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灰树花液体深层培养工艺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灰树花进行了液体深层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液体培养基碳源以豆粉+麸皮、玉米粉+麸皮和氮源以蛋白胨、牛肉膏等较适宜菌丝生长的物质,确定了灰树花深层培养的液体培养基配方;并研究了培养条件对菌丝生物量的影响,得出了培养液pH在5.30~6.00和通气量为1:(1.00~1.40)的条件下,菌丝生物量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2.
培养条件对里氏木霉306菌体形态和t-PA生物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里氏木霉(Trichoderrna reesei)306是能够生物合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基因工程菌株。在对其液态深层培养时,发现随培养夸件和培养时间的变化,其菌体能以松散和菌丝球的两种形态存在。菌体形态和t-PA的产生密切相关。培养基中无机盐和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添加量以及接种量和pH等培养条件是影响里氏木霉306菌体形态和t-PA合成的主要因素。在液态深层培养过程中,菌体以松散的菌丝体形态生长,形成纸浆状发酵液,利于t-PA的合成。  相似文献   

3.
蝉花的人工培养及其药理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蝉拟青霉(Paecilomyces cicadae)在马铃薯-蔗糖,Richnrd,Czapek等液体培养基上,室温静培14天,液面形成菌膜,产生大量产孢结构和分生孢子。深层培养只长菌丝团,未见有分生孢子产生。在一些自然基物上,菌丝体生长繁茂,并形成和寄主体上生长相似的孢梗束。蝉花及其人工培养物,经药理学实验显示出明显的镇痛、镇静和解热等功效。  相似文献   

4.
在野生猪苓(Grifola umbellata (Pers.) Pilát)菌核生长穴中首次分离到猪苓菌丝形成菌核所必需的伴生菌(Grifola sp.).实验证明:纯培养的猪苓菌丝不能形成菌核,但其与伴生菌共培养,无论在实验室培养基上或用树棒栽培,猪苓菌核形成很快且发育正常;伴生菌是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关键生物因子.另外,伴生菌菌丝和猪苓菌菌丝二者形态差别较大,前者多为细长的薄壁菌丝,后者多为细胞直径较大的薄壁和厚壁菌丝.  相似文献   

5.
猪苓菌丝形成菌核伴生菌的发现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野生猪苓 (Grifolaumbellata (Pers .)Pil偄t)菌核生长穴中首次分离到猪苓菌丝形成菌核所必需的伴生菌(Grifolasp .)。实验证明 :纯培养的猪苓菌丝不能形成菌核 ,但其与伴生菌共培养 ,无论在实验室培养基上或用树棒栽培 ,猪苓菌核形成很快且发育正常 ;伴生菌是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关键生物因子。另外 ,伴生菌菌丝和猪苓菌菌丝二者形态差别较大 ,前者多为细长的薄壁菌丝 ,后者多为细胞直径较大的薄壁和厚壁菌丝。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研究吸附法和同时培养法对所形成混合菌丝球的外观形态、内部结构及其去除2-氯酚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吸附法和同时培养法将可降解2-氯酚的光合细菌PSB-1D固定在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DH-1发酵而成的菌丝球上,形成混合菌丝球。以单一菌丝球为对照,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仪器观察混合菌丝球的外观形态和内部结构,考察2种方法对混合菌丝球成球效果的影响;以无菌培养液为空白对照,考察游离光合细菌、单一菌丝球、2种方法形成混合菌丝球对2-氯酚的降解效能。【结果】在吸附法形成的混合菌丝球上,光合细菌主要集中在过渡区;而同时培养法将光合细菌牢固地包埋在菌丝球内核区,并大量簇状附着生长在菌丝交联的空隙处和每根菌丝上。在接种等量孢子和光合细菌的前提下,同时培养法较吸附法操作时间更短,成球数量更多,形成菌丝球干湿比更大,单位菌丝干重上固定的细菌数量更多。菌丝球降解体系和游离光合细菌对2-氯酚的降解均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同时培养法形成的混合菌丝球降解效果最好,7 d内对初始浓度为50 mg/L的2-氯酚降解率可达89%以上,降解速率常数为0.3286 mg/(L·d),2-氯酚半衰期t1/2为2.8 d。【结论】首次报道黄孢原毛平革菌包埋固定化光合细菌形成混合菌丝球。该研究为生物质固定化材料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恒温和变温培养对羊肚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设置-9℃-30℃的7个恒温处理,3个变温处理,通过观察和记录在两种不同培养方式下菌丝的长势、生长速度、菌落干重、产核时间、菌核数量等内容,从而比较出恒温和变温培养对羊肚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在恒温条件下羊肚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发育比变温好,20℃最适宜菌丝生长,菌丝生长速度较快,菌落干重最大;25℃最适宜菌核生长发育,产核最早。菌核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8.
食用外共生菌根菌是一类可食用并与植物共生的大型真菌,其在纯培养条件下菌丝生长缓慢,不会扭结发育成原基,不能完成生活史。因此关于食用菌根菌纯培养条件下生活史的研究报道极少。本研究的兰茂牛肝菌Lanmaoa asiatica已能在纯培养条件下诱导出原基,这使生活史的研究得以完成。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对兰茂牛肝菌子实体担子、担孢子、纯培养菌丝和原基的核相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子实体菌丝细胞为双核,担子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单核担孢子;担孢子萌发时长轴端长出芽状突起伸长为菌丝,原孢子中的细胞核不分裂,直接进入菌丝,形成单核初生菌丝;初生菌丝5d后变为双核菌丝;纯培养菌丝及原基细胞均为双核,其菌丝表面光滑,未观察到锁状联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在不同的液体培养基深层培养朴菇[Flammulina velutipes(Fr.)sing.]菌丝球的生长情况和培养液中氨基酸、糖含量以及pH值的变化,为开发液体培养朴菇菌种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丛枝菌根的双重培养方法及其菌丝际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功地建立起丛枝菌根真菌Glomusintraradices与转移RiT-DNA胡萝卜根器官的双重培养体系,且在此基础上将根与菌丝分隔开来(两室系统),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形成了无杂菌的菌丝际环境。菌丝际的建立为研究菌丝的生理、生化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别设计了生长刺激因子、碳、氮源试验基本培养基。结果表明在深层培养时,废糖蜜、粗制蔗糖、玉米浆、酵母粉、麸皮浸汁中含有刺激香菇菌丝生长的物质。而各种维生素(包括 B_1)、氨基酸、有机酸、植物生长激素等均无明显的作用。在上述生长因子的促进下,香菇菌丝可利用无机或有机氮源。无机氮源以 NH_4NO_3,最好,其次为(NH_3)H_2PO_4、NH)4Cl 等。有机氮源以玉米浆、酵母粉最好。碳源以玉米淀粉最好。本文并介绍了一种廉价的、良好的香菇菌丝液体培养配方,可以稳定地培养出细小均匀的菌丝球、生长丰满稠密的液体菌种。  相似文献   

12.
对猪苓(Grifolaumbellata(Pers.)Pilat)菌丝在人工条件下形成菌核及繁殖过程、人工菌核与野生菌核及培养基上未形成菌核的猪苓菌丝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证明人工菌核的结构与野生菌核的结构相似,均具有菌髓和皮层结构。人工菌核中的菌丝与培养基表面未形成菌核的猪苓菌丝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人工菌核是由培养基上纯培养的菌丝分化为膨大菌丝再由此形成有高度组织分化的猪苓菌核。  相似文献   

13.
对猪苓(Grifola umbellata(Pers.)Pilat)菌丝在人工条件下形成菌核及繁殖过程、人工菌核与野生菌核及培养基上未形成菌核的猪苓菌丝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证明:人工菌核的结构与野生菌核的结构相似,均具有菌髓和皮层结构.人工菌核中的菌丝与培养基表面未形成菌核的猪苓菌丝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人工菌核是由培养基上纯培养的菌丝分化为膨大菌丝再由此形成有高度组织分化的猪苓菌核.  相似文献   

14.
丛枝菌根真菌的垂直平板定时转动培养及菌丝生长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垂直平板定时转动培养方法暗培养丛枝菌根真菌(Gigaspora margarita Becker & Hall)孢子,发现培养基上生长的营养菌丝较少分枝,培养基转动前后生长的菌丝之间有一明显的折点,定时转动所形成的众多折点将延伸菌丝分成若干个节段,使形成的菌丝面局限在易观察的小范围内。此法是诱导菌丝定向生长、测量菌丝长度和生长速度的好方法,为菌丝理化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活跃生长的菌丝,每天生长7.7±0.9mm。试验证明:丛枝菌根真菌菌丝延伸生长部位是菌丝尖端,其生长的向地性是对地心引力的感应,感应的敏感部位也在生长菌丝的尖端。  相似文献   

15.
金针菇菌丝体深层培养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1.8L气升式发酵反应器中,研究了金针菇菌丝体深层培养工艺条件及其特性。结果表明:金针菇菌丝体深层培养可采用玉米、黄豆和糖蜜等廉价原料作主要碳氮源;最适需氧量为1.0—2.0×10-7mol O2/ml·min·atm,培养24—72h内,菌丝球生长遵循立方根规律·即x1/3,=0.786+0.027t。在最佳发酵条件下,摇瓶培养4天,茵丝干重达24.4mg/ml在反应器培养4天,菌丝干重为25.7mg/ml。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斑玉蕈菌丝成熟、原基形成和子实体发育的过程,本研究对不同菌丝培养时期的栽培瓶进行出菇实验,并对其不同培养时期和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信息素通路基因进行差异表达分析,以期揭示信息素信号通路基因参与调节斑玉蕈菌丝的生长、子实体形成和发育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斑玉蕈菌丝培养40-80d过程中,子实体产量呈上升的趋势,说明菌丝的成熟程度对产量会产生重要影响。对斑玉蕈基因组中的信息素信号通路基因进行分析鉴定共获得了8个关键基因。信息素通路基因差异表达分析表明:在菌丝培养40-80d过程中,大部分信息素信号通路基因在第60天时表达量最高,其中ste20cdc24ste12上调了4-20倍,而在第80天出现下降。从菌丝恢复到扭结形成原基和子实体发育的过程中,大多数基因在原基时期表达量最高,其中ste20cdc24ste11ste12表达量上调最为显著,在子实体成熟期这些基因表达量下降。因此,这说明在菌丝营养生长过程中,在第60天菌丝细胞增殖生长最为旺盛,而在第80天菌丝细胞基本停止生长,菌丝也逐渐达到成熟。同时,在菌丝生殖生长过程中,斑玉蕈持续地上调信息素通路基因表达使菌丝细胞不断地分裂增殖,从而使新生的菌丝扭结形成原基,其中ste3ste20cdc24ste11ste12基因可能对斑玉蕈菌丝细胞的分裂增殖和诱导子实体形成起到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真菌菌丝球形成的自组织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码显微摄像技术,拍摄了几种丝状真菌存悬液培养下的菌丝生长照片,探讨了真菌自组织形成菌丝球的机理,发现孢子的聚集在菌丝球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还研究了影响菌丝球形成的某些物化因素,结果表明在接种20日龄的桔青霉孢子,孢子悬液浓度为10^5个/ml,培养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吐温80或曲拉通X-100(浓度0.1%),摇床转速为140r/min的条件下,于25℃培养5d,可形成机械强度较好的菌丝球。  相似文献   

18.
丛枝菌根的双重培养方法及其菌丛际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毕银丽  汪洪钢 《菌物系统》2000,19(4):517-521
成功地建立超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intraradices与转移Ri T-DNA胡萝卜根器官的双重培养体系,且在此基础上将根与菌丝分隔开来(两室系统),在人工培养条件下形成了无杂菌的菌丝际环境。菌丝际的建立为研究菌丝的生理、生化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假蜜环菌液体深层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该真菌菌丝体的液体深层培养条件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工业化发酵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在基本培养基的基础上分别改变碳源、氮源、无机元素和C/N比对该菌的液体深层发酵情况,包括测量各培养条件下耗糖情况、绘制生长曲线,观察菌体的生长形态等等。结果:假蜜环菌的菌丝产量在第6d可达到最大值,其后会逐渐降低,并伴有溶菌的现象发生。在培养初期加入微量钴元素有利于刺激糖代谢提高菌体对糖的利用率,其作用主要是缩短延滞期。进入指数生长期后连续补加碳源有利于菌体迅速生长。优化后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l%和蔗糖1%为碳源,以酵母浸膏l%为氮源,KH2PO4 0.1%,MgSO4 0.05%Z,元素钴适量。液体深层发酵培养6d后菌丝生长状态已达到最佳,在此条件下搅拌发酵培养可收获20mg/ml(干重)的菌丝体。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MAPK信号通路中的细胞壁完整性信号通路(cell wall integrity,CWI)和高渗透压甘油(high-osmolarity glycerol pathway,HOG)信号通路对斑玉蕈菌丝成熟、原基形成和子实体发育过程的影响及调节作用,对MAPK信号通路中的CWI和HOG信号通路基因在斑玉蕈不同菌丝培养时间(40、60、80和100d)和不同生长发育关键时期(24h、菌丝恢复期、菌丝转色期、原基期和子实体期)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以期揭示这两条信号通路基因参与调节斑玉蕈菌丝的生长、子实体的形成和发育的作用。在斑玉蕈的CWI和HOG信号通路中经分析鉴定一共获得了15个关键基因。CWI信号通路基因表达分析表明:在菌丝培养的40-100d的过程中,大部分CWI信号通路基因在第60天时表达量最高,其中rho1ssk1ssk2ste20的基因表达量上调了2-5倍,在第80-100天时出现持续下降。在HOG信号通路中的大部分基因也在菌丝培养的第60天表达量达到最高。其中sho1ste20ssk1ssk2基因的表达量上调最为显著,而hog1基因的表达量在菌丝培养的第40-100天呈持续下降。子实体形成过程中两条通路的大部分基因在原基形成时期表达量最高,而在子实体时期表达量下调。其中HOG信号通路中的ssk2基因表达量上调最为显著。以上结果说明在菌丝生长过程中第60天时菌丝细胞生长增殖最为旺盛,而在第80天开始菌丝细胞基本开始停止生长,菌丝也逐渐达到成熟。同时在菌丝增殖生长过程中,斑玉蕈持续地上调CWI信号通路基因的表达来调控菌丝细胞壁的完整性,从而控制菌丝细胞壁的形成。其中bck1mkk1slt2基因可能对斑玉蕈菌丝细胞的分裂增殖和细胞壁的形成以及诱导子实体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