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播,结核病的防治面临巨大挑战,结核分枝杆菌的快速诊断和耐药性筛选和新型治疗药物的研发是结核病防治的关键。噬菌体生物扩增法是一种经济、快速、易操作且不需要特殊仪器的表型实验技术,最近几年发展很快。本文综述了分枝杆菌噬菌体在结核病的诊断、耐药筛选中应用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产生耐药性为结核杆菌的重要生物学特性之一,与治疗成败关系极大.了解耐药结核病的发生原因将有助于对耐药结核病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目前对结核病耐药原因尚不十分清楚,本文从药物因素和非药物因素两个方面对结核病耐药性发生相关的主要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结核病一直是世界性问题,我国其发病情况尤为严重,是亚洲的第二大结核病发病国家。结核病治疗方面常使用抗生素作为首选药物,随着抗菌药的滥用,结核杆菌对多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结核病耐药患者增多,治疗难度增加。因此,结核杆菌耐药分子机制的研究更加重要,新型抗结核药物研制更加迫切。结核分枝杆菌的基因突变是引起耐药的主要分子学依据,因此基于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相关基因的深入探索,对于预防结核病的传播及治疗皆具有深远影响。本文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了近年来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及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快速检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核病的发展情况目前有增加的趋势,尤其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出现以后.结核分枝杆菌(MTb)的耐药性或多重耐药性显然是结核病发病率增高、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耐多药结核病的分子机制及其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核病发现已有 1 0 0多年历史 ,人们曾乐观地预言 2 0世纪末即将消灭结核病。然而不合理的联合用药、管理不善、药物供应不足质量不佳以及间断用药等 ,使结核分支杆菌不能及时被杀死 ,产生耐药性。当前耐药性结核病已成为结核病疫情上升和难以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约有 50 0 0万人感染了耐药结核分支杆菌。耐多药结核病是耐药结核病中后果最严重的一种 ,给结核病的防治带来很大困难。1 耐多药结核病的定义及其分类有关耐多药结核病 (multidrug -resistanttuberculosis ,MDR-TB)的定义 ,国际上目前…  相似文献   

6.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动物源细菌耐药现象十分普遍,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的菌株不断出现,给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文中从我国动物源耐药性研究的主要问题、细菌耐药性形成和传播机制以及耐药性防控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耐药性的研究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结核病耐药率的攀升是目前全球结核病防控面临的重大挑战。结核分枝杆菌主要通过其基因组中耐药相关基因发生点突变而获得耐药性。由于耐药相关基因通常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其突变往往会导致结核分枝杆菌自身适应性下降,即产生“适应性代价”。然而,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可通过进一步积累其他特定突变来回复其适应性,这种能使其适应性上升的突变称为“补偿性突变”。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补偿性进化被认为是耐药结核病广泛传播与流行的生物学基础。近年来,在结核病分子流行病学和基础研究领域,针对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补偿性进化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从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分子机制、耐药突变的适应性代价与补偿性进化,以及补偿性进化如何影响耐药结核病传播等方面,综述耐药结核分枝杆菌补偿性进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研究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采用VIKET Compact 2 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32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13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80%,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高达78.1%和71.9%,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31.3%,多粘菌素B抗菌活性最好,耐药率0%。检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头孢菌素酶(AmpC)耐药基因,未检出金属β-内酰胺酶(MBLs)耐药基因。32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TEM基因均阳性,17株检出PER基因,29株检出ADC基因。有16株菌同时携带TEM、PER、ADC基因。结果表明,同时携带TEM、PER、ADC基因是安徽医科大学解放军174临床学院鲍曼不动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主动外排机制在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细菌主动外排机制在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中的作用。方法琼脂稀释法检测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测定经外排泵抑制剂碳酰氰基-对-氯苯腙(CCCP)处理前后鲍曼不动杆菌对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变化,以聚合酶链反应(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多重耐药主动外排基因以出及其表达水平。结果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高且具有多重耐药性,并存在药物的主动外排。所有临床分离的菌株均能检测到adeB基因,但多重耐药株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敏感株(P〈0.01)。结论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耐药性与外排泵介导的耐药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致病菌,具有多重耐药的特性.多重耐药性是指绿脓杆菌同时对多种结构完全各异的药物耐药.绿脓杆菌中存在的抗菌药物主动泵出系统和生物膜形成是绿脓杆菌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本文综述了绿脓杆菌主动泵出系统和生物膜在耐药过程中的作用、结构、功能及表达的调节.  相似文献   

11.
结核病(Tuberculosis, TB)至今仍是世界三大传染疾病之一。2014年,TB导致的死亡人数已经超过HIV。二线抗TB药物是临床治疗耐多药TB(Multidrug-resistant TB, MDR-TB)的主要药物,然而某些MDR-TB患者由于未及时诊断、治疗方案不合理、所处区域医疗条件差等原因,逐渐发展成为广泛耐药TB(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B, XDR-TB),使治疗更加困难,其死亡率甚至与肺癌接近。目前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的耐药性机制研究已经转向非一线药物,如二线、三线和一些新研发的抗TB药物,揭示这些非一线药物的耐药机制对于耐药TB的治疗和新型抗TB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主要非一线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目前常用的TB耐药性诊断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归纳比较。  相似文献   

12.
耐药菌和耐药基因已成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引发世界公共卫生问题。细菌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耐药菌在人医临床、畜禽养殖以及环境传播等多个方面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关于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耐药性研究相对较少。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世界公认的珍稀野生动物,其种群数量易受到各种疾病的威胁,尤其是肠道细菌性疾病。随着抗菌药物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的普遍使用,由此带来的耐药性危害日益明显。本文总结了关于大熊猫源细菌耐药的国内外研究报道,对其耐药表型、耐药基因型、耐药机制及水平传播机制等方面内容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大熊猫源细菌耐药性的研究和防控提供依据,为临床科学用药提供理论参考,从而助力大熊猫迁地保护。  相似文献   

13.
淋病流行株外排系统与外膜通透性和多重耐药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外排系统、外膜通透性与淋病流行株多重耐药性的关系。应用K—B法和琼脂稀释法从湛江地区分离出62株淋球菌多重耐药株。利用SDS—PAGE测定淋球菌外膜孔蛋白的表达;应用直接荧光法测定能量抑制剂加入前后淋球菌对抗生素的摄入和积累情况,比较耐药菌与敏感菌内膜泵蛋白表达的差异;利用煮沸法提取细菌DNA,PCR扩增mtrR基因,并对扩增产物测序,比较敏感株与多重耐药株的差异。结果5株多重耐药菌均有外膜孔蛋白表达的缺失或下降,同时伴有外排泵蛋白的表达;5株敏感淋球菌无mtrR的突变,10株多重耐药株均有mtrR基因的突变。表明外排系统、外膜通透性与淋病流行株的多重耐药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淋病流行株多重耐药性与mtrRCDE外排系统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mtrRCDE外排系统与淋病流行株多重耐药性的关系 ,应用K B法和琼脂稀释法从湛江地区分离出 6 2株淋球菌多重耐药株。利用煮沸法提取细菌DNA ,PCR扩增mtrR基因 ,并对扩增产物测序 ,比较敏感株与多重耐药株的差异。结果显示 :5株敏感株和 2株耐青霉素淋球菌无mtrR的突变 ,10株多重耐药株均有mtrR基因的突变 ,表现为第 12 4位和第 139位G→A。从而提示 ,mtrRCDE外排系统与淋病流行株的多重耐药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细菌培养是诊断淋病奈瑟菌(NG)感染的"金标准",也是目前诊断淋病最可靠的方法.但淋病奈瑟菌在人体外抵抗力极弱,不易培养;仅做细菌形态学检查,诊断意义有限.随着淋病奈瑟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多重耐药菌出现并广泛传播.高敏感性、高特异性、操作简便的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如单管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等,已开始用于淋病奈瑟...  相似文献   

16.
整合子是由1个编码整合酶的intI基因、2个基因重组位点、启动子和耐药基因盒组成,根据整合酶的DNA碱基序列的不同分为4类,它能通过位点的基因重组机制使耐药基因移动,传递细菌耐药性,并与多重耐药性相关。  相似文献   

17.
结核病是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物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致死率、致残率高,在全球传染病中居第2位。近年来耐药结核病所占比例逐年升高,成为消灭结核病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传统的耐药诊断方法基于培养,费时费力,所需技术要求高;而现有分子检测方法仅能检测少量抗结核药物的少数耐药基因。因此,更好地理解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机制有助于全面耐药诊断。本文对临床中使用频率较高的11类一线和二线抗结核药物及其相应耐药相关基因、突变位点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尤其是对环丝氨酸、利奈唑胺、氯法齐明等二线药物的近期研究做了系统描述,为全面耐药诊断、精准治疗指导、新药研发及耐药机制深入研究提供了前期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探讨我国华南沿海海水养殖鱼类病原菌美人鱼发光杆菌的非典型毒力基因和耐药性的时空变化,解析影响其毒力和耐药性变化的可能环境因素,为该菌所引起的病害防控提供建议。[方法] 本研究以分离自我国广东和海南沿海患病海水鱼的35株美人鱼发光杆菌为研究对象,利用普通PCR扩增技术,分析5个非典型毒力基因在菌株中的分布情况,并采用纸片扩散法(K-B)分析菌株对15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 19株菌含有1–2个被检测的非典型毒力基因,尤其是hlyA和vvh的检出率均高于20%。35株菌多重耐药指数为0.00–0.67,表现出27种耐药谱,多重耐药率(菌株耐抗生素种类>3)达到60.00%,尤其对万古霉素、阿莫西林、麦迪霉素和利福平的耐药率均高于50%,但对庆大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氯霉素和氟苯尼考的耐药率均低于10%。非典型毒力基因含量和耐药性,呈现一定的随年份增加而增强以及海南>广东的时空差异,尤其是耐药性中的谱型丰富度、多重耐药率、某一菌株的最多耐药数量以及多重耐药指数,海南(分别是1.00,69.23%,10,0.32)均大于广东(分别是0.82,54.55%,9,0.25)。[结论] 美人鱼发光菌的非典型毒力基因可能是通过水平基因转移获得,海南与广东区域美人鱼发光菌毒力基因与耐药的差异主要受到温度和抗生素使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杨兵  梁晶  刘林梦  李雪佩  王荃  任一 《生物工程学报》2020,36(12):2582-2597
抗生素是人类历史上的革命性发现,其临床应用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但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越来越多的病原菌产生了耐药性,甚至出现了具有多重耐药性的“超级细菌”。在人类与病原菌斗争的军备竞赛中,人类即将面临无药可用的境地。针对微生物的耐药性、耐药机制及耐药性传播的研究吸引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目光,各种耐药基因数据库以及耐药基因分析工具应运而生。文中对目前耐药领域的基因数据库进行收集整理,从数据库类型、数据特征、耐药基因预测模型以及可分析序列的类型等方面对这些数据库进行论述和介绍。此外,文中对抗金属离子和抗杀菌剂的基因数据库也有所涉及,将为如何选择及使用耐药基因数据库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最新儿童耐药结核病流行现状,为耐药儿童结核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于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间收集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61例结核病患儿样本,采用比例法对链霉素(Streptomycin,SM)、异烟肼(Isoniazide,INH)、利福平(Rifampicin,RFP)、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和吡嗪酰胺(Pyrazinamide,PZA)共5种药物进行耐药性测定。结果 161株菌株中鉴定出139例为结核分枝杆菌,对这139例培养阳性儿童结核病例中,总耐药率和总耐多药率分别为20.86%、6.47%,平均耐药率顺位由高到低是SM(12.2%)、INH(10.79%)、RFP(8.63%)、EMB(2.88%)、PZA(2.88%)。结论重庆地区儿童结核病总体耐药及耐多药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地区及复治患儿可能是儿童结核病病例发生多耐药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