描电镜下,萌发孔沿赤道排列,为短萌发孔,萌发孔长轴3.2μm,短轴为1.5μm,其长轴约为短轴的2倍。外壁厚为2.0μm,外壁外层明显厚于内层。外壁纹饰在光学显微镜为不明显的颗粒排列为细条纹,扫描电镜下为微刺。在透射电镜下,花粉壁分为明显的四层,即:覆盖层、柱状层、基层和内层;覆盖层有刺状纹饰等。同时研究了江南桤木花粉的地理分布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根据江南桤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因子,得出江南桤木花粉分布区的主要生态因子,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及生境,为利用地层中桦木科化石花粉重建古气候、古环境及气候变迁提供了现代孢粉学资料和依据,也为该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中国沙拐枣属(Calligonum L.)11种植物的花粉形态。按扫描电镜下的外壁纹饰分类,该属花粉可分为4种类型,即:网纹-穴状具圆形或近圆形网眼、网纹-穴状具多角型网眼、网纹-穿孔和网纹-穿孔或小沟渠。它们的演化趋势是从前面类型依次向后面类型演化。根据花粉内孔的形状,沙拐枣属植物花粉可区别于蓼科其它属植物三孔沟类型花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石榴科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我国石榴科的花粉形态进行了研究。观察结果表明,石榴科的种及变种间的花粉形态存在显著差异。并据此讨论了石榴的种下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15.
锦鸡儿属花粉形态及其分类意义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锚电镜下对锦鸡儿属31种2变种植物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根据外壁表面纹饰,可分:类型I,表面具小穿孔;类型II, 具网状纹饰。 在类型II中据网眼大小和网脊宽度特征又分为两个亚类型。 根据花粉体积大小,可分4个类型。本属植物花粉形态较为一致,表明是一个自然类群。组、 系的花粉形态特征与一般形态变异不一定相对应,即形态上有明显区别的种类,在花粉形态上未必有很大区别,仅一些种类及矮锦鸡儿系 Ser. Pygmaeae的花粉形态相近。 本属花粉形态在种下等级的变异, 特别是青藏高原分布的种类的变异较为明显,例如 C.bicolor,C. jubata,C. erinacea 与各自的近缘种类。花粉形态为分类处理提供了参考。本属植物花粉形态是从表面具小穿孔向具网状纹饰演化,对应于羽状叶类群向掌状叶类群演化。 相似文献
16.
国产毛茛组植物孢粉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国产毛茛组15种2变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根据花粉萌发孔类型及外壁纹饰,可将它们分布5种类型,花粉形态在系统分类上无意义,但在组间分类上有一定系统学意义。RanunculustrigonusHand.-Maszz。花粉散孔,平坦覆盖层。 相似文献
17.
《微体古生物学报》2015,(2)
应用光学显微镜对河北省常见的28种伴人植物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呈球形(近球形)的花粉22种、长球形5种、扁球形1种;P/E值最大的花粉为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 Makino)1.59,最小的为苦菜[Ixeris chinensis(Thunb.)Nakai]0.84;最大的花粉为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 L.),最小的为黄鹌菜[Youngia japonica(L.)DC.Prodr.];花粉的萌发孔主要有单孔、散孔、3—4孔、3沟、3孔沟、3—4孔沟和5—7沟等7种类型;其外壁纹饰主要包括网状、瘤状、具刺和颗粒状等4种类型。该研究为地层中伴人植物花粉的鉴定提供了标准图谱和相关信息,为了解古人类的活动、研究古代伴人植物生态学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了现代孢粉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东北槭属的花粉形态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我国东北地区械属10种变1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本属花粉近球形式长球形,赤道面观为近圆形或窄椭圆形,极面观为3裂圆形,极轴长2.-40μm;具3沟,沟明显;外壁通常具条纹状纹饰,稀具网状纹饰。从观察材料看,本属花粉可归之为2个类型:(1)色木槭型:(Mono maple type):外壁具条纹状纹饰,条纹宽0.250.50μm;(2)梣叶槭型(Ash-leaved maple type):外壁具条网状纹饰,网眼形状不规则,多为长形,长约3μm;网脊宽0.7μm,这正好与分类学家根据形态划分的个亚属相吻合。花粉形态所提供的资料,也支持色木槭(Acermono Maxim.)和平基槭(A.truncatum Bge.)作为两个独立种的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