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华绒螯蟹光感受器超微结构在昼夜光周期中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袁维佳  张慧绮 《动物学报》1997,43(4):344-352
用透射电镜以中华绒绒螯蟹光感受器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光感受器的基本组成单位--小眼,从远侧端到近侧端是由角膜、4个晶锥细胞形成的晶锥、一个在前端的小网膜细胞和7个纺锤形的小网细胞聚合而成的小网膜以及周围的多种色素细胞构成。这些结构与已知的甲壳动物的光感受器相似。在小网膜细胞中多囊体、板膜体、溶酶体等细胞顺主要集中在细胞核与核下的层面中。通过对黎明、正午、黄昏和夜晚4个时间取的材料的研究,发现小网  相似文献   

2.
温度和体重对中华绒螯蟹幼蟹饥饿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于1998年9月—12月对均重为3.64、1.69和0.52g三种规格的中华绒螯蟹幼蟹在15、20、25和30℃四种温度条件下的饥饿代谢进行了测定,以探讨体重和温度变化对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耗氧率(Ro)和氨氮排泄率(Rs)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体重增大而减小,其关系式可分别表示为:Ro=0.1309We^0.0490T和Ro=0.4254W^-0.1999;Rs=3.3649e^0.0484T和RN=0.4400W^-2.900不同体重幼蟹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饥饿代谢率差异显,饥饿代谢率随体重的增大而减少,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同时,体重对能源物质的供能比有较大影响,三种规格的幼蟹,其代谢底物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提供的能量比分别为6.4:41.8:518、6.7:27.8:65.5和7.3:43.8:48.9。  相似文献   

3.
Zn2+对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肝胰腺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Zn2+浓度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状幼体肝胰腺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当Zn2+浓度超过200 μg/L时,与对照组相比,肝胰腺结构受到了显著的影响.成熟和正在形成的B细胞的空泡中有很多含有金属的电子致密颗粒(EDG,可能为金属蛋白复合体),随着B细胞的成熟和B细胞从肝胰腺管壁上脱落,这些EDG也被释放到管腔中,因此肝胰腺的管腔中常有许多此类颗粒存在.B细胞空泡或管腔中的EDG与环境中Zn 2+浓度高低呈正相关.E细胞质中也出现了很多空泡,与正常E细胞的结构明显不同.R细胞的细胞质常解体形成大的空泡,被破坏的程度较为严重.在Zn2+浓度>1 000 μg /L时,肝胰腺遭到严重破坏,细胞结构几乎不存在.研究结果表明,肝胰腺的B细胞在Zn 2+的解毒方面起重要作用,但当Zn2+浓度超过了肝胰腺B细胞的解毒能力时,就会引起肝胰腺细胞(如R和E细胞)结构异常,甚至破坏整个肝胰腺细胞结构,从而影响幼体的生长,甚至造成死亡.  相似文献   

4.
维生素C对中华绒螯蟹雄性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不同Vc的人工配合饲料 ,研究了Vc对中华绒螯蟹雄性生殖的影响。实验分为 5组 ,其添加量分别为 0mg 1 0 0g饲料 (实验 1组 )、2 0 0mg 1 0 0g饲料 (实验 2组 )、40 0mg 1 0 0g饲料 (实验 3组 )、60 0mg 1 0 0g饲料 (实验 4组 )和 80 0mg 1 0 0g饲料 (实验 5组 ) ,实验为期 5 0d。结果如下 :1 )肝胰腺、精巢和副性腺中Vc的积累量以实验 3组最高 ,分别为 2 2 61 μg mgprot、1 0 2 1 7μg mgprot、7 661 μg mgprot;2 )肝体指数和性腺指数以实验 3组最高 ,分别为 0 0 5 2 3和 0 0 2 68;3 )增重率同样以实验 3组最高 ,实验 1组最低 ,分别为 3 1 3 3 %和 2 1 2 %;4)睾酮含量以实验 2组最高 ,为 1 2 5 7ng ml,但实验 3组的睾酮含量与实验 2组接近 ;5 )SOD酶活性与其Vc含量呈负相关 ,且精巢和副性腺的酶活性高于肝胰腺。结果表明 :适量添加Vc可促进雄蟹肝胰腺、精巢和副性腺对Vc的积累 ,同时可促进精巢的发育及睾酮的分泌 ,而过量添加可能会对精巢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河蟹体内的抗氧化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协调和平衡 ,生殖期性腺对其自身的抗氧化保护需求要高于其它组织  相似文献   

5.
脂质营养对中华绒螯蟹幼体肝胰腺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江洪波  陈立侨  周忠良  温小波 《动物学研究》2001,22(1):64-68,T001,T002
采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各期幼体肝胰腺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蟹的肝胰腺腺管上皮由E,F,B和R4种细胞组成,其中E细胞为胚胎细胞,能分化成其他3种细胞;B,R和F细胞均呈,高柱状,腔面有发达的微绒毛,基底部有基膜,呈明显的极性分布;B细胞粗面内质网丰富,胞质中有1-2个大液泡,起分泌作用,属分泌液;F细胞内含发达的粗面内质网,还可见酶原颗粒;R细胞胞质中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游离的核糖体和脂肪滴,主要起贮存养人的作用。细胞的连接有紧密连接和中间连接2种方式。与脂质营养缺乏时相比,脂质营养充足的幼体其肝胰腺超微结构有如下特点:R细胞质中有连多的脂肪滴,线粒体呈饱满的圆形或椭圆形,且膜未见有内陷或萎缩,滑面内质网膨胀成小泡状结构。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对底质类型的喜好性, 采用单因子实验方法, 研究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个体和群体对泥、泥沙(泥﹕沙=1﹕1)、中沙(0.35—0.50 mm)和细沙(0.25—0.35 mm)等4种底质的喜好性。亲蟹个体出现在各底质上的时间百分比和群体出现在各底质上的数量百分比结果均表明亲蟹对泥底质的喜好性显著高于其他三种底质(P<0.05); 扣蟹个体和群体实验结果均表明扣蟹对泥和中沙底质的喜好性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底质(P<0.05); 仔蟹群体实验结果表明仔蟹最喜好泥底质, 其次是泥沙, 两者显著多于中沙和细沙(P<0.05)。昼夜研究结果表明, 亲蟹个体和群体、扣蟹群体及仔蟹群体在白天和夜晚对底质的选择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但扣蟹个体在夜晚对底质的选择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栖息方式的研究表明, 亲蟹无显著的埋栖行为, 扣蟹喜好埋栖在泥和中沙里面, 仔蟹喜好埋栖在泥里面, 其次是泥沙。研究揭示, 中华绒螯蟹对不同底质的喜好性具有显著差异, 且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对底质的喜好及栖息方式也不尽相同, 为其生境修复和资源养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扣蟹附肢自切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华绒螯蟹扣蟹培育池塘中幼蟹的自切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池塘养殖幼蟹的自切率较高,达29.2%,但无性别差异;根据体重将幼蟹分成4种规格(大:6~8 g;中:4~6 g;小:2~4 g;极小:0~2 g),就不同规格扣蟹而言,中等规格扣蟹的自切率相对较高,但4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大多数个体自切一条(50%~60%)或2条附肢(25%~35%),自切3个或3个附肢以上的比例较低,自切5条附肢比例仅为2%。3)附肢自切通常发生在幼蟹身体的其中一侧,身体两侧同时自切的概率较低(12%~15%)。4)各肢型受到自切的概率不同,后3对附肢的自切率显著高于第1第2对附肢(P<0.05),自切螯足的概率最低。5)整体上,扣蟹雌雄个体的自切规律基本一致,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饥饿胁迫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6.2 ~28.4℃水温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的形态、行为、存活及体重损失的影响,同时确定了仔Ⅱ的营养饱和储存点(PRS)和不可恢复点(PNR).结果表明:饥饿胁迫下中华绒螯蟹仔Ⅰ、仔Ⅱ、仔Ⅲ的初次死亡时间(T1)分别为8.0、14.0和20.3 d,50%死亡时间(Ts0)分别为11.4、16.0和25.5 d,100%死亡时间(T100)分别为15.0、22.0和32.3 d,耐饥饿能力为仔Ⅲ>仔Ⅱ>仔Ⅰ;饥饿期间中华绒螯蟹体内水分含量持续升高,干重量降低显著,干重损失速率也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小;先饱食后饥饿的给饵模式中仔Ⅱ蜕皮率随初始饱食时间延长而升高,50%个体完成蜕皮所需饱食时间(PRS50)为2.10d,各处理组仔Ⅱ的蜕皮周期与持续饱食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只有饱食3d以上才能达到持续饱食饲养蟹的增重率;先饥饿后饱食的给饵模式中,仔Ⅱ的蜕皮率随着初始饥饿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其中仔Ⅱ50%不能蜕皮的初始饥饿时间(PNR50)和100%不能蜕皮的初始饥饿时间(PNR100)分别为10 d和14 d,并且蜕皮周期相对延长,延长时间约等于初始饥饿时间,不存在额外的摄食时间来弥补饥饿期间损失的能量,各处理组蜕皮后仔蟹与对照组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Zn^2+浓度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Zhao状幼体肝胰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当Zn^2+浓度超过200μg/L时,与对照组相比,肝胰腺结构受到了显著的影响。成熟和正在形成的B细胞的空泡中有很多含有金属的电子致密颗粒(EDG,可能为金属蛋白复合本),随着B细胞的成熟和B细胞从肝胰腺管壁上脱落,这些DG也被释放到管腔中,因此肝胰腺的管腔中常有许多此类颗粒存在。B细  相似文献   

10.
按回捕日期取样测定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亲蟹标志放流前后血清与肝胰腺的生理指标, 初步研究了放流亲蟹对长江口环境的生理适应过程。结果表明, 在放流后6d, 亲蟹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血清甘油三酯(TG)和血蓝蛋白含量均降低, SOD、CAT和TG在放流后9d达到较低水平, 其中SOD活性和TG含量较放流前显著降低(P<0.05); 肝胰腺酸性磷酸酶(ACP)以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蛋白质(T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和肌酐(CREA)水平在放流后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在放流后79d, 肝胰腺SOD、CAT、ACP与血清ALP、ALT、AST活性均恢复至放流前水平(P>0.05), 而血清TP、血蓝蛋白、ALB、TC、TG、CREA含量较放流前均显著降低(P<0.05)。综合各项指标表明, 中华绒螯蟹亲蟹在放流后6d内出现免疫力下降、代谢增强等反应, 放流22d后亲蟹各项机能逐步恢复, 并在70d后接近或达到放流前水平。建议今后放流前对亲蟹进行环境适应性驯化, 以便提高亲蟹增殖放流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水温对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的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讨了各种人控恒温和自然水温对中华绒螯蟹胚胎发育周期,各发育阶段以及卵裂同步率等的影响。在水温9.6±3.6℃到23℃之间,中华绒螯蟹的胚胎均能发育;最适发育水温为18—23℃。29℃以上,胚胎不能发育。变温对胚胎发育有益。胚胎在卵裂阶段对水温特别敏感,水温越高,卵裂虽然越快,但卵裂期同步率越低;胚胎处在自然水温中,经过低温,卵裂期同步率最高。  相似文献   

12.
在生理盐水中用持续的弱光(6*10^6-9*10^6个光子/cm^2)刺激鲎的腹神经光感受器细胞可得到二种类型的碰击,一种称谓“标准光碰击”或“C2碰击”,它有对称的形状,信号衰退的指0数常数大于0.01/毫秒。  相似文献   

13.
中华绒螯蟹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的光镜及电镜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中华绒螯蟹神经节存在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两类细胞。神经细胞膜为3层,细胞质由内质网和核蛋白体的聚合体的所构成的尼氏体,高尔基体,线粒体,液泡等细胞器组成,核膜双层,核仁明显,胶质细胞内含有似神经细胞的细胞器结构,根据细胞核的形态及核内染色质的分布情况,可把胶质细胞分成3类:星形胶质细胞核最大,卵圆形,少突胶质细胞核较小,圆形;小胶质细胞核最小,呈三角形或卵圆形,神经细胞的数量与附肢的生理活动强弱有一  相似文献   

14.
体重温度及温度驯化对中华绒螯蟹呼吸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流水式呼吸仪研究了体重,温度及温度驯化对中华绒螯蟹(又名河蟹)的呼吸率的影响。作者首次运用Logistic方程描述了呼吸率与体重和温度的关系。对于河蟹,这种关系可归纳为:R=1280M-0.50/[1+exp(2.351-0.138T)]μgO/(g·h)。温度驯化能导致速率补偿,表现为25℃驯化河蟹的呼吸率明显低于10℃驯化河蟹的呼吸率。因温度驯化所导致的速率补偿与眼柄内分泌因子有关。在急性升温的条件下,河蟹呼吸率对温度的反应并不完全遵循van'tHoff-Arrhenius定律。在低温区(10-16℃),两种驯化河蟹的呼吸率对温度较为敏感,Q10值大于2;在高温区(16-30℃),两者均不敏感,Q10值小于2。这说明速率补偿不仅可通过长时间温度驯化达到,而且在温度急剧变化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这种速率补偿可能涉及一种新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细胞内外钙离子浓度对鲎腹神经感光器光适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袁维佳 Stie.  H 《动物学研究》1998,19(5):367-373
用细胞内记录的方法研究了由微弱持续光刺激(6×10^6 ̄9×10^6光子/cm^2,10s引起鲎(Limlus polyphemus)腹神经光器膜电流的变化--光碰击。结果表明,在生理盐水(10mmol/LCa^2+)中光碰击的平均面积为(39.5±1.76)pC,微弱光适应(记录前2.5s加1次光闪,9×10^9光子/cm^2)使得光碰击的面积下降至(10.5±2.29)pC(n=4)。在低钙溶  相似文献   

16.
急性逐步低氧对中华绒螯蟹呼吸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用密闭式呼吸仪研究了急性逐步低氧对中华绒螯蟹(又名河蟹)呼吸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河蟹是一种很好的氧调动物。当溶氧在一定范围内下降时,河蟹能维持其呼吸率不变,直到临界氧浓度,或临界点。而后,随着溶氧的进一步下降,其呼吸率迅速降低,并在溶氧未至零值时,呼吸率为零。作者将呼吸率为零时的氧浓度称为零呼吸氧浓度,或零呼吸点。鉴于零呼吸点的存在,作者提出了一种能更好地描述水生动物呼吸率和溶氧关系的双曲线方  相似文献   

17.
通过投喂不同锌含量的人工配合饲料,研究饵料微量元素锌对雄性中华绒螯蟹性腺发育的影响。以ZnSO4为锌源,对照组投喂未添加锌的基础饲料,实验1组至实验4组分别投喂:添加50mg/kg饲料、100mg/kg饲料、200mg/kg饲料、400mg/kg饲料的配合饲料。实验为期70d,结果如下:精巢和副性腺锌含量均以实验2组最高,分别为300mg/kg和150mg/kg,对照组分别为85mg/kg和67mg/kg。睾酮含量和性腺指数亦以实验2组最高,分别为0.835ng/mL和25.94×10-3。精巢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30d时达到最高,而同一时间各组间的活性均以实验2组最高。副性腺碱性磷酸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分别在50d和70d时出现两个峰值,而同一时间各组间酶活性均以实验2组最高,其中碱性磷酸酶在达到峰值后急剧下降,实验结束时活性极低。结果表明:随着饵料锌含量的增加,河蟹生殖器官内锌的积累量也逐渐上升,但若超出最适添加量,则积累量反而下降。饵料中适量添加锌可促进河蟹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睾酮的分泌,河蟹精巢和副性腺中乳酸脱氢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明显与其锌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18.
镉对长江华溪蟹精子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王兰  孙海峰  李春源 《动物学报》2002,48(5):677-684
分别于1999年3-5月和10-12月,利用透射电镜方法,按1.5μg/g体重的剂量体腔注射Cd^2 于长江华溪蟹(Sinopotamon yangtsekiense)体内,在10min至24h之间的若干时间段取材,观察精子发生过程中不同发育阶段生殖细胞的变化。结果表明:镉注射后0.5h,各级生精细胞就开始出现超微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线粒体肿胀与空泡化,高尔基体变形,内质网扩张和膜结构损伤等。其中线粒体损伤出现最早,是最易受损伤的一个敏感细胞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