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该文旨在探讨水通道蛋白7(AQP7)在3T3-L1脂肪细胞不同分化阶段的表达以及其对胰岛素信号通路中蛋白激酶B(PKB)的影响。通过培养3T3-L1前体脂肪细胞,诱导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用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酶学方法分析显示,随3T3-L1脂肪细胞分化过程,AQP7与PKB磷酸化水平同步上升,同时培养基中释放的甘油浓度伴随AQP7的表达平行增加。以TNF-α处理分化成熟的脂肪细胞构建胰岛素抵抗模型,AQP7与PKB磷酸化水平均下降,转染高表达AQP7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AQP7)之后,随着AQP7表达上调,胰岛素刺激下的PKB磷酸化水平提高,并且葡萄糖代谢能力增强。由此可见,AQP7水平随3T3-L1脂肪细胞分化过程逐渐上升,其高表达可能通过增加PKB磷酸化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提示AQP7可能成为治疗肥胖的一个重要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口服葡萄糖负荷对小鼠小肠组织网膜素基因表达的影响及网膜素对C2C12肌管细胞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小鼠小肠组织网膜素mRNA的表达;葡萄糖转运实验观察网膜素对C2C12肌管细胞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Akt(Ser473)的磷酸化水平。结果:口服葡萄糖负荷30min后小鼠小肠组织网膜素基因表达显著减低(P<0.05),而60min后恢复至负荷前水平;葡萄糖转运实验发现:网膜素作用10min对C2C12肌管细胞基础葡萄糖转运无影响,但显著增加了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转运(P<0.05);Western Blot发现:网膜素和AICAR均显著增加了C2C12肌管细胞Ak(tSer473)的磷酸化水平(P<0.05)。结论:网膜素作为一种胃肠激素还受到葡萄糖负荷的调节,在C2C12肌管细胞,网膜素可通过增加Akt的磷酸化发挥胰岛素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3.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TPK)是一类真核细胞样的蛋白激酶,是分枝杆菌生长和代谢的重要调节因子,参与其多种细胞活动(如细胞和菌落形态、葡萄糖和谷氨酰胺转运、吞噬体-溶酶体融合、转录因子活性等)的调节.结核分枝杆菌编码产生11种STPK( PknA、PknB、PknD~PknL),可分为5群(ABL群、HED群、FIJ...  相似文献   

4.
斑马鱼(Danio rerio)在糖负荷状态下表现出持续高血糖现象。与对照组(仅腹腔注射灭菌去离子水)相比,葡萄糖组(仅腹腔注射葡萄糖)血浆胰岛素水平无显著差异,胰岛素基因表达显著上调,肝胰脏葡萄糖转运蛋白(glucose transporters,GLUTs)基因表达无显著差异,说明斑马鱼自身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葡萄糖转运迟缓是导致其在糖负荷状态下持续高血糖的原因。为了观察外源性胰岛素对斑马鱼血糖及其在体内转运的影响,设计低(1.25 IU/kg)、中(12.5 IU/kg)、高(125 IU/kg)3个浓度的胰岛素,分别与葡萄糖溶液(0.1 g/mL)共注射斑马鱼并观察其血糖变化。结果表明,低剂量胰岛素能有效促进斑马鱼血糖的降低,且能直观反映糖负荷后血糖的变化情况,为最适注射浓度。此外,研究显示斑马鱼血糖变化不受性别影响。在胰岛素最适注射浓度下,与葡萄糖组相比,胰岛素组(葡萄糖与胰岛素共注射)可以显著减少斑马鱼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时间,进一步分析发现,斑马鱼血浆胰岛素水平增加,肝胰脏葡萄糖转运蛋白基因表达显著上调,但胰岛素基因表达却被显著抑制。综上所述,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葡萄糖转运迟缓是造成斑马鱼持续高血糖的原因;外源性胰岛素能够促进糖负荷状态下斑马鱼血糖的降低,但是具有反馈抑制斑马鱼肝胰脏胰岛素基因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DNA依赖性蛋白激酶(DNA-dependent protein kinase,DNA-PK)是由3个亚基组成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属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相关激酶家族(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related kinases,PIKK),是基因组DNA损伤修复过程中的关键蛋白激酶,参与并决定着非同源末端连接DNA损伤修复通路的整个进程.此外DNA-PK还参与了电离辐射诱导的凋亡信号转导通路,免疫细胞V(D)J重组、免疫细胞分化、胰岛素刺激下的细胞应答等过程,具有维持端粒稳定性的功能.DNA-PK活性的升高会降低肿瘤对放射的敏感性,其活性主要受自身磷酸化调控,此外活性氧、EGFR、MG132抑制剂、PP1γ1和PP5等蛋白磷酸酶也有调控DNA-PK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参与胰岛素敏感的脂肪细胞和肌肉细胞中的葡萄糖转运,对机体葡萄糖代谢至关重要。磷脂酰肌醇作为各种蛋白质的定位信号,参与调控细胞生长和新陈代谢,在胰岛素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关于磷脂酰肌醇信号调控GLUT4囊泡转运方面已有了很大的进展。该文总结了磷脂酰肌醇在GLUT4囊泡转运中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用稳定过表达并带有myc表位的葡萄糖转运子1(glucose transporter 1, GLUT1)或葡萄糖转运子4(glucose transporter 4, GLUT4)的L6骨骼肌细胞株定征GLUT1和GLUT4对胰岛素的响应. 所筛选的L6-GLUT1myc细胞克隆分化前后的葡萄糖摄取量均在线性范围. 100 nmol/L胰岛素使L6-GLUT1myc和L6-GLUT4myc肌原细胞膜上GLUT1或GLUT4的量分别达到基础组的(1.58±0.01)倍和(1.96±0.11)倍, 2-脱氧葡萄糖摄取量分别达到了(1.53±0.09)倍和(1.86±0.17)倍, 此作用可被渥曼青霉素(wortmannin)抑制. 胰岛素刺激了此2种细胞中的Akt磷酸化. L6-GLUT1myc肌原细胞的葡萄糖摄取量对胰岛素浓度呈剂量依赖性, 但与野生型细胞相比, 其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最大响应没有改变. 但L6-GLUT4myc肌原细胞的葡萄糖摄取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最大响应均增加. 以前的研究提示毛喉素(forskolin)可能影响胰岛素刺激的GLUT4转位. 本研究表明, 在L6-GLUT4myc细胞中, 毛喉素使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摄取减少了65%, 此作用是由它对GLUT4的直接抑制而不是由其对GLUT4转位的影响造成的. 毛喉素和dipyridamole对GLUT4比对GLUT1有更强的抑制作用, 而戊巴比妥(pentobarbital)对GLUT1的抑制作用强于GLUT4. 应用这些抑制剂的结果表明、L6肌原细胞中基础状态下和胰岛素刺激状态下的葡萄糖主要由过表达的GLUT1或GLUT4转运. 因此, L6-GLUT1myc和L6-GLUT4myc细胞株为筛查对肌肉细胞GLUT1或GLUT4的活性或转位有不同作用的化合物提供了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8.
经胰岛素处理的人胎肝细胞,经酸性抽提,热处理,活性炭吸附,阴离子AG1×8柱pH梯度洗脱,Sephadex G10脱盐、C18疏水层析。二次薄层层析分离,得到一个对蛋白激酶C有刺激作用的活性物质。组成分析结果显示,该物质含Ser,Ala,Gly,Yal,Gln五种氨基酸和甘露糖、肌醇两种单糖,质谱测出其分子量为841。该活性物质与胰岛素介体有相似的性质、组成和结构,推测它可能为刺激胎肝细胞蛋白激酶C的胰岛素介体。  相似文献   

9.
重组单链胰岛素在含有巯基试剂的变性剂中的解折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组单链胰岛素(PIP)含有3对二硫键。在含有巯基试剂的变性剂中,PIP产生二硫键交换从而形成一系列具有不同解折叠程度的二硫键异构体混合物。分别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和圆二色性(CD)光谱分析了PIP在含有0.2mmol/L2-巯基乙醇的尿素和盐酸胍中的解中的解折叠程度。PIP二硫键异构体混合物通过胰蛋白酶酶解并用质谱测定酶解片段的分子量,证明PIP确实产生了二硫键交换。同时还分离纯化了PIP的一种主要非天然二硫键异构体并研究了它重新折叠成天然构象的情况。观察到PIP只有一种热力学稳定的二硫键配对方式,PIP的非天然二硫键异构体在巯基试剂存在的条件下可以高效转化为天然二硫键配对。还将PIP解折叠和再折叠的情况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及胰岛素做了比较:胰岛素和PIP只折叠成一种热力学稳定的三级结构,IGF-I却折叠成两种热力学稳定的二硫键异构体;胰岛素的双链重组需缓慢进行,而PIP却可以快速折叠。  相似文献   

10.
建立高糖诱导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模型,研究高糖对3T3-L1脂肪细胞NF-κB p65表达及转位的影响。诱导成熟的3T3-L1脂肪细胞与5.0mmol/L的葡萄糖含或不含0.6nmol/L的胰岛素(LGIns 组与LGIns-组)或者与25.0mmol/L葡萄糖含或不含0.6nmol/L的胰岛素(HGIns 组与HGIns-组)培养18h,以2-脱氧-[3H]-D-葡萄糖摄入法观察葡萄糖的转运率,用Western印迹检测总NF-κBp65及核NF-κB p65的表达,用激光扫描共聚焦(CLSM)对NF-κB p65进行定位显示。结果显示,仅HGIns 组,即3T3-L1脂肪细胞与25.0mmol/L葡萄糖含0.6nmol/L的胰岛素培养18h后,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转运减少55%(P<0.01),同时Western印迹和CLSM均显示NF-κB p65核转位增加(P<0.01),但对3T3-L1脂肪细胞总NF-κB p65的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在胰岛素(0.6nmol/L)存在的条件下,高糖(25.0mmol/L)才可以诱导胰岛素抵抗,其分子机制可能与其刺激NF-κB p65的核转位,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