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羊草种质基因组DNA的AFLP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羊草是禾本科牧草之王 ,在当前我国西部生态建设和草原畜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用AFLP方法对2 7份我国不同地区分布的羊草 (Leymuschinensis (Trin .)Tzvel)材料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 ,8对AFLP引物组合在 2 7个不同羊草基因型中共扩增出 5 37条带 ,产生出的DNA片段大小分布在 75bp - 5 30bp之间。其中单态性带 89条 ,占 16 .6 % ,多态性带 32 9条 ,占 6 1.3%。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的DNA带数为 6 6 .13,总的多态性比率为 78.84%。AFLP多态信息含量PIC值分布于 0 .0 - 0 .5之间 ,平均PIC值为 0 .2 16 ,出现的PIC最大值 (0 .5 )约占AFLP标记的 8.5 % ,说明羊草基因组DNA的多态性比较丰富。以 5 37个AFLP标记为原始数据 ,根据Nei和Li的方法对 2 7份羊草材料进行遗传变异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 :羊草种内有高频率的遗传变异发生 ,且与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2 7份羊草不同基因型被划分为四大类群 ,不同类群相互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大 ,在树状图中表现为较远的亲缘关系。对羊草种内遗传变异发生的原因和品种的形成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RAPD和AFLP方法对23个中国不同地区的食用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骨干品种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同时对两种标记系统进行了比较.26个RAPD引物产生了总计192条DNA条带,大小分布于0.26 kb~1.98 kb之间,其中165条(86.12%)具有多态性,每条引物产生DNA条带的平均数为7.38.8对AFLP引物组合共产生了576条带,分布于100 bp~500 bp之间,其中的341条具有多态性,多态百分率为76.00%,每对引物组合产生DNA条带的平均数为72.RAPD方法检测到的每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1.76)大于AFLP(1.65),AFLP标记位点的平均多态性信息量(PIC)(0.38)低于RAPD标记位点的PIC(0.41),但AFLP标记具有很高的多态性检测效率(Ai=38.52).用RAPD标记分析23个食用向日葵材料的亲缘关系,Nei氏相似性系数分布在47.84%~82.06%,平均相似性系数为0.649 5, 而采用AFLP的Nei氏相似性系数分布在54.15%~83.52%,平均相似性系数为0.688 4.RAPD数据的标准差为0.13,而AFLP数据的标准差为0.08.因此,采用RAPD和AFLP方法分析食用向日葵遗传变异,RAPD标记具有较低相似性系数和较高方差而AFLP则相反.源于两种不同标记的遗传相似性矩阵的相关系数为0.51,说明采用RAPD和AFLP系统分析食用向日葵遗传变异得到的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无论采用RAPD还是AFLP标记进行聚类分析,都将23个不同基因型的食用向日葵材料分成了三个类群.  相似文献   

3.
利用AFLP标记鉴定小豆种质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1对AFLP引物对106份小豆种质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603条清晰可辨的带型,其中208条具有多态性,比例为34.5%,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8.9条多态性带.基于AFLP标记,把106份小豆种质聚类划分为4个组群,该组群的划分与小豆的生态地域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食用向日葵种质资源遗传变异的RAPD及AFLP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采用RAPD和AFLP方法对23个中国不同地区的食用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骨干品种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同时对两种标记系统进行了比较。26个RAPD引物产生了总计192条DNA条带,大小分布 于0.26kb-1.98kb之间,其中165条(86.12%)具有多态性,每条引物产生DNA条带的平均数为7.38。8对AFLP引物组合共产生了576条带,分布于100bp-500bp之间,其中的341条具有多态性,多态百分率为76.00%,每对引物组合产生DNA条带的平均数为72。RAPD方法检测的每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1.76)大于AFLP(1.65),AFLP标记位点的平均多态性信息量(PIC)(0.38)低于RAPD标记位点PIC(0.41),但AFLP标记具有很高的多态性检测效率(Ai=38.52)。用RAPD标记分析23个食用向日葵材料的亲缘关系,Nei氏相似性系数分布在47.84%-82.06%,平均相似性系数为0.6495,而采用AFLP的Nei氏相似性系数分布在54.15%-83.52%,平均相似性系数为0.6884。RAPD数据的标准差为0.13,而AFLP数据的标准差为0.08。因此,采用RAPD和AFLP方法分析食用向日葵遗传变异,RAPD标记具有较低相似性系数和较高方差而AFLP则相反。源于两种不同标记的遗传相似矩阵的相关系数为0.51,说明采用RAPD和AFLP系统分析食用向日葵遗传变异得到的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无论采用RAPD还是AFLP标记进行聚类分析,都将23个不同基因型的食用向日葵材料分成了三个类群。  相似文献   

5.
利用AFLP标记鉴定小豆种质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1对AFLP引物对106份小豆种质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603条清晰可辨的带型,其中208条具有多态性,比例为34.5%,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8.9条多态性带。基于AFLP标记,把106份小豆种质聚类划分为4个组群,该组群的划分与小豆的生态地域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棉花2个多标记基因系及其杂交后代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陆地棉两个多标记基因系T582和T586及其杂交后代F1等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在58对EcoRI/MseI引物组合中,筛选出41对引物组合具有多态性,多态性的引物组合占筛选总组合的70.69%。AFLP分子标记具有高度的多态性,非常适于基因组差异较小的(棉花)材料之间的多态性筛选。采用聚丙烯酰胺银染法显带技术,AFLP进行PCR扩增能看到30~80条DNA亮带,且检测灵敏度高,可区别只相差十几个bp甚至几个bp大小的DNA片段。但AFLP标记以显性标记占绝对优势,共显性标记比率极少,故而难以区分种质的杂合和纯合,这是它的惟一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利用SSR和AFLP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52份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61对SSR引物中,有4对引物在供试材料中表现出多态性,共扩增出102个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25个,多态性百分率为24.51%,每对引物的扩增带数变化在17~30之间;在100对AFLP引物中,有9对引物在供试材料中产生多态性,共扩增出618个标记,多态性标记33个,占总数的5.34%,每对引物组合扩增的标记数分布于47~81之间。成对品种的欧式距离变化在2.00~5.57之间,平均值为4.21,单一品种欧氏距离的平均值分布在3.73~4.75之间,表明不同品种之间遗传差异不大。基于SSRs和AFLPs多态性数据的聚类分析,可以将供试材料划分为3个类群(SAGs),但类群划分与品种地理来源不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8.
应用RAFD标记研究不同生态区谷子品种的遗传差异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应用RAPD标记对19份国内不同生态区的谷子品种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子水平上,不同生态区的谷子品种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但遗传差异程度并不高。11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54条多态性带,不同引物扩增的带数差异较大,每个引物可扩增2—8条多态性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4.91条多态性带。引物1050扩增的多态性带最多(8条)。聚类结果表明,基于RAPD标记分析的遗传聚类群与生态类型有很大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用扩增片段的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标记分析研究了东北梅花鹿同一居群内27个个体的亲缘关系,并以此作为优良种鹿选育种的辅助手段。筛选出9对AFLP引物组合,用EcoRⅠ/MseⅠ双酶切,对27只东北梅花鹿基因组DNA进行AFLP检测,共获得15 169条扩增带,检测出多态性条带11 443,多态性比率78.43%,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1 271个多态性位点。群体内相似系数AFLP研究结果,平均为0.7841(0.6809-0.8648),27只鹿聚为Ⅰ和Ⅱ两大类群,Ⅱ大类群分为5组,说明该鹿群个体间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且与人工定向选配种有关。Ⅱ-4组群体内相似系数最高,在0.82以上,个体之间遗传距离最小在0.1354-0.1563之间,与繁殖记录的亲缘关系基本一致。该研究表明AFLP指纹技术用于梅花鹿遗传多态性分析,品种鉴定及亲缘关系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采用AFLP分子标记方法对收集于6省不同地区的111份大薯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到的8个AFLP引物组合扩增到1291个位点,其中1286个是多态性位点。利用多态性信息含量(PIC)、标记指数(MI)和解析强度(RP)分析不同引物组合的标记效率,获得引物的PIC平均值为0.22,MI平均值为35.67,RP平均值为50.50,表明引物扩增位点的高多态性和对大薯种质资源具有强辨别能力,其中引物E-AAC/CAG-M(PIC 0.24、MI 38.56、RP 56.35)具有较高的标记效率。111份大薯种质的遗传相似系数(GS)在0.30~0.82之间,平均为0.58,表明大薯种质资源的遗传相似性较低。采用UPGMA对大薯种质进行聚类分析,遗传相似系数在0.54时,111份材料被划分为4个类群和3个单独的分支,不同地区来源的大薯材料在聚类图中没有明显界限。  相似文献   

11.
刘国霞  褚栋  高长生 《昆虫知识》2010,47(5):877-880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是由多种生物型或物种组成的复合种。Q型烟粉虱在我国部分地区正在取代B型烟粉虱成为优势生物型。烟粉虱Q型与B型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为解析这2种生物型入侵的遗传学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AFLP技术研究了Q型(包括Q1型、Q2型)、B型烟粉虱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Q型烟粉虱遗传多样性高于B型烟粉虱;Q1型烟粉虱各项遗传多样性指数均接近于Q2型。最后探讨了AFLP与SSR分子标记的各自特点。  相似文献   

12.
利用AFLP技术分析丹顶鹤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丹顶鹤(Grus japonensis)AFLP分析体系,经筛选,利用28对选择性扩增引物构建了5对丹顶鹤AFLP亲缘关系分析图谱,共得到1 114个扩增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51条,多态性比例为49.5%。每个引物组合扩增的条带数为20~66条,其中,引物E4M1扩增的条带最多,为66条;引物E6M1扩增的条带数最少,为20条。经统计分析,计算了各样品间的相似性系数在0.71~0.88之间,得到5对丹顶鹤的遗传距离,并构建了UPGMA聚类图,结果1号与2号、3号与4号鹤的亲缘关系较近,其余3对鹤(自然配对)亲缘关系较远。表明丹顶鹤具有识别亲缘关系的行为机制,丰富了丹顶鹤繁殖行为机制的研究内容,并为深入研究建立合理的散养丹顶鹤繁育体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黄瓜霜霉病抗性相关基因的AFLP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AFLP技术,采用集群分析法研究与黄瓜霜霉病抗性基因相关的分子标记.结果表明,在F2群体中E25M63-103标记与霜霉病病情指数的相关系数(0.337)和回归分析的F值(20.98)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用E25M63-103标记对国内外的其它27份黄瓜材料进行检测,该标记与霜霉病病情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555,也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进一步证明该标记与控制黄瓜霜霉病感病的相关基因是连锁的.E25M63-103片段长度为103 bp,通过BLAST查询,该片段的同源性较小,表明E25M63-103标记可能是黄瓜基因组特有的一段DNA序列.  相似文献   

14.
应用植物形态学和AFLP分子标记鉴别陕西漆树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植物形态学和AFLP分子标记,对陕西8个漆树栽培品种和6个野生居群进行了鉴别.结果表明:从26个形态性状中筛选出3个主成分,其中:第1主成分指标7个(第5小叶长/宽、花瓣长、花瓣宽、花丝长、花丝直径、花药长和宽)贡献率为30.383%;第2主成分指标5个(小叶数、复叶长、复叶柄长、第5小叶叶柄长、顶端小叶叶柄长)贡献率为19.321%;第3主成分指标2个(第5小叶顶角角度、顶端小叶顶角角度)贡献率为13.777%.筛选的8对AFLP引物组合,均可将漆树14个样品完全区分开.植物形态学和AFLP分子标记相结合,不仅可用于漆树不同品种及野生居群间的鉴别,而且可反映其相互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5.
鼠尾草属部分物种AFLP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适用于鼠尾草属植物的AFLP技术体系,并对鼠尾草属部分物种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作者经筛选得到24对有效AFLP引物组合,共检测1616个有效扩增位点;其中22对AFLP引物组合针对不同材料可检测到特异性扩增位点,每对引物检测强度从1到16个位点不等;依据AFLP数据计算的22个鼠尾草属植物材料间231个配对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5677~0.9898,显示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系统树显示AFLP分析可以将11个鼠尾草属植物准确区分,其中种内不同居群的材料可有效聚为亚组,说明本文所构建的AFLP技术体系能够有效应用于鼠尾草属植物种间及种内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系统发育研究中。  相似文献   

16.
AFLP引物组合数量对准确研究竹子系统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AFLP技术对26个竹子种类进行了多样性分析,以探索引物组合数量对准确研究竹子类群系统关系的影响。实验共随机选取10对AFLP引物,并对所得10组AFLP标记数据随机组合后进行Nei氏遗传距离/UPGMA聚类分析。每对AFLP引物扩增数据为一组,随着用于聚类统计的AFLP标记数据随机组合数量的增加,26个竹子种类的聚类关系趋向一致。这提示我们,在系统学研究中,足够数量的引物组合是获得供试材料间准确聚类关系的基础,应采用对各AFLP引物组合数据随机累加后进行聚类分析的方法,以聚类关系为标准来确定用于分析供试品种的最少引物组合数量。  相似文献   

17.
二色胡枝子遗传多样性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FLP对二色胡枝子14个居群的161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5对引物共扩增出253条带,多态带百分率(P)为96.8%,二色胡枝子种群的平均位点等位基因数(Ao)为1.968,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Ae)为1.64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69,Shannon信息指数(I)为0.544。14个种源的平均多态性条带数为159条,平均多态带百分率为62.9%,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57,I=0.373。二色胡枝子遗传多样性的76.68%分布于种源内(Φst=0.233 2),各种源间的差异显著。聚类结果表明,二色胡枝14个种源可划分为三个大类,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参数与其地理、生态因子均不显著相关,遗传多样性无明显地域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8.
利用AFLP技术鉴定凤凰单丛古茶树种质资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AFLP技术对34个凤凰单丛古茶树资源进行了种质鉴定分析.结果显示,筛选出多态性较高的5对引物中,引物组合E41M42、E41M39和E41M33可鉴别出供试的全部资源,鉴别效率为100%;有23份资源具有特异带,占供试材料的67.6%.由此研究表明,AFLP技术可以通过特异带、特异的谱带类型、不同引物提供谱带的组合将风凰单丛古茶树资源区分开来,这对保护凤凰单丛古茶树资源的育种产权、登录新品种、鉴定和检测其种子与苗木的真实性和纯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红豆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5份红豆杉种质资源的AFLP分析,探求各种质间的遗传多样性。方法: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标记,在DNA水平上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筛选了32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将扩增出的条带作为原始矩阵,用NTSYS-PC软件计算并分析了红豆杉种质间的相似度,构建了遗传系统进化树。结果:(1)SDS法提取的红豆杉基因组DNA质量较佳,能够满足AFLP分析的要求;(2)从32对选择性扩增引物中,筛选出10对多态性较强、带型较好、分辨率较高的组合;(3)构建了红豆杉AFLP指纹图谱,将5个红豆杉种质全部区分开来;(4)通过构建进化树,把5个种质分成3类。结论:红豆杉种质资源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