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桃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和生物技术研究的物质基础。桃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研究将为探讨桃的起源、进化、分类、育种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形态学、细胞学、孢粉学、生物化学及DNA分子标记等几个方面综述了桃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研究进展,探讨了桃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研究现状、前景及尚需解决的问题,并就进一步开展桃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提出桃种质野生种、近缘野生种厦不同栽培品种群间的分子系统学关系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龙眼(Dimocarpus longana Lour.)种质资源是龙眼育种研究的基础。种质资源的研究将为探讨龙眼起源、进化、分类、育种和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从形态学、孢粉学、同工酶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综述了龙眼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研究进展,探讨了龙眼亲缘关系的研究现状、前景及尚待解决的问题,并分析了今后开展龙眼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相似文献   

3.
主要产茶国茶树资源与红茶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树品种选育的材料基础。本文系统阐述了世界茶叶主产国在茶树资源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方面所取得的进展,着重对红茶化学特性、红茶育种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述。同时,对未来茶树育种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广西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该研究从广西的宁明县、金秀县、苍梧县收集到14份地方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以17个国家级茶树良种作为参照,采用EST-SSR分子标记技术,探讨了广西这三个地方野生茶树与国家级茶树良种间的亲缘关系以及广西地方茶树自身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5对EST-SSR引物共检测到6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引物可扩增出4.53个,其中多态性位点为60个,多态性比率达88.2%。平均观测杂合度、平均期望杂合度、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42、0.55和0.97。PIC值在0.23~0.74之间,平均为0.52,多态性较好。遗传相似系数在0.53~0.9之间,平均值为0.71,31份供试材料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1分为5组群,76%参照品种聚在A组群,而广西本地的野生茶树资源则主要分布在B、C、D、E组群。利用该研究中的4对核心引物即可将31份供试材料全部区分开,挑选其中10个多态性较好的等位位点进行编码,构建31份供试种质的DNA分子指纹图谱。这表明广西野生茶树资源与国家级茶树良种间遗传差异较大、亲缘关系较远、遗传基础宽、多样性非常丰富,可作为茶树育种的亲本或开展茶树功能基因研究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利用ISSR标记构建了40份大叶种茶树资源的指纹图谱,用3种独立的方法(特殊的标记、特异的谱带类型、不同引物提供的谱带类型组合)可以有效地鉴别大叶种茶树种质资源,证明ISSR标记是鉴定茶树资源的有效方法。15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275条谱带,其中274条具有多态性,占99.6%。40份材料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Nei's基因多态性(gene diversity)和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0.4180、0.3797、0.5586。材料间的遗传多样性较高,说明材料间的遗传距离较远,亲缘关系较远。遗传基础较宽。ISSR聚类分析表明,40份种质资源被聚为3个类群,其中Ⅲ类群又聚为3个亚群。亲缘关系树状图在分子水平上清楚地显示了云南大叶种茶树资源间的亲缘关系,为今后茶树育种和杂交亲本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苎麻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苎麻属植物亲缘关系的研究将为探讨苎麻起源、进化与分类以及苎麻种质资源的研究与育种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概述了苎麻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以及植物形态学、染色体、同工酶与DNA分子标记等研究方法在苎麻属植物亲缘关系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开展这方面研究提出了几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贵州是中国目前茶树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同时也拥有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对品种真实性以及遗传结构的准确鉴定是种质识别以及杂交亲本选配的关键。本研究以包含贵州省内主要栽培品种和新选育品系的54份茶树资源为材料,利用35对SSR引物进行遗传鉴定,共检测到317个等位基因位点,多态信息含量介于0.22~0.92之间,平均0.73;利用PI和PIsibs两个参数评估了每对引物的鉴别力,表明任意两对引物组合都能够区分本研究中的茶树材料,并从中筛选出5对核心引物构建了54份材料的指纹识别图谱,这5对核心引物组合足够用于更大群体的个体鉴定。利用GBS方法对54份材料进行了全基因组SNP挖掘,共鉴定到698117个高质量SNP;基于SNP进一步进行系统进化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遗传结构分析,54份材料被划分为4个类群,育成品种与新选育品系间遗传背景呈现高度重叠;并据此推测出了前期贵州茶树育种的一般模式,表明贵州前期茶树育种过多依赖福鼎大白茶以及云南地方种质资源,预示着在后续育种实践中,加大对省外优良品种以及贵州省内古茶树资源的杂交利用力度,将有助于茶树种质创新以及新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8.
贵州是中国目前茶树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同时也拥有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对品种真实性以及遗传结构的准确鉴定是种质识别以及杂交亲本选配的关键。本研究以包含贵州省内主要栽培品种和新选育品系的54份茶树资源为材料,利用35对SSR引物进行遗传鉴定,共检测到317个等位基因位点,多态信息含量介于0.22~0.92之间,平均0.73;利用PI和PIsibs两个参数评估了每对引物的鉴别力,表明任意两对引物组合都能够区分本研究中的茶树材料,并从中筛选出5对核心引物构建了54份材料的指纹识别图谱,这5对核心引物组合足够用于更大群体的个体鉴定。利用GBS方法对54份材料进行了全基因组SNP挖掘,共鉴定到698117个高质量SNP;基于SNP进一步进行系统进化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遗传结构分析,54份材料被划分为4个类群,育成品种与新选育品系间遗传背景呈现高度重叠;并据此推测出了前期贵州茶树育种的一般模式,表明贵州前期茶树育种过多依赖福鼎大白茶以及云南地方种质资源,预示着在后续育种实践中,加大对省外优良品种以及贵州省内古茶树资源的杂交利用力度,将有助于茶树种质创新以及新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9.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苏州洞庭地区的51份茶树(Camellia sinensis)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12条引物中筛选出6条引物,共扩增出76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70个,占92.11%。51份茶树种质资源遗传相似性(GS)变化范围0.37~0.89;其中白沙和东灵1号GS值最大、遗传相似程度最高、遗传距离最近。通过类平均聚类(UPGMA)法,可将51份材料分为2个大类,每一大类又分为4个亚组,相同亚组下的亲缘关系较近。其中,部分来自同一品种的不同品系具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系数。ISSR标记可有效评价苏州茶树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为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茶树种质资源和茶树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遗传信息。  相似文献   

10.
对收集的10份桑树资源,分析桑ITS序列并结合农艺性状调查,从分子学和形态学角度探讨10份桑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和亲缘关系,为桑树种质鉴定、品种登记和遗传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R-2016HYB2-2、R-2016KJ-1、R-2016 JLJ-1、湖桑32、R-2016LH-2和R-2016XYJL-2属于白桑类.R...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对146份贵州猕猴桃种质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为贵州猕猴桃品种选育打下基础,对146份不同区域猕猴桃种质资源48个质量性状进行描述、赋值,并结合单果重等9个数量性状,使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7个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均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和变异性;146份资源的Shannon’s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28,从各区域遗传多样性指数可以看出,演化进程上从遗传多样性指数高的地区向低的地区进行演化;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1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5.076%,其中前6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51.911%,为提高品种选育和评价的工作效率,可将猕猴桃种质资源的描述指标简化为新梢被毛、果实被毛等18个性状;聚类结果显示,贵州猕猴桃种质的欧氏距离为1.00~25.00之间,在D=19.25处,146份野生猕猴桃分为6个类群。本文有效揭示了贵州省猕猴桃种质资源丰富的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明确野生猕猴桃各种群间性状区分特征和部分优良资源性状的地理分布,对贵州猕猴桃种质资源的种质鉴定、保护利用和品种选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A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non-alcoholic beverage crops, the tea plant (Camellia sinens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health and lifestyle. Genetic fingerprinting based on genomic-derived markers in tea, however,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s, which has limited tea germplasm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cultivar protection.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identified whole genome-based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loci and successfully developed 36 new genomic SSR markers, which are highly polymorphic with average allele number and 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 (PIC) of 14.9 and 0.862, respectively. A phylogenetic tree for 80 tea plant accessions was subsequently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ir genotypic scores for these 36 markers.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80 accessions are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ir genetic backgrounds or original places. Noteworthy, robust fingerprinting power was performed, and the overall probability of finding two random individuals sharing identical genotypes across the 36 loci was estimated to be 1.5 × 10?56. We subsequently identified five SSR markers as a recommended core marker set for fingerprinting the tea plant cultivars or accessions. The combined PI and PIsibs of the marker set were 1.49 × 10?9 and 2.57 × 10?3, respectively, which allowed us to fully discriminate all 80 tea plant accessions from one another. The SSR markers developed here will provide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tea plant genetics and genomic studies, as well as breeding programs. The fingerprinting profiles can serve as a database that is essential for the tea industry and commercial breeding, and for tea plant cultivar identification,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14.
棉花遗传多态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系谱分析、形态特征、生化及 DNA分子水平等方面分析了棉花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表明陆地棉品种间遗传多态性水平低 ,改进其遗传多样性是今后棉花遗传育种研究的重要内容 .加强对现有栽培品种、野生种质的研究利用和种质引进交流 ,多种育种技术综合运用和合理的植棉区域规划及多育种目标引导 ,是提高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并提出今后应加强棉花核心种质的研究和从基因组水平对棉花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陆地棉品种和骨干品系黄萎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陆地棉黄萎病的主要措施,为了早日实现多类型、多区域大面积抗病品种的应用,本研究选取107份遗传背景差异较大的种质,利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小安舍试验站黄萎病病圃进行了3年黄萎病抗性重复鉴定。鉴定得到抗病品系8个,占7.5%;耐病品种(系)20个,占18.7%。本研究表明,当前被作为育种亲本的抗病品系还太少,需要深入开展抗病遗传机制,以及与其他经济性状协同改良的关系,为陆地棉抗病育种提供理论指导;达到抗病或接近抗病水平的大部分品种(系)来自于海陆野远缘后代,具有外源基因血统,证明了远缘杂交是陆地棉黄萎病抗性改良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及发展重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和起源中心,茶树种质资源种类众多,遗传多样性丰富,在茶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总结了60多年来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在考察征集、保存保护、鉴定评价与共享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发展方向的建议。提出今后应加强珍稀濒危茶树种质的收集保存、生态型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和利用、生物技术在优良茶树种质创新的应用、优良基因的发掘和功能研究以及利用平台的构建、物种或种群保护的生物学基础等重点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郑玉红  刘建秀 《植物学报》2004,21(5):587-594
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 (Munro.)Hack.)是主产于中国的世界著名的暖季型草坪草。全面系统地研究假俭草在遗传多样性和抗性生理等各方面的变异变化规律对于开发利用假俭草种质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综述假俭草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初步评价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其遗传多样性(包括形态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抗性生理、育种进程和栽培管理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