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省藤组织培养的植株再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省藤通常指棕榈科白藤属(Calamus L.)植物,该植物茎的商品名字称藤条,具有广泛的用途,主要用于编织藤器、家具和各种用具及工艺品,它是热带地区的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植物。 省藤通常用种子繁殖,但种子数量很有限,且容易丧失发芽力。由于热带雨林的严重破坏,省藤的品种及数量越来越少,有被灭绝的危险。而且,省藤同一品种的植株之间  相似文献   

2.
卫兆芬   《广西植物》1986,(Z1):17-40
省藤属是棕榈科中最大的一个属,约370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种类最多,印度、缅甸、越南、菲律宾等地和我国次之。此外,大洋洲北部海岸和非洲热带地区也有少数种类。 由于本属种类繁多,特征相差很大,加之植株高大且具利刺,对于标本采集十分不便,采得的标本又极不完整,所以给分类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3.
谷勇  陈芳  吴昊 《植物生理学通讯》2010,(10):1055-1060
以版纳省藤的萌蘖芽为试材,从取材、材料的处理、外植体的诱导分化、芽的增殖、生根以及影响试管苗形成几个重要因素等方面探讨了版纳省藤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的技术和方法,获得了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对芽的诱导分化及芽的增殖最佳配比浓度。以改良MS为基本培养基,在增殖培养基中添加0.5mg·L-1NAA、0.5mg·L-1KT和0.1mg·L-1BA,产生的有效苗最多;在生根培养基中添加1.5~2.0mg·L-1IBA生长素有利于版纳省藤组培苗生根。  相似文献   

4.
分别对棕榈科11种省藤属植物的基因组总DNA进行EcoRⅠ+TaqⅠ与EcoRⅠ+PstⅠ限制性双酶切,采用AFLP标记技术分析其亲缘关系.用12对引物对11种棕榈藤的30个代表植株进行选择性扩增,共得到扩增谱带998条,其中多态条带981条,多态性带达98.3%.用MEGA 4.0软件中p-distance计算结果显示,11种棕榈藤30份样本间的遗传距离在0.050~0.391之间,平均为0.297;当遗传距离为0.15时,11种棕榈藤可聚为4个组;第Ⅰ组包括直立省藤、滇南省藤、杖藤、小省藤、勐腊鞭藤、长鞭藤、褐鞘省藤共7个种,第Ⅱ组仅有云南省藤1个种,第Ⅲ组由宽刺藤和泽生藤2个种构成,第Ⅳ组仅含省藤一种,可能为新种.AFLP检测结果表明,以形态特征为依据所划分的鞭轴亚属(Rhachicirrus)植物单独聚为一类;而原始省藤亚属(Protocalamus)和省藤亚属(Calamus)两个亚属的物种在整个聚类图上互相交叉渗透,各亚属植物未能独立成组;省藤亚属植物种之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因此,省藤属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分亚属的标准、依据还需更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5.
国产省藤属植物的花粉形态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国产棕榈科省藤属(Calamius L.)15种植物的花粉进行了光学和扫描电镜观察,其中12种为首次报道。省藤属的花粉均为两沟型花粉,外壁覆盖层多为网状纹饰(大喙省藤C.macrorrhynchus)或具穿孔(华南省藤C.rhabdocladus)。首次发现省藤属花粉的外壁纹饰存在穿孔和外壁疣状突起的类型(阔叶鸡藤C.pulchellus)以及皱波状突起的类型(长鞭省藤C.flagellum)。花粉的大小、形状、外壁纹饰、外壁是否有突起,外壁厚度和网状纹饰网眼的大小,对于省藤属的种级分类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省藤属四种植物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省藤属 (Calamus) 4种植物的核型 :小省藤 (C gracilis)的核型公式为 2n =2x =16m 10sm ,盈江省藤 (C nambariensisvar yingjiangensis)为 2n =2x =16m 10sm ,宽刺藤 (C platyacanthus)为 2n =2x =14m 12sm ,高地省藤 (C nambariensisvar alpinus)为 2n =2x =14m 12sm。其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 2n =2 6 ,核型不对称性类型为 2B ,说明其种间染色体核型差异小。但小省藤臂比值大于 2的染色体占 12 % ,而宽刺藤、盈江省藤和高地省藤为 30 % ,说明在系统发育中 ,前者可能更为原始  相似文献   

7.
国产省藤属植物的叶表皮形态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产省藤属(Calamus L.)植物17种2变种的叶表皮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除单叶省藤(C.simplicifolius)、短叶省藤(C.egregiw)和白藤(C.tetradactylus)外,其它种均为首次报道。省藤属植物的叶表皮形态较为一致,气孔器为轮列4细胞型(tetracytic,或称四轮列型),即有4个副卫细胞,其中2个为侧副卫细胞,2个为端副卫细胞;表皮细胞为长方形,纵向排列。表皮毛有3种类型:多细胞排成单列的单毛(人喙省藤C.macrorrhynchus)、多细胞排成2-3列的单毛(毛鳞省藤ethysanolepis等)、多细胞分枝毛(白藤等)。表皮细胞的长度和宽度特征、细胞壁的厚薄及波纹的深浅和形状、端副卫细胞的长短等细微特征在种问存在差异,可以区分种类。叶表皮结构还反映了种问的亲缘关系。因此,叶表皮特征对于省藤属种类的划分和亲缘关系的确定有较大的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省藤属(棕榈科)区系地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省藤属(Calamus L.)属棕榈科(Palmae)省藤亚科(Calamoideae),是棕榈科中最大的属,约有370种。中国是其天然分布的北缘,共有37种26变种,种数约占世界的10%,有西南和东南两大分布中心;省藤属的天然分布地域性较强,各地区特有种比例较高;在区系上,西南分布中心和中南半岛西部、南亚的省藤区系都有较强的联系,东南分布中心与中南半岛东部的联系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9.
10.
省藤属( Calamus L .) 属棕榈科(Palmae ) 省藤亚科(Calamoideae) , 是棕榈科中最大的属, 约有370种。中国是其天然分布的北缘, 共有37 种26 变种, 种数约占世界的10% , 有西南和东南两大分布中心;省藤属的天然分布地域性较强, 各地区特有种比例较高; 在区系上, 西南分布中心和中南半岛西部、南亚的省藤区系都有较强的联系, 东南分布中心与中南半岛东部的联系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11.
The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molecular marker technique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sex of Calamus simplicifolius C. F. Wei In the present study, DNA samples were extracted individually from 10 male and 10 female plants. After a total of 1 040 decamer primers had been tested, an approximate 500-bp male-specific DNA fragment was generated with the S1443 primer. It is feasible to identify sex at the early stages of plant life,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improving breeding programs of this dioecious species. In addition, we have obtained a proper RAPD protocol that is useful for other species of rattan.  相似文献   

12.
The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molecular marker technique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sex of Calamus simplicifolius C. F. Wei In the present study, DNA samples were extracted individually from 10 male and 10 female plants. After a total of 1 040 decamer primers had been tested, an approximate 500-bp male-specific DNA fragment was generated with the S 1443 primer. It is feasible to identify sex at the early stages of plant life,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improving breeding programs of this dioecious species. In addition, we have obtained a proper RAPD protocol that is useful for other species of rattan.  相似文献   

13.
光照和水分对白藤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路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以2年生白藤实生苗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试验,设置4个光强梯度——S0(对照,全光照)、S1(75%~80%全光照)、S2(45%~50%全光照)、S3(20%~25%全光照)和3个水分梯度——W0(对照,RSWC85%)、W1(中度干旱,RSWC55%)、W2(重度干旱,RSWC25%),定期测定幼苗生长特性(株高、地径、叶片数),叶片光合能力[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气孔导度(Gs)]及吸收能力(根、茎、叶生物量),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路径分析,探讨光照和水分对白藤幼苗生长特性影响过程,为白藤育苗及资源恢复提供理论支撑。结果显示:(1)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幼苗生长特性与吸收能力、光合能力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即先增加后减少;在45%~50%光强条件下,幼苗株高、地径、叶片数,根、茎、叶和总生物量及叶片Pn、Gs、Tr和Ls均达最大值。(2)随着土壤含水量降低,幼苗株高、地径及茎和叶生物量均逐渐减少,而根、根冠比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光合能力方面的Pn、Ci、Tr比对照分别显著降低23.65%、20.61%和25.40%(P<0.05),Gs和WUE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Ls比对照显著升高170.00%(P<0.05)。(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光照主要通过影响幼苗叶片的光合能力,水分主要通过影响根系生物量来实现影响幼苗生长特性的作用。研究表明,SEM模型能有效对影响白藤幼苗生长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定量解释环境因子影响的路径过程,光照和水分通过光合能力和吸收能力传递对生长特性的影响,且光照因子影响力大于水分因子,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89和0.56;在白藤幼苗生长特性指标中,地径标准因子载荷为0.85,能够有效反映白藤幼苗生长特性;白藤幼苗培育在适度遮阴(45%~50%)和正常供水(RSWC85%)环境下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14.
9种观赏草苗期耐盐性评价及NaCl胁迫对芨芨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砂培法,对质量浓度0(对照)、5、10、15、20和30 g.L-1NaCl胁迫条件下长芒草(Stipa bungeana Trin.)、丽色画眉草〔Eragrostis spectabilis(Pursh)Steud.〕、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L.)Spreng〕.、‘小兔子’狼尾草(P.alopecuroides‘Little Bunny’)、拂子茅(Calamagrostis brachytricha Steud.)、野古草〔Arundinella hirta(Thunb.)Tanaka〕、远东芨芨草〔Achnatherum extremiorientale(Hara)Keng〕、芨芨草〔A.splendens(Trin.)Nevski〕和须芒草(Andropogon scoparius Michx.)幼苗的存活率和死亡率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植株死亡率、植株存活或出现死亡的NaCl质量浓度和5 g.L-1 NaCl胁迫条件下6个生长指标的聚类分析结果对9种观赏草的耐盐性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对NaCl胁迫条件下耐盐性最强的芨芨草生长指标的变化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植株死亡率、植株存活或出现死亡的NaCl质量浓度以及生长指标的聚类分析结果都可对供试9种观赏草的耐盐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有一定的差异但表现出相似的趋势;综合3种方法的评价结果,9种观赏草的耐盐性可被分为4个等级:芨芨草最强;狼尾草、‘小兔子’狼尾草、丽色画眉草和长芒草较强;须芒草中等;拂子茅、远东芨芨草和野古草最弱。在NaCl胁迫条件下,芨芨草栽培基质及其渗出液的电导率随NaCl质量浓度的提高逐渐增大;而芨芨草的不同生长指标对NaCl胁迫的响应有差异,其中,NaCl胁迫对芨芨草根长的影响较小;随NaCl质量浓度的提高,芨芨草的苗高、分蘖数、根数、茎叶干质量和根干质量以及叶绿素相对含量均逐渐降低,而根冠比逐渐增大。在NaCl质量浓度高于10 g.L-1条件下,芨芨草幼苗可以存活;而在NaCl质量浓度不高于10 g.L-1条件下,芨芨草幼苗可以维持生长。实验期间的极端高温及极端低温以及栽培基质电导率的变化均对芨芨草幼苗的生长和耐盐性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发掘对蚜虫有抗性的菊花近缘种属植物,对11份菊属及蒿属植物苗期进行了田间和室内抗蚜虫性鉴定。结果发现:在田间鉴定条件下,随着平均蚜害指数(I*)值的升高,蚜虫抗性等级逐渐降低,其中:黄金艾蒿、黄蒿、香蒿的I*值为0.00,属于免疫性;牡蒿的I*值为0.13,属于高抗性;大岛野路菊的I*值为0.25,属于抗性;异色菊的I*值为0.37,属于中抗性;那贺川野菊、龙脑菊的I*值为0.51—0.75,属于感性;泡黄金菊、紫花野菊、菊花脑的I*值>0.75,属于高感性;在室内鉴定条件下,不同材料对蚜虫的抗性表现出很大差异,根据繁殖倍率的不同,11份材料分为5个抗性等级,其中黄金艾蒿、牡蒿、黄蒿、香蒿繁殖倍率为0.00,属于极高抗性;大岛野路菊繁殖倍率为5.86,属于中抗性;异色菊、那贺川野菊、龙脑菊繁殖倍率为7—10,属于低抗性;泡黄金菊、紫花野菊、菊花脑繁殖倍率>10,属于无抗性。综合分析表明:田间鉴定与室内鉴定结果基本一致,其中黄金艾蒿、黄蒿等8份材料田间和室内鉴定结果无差别;牡蒿田间鉴定表现为高抗性,而室内鉴定表现为极高抗性;大岛野路菊田间鉴定表现为抗性,而室内鉴定表现为中抗性;异色菊田间鉴定表现为中抗性,而室内鉴定表现为低抗性。黄金艾蒿、黄蒿、牡蒿、香蒿、大岛野路菊对蚜虫表现良好抗性,可用于栽培菊花抗蚜性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16.
17.
干热河谷石漠化区顶坛花椒叶片功能性状的海拔分异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  喻阳华 《广西植物》2020,40(6):782-791
为阐明顶坛花椒人工林叶片功能性状的海拔分异规律,探讨顶坛花椒对不同海拔生境的适应策略,该研究测定了叶片厚度、比叶面积、叶全氮含量等9个功能性状和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等8个环境因子,揭示了顶坛花椒人工林叶片功能性状的内在关联及其随海拔的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随海拔升高,顶坛花椒比叶面积、叶全磷、叶全钾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叶干物质含量、叶全氮含量先降低后逐渐升高,叶片厚度、叶面积及叶片含水率逐渐增大。(2)顶坛花椒叶片功能性状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叶全氮与叶全磷呈显著负相关,与叶片厚度的关系则相反;叶干物质含量与比叶面积、叶片含水率呈显著的抑制效应。(3)土壤因子对顶坛花椒叶片的影响表现为速效氮>速效钾>有机碳,其他土壤因子的影响较小。研究显示顶坛花椒主要通过增强防御功能性状、协调叶片养分含量的生存策略来提高获取资源和抵御外界环境胁迫的能力,对土壤养分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其干旱适应属性为干旱避免,该研究为顶坛花椒人工林复壮、高产与稳定,及喀斯特石漠化区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发芽率、苗长、根长、苗干重、根干重变化为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参数,研究苗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植株浸提液对不同地区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种子萌发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地上部浸提液对LS、DX垂穗披碱草种子发芽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GS、KMX、LKZ、LZ地区垂穗披碱草种子发芽率均表现为抑制作用,其中对GS垂穗披碱草种子发芽率的抑制作用最强,在14.5%和5.5%浓度处理时抑制率分别为57.89%、55.26%;苗长方面,浸提液5.5%浓度对垂穗披碱草苗长的抑制率顺序为:LZNQDXLSKMXQHGSLKZ,14.5%处理时抑制率顺序为:LZKMXLKZNQGSQHDXLS,其中抑制率最高的为LZ垂穗披碱草,在14.5%和5.5%浓度处理时抑制率分别为33.03%、28.97%;根长方面,5.5%处理对垂穗披碱草根长的抑制率顺序为:QHNQLZKMX、GSLKZDX、LS,14.5%处理时抑制率顺序为:GSQH、NQLZLSKMXDXLKZ,其中在高浓度下抑制率最高的为GS垂穗披碱草,抑制率为57.69%;地上部浸提液对LKZ、LZ垂穗披碱草苗干重均具有促进作用,高浓度浸提液对NQ垂穗披碱草苗干重产生促进作用(RI0),而对KMX、DX垂穗披碱草苗干重均表现为抑制作用;根干重方面,浸提液对LS、QH、GS、NQ、LKZ垂穗披碱草根干重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KMX、DX垂穗披碱草根干重产生促进作用,高浓度浸提液对LZ垂穗披碱草的根干重产生促进作用。从根浸提液的作用来看,根浸提液除对LS、DX垂穗披碱草种子发芽率和根干重、GS垂穗披碱草种子发芽率和苗干重及NQ垂穗披碱草根干重具有促进作用外(P 0.05),对其余地区垂穗披碱草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RI0)。所有以上结果表明,紫花苜蓿植株浸提液对垂穗披碱草种子萌发生长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浓度效应。不同地区垂穗披碱草对紫花苜蓿地上部浸提液的敏感性趋势总体为:GSQHLSKMXNQLKZLZ,最不敏感或有促进作用的是DX垂穗披碱草;对根浸提液的敏感性趋势总体为:QHNQLZKMX,根浸提液对LS、GS、LKZ、DX垂穗披碱草种子萌发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紫花苜蓿植株不同部位浸提液对垂穗披碱草种子萌发生长的化感效应顺序为:地上部根。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以茂兰国家级喀斯特森林自然保护区不同地形部位(漏斗、坡地、槽谷)青冈种群为对象,采用立木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的方法研究青冈种群结构,并绘制了种群的存活曲线,用方差/均值比率法(偏离指数C_X)、负二项参数(K)、丛生指数(I)、平均拥挤度(m~*)、聚块性指数(PAI)和聚集指数(C_a)等聚集度指标测定了青冈种群的分布格局,以评价该种群的结构特征与更新潜力。结果表明:三种地形部位中,青冈Ⅱ级幼树占绝对优势,其次是幼苗,中、大树占一定比例,存活曲线接近于DeeveyⅢ型,种群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表现为增长型种群;三种地形部位青冈种群除槽谷有完整的径级结构外,漏斗和坡地的径级结构不完整,但均表现为幼苗数量少于幼树,幼树个体数量最多,中树和大树的数量最少,呈中间高而两端低的径级结构;不同地形部位青冈种群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分布格局在种群生长过程中发生变化,表现为随龄级的增加聚集程度减弱,从聚集型向随机型转变。其中,幼苗、幼树、小树多呈聚集分布,中树、大树多呈随机分布。该研究结果为茂兰自然保护区青冈种群的合理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Reactions of a single-cubane cluster [{Rh(cod)}2{MoCl(dtc)}23-S)4] (cod = 1,5-cyclooctadiene, dtc = diethyldithiocarbamate) with 1 equiv. of L (L = pyrazine, 4,4′-bipyridyl, trans-1,2-bis(4-pyridyl)ethylene) in the presence of 2 equiv. of AgBF4 in CH2Cl2 gave doubly bridged double-cubane clusters [({Rh(cod)}2{Mo(dtc)}23-S)4)2(μ-L)2][BF4]4, whose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single-crystal X-ray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