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在发酵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microbial protoplast fusion)技术具有重组频率高、受结合型或致育型限制小以及遗传物质传递完整等优点,是微生物育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结合相关研究进展,分析了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组成,包括制备、再生、融合的影响因素以及融合子的筛选方法,重点评述了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应用在微生物育种中的最新进展,以及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龟裂链霉菌原生质体的形成和再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微生物原生质体形成、再生和融合技术已 广泛用于遗传学研究和工业微生物杂交育种。 1978年,BatlzF51进行了弗氏链霉菌和灰褐链霉 菌的原生质体融合,得到了稳定的重组体;1982 年Thoms pon等[10]通过原生质体转化,将载有 抗性及营养基因的重组DNA片段在链霉菌 中进行了克隆。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 也取得了一些进展[1,2]相似文献   

3.
地衣芽孢杆菌原生质体最佳形成和再生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及诱变受到广泛重视,实验方法日趋完善,实践证明它是一种有效的育种方法。在微生物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过程中,各种微生物所需的最佳条件差别很大。我们研究厂地衣芽孢杆菌53-A,菌株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各种因素及最佳条件,并用光学显微镜和电镜观察了原生质体形成、再生和原生质体的聚集现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近代生物工程技术的兴起,提出如何向植物细胞引入微生物的问题,其方法有: 1.直接引入微生物最早把微生物引入植物细胞原生质体的实验,开始于用酶法制备豌豆叶原生质体并混加根瘤菌。电镜观察证明,细菌进入了叶原生质体内部。后来相继建立了用高pH、高浓度Ca~(2 )和聚乙醇等方法,把酵母、蓝藻(Anacytis anabaena和Gloeocapsa)、灰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是近20年来国内外细胞工程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1972年匈牙利学者Ferenczy率先进行了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1]。在1976年匈牙利学者Folder和Alfold则首次报道了用PEG或新生态磷酸钙诱导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megaterium)种内株间原生质体融合[2];同年法国的Schaeffer等也用PEG诱导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进行种内株间原生质体融合获得成功[3]。有关芽孢杆菌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在国内直至1981年才见报道[4]。经典改变微生物遗传性状的手段有两…  相似文献   

6.
酿酒酵母原生质体的融合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开始于动植物细胞,特别是Willin等报道了PEG有助于高等植物细胞原生质体融合以后,这一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植物、微生物原生质体的融合和动物细胞的融合。原生质体的制备、培养、融合和发育为研究细胞分化、膜结构与功能、定向育种等生物学  相似文献   

7.
有关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遗传操作途径,但融合前需进行遗传标记,很费时间。我们直接对原生质体诱变,探索  相似文献   

8.
螯合剂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螯合剂对原生质体融合的影响王建华(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北京100081)赵学慧(华中农业大学食品微生物学研究室武汉430070)自从Kao[1]发现聚乙二醇(PEG)能高效介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以来,至今它仍不失其作为植物、微生物原生质体促融合剂的...  相似文献   

9.
黑曲霉柠檬酸工业菌株原生质体制备与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曲霉是柠檬酸工业化生产的主要发酵菌株。尽管现代遗传操作技术在黑曲霉的实验室菌株、蛋白质生产菌株等的应用中获得了成功,但是柠檬酸工业菌株遗传转化异常困难,成为柠檬酸工业持续升级的重要限制因素。以柠檬酸工业生产实际应用的黑曲霉菌株为研究对象,对其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以及PEG介导的转化等条件进行了细致优化。结果表明,柠檬酸高产工业菌株原生质体的制备需选取丰富培养基中培养48 h的年轻菌丝体,在1.5%裂解酶-0.5%蜗牛酶-0.2%溶菌酶的复合酶解体系下裂解2.5 h,原生质体的制备浓度可达106个/m L以上,原生质体再生效率可达90%以上。原生质体的浓度是原生质体-PEG介导转化方法的关键,当原生质体浓度达到106个/m L以上时,高产柠檬酸菌株的转化效率大幅提高。成功建立了由原生质体-PEG所介导的高产柠檬酸黑曲霉菌株的遗传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一)微生物细胞融合技术一、细菌细胞融合1)枯草芽胞杆菌①制备原生质体;②原生质体的复原再生;③细胞融合;④细胞融合后融合体的遗传分析和选育;  相似文献   

11.
Corynebacterium属中的某些菌种是生产氨基酸的重要菌株。但它对蛋清溶菌酶很不敏感,较难制备其原生质体和再生。本文对供试菌株在培养时,加入氨基苄青霉素(ampicillin)、丝氨酸(serine)或甘氨酸(glycine);在酶解前采用不同的预处理,探讨了棒杆菌1134株原生质体化及其再生的条件。经过多次试验,最后选用补加适量的氨基苄青霉素和丝氨酸的培养液培养菌体,用果胶酶(Pectinase)和巯基乙醇(mercaptoethanol)进行酶解前的予处理,使其原生质化的培养液时缩间短至2.5小时,再生率提高至21.1%。为实现该菌株的原生质体融合及工业微生物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甘志波 《微生物学杂志》1996,16(1):46-50,22
微生物原生质体融合:问题与对策甘志波(华中农业大学食品微主物研究室武汉430070)自从首次报道人工进行原生质体融合以来,时间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其间解决了许多技术障碍,如:酶解细胞壁、高效融合剂、原生质体再生等,这一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功地得到...  相似文献   

13.
洪益国  郑幼霞  杨颐康 《遗传》1988,10(3):24-27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遗传学基础理论和工业育种研究,且融合的方法不断改进。近来报道用灭活的亲株原生质体融合也能达到遗传重组:用链霉素灭活枯草芽孢杆菌原生质体、热灭活巨大芽孢杆菌原生  相似文献   

14.
原生质体融合又称细胞融合,具有遗传信息传递量大,不受亲缘关系的影响,可以集双亲优良遗传性状为一体,并定向筛选表现双亲遗传性状的融合子,操作简便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原生质体融合的程序以及该技术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生质体融合是微生物遗传育种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可以在种间、属间及科间构建出新型菌株,同时也是菌种改良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遗传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育种上的特点,原生质体制备及影响因素,融合方法,融合子的鉴定以及前景展望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细胞融合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微生物育种新技术,它是通过两种亲株的原生质体融合而达到杂交目的的。微生物细胞壁被人工制备的细胞壁溶解酶去除之后,裸露且成为球状的原生质即为原生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的原生质体融合及应用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辛明秀  马玉娥   《微生物学通报》1995,22(6):365-370
微生物的原生质体融合及应用辛明秀,马玉娥(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北京100875)(河北涞源第一中学,涞源102900)原生质体融合起源于60年代。1960年法国的Barski ̄[1]研究小组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动物细胞混合培养中发现了自发融合现象。同时日...  相似文献   

18.
粟酒裂殖酵母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的研究张明,王元君,潘仁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合肥230026)制备微生物细胞原生质体是融合技术的先决条件,已在酵母菌品种改良的研究上发挥了很大作用(‘-‘)。此外,还可以广泛地用于诱变育种和导入外源基因以改变菌种...  相似文献   

19.
一本文对主要条件致病性念珠菌属进行了原生质体形成.再生及种间:属间融合的基础研究。对融合产物进行了生物特性的观察。结果表明:念珠菌属可形成原生质体,其原生质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互栩融合,其融合产物的生物特性可与亲株不同。白色念珠菌与其它种间,酵母菌属间的融合产物,对小白鼠无致病性。细胞融合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微生物育种新技术,它是通过两亲株原生质体融合而达到杂交目的的(王俊英,1982)。在细胞工程中,原生质体分离、培养、融合和发育技术是十分重要的。为将这一技术应用于防病治病,我们试对主要条件致病性念珠菌属进行了原生质体的分离.再生及融合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20.
痢疾杆菌D_(15)和EITor弧菌88-2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研究蚌埠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蚌埠233003张元和,唐素兰关于细胞融合已有“许多报道,但为制备二联菌苗将痢疾杆菌和霍乱弧菌进行细胞融合的研究尚未见报道,要实现原生质体的融合,将细菌原生质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