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裂叶沙参与泡沙参种群分布格局分形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裂叶沙参与泡沙参种群在不同海拔区域分布格局的计盒维数与其在群落中占据空间的能力成正比,并且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在裂叶沙参与泡沙参种群较为适生的区域,海拔2700~3100m,两者在群落中占据空间的能力最强,他们的计盒维数达到最高。在低于海拔2700m或高于海拔3100m,环境条件严酷的区域,裂叶沙参种群与泡沙参种群占据空间的能力不同程度的下降。在不同的海拔区域,广布种泡沙参种群占据空间的能力均比裂叶沙参种群高,而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弱。在海拔2700m以下地区,泡沙参种群水平分布格局的计盒维数比裂叶沙参种群高4.5倍;在两种群较为适生的区域,海拔2700~3100m,泡沙参计盒维数比裂叶沙参种群高1.5倍,差异最小;在泡沙参与裂叶沙参种群分布的上限,海拔3100m以上地区,两者计盒维数差异又增加,泡沙参计盒维数比裂叶沙参种群高1.8倍。这说明裂叶沙参种群的内在适应力、竞争力比泡沙参种群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2.
濒危植物裂叶沙参种群生殖力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文辉  祖元刚 《植物研究》1998,18(4):487-496
本文分别以当年产种子数量和一年生幼苗数量为基础,编制了裂叶沙参种群(总和)和海拔2300-2400m, 2700-2900m, 2900-3100m, 3100-3400m 4个不同海拔区域种群的生殖力表,分析了不同种群两种生殖表的种群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殖率(λ),净增长率(R0),毛增长率(G)等动态参数与种群动态的关系;比较了两种生殖力表的特点和利弊;讨论了裂叶沙参种群生殖生态学特性和种群发展趋势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以种子数量为基础编制的生殖力表的各种群动态参数表明,裂叶沙参具有较强的产生种子的能力,特别是在生境条件较好的海拔2700-3100m区域,种群个体结实量可达到很高的水平。以一年生幼苗数量为基础编制的生殖力表表明,裂叶沙参种群从整体上呈衰退趋势。但不同种群间存在差异:在海拔2300-2400m,水份条件较好的特殊生境和海拔2900-3100m的种群呈稳定特征;而海拔2700-2900m,3100-3400m的种群呈缓慢衰退特征。以种子数量为基础编制的生殖力表可以反映裂叶沙参种群产生种子的能力和生殖生态学特征;而以一年生幼苗数量为基础编制的生殖力表包含了种子库的生态学过程,能较好的反映种群动态特征。在实践中,两种生殖力表应配合使用,才能全面刻划种群生殖生态学和种群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3.
以近缘广布种泡沙参为对照,本文编制了濒危种裂叶沙参种群的标准生命表、存活曲线以及海拔2300~2400m、2700~2900m、2900~3100m和3100~3400m区域4个种群的生命表,存活曲线。根据其生活史,讨论了裂叶沙参各种群特定年龄的存活量、死亡量和死亡率等重要参数。裂叶沙参种群存活曲线属DeveyC型,1~5年生死亡率最高,个体最长寿命25年。而泡沙参种群的死亡高峰期是1~3年,个体最长寿命21年。导致裂叶沙参种群幼龄个体死亡的内在原因是其较弱的抗逆性和适应能力;外在原因是严重的干旱、外界干扰和群落内的光照不足。裂叶沙参种群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较泡沙参弱:在海拔2700m以下地区,由于外界干扰和环境干旱,除水份条件较好的特殊生境,大多种群呈严重衰退趋势,不能满足编表条件,只有海拔2700m以上区域的种群呈稳定或扩展趋势;而泡沙参各种群在不同海拔区域均呈稳定或扩展趋势,满足编表条件。从海拔2300m到3400m,不同裂叶沙参种群个体寿命呈:短长短的格式,与外界严酷较好严酷的环境相对应。这表明裂叶沙参种群在严酷环境条件下改变了其生存对策,缩短了个体寿命。  相似文献   

4.
以近缘广布种泡沙参为对照,本文编制了濒危种裂叶沙参种群的标准生命表,存活曲线以及海拔2300 ̄2400m、2700 ̄2900m、2900 ̄3100m和3100 ̄3400m区域4个种各的生命表,存活曲线。根据其生活史,讨论了裂叶沙参各种群特定年龄的存活量,死亡量和死亡率等重要参数,裂叶沙参种群存活曲线属DeeveyC型,1 ̄5年生死亡率最高,个体最长寿命25年,而泡沙参种群的死亡高峰期是1 ̄3年,个  相似文献   

5.
裂叶沙参和泡沙参种群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的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裂叶沙参(Adenophora lobophylla Hong)和泡沙参(A.potaninii Korsh.)种群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特性的对比,揭示濒危植物裂叶沙参的种群内部致濒机制。结果表明:裂叶沙参种群幼苗抢占草本层上层空间能力弱于泡沙参种群;裂叶沙参种群是以相对长的生殖期和高产籽量来适应环境;裂叶沙参种群开花结实量虽高于泡沙参种群,但其中成熟种子少,种子质量差,致使其种群由种子到一年生幼苗的转化率极低,并且幼苗生活力弱,是导致其种群濒危的重要内部原因。裂叶沙参种群除有性生殖外还兼有较弱的无性繁殖,是对其有性生殖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6.
摩天岭北坡森林植被垂直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摩天岭北坡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布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排序的方法,结合对群落生态外貌特点的分析,以及群落所处海拔高度,划分出森林植被垂直带如下:(1)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600m以下;(2)山地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600—2100m;(3)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海拔2100—2900m;(4)亚高山针叶林带,海拔2900—3450m;(5)高山灌丛草甸带,海拔3450m以上。  相似文献   

7.
濒危植物裂叶沙参生境条件及外界致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张文辉  祖元刚 《植物研究》1998,18(2):218-226
裂叶沙参分布于四川西北地区金川县,受到当地地质、地貌、气候、土壤、生物和人为因素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形成了裂叶沙参种群生长发育的外部特定环境条件。裂叶沙参种群生长发育最主要的外界致危因素是:人为采挖、森林过伐、开荒、放牧所导致的生境破坏;频繁的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周期性的春旱、伏旱和暴雨所引发的洪涝灾害;锈病、地下害虫和野生动物的危害。这些致危因素周期性或经常性地对裂叶沙参种群数量、个体生长产生着长期而广泛的危害。应立即停止人为对当地生境条件的一切破坏活动;在金川县建立以保护裂叶沙参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并在适生地引种栽培,实行迁地保护;对裂叶沙参种群继续跟踪研究,为揭示一般濒危植物的内部致危机理及外界致危因素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裂叶沙参个体生长动态研究(2):根系的生长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辉  祖元刚 《植物研究》1998,18(1):128-136
在裂叶沙参分布区金川县调查了29块样地和1502个不同年龄具体的根系空间结构和生物量,对5个生长于不同海拔区域的种群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影响根系发育的环境因素。生长于海拔2700 ̄2900m种群根系发育完整,主根、侧根、二次侧根、细根生物量和体积均达到最高值。高于或低于这一海拔区域,种群根系发育不够充分。主要原因在低海拔地区是干旱和外界极度干扰;在高海拔地区是低温。各种群总合的根系生物量(Y,g)与  相似文献   

9.
贺兰山不同海拔典型植被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40,自引:14,他引:26  
刘秉儒  张秀珍  胡天华  李文金 《生态学报》2013,33(22):7211-7220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在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研究近年来受到和植物动物一样的重视程度,但是干旱风沙区微生物多样性在海拔梯度上的多样性分布规律尚未揭示。本研究以处于干旱风沙区的贺兰山不同海拔的六个典型植被带(荒漠草原带、山地旱生灌丛带、温性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寒温性针叶林带和亚高山草甸带)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Biolog微平板法和磷脂脂肪酸甲酯法(FAMEs)系统研究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特征以及在不同植被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随海拔增加发生变化,且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Biolog分析显示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依次是:亚高山草甸>寒温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温性针叶林>山地旱生灌丛>荒漠草原,随海拔的升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总体上均表现出增大的趋势,差异显著(P<0.05);FAMEs分析表明不同海拔的微生物区系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寒温性针叶林土壤微生物磷酸脂肪酸生物标记的数量和种类均最高,且细菌、真菌特征脂肪酸相对含量也最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次序是:寒温性针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温性针叶林带>亚高山草甸>山地旱生灌丛>荒漠草原。本研究结果表明贺兰山海拔梯度的微生物多样性分布规律不同于已有的植物多样性“中部膨胀”研究结果,这说明在高海拔地区有更多的适合该生境的微生物存在,这对维持干旱风沙区的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青海湖湖盆南部的植被与海拔梯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地区主要植被类型有三类,即温性草原、高寒灌丛和高寒草甸。温性草原主要分布于研究地区东段湖滨平原上;高寒灌丛分布于山地一定海拔范围内(3400-3800m):高寒草甸主要分布于海拔3800-4200m之间,群落中优势种的重要值沿海拔梯度呈“钟型”或近似“钟形”变化趋势,即优势 沿海拔梯度分布上有一最适区,但不同种群其最适区彼此分离;而优势种在其分布区边缘则常常相叠,表明群落之间并无明显界限,这与  相似文献   

11.
独叶草种群年龄结构及动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太白山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独叶草种群年龄结构、生命表及存活曲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境的独叶草种群在3~6年生阶段个体数量最多。幼年个体和老年个体数量较少,生命表中。幼龄级的dx、qx、Kx等为负数,可以反映种群幼龄个体缺乏程度.以无性繁殖独叶草不同与以有性生殖为主的植物,它可产生不同龄级的无性系分株,幼龄个体少的年龄结构并不代表种群必然衰退.随海拔升高,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寿命延长,反映了种群在适应性方面的调整.独叶草种群根状茎生存于腐殖质层中,仅有叶片露出地面;种群所在的牛皮桦、巴山冷杉和太白红杉群落人为干扰较少。生境相对稳定,种群可以长期维持.对种群保护应注重所处的环境及森林群落保护。  相似文献   

12.
To reveal the internal mechanism which lead to the endangerment of the AdenophoUa lobophylla Hong population, comparative studies of sexual reproduction and asexual propagation between the populations of A. lobophylla and A. potaninii Korsh were carried out. Young seedlings of A. lobophylla had less ability to occupy the uper space of the herbaceous layer than those of A. potaninii. The A. lobophylla population produced much more seeds and lived a long reproductive life to adapt the ambient environment. Though the number of flowers and fruits of A. lobophylla population was more than those of A.potaninii population, the number of its ripe seeds as well as the quality was less. Thus, the development rate from its seeds to one-year old seedlings was very low, and viability of its young seedlings was very poor. This could be the important factor causing the imminent population endangerment of A. lobophylla. Besides the sexual reproduction, the A. lobophylla population also had a comparatively tiny ability of asexual propagation, which was advantageously complementary to its sexual re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缙云山川鄂连蕊茶 (Camelliarosthorniana) 在 3个群落类型中的生殖分配、生殖分配与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和座果率。结果表明 :1) 在地径 1.0~ 3.5cm范围内, 种群间生殖分配差异显著, 即毛竹林 >针阔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 ;在地径 1.0~ 5.0cm范围内, 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之间差异不显著 ;在地径 1.0~ 6.0cm范围内, 毛竹林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 而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之间差异不显著 ;因此种群间生殖分配比较时, 应考虑种群间的大小分布。运用生殖分配的有关学说对川鄂连蕊茶生殖分配格局进行了解释, 生境稳定性学说和生活史理论假说相结合可以解释川鄂连蕊茶生殖分配格局。 2 ) 川鄂连蕊茶个体生殖分配与个体大小之间存在抛物线关系。 3) 种群密度对川鄂连蕊茶座果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川西泡沙参种群地上生物量生长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川西泡沙参种群地上各器官,茎、叶、花-果的生物量生长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泡沙参种群(总和)个体地上总生物量和各器官的生长发育在1-5年生生长缓慢,5-15年生随年龄增长,年生物量增幅较大,此后,生长速度开始下降,直到死亡年龄,泡沙参种群(总和)地上生物量生长发育过程可程可用方程y=a0 a1x a2x^2表示。(2)不同海拔区间的泡沙参种群个体地上总生物量和各器官生物量生长发育与种群(总和)地上总生物量生长发育的趋势基本一致。生物量生长在幼年和老年时较低,大约在15年生时达到高峰。(3)不同海拔区域综合生境条件与种群的地上生物量生长,生长模式,生物量最高峰出现的年龄区段等有着密切联系。在较为适生的环境条件下,外界干扰少,水热条件适宜,种群各器官的生物量和个体总生物量可达到较高水平,在低海拔地区,外界干扰严重,或高海拔地区,低温条件来酷,个体总生物量和各器官生物量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秦岭独叶草种群个体和构件生物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对秦岭地区独叶草种群个体和构件生物量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独叶草种群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构件生物量与年龄关系可用Logistic方程表示.种群叶和芽的生物量比率随年龄增长降低,而根系和根状茎的生物量比率增加.不同海拔地域的种群个体生物量和各构件生物量显著不同(P<0.05),海拔2700-2900m的种群个体生物量和各构件生物量较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大.叶生物量比率随海拔升高降低,而根状茎的比率却增加.在较适生地域,根系生物量比率较低,而芽的比率较高.种群个体生长和各构件生物量动态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海拔对全缘叶绿绒蒿植株性状和花特征的表型选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海拔差异对植株性状、花特征表型选择的影响,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全缘叶绿绒蒿(Meconopsis integrifolia)为研究材料,于盛花期内,测定不同海拔(4 452、4 081和3 681 m)种群中个体植株性状、花特征、单果结实数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线性回归模型估计不同海拔种群间植株性状、花特征所受的表型选择(选择差与选择梯度)。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升高,全缘叶绿绒蒿植株性状、花特征及单果结实数显著降低,海拔越高的种群中株高越矮、叶面积越小、花数越少、花越小、单果结实数越低。(2)不同海拔种群中各性状的表型选择存在差异,较低海拔(3 681 m)种群中花数、花大小具有显著的选择差和选择梯度,表现为花越多、花越大的个体雌性适合度越高;海拔较高(4 081 m)的种群中株高、叶面积及花数更容易受到选择,表现为植株越高、叶面积越大、花越多的个体雌性适合度越高;海拔最高(4 452 m)的种群中叶面积与花数的选择梯度接近显著。(3)植物性状分化伴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呈现出差异,较低海拔种群中花特征容易受到选择,而较高海拔种群中可能由于传粉者稀少、资源限制等因素使得株高、叶面积更容易受到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