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白尾松田鼠分类志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尾松田鼠(Pitymys leucurus Blyth)为我国青藏高原的一种常见田鼠。本种系1863年Blyth所订名,并以此种订立了Phaiomys属。此后近百年中,曾不断有人将近似类型订立新种或新亚种,同时,对Phaiomys的分类地位,各学者看法也不一致。Hinton(1926)将它保留属的地位;Allen(1940)将它与Lasiopodomys合并,列作Microtus属的亚属;等(1952)将它与Neodon合并,而列为Microtus的亚属;Ellerman(1941)先将它确立为属,而后又将它与Neodon和Phaiomys并列为Pitymys的亚属(Ellerman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家鼠(Rattus norvegicus Berkenhout)的亚种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家鼠在国内的亚种分化迄今并未定论,争议的焦点主要反映在:1)socercaraco等亚种如何划分。Allen(1940)将从河北至甘肃,四川,云南,福建的大家鼠视为scoer。Ellerman et al.(1951)却认为除福建外我国大陆上的大家鼠均属caraco,而socer则为异名;2)东南部的大家鼠,Howell(1929)认为广州、厦门、福建标本应订socer;Allen(1940)也将福建标本订为 socer,但指出东南部大家鼠值得进一步研究;Ellerman et al.(1951)和Dan Van Tien(1966)却都主张福建、广东标本应属norvegicus;3)海南岛的大家鼠尚未订亚种(黑田长礼,1940)。 本文所用标本473号,成体和亚成体,随机取自全国23个省区,各省区标本数目分别列于表1。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比不同类群间的性状差异,从而研究其地理变异性。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东北缘的鼠类及某区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和河北省冀北山地张家口的黄土高原东北缘地区的鼠类,过去曾经有Thomas(1908;1909)、Allen(1938;1940)、Ho(何锡瑞,1934)、张俊等(1965)、郑宝赉等(1966)、柳枢(1977)、梁俊勋(1983)等报道。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区的兽类区系及生态地理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洁 《兽类学报》1984,4(3):187
北京地区的兽类,解放前有些调查记录(Allen 1938、1940),解放后也有一些零星的调查报道(Ellerman 1951,李汝琪;1956,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动物教研组,1960;伊佩衡,1964;北京大学生物系,1964等),但工作均较局部,更缺乏生态学方面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高地鼯鼠(Petaurista xanthotis milne-Edwards1872)的生态习性过去报道甚少,Allen(1940)仅提到本种生活于杉树林。 1981年5月笔者在滇西北德钦县(海拔3340米)获得一成年雄性标本。毛色与彭鸿绶等(1962)对本种的描述无异。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啮齿动物的分布及局部的群落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前言啮齿动物不仅破坏农林生产,而且传播多种疾病,对人畜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对啮齿动物的区系、分布及数量动态的研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关于浙江省的啮齿动物种类在历史上有过一些报导,Sowerby(1933)、G.Allen(1940)、  相似文献   

7.
安徽兽类地理分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徽兽类的区系调查工作,早期外国人做过一些零星的研究。Sowerby(1923)报告过安徽北部的麞,Gee(1930)在中国兽类名录中指明见于安徽者仅有4种,至Allen(1938—1940)在其专著中综合报告19种。国内自己的研究,解放前仅有何锡瑞(1935)发表的芜湖市之苏门羚一文,解放后在近几年才陆续见有报告。许春远(1958)就野猪危害及防治,陈璧辉(1959)就民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的兽类调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海南岛兽类的研究,已有相当长久的历史,多系外人所作,主要有Swinhoe(1869,1870),O.Thomas(1892),J.Allen(1906,1909),C.H.Pope(1924)等,并经G.Allen(1938—40)及黑田长礼(1940)汇总,共记述了海南岛兽类计61种,包括不少新种及新亚种。解放前,我国学者亦曾作过一些调查采集(曾广证,1919;何锡瑞1936),但没有系统研究结果发表。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大力开展动物区系及资源的考察中,海南岛受到各方面的注意(唐子英等,1957)。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于1957年曾派遣考察队前往该  相似文献   

9.
福建啮齿动物的地理分布和地理区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福建的啮齿动物,过去曾进行过一些调查(Allen,1940;郑作新,1947;王敦清等,1957;詹绍琛等,1978;洪朝长,1979)。但是,对福建啮齿动物的地理分布和地理区划,至今未见专文论述。本文根据我所1957—1979年鼠类调查的结果,并综合前人的工作成果,对这一问题作初步的叙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鼠平亚科田鼠族(Microtini)是一个分布广、物种多、在分类学上存在争议也较多的类群。通常认为该族在全世界有10属81种,中国有7属24种。近年来,通过广泛采集标本,开展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基本厘清我国鼠平亚科田鼠族分类与系统发育问题。确认田鼠族在全世界仅8属,分别是东方田鼠属(Alexandromys)、雪田鼠属(Chionomys)、毛足田鼠属(Lasiopodomys)、艾草田鼠属(Lemmiscus)、田鼠属(Microtus)、松田鼠属(Neodon)、沟牙田鼠属(Proedromys)和川西田鼠属(Volemys)。帕米尔田鼠属(Blanfordimys)被证明是田鼠属的亚属,白尾松田鼠属(Phaiomys)是松田鼠属的同物异名,水鼠平属(Arvicola)被证明不属于田鼠族。而东方田鼠属是从田鼠属的亚属提升为属。中国田鼠族包括6属26种。青海毛足田鼠(Lasiopodomys fuscus)、白尾松田鼠(Phaiomys leucurus)和克氏田鼠(Microtus clarkei)均属于松田鼠属。凉山沟牙田鼠(Proedromys liangshanensis)、林芝松田鼠(Neodon linzhiensis)、聂拉木松田鼠(Neodon nyalamensis)和墨脱松田鼠(Neodon medogensis)是近年来命名的新种。  相似文献   

11.
以两性配对共居至交配或生仔作不同熟悉处理,在Y字型选择箱中分别观察棕色田鼠、根田鼠的择偶行为和配偶识别.结果如下:(1)棕色田鼠雌雄两性均表现出对熟悉异性或配偶的喜好倾向;(2)在根田鼠中,只有雌性表现出对熟悉雄鼠或配偶的选择倾向,雄鼠无明确的选择取向;(3)每种雌性田鼠对2种熟悉性不同的同种雄性的嗅舔时间均有显著差异性,而每种雄性田鼠对2种熟悉性不同的同种雌性的嗅舔时间均无显著差异性.这些结果表明:(1)熟悉性对棕色田鼠择偶行为的影响大于对根田鼠的影响;(2)嗅舔时间差异可反映不同田鼠的配偶识别能力,熟悉性对棕色田鼠配偶识别能力的影响大于对根田鼠的影响;(3)2种田鼠配偶识别的性别差异的一致性,提示这2种田鼠的雌性配偶识别能力均强于雄性田鼠,而雌鼠的配偶识别能力可能取决于雌鼠受交配或分娩刺激的生理状态; (4)棕色田鼠室内所表现的择偶行为的两性熟悉性特征与其单配制有关,根田鼠所表现的择偶行为的雌性熟悉性特征与其一雄多雌制有关.  相似文献   

12.
2004年9月25日至10月15日,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白音图嘎苏木研究了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秋季家群数量与来自艾虎(Mustela eversmanni)的捕食风险。布氏田鼠家群数量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和最小已知存活数估计法(即MNA法)确定,而艾虎对布氏田鼠捕食风险的衡量指标采用在研究期间布氏田鼠洞群区新出现的艾虎粪便和挖掘痕迹。研究区面积4 hm2,涉及91个布氏田鼠家群,658只布氏田鼠,其中,17个布氏田鼠家群有新出现的艾虎粪便,5个家群被艾虎掘开。运用非参数的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数据分析,从艾虎遗留的粪便痕迹来看,未出现艾虎粪便的布氏田鼠家群总秩和为1 096,出现艾虎粪便的田鼠洞群秩和为3 090,统计量U=315,校正Z=﹣3.241,校正P=0.001 2;另外,从艾虎掘开的田鼠家群来分析,没有被艾虎挖掘的布氏田鼠家群秩和为3 757,而被艾虎掘开的田鼠家群秩和为429,统计量U=16,校正Z值为﹣3.514,P=0.000 4。两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艾虎对秋季高数量的布氏田鼠家群具有显著的优先访问和攻击偏好,也意味着高数量的布氏田鼠秋季家群具有更高的被艾虎捕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产动物——黑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俗称青麂、红头青麂、蓬头麂。自1885年以宁波产命学名后,直到本世纪五十年代,仅在浙江宁波和桐庐获得3个标本。2个保存在英国自然博物馆,1个存放于美国自然博物馆(Allen,1940)。对其分布范围、生态和习性、繁殖和种群情况几乎一无所知。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的红皮书将其归入未定种(Goodwin & Holloway,1972)。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我们对黑麂进行全面调查(盛和林等1975,1980,1981,1984)。1984—1985年又对其相对密度  相似文献   

14.
应用行为聚焦取样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 ,比较研究了棕色田鼠 (Microtusmandarinus)(n =15 )和沼泽田鼠 (M .fostis) (n =15 )在同种雄雄交往中的行为差异 ,及在雄雄交往前后雌激素 β受体(ERβ)和雄激素受体 (AR)表达的差异。在 2h的雄雄交往中 ,前 1h棕色田鼠对同性入侵者有较多的攻击和防御行为 ,后 1h攻击行为较少 ,沼泽田鼠前后 1h差异不大 ,整个 2h期间 ,棕色田鼠较沼泽田鼠对同性入侵者有较多的攻击、防御行为 ,较少的非社会行为。经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没有社会交往时棕色田鼠主嗅球系统投射区和犁鼻系统投射区ERβ免疫阳性细胞 (ERβ IRs)明显少于沼泽田鼠 ,且显色淡 ,AR免疫阳性细胞(AR IRs)在两种鼠间差异不大 ,且都明显少于各自的ERβ IRs。 2h交往后 ,棕色田鼠主嗅球投射区和犁鼻系统投射区的ERβ IRs细胞数明显少于交往前 ,AR IRs细胞数明显多于交往前 ;沼泽田鼠交往前与交往后ERβ IRs和AR IRs细胞数均无显著差异 ,且显著多于交往后棕色田鼠ERβ IRs细胞数 ,显著少于交往后棕色田鼠AR IRs细胞数。以上结果表明 :两种田鼠在社会交往中社会行为不同 ;ERβ的减少和AR的增多可能在社会识别及攻击行为中均起一定的作用 ,可能也是引起两种田鼠社会行为发生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魏磊  王承民  胡奕  罗静  张敏  何宏轩 《四川动物》2013,32(2):167-175
目的以MHC class Ⅱ gene β基因为分子标记研究布氏田鼠和青海田鼠自然种群鼠疫抗性差异的遗传基础。方法对布氏田鼠和青海田鼠进行鼠疫菌攻毒试验,并对死亡和存活的两种田鼠MHC class Ⅱ gene β基因酶切后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布氏田鼠种群鼠疫抗性个体Rsa Ⅰ E和Rsa Ⅰ F等位基因较高的频率具有重要统计学意义(抗性个体:0.3095、0.2738;易感个体:0.0571、0.0286);青海田鼠种群鼠疫抗性个体Rsa Ⅰ F等位基因较高的频率具有重要统计学意义(抗性个体:0.3704;易感个体:0.0682)。对布氏田鼠和青海田鼠MHC class Ⅱ gene β基因纯合型序列分析显示,青海田鼠和布氏田鼠MHC class Ⅱ gene β基因有68个多态(变异)位点,占26.1%;其中布氏田鼠39个,青海田鼠27个,二者存在12碱基的差异。序列分析显示,布氏田鼠MHC class Ⅱ gene β基因在第27、53、63、70、91、126、127、128、129、160、213、214、215位碱基上存在多态性;而青海田鼠在第27、53、63、126、127、128、129、160、213、214、215位碱基上存在多态性。Rsa Ⅰ酶切揭示,青海田鼠的MHCclass Ⅱ gene β基因缺少等位基因E,多态性低于布氏田鼠,这可能是两自然种群鼠疫抗性差异的分子机制。结论 MHC class Ⅱ gene β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布氏田鼠和青海田鼠鼠疫抗性存在相关性;MHC class Ⅱ gene β基因和其他未确定的鼠疫抗性标记可为研究宿主进化和疾病动力学提供有用的生物学信息。  相似文献   

16.
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隶属于啮齿目仓鼠科(Cricetidae)田鼠亚科(Microtinae)田鼠属(Microtus),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东北及南方16个省区.  相似文献   

17.
陇东地区啮齿动物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省陇东地区的啮齿动物,从前曾报道了部分种及亚种及其分布(Allen,1940及Ellerman,1950)。近年来,李家坤(1965),王香亭等(1982)及郑涛(1982)的著作中,也涉及到该区啮齿动物。为了进行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及地方病的防治,1983,1984年作者将陇东地区按地貌及植被类型,进行了景观划分。并在各景观区内调查了啮齿动物种类及数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艾鼬气味对根田鼠社会行为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实验室条件下 ,主要测定艾鼬 (Mustelaeversmanni)气味对根田鼠 (Microtusoeconomus)社会行为、繁殖特征及性激素水平作用的格局 ,并探讨艾鼬气味使根田鼠产生繁殖迟滞的机制。结果表明 ,艾鼬气味对根田鼠一般动作、探究、自我修饰及婚配行为的频次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P <0 0 5 ) ,而对各种行为累积时间的作用则产生明显的性别差异。艾鼬气味可提高雄体及雌体一般动作及雌体亲密行为的累积时间 ;对雄体自我修饰行为 ,以及雌体攻击、探究及自我修饰行为的累积时间有显著的降低作用 (P <0 0 5 )。艾鼬气味能显著制约根田鼠对食物的摄入 (P <0 0 5 ) ,并使其体重显著 (P <0 0 1)降低。在艾鼬气味条件下 ,82 %的配对根田鼠产生显著的繁殖迟滞 ,其雄体附睾精子计数、雌体卵巢指数及胚胎重量极显著地减低 (P <0 0 1) ,相应地 ,雌体血清孕酮显著地提高 (P <0 0 1)。上述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捕食风险使田鼠类动物产生繁殖迟滞的假设  相似文献   

19.
动物的免疫功能不仅与外部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而且可能在种群调节中有重要作用.为探讨青藏高原地区根田鼠免疫功能的季节性变化,我们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地区,从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逐月捕获根田鼠,测定其脾脏重量及二硝基氟苯诱导的迟发性超敏反应.冷季1(2006年9~10月)个体的脾脏指数及迟发性超敏反应与暖季(2006年4~8月)个体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冷季2(2006年11月至2007年1月)和冷季3(2007月2~4月)个体脾脏指数、以及冷季3个体的迟发性超敏反应均显著低于冷季1和暖季个体,表明根田鼠免疫功能随冷季而显著降低.此外,冷季2不同年龄个体间的脾脏指数呈显著差异.我们认为,青藏高原冷季低温是影响根田鼠免疫功能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素,且冷季2不同年龄个体免疫功能的差异对根田鼠种群自动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熊忠  杜继曾 《兽类学报》2001,21(4):287-291
利用大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放射免疫学测定试剂检测了根田鼠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水平.测定线性范围为2.5 Pg至160pg/管,批内和批间差为1.7% (n=10)和7.8%(n=4),样品平均标准回收率为108.2±8.4%。根田鼠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测定为0.28±0.04 ng/mg湿重组织。从根田鼠下丘脑提取物稀释曲线与大鼠(人工合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有较好的平行关系判断, 可以推知根田鼠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结构活性类似于大鼠(人工合成)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