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药壁及其中绒毡层的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花药壁及其中绒毡层的结构与功能牛佳田(黑龙江省佳木斯师范专科学校154007)被子植物的花药壁是指雄蕊花药中药室外面由抱子体性质的几层细胞所组成的壁结构。分化至完全的花药壁从外至内依次是表皮、药室内壁(成熟后分成纤维层和唇细胞)、中层、绒毡层。花药壁...  相似文献   

2.
白头翁绒毡层和周绒毡层膜的发育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头翁绒毡层为分泌型,发育过程分为:发生-分化,生长-合成和分泌-解体3个阶段。第1阶段,绒毡层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组织化学特征同造孢组织和花粉母细胞的大体一致,所不同的是大量积累淀粉和形成少量原乌氏体,第2阶段为重要的合成时期;细胞体积膨大,具多倍体双核或畸形核,蛋白质大量合成,淀粉水解;原乌氏体和孢粉素荧光物质大量累积。第3阶段为分泌最活跃时期,裸细胞在妨行分泌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原乌氏体,荧光物质,碳水化合物,或许包括分解胼胝质壁和纤维素壁酶等成分均在裸细胞阶段排出,周绒毡层膜,乌氏体和花粉外壁均属于孢粉素性质的结构,根据周绒毡层膜的外切向位置和结构,初步结论:它可能是绒毡层细胞质膜向着药壁中层一面的残存部分,而膜内表面上的孢粉素纹理则是后来添加的。乌氏体的基本形态为短颈烧瓶状,单个或2-5个组成复合结构,本文对绒毡层,绒毡层膜和乌氏体的功能,及孢粉素的转运和聚合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白头翁绒毡层为分泌型,发育过程分为:发生-分化,生长-合成和分泌-解体3个阶段。第1阶段,绒毡层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组织化学特征同造孢组织和花粉母细胞的大体一致,所不同的是大量积累淀粉和形成少量原乌氏体,第2阶段为重要的合成时期;细胞体积膨大,具多倍体双核或畸形核,蛋白质大量合成,淀粉水解;原乌氏体和孢粉素荧光物质大量累积。第3阶段为分泌最活跃时期,裸细胞在妨行分泌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原乌氏体,荧光物质,碳水化合物,或许包括分解胼胝质壁和纤维素壁酶等成分均在裸细胞阶段排出,周绒毡层膜,乌氏体和花粉外壁均属于孢粉素性质的结构,根据周绒毡层膜的外切向位置和结构,初步结论:它可能是绒毡层细胞质膜向着药壁中层一面的残存部分,而膜内表面上的孢粉素纹理则是后来添加的。乌氏体的基本形态为短颈烧瓶状,单个或2-5个组成复合结构,本文对绒毡层,绒毡层膜和乌氏体的功能,及孢粉素的转运和聚合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麦冬花药绒毡层和乌氏体的细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的绒毡层发育为分泌型。在小孢子母细胞时期,绒毡层细胞达到了发育的高峰。此时,绒毡层细胞中细胞器非常丰富,具大量线粒体、高尔基体和质体,尤以肉质网含量最多;原乌氏体出现较早,在小孢子母细胞时期绒毡层细胞中就已出现;四分体时期,大量原乌氏体被排入内切向面的质膜和纤维素壁之间;到了小孢子早期,绒毡层细胞失去细胞壁,原乌氏体分布在质膜的凹陷处,孢粉素物质在其上沉积,发育为乌氏体,乌氏体有单个和复合两种类型;当花粉成熟时,绒毡层细胞完全解体。  相似文献   

5.
知母绒毡层和乌氏体细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个体发育来看,知母绒毡层具有3个明显的特点;(1)在小孢子母细胞阶段,绒毡层细胞中有丰富的细胞器,如粗糙内质网,脂体,造粉体和小泡等,粗糙内质网-脂体-小泡常常联系在一起,形成细胞器复合体。(2)在单核花粉阶段,绒毡层细胞质中出现大量小泡,它们可以融合成小泡,而且在小泡或大泡中开始沉积与脂体电子密度相似的亲锇物质,这些物质或者充满整个小泡,或者沉积在小泡周缘,此刻,也是乌氏体形成并达到高峰的阶段。(3)在成熟花粉阶段,绒毯层细胞几乎被具膜束缚的小型脂粒和巨型脂体所占据,这些亲锇物质是质体起源的,也许它们是花粉鞘的先质。  相似文献   

6.
从个体发育来看,知母绒毡层具有3个明显的特点;(1)在小孢子母细胞阶段,绒毡层细胞中有丰富的细胞器,如粗糙内质网,脂体,造粉体和小泡等,粗糙内质网-脂体-小泡常常联系在一起,形成细胞器复合体。(2)在单核花粉阶段,绒毡层细胞质中出现大量小泡,它们可以融合成小泡,而且在小泡或大泡中开始沉积与脂体电子密度相似的亲锇物质,这些物质或者充满整个小泡,或者沉积在小泡周缘,此刻,也是乌氏体形成并达到高峰的阶段。(3)在成熟花粉阶段,绒毯层细胞几乎被具膜束缚的小型脂粒和巨型脂体所占据,这些亲锇物质是质体起源的,也许它们是花粉鞘的先质。  相似文献   

7.
花粉壁的分化,功能和演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周山富 《古生物学报》1992,31(5):585-594
剌参粉和江汉粉具有独特的萌发器和结构.依据结构形态,联系其出现的环境,分析了它们的结构和结构功能.从化石花粉与现生亲缘属花粉的差异,它们在上白垩统中出现的先后和形态结构的异、似情况,探讨了剌参粉的演化.概略地推测了刺参粉植物可能是从风媒植物到典型虫媒植物;由灌木到多年生草本植物;从生长于低山、丘陵到高山.描述了5新种.  相似文献   

9.
白皮松绒毡层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白皮松绒毡层细胞的细胞器是十分丰富的,其中粗糙内质网、核糖体和造粉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达到高峰。小孢子形成时,绒毡层细胞开始解体,内质网和线粒体是最后衰老的细胞器。在单核花粉形成时,处于绒毡层细胞外切向壁上的周绒毡层膜特别明显。但是,孢粉素体却主要分布在内切向壁和径向壁上。有趣的是,绒毡层细胞中的造粉体结构与壁层细胞不同。而且,脂体在二分体阶段基本消失,相反,此刻孢粉素体却在质膜外大量聚集。推测脂体的消长可能与原乌氏体和孢粉素体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刺参粉和江汉粉的结构功能和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剌参粉和江汉粉具有独特的萌发器和结构.依据结构形态,联系其出现的环境,分析了它们的结构和结构功能.从化石花粉与现生亲缘属花粉的差异,它们在上白垩统中出现的先后和形态结构的异、似情况,探讨了剌参粉的演化.概略地推测了刺参粉植物可能是从风媒植物到典型虫媒植物;由灌木到多年生草本植物;从生长于低山、丘陵到高山.描述了5新种.  相似文献   

11.
绒毡层细胞的内切面(有的也在外切向面)存在一层抗乙酰解的膜,即绒毡层膜(tap-etal membrane)。这种结构坚固的膜在花药的石蜡切片上是分辨不清楚的,特别是不能看到结构的全貌。应用 Ertman 乙酰解方法处理花药,可以获得包围花粉粒的整个绒毡层的囊和附在膜的内表面(向药室一面)的乌氏体(Ubisch body)。分离的绒毡层膜可制作供光镜和电镜观察的样品。下面介绍分离的方法和制片的步骤。  相似文献   

12.
西瓜绒毡层和花粉发育的进一步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绒毡层为1层同型细胞,腺质性,幼期他药壁层相似,减数分裂开始后表现出自己独有的特点,小孢子母细胞纤维素壁生存到四分体时期,随着小孢子外壁出现而消失。四分体时期,小孢子发育出网状原覆盖层和柱状原基粒棒。成熟花粉属2-细胞型,含丰富淀粉和脂烃物质,生殖细胞具有流线型结构,呈梭形或柳叶形。营养核与生殖细胞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侧柏小孢子囊壁绒毡层和中层细胞的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玉芳  吕瑞云等 《西北植物学报》2001,21(3):546-550,T001
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Franco]小孢子囊壁包括3层细胞:表皮、中层和绒毡层。中层细胞为1层扁平的细胞。绒毡尾细胞属于分泌型。成熟的绒毡层细胞除了有单核和双核细胞外,还有三核和四核等多核细胞,细胞核有圆形和长椭圆形2种形态。绒毡层细胞的洒色质伴随着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有一个浓缩和伸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影响营养物质向小孢子囊内部转运,绒毡层细胞发育的初期就为造孢细胞提供营养,后期解体时,分泌的乌氏体不是散乱地而是有组织地向花粉粒的表面转移。中层和绒毡层细胞最终作为营养被全部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4.
绒毡层小体(tapetosome)是最近新发现的特异性出现在花药绒毡层细胞中的一种含油细胞器。现对这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生化组成、与其他含油细胞器的不同以及它们在花粉外被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芡实绒毡层细胞发育的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芡实( Euryaleferox Salisb) 绒毡层细胞在小孢子母细胞时期, 质体出现明显的变形期,细胞中二核常相互贴近或呈嵌合状态, 细胞壁间层中胞间连丝发达。减数分裂期, 绒毡层细胞壁融解消失, 胞间连丝断离, 细胞间发育出现不同步现象。质体开始积累淀粉, 部分质体呈空泡状, 并出现质体膜内陷, 这与液泡具相似的功能。四分体时期, 绒毡层细胞内部结构开始解体。单核小孢子时期, 绒毡层细胞解体消失, 使小孢子后期发育的营养来源受到影响,作者认为这是生产上成熟花粉囊中花粉粒少而且发育不正常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17.
李晶  郑彩霞 《植物生理学报》2012,(12):1135-1140
绒毡层是植物孢子体向配子体世代转换的"哺乳组织",其研究对于揭示植物配子体发育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对花药绒毡层的发育过程已有一些研究,而对珠被绒毡层的研究积累相对较薄弱。对菊科(Compositae)、柴胡(Bupleu-rum)、大车前(Plantago major)、柱花草(Stylosanthes)等草本植物的研究表明,因珠被发育过程和结构复杂,珠被绒毡层结构也较花药绒毡层复杂,其发育模式因植物不同而异,有单珠被绒毡层和双珠被绒毡层两种类型;珠被绒毡层异常生长会导致胚珠败育。木本植物珠被绒毡层,特别是裸子植物的珠被绒毡层在国内外的研究报道不多。  相似文献   

18.
论三白草科的系统演化和地理分布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根据细胞学、孢粉学、花器官发生和发育、花部维管结构、胚胎学、比较形态及解剖学等方面的证据,对三白草科4属6种的系统演化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证。并联系古地理、古气候和古植物的有关史料对三白草科分布区的起源作了据理推论。三白草科大约起源于早白垩纪古北大陆东南部。它的原始类型可能与现代三白草属的形态大体相似,为一种多年生具根状茎的草本,花小、无被、具苞片。白垩纪末期三白草的原始类群已完成它在古北大陆的迁移和  相似文献   

19.
3属3种毛茛科植物幼苗形态结构及其系统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彦  汪矛  郭洁  周树敏  王丽 《西北植物学报》2007,27(7):1357-1363
以毛茛科升麻属植物升麻(Cimicifuga foetida)、金莲花属植物短瓣金莲花(Trollius ledebouri)和飞燕草属植物飞燕草(Consolida ajacis)为材料,应用整体透明和石蜡连续切片方法,对3种植物幼苗形态特征及初生维管系统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升麻子叶脉序为较简单的离基不完全顶聚脉,短瓣金莲花为环结曲行羽状脉,飞燕草为较复杂的基出完全顶聚脉。升麻属幼苗子叶节区下部的维管柱为中始式二原型长方形单中柱,金莲花属为外始式二原型半弧形单中柱,飞燕草属为外始式二原型双扇形单中柱。分析上述子叶脉序特征和维管柱类型,认为3属中升麻属最原始,金莲花属次之,飞燕草属进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