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7种木层孔菌属真菌的培养特性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描述了7种木层孔蓖属(Phellinus)真菌的培养特性,它们是淡黄木层孔菌(P.gilvus),火木层孔菌(P.igniarius),裂蹄木层孔菌(P.linteus),松木层孔菌(P.pini),冷杉木层孔菌(P.pinivar.abietis) ,苹果木层孔菌(P.pomaceus)和稀硬木层孔菌(P.robustus)。 相似文献
2.
3.
5.
作者等在编写中国多孔菌科志的过程中研究了大量标本,同时参阅了有关重要文献(邓叔群,1693;Ryvarden,1976;Ryvarden,Johansen,1980;Gilbertson,Ryvarden;1986;Carranza-Morse,Gilbertson,1986等),在本文中报道了拟层孔菌属两个新种。它们是:三明拟层孔菌(Fomitopsis sanmingensis Zhao)和海南拟层孔菌(F.hainaniana Zhao et X.Q.Zhang)。两个新种的模式标本保藏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6.
7.
拟木层孔菌属Phellinopsis是最近从木层孔菌属Phellinus中独立出来的一个属。拟木层孔菌属的全部4个种中,只有西方拟木层孔菌P. occidentalis在中国没有分布。简要回顾了西方拟木层孔菌这一名称的历史,其基元异名西方层孔菌Fomes occidentalis属于无效发表,因此将西方拟木层孔菌处理为无效名称,并将该名称所代表种的合法名称欧氏木层孔菌Phellinus overholtsii组合为欧氏拟木层孔菌Phellinopsis overholtsii。 相似文献
8.
9.
描述了中国东北林区10 种阔叶树上常见的多孔菌培养特性。培养特性的研究包括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宏观特征包括菌落生长速度、颜色、结构、质地及其变化;生长新区特征;培养基的颜色变化、培养物的气味、酚氧化酶的检测结果等。微观特征包括生长新区的菌丝体、气生菌丝体和基内生菌丝体的类型和分隔;担子的形成和发生;厚垣孢子、分生孢子和分生节孢子(粉孢子)的产生及特征;特殊结构如囊壮体和刚毛的有无及其特征;晶体的有无及形状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层孔菌属真菌液体发酵产物作为研究材料,测定抗氧化活性物质含量,并利用多种抗氧化测定方法,分析不同菌株的体外抗氧化能力,评价活性物质含量间、抗氧化方法间及抗氧化方法与含量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菌株活性物质含量间的差异较大,其中菌株H2粗多糖和总酚含量较高,菌株S黄酮含量较高,且活性物质含量间相关性不大;针对供试菌株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H2具有较高的还原力、铁离子螯合能力,菌株H2和H9的羟自由基清除作用最强,菌株H2和L的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最强,菌株H2、H5、H8、H9具有较高的超氧自由基清除作用,且不同方法间存在较大差异,羟自由基与DPPH自由基、铁离子螯合能力及还原力,DPPH自由基与铁离子螯合能力和还原力,以及铁离子螯合能力与还原力这几种方法的相关性较高(P0.01);总酚含量与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铁离子螯合能力及还原力方法具有较高的相关性(P0.01);总黄酮含量与DPPH自由基、铁离子螯合能力及还原力方法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P0.01)、0.725、0.738(P0.05);粗多糖含量与各测定方法间的相关系数较低,以上结果说明多酚类物质和黄酮类物质是抗氧化作用的重要因子,对抗氧化能力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北林区阔叶树上常见的10种多孔菌 培养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描述了中国东北林区10种阔叶树上常见的多孔菌培养特性。培养特性的研究包括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宏观特征包括菌落生长速度、颜色、结构、质地及其变化;生长新区特征;培养基的颜色变化、培养物的气味、酚氧化酶的检测结果等。微观特征包括生长新区的菌丝体、气生菌丝体和基内生菌丝体的类型和分隔;担子的形成和发生;厚垣孢子、分生孢子和分生节孢子(粉孢子)的产生及特征;特殊结构如囊壮体和刚毛的有无及其特征;晶体的有无及形状等。 相似文献
12.
以抗坏血酸为阳性对照,分别对桑木层孔菌Phellinus mori、鲍姆木层孔菌Phellinus baumii和瓦宁木层孔菌Phellinus vaninii野生子实体甲醇提取物(ME)、氯仿提取物(CE)、乙酸乙酯提取物(EAE)、正丁醇提取物(BE)和热水提取物(WE)的体外清除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羟自由基和总抗氧化能力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3种木层孔菌的不同溶剂提取物都具有体外抗氧化活性。3种菌EAE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较强,其中瓦宁木层孔菌EAE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最强,IC50为10.65μg/mL。3种木层孔菌热水浸提物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较强,鲍姆木层孔菌WE的清除率最高,1mg/mL时达到73.52%。另外,3种木层孔菌不同提取物总抗氧化能力和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基本相同,瓦宁木层孔菌BE的总抗氧化能力最强,1mg/mL时达到了167.7U/mL。3种木层孔菌相比,瓦宁木层孔菌不同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最强,其次是鲍姆木层孔菌,桑木层孔菌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最弱。 相似文献
13.
对6种"桑黄"的石油醚提取物进行了抗肿瘤体内试验,测定其对H22荷瘤小鼠抑瘤率、免疫器官指数、免疫因子含量和生存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粗毛纤孔菌、鲍姆木层孔菌、火木层孔菌和瓦宁木层孔菌的石油醚提取物高、低剂量(100,50 mg/kg)以及黑壳目层孔菌石油醚提取物高剂量(100 mg/kg)对肿瘤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抑瘤率均〉40%;瓦宁木层孔菌石油醚提取物低剂量组(50 mg/kg)的抑瘤效果最佳,为76.82%,其脾指数、胸腺指数均明显高于阳性组(P〈0.01),IL 2的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阳性组,能延长小鼠的生存期;椭圆嗜蓝孢孔菌石油醚提取物也具有一定的抑瘤效果,高、低剂量(100,50 mg/kg)抑瘤率分别为39.30%和36.17%。 相似文献
14.
碱提水溶针裂蹄多糖R1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针裂蹄中用0.1mol/L NaOH提取得到一种水溶多糖R1,用超离心法、琼脂糖4B柱层析法证明R1为均一多糖;用气相色谱法证明R1为甘露聚糖,用红外光谱,气-质联用,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甲基化等方法证明R1,结构是主链1-6甘露糖,侧链1-3连接的葡萄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弯颈霉ZN923菌株分离自蔗褐蠹蛾PhragmatoeciacastaneaeHubner虫尸。其生长最适温度为25~28℃,最适pH6~7,在富氮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茂盛、洁白,有香气。药理试验表明,该菌株培养物具有镇静、抗炎、增强耐缺氧能力、扩张气管和雄性激素样作用,急性毒性试验以80g/kg(最大允许容积)剂量对小鼠一次灌胃,未见不良作用。中国弯颈霉是与冬虫夏草Cordycepssinensis(Berk.)Sacc.无性型密切相关的真菌。具有潜在的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白腐真菌SYBC-L2漆酶的分离纯化及其在毛纺染料脱色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硫酸铵分级盐析、DEAE-cellulose离子交换层析、SephacrylTMS-200柱层析,从白腐菌株Phellinus sp. SYBC-L2所产的漆酶中纯化得到电泳纯漆酶Lac3,其纯化倍数为28.27,回收率为14.76%.Lac3为一种糖蛋白,糖含量29.66%,SDS-PAGE表观分子量约为64.3 kD;其催化氧化DMP(2,6-Dimethoxyphenol)的表观Km值和Vmax分别为1.01 mmol/L和186.2 U/mg蛋白.Lac3的最适温度为60℃,最适pH为3.5;在30℃~50℃和pH 4.5~9.0范围内稳定.Cu2+、SO42-、CO32-对Lac3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而Fe3+、Fe2+、NO3-则具有抑制作用.色素的最佳脱色条件为(Lac3终浓度为2 U/ml):媒介元PV在温度50 ℃、pH值3.0的条件下反应2 h,脱色率可达95.10%;弱酸蓝在温度40 ℃、pH值4.0的条件下作用3 h,脱色率为75.09%. 相似文献
17.
桑黄真菌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用真菌桑黄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抗氧化、增强免疫等药理活性,但研究者对其基源还没有达成共识,多种Phellinus属真菌被当作桑黄入药使用。采用r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对桑黄真菌进行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rDNA ITS序列分析,成功鉴定出一份混淆样品(Phellinus spp-04),并将中国主要使用的桑黄真菌明确鉴定为P.baumii和P.linteus两种,未检测到P.igniarius的使用。依据rDNA ITS序列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3种主要桑黄真菌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在系统发育树中明确聚为3个独立菌种类群。在3种桑黄真菌rDNA ITS序列中,存在颠换、转换及插入/缺失3种类型的变异位点,分别在P.linteus、P.baumii和P.igniarius中鉴定出9、9、8种rDNA ITS单倍型序列,不同单倍型菌种间遗传分歧度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物种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桑黄菌丝体粗多糖含量为考察指标,用苯酚—硫酸法,分别确定了热水浸提法、微波辅助提取法和超声提取法的最佳工艺。通过极差分析得出:热水浸提法的最优工艺为浸提时间3 h、浸提3次、液料质量比50∶1、浸提温度90℃,粗多糖提取率为2.10%;微波提取法的最优工艺为微波处理15 min、液料质量比50∶1、提取3次,提取率为4.18%;超声提取法的最优工艺为超声30 min、提取2次、液料质量比60∶1、温度60℃、频率60 Hz,提取率为3.02%。微波辅助法与热水浸提法相比,时间缩短,且提取率提高近1倍;与超声提取法相比,时间缩短1/2,但提取率提高40%。因此,微波辅助提取法速度更快、提取效率更高、操作更简便,优于其他2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背景】桑黄是一种具有很高药用价值及广泛应用前景的药用真菌,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多糖。凝集素则是桑黄所含的另一类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及抗菌等作用。【目的】从药用真菌桑黄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凝集素SHL24,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初步探究。【方法】通过冷冻干燥、Sephadex G-50、DEAE Sephadex A-25、MPLC-MonoQ和LPLC-Sephadex G-75等方法,从药用真菌桑黄的发酵液中进行分离纯化;利用LPLC-Sephadex G-75和SDS-PAGE凝胶电泳鉴定其分子质量;检测不同pH、金属离子、糖、发酵时间、血红细胞、温度对其凝血活性的影响。【结果】从药用真菌桑黄发酵液中分离到单一蛋白条带,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其分子质量约为24 kD,与分子筛层析法分析的分子质量一致,表明该凝集素为单亚基蛋白。SHL24可以凝集供试的小鼠血红细胞和4种血型人血的血红细胞,但对不同来源的血红细胞凝集程度不同。糖抑制试验表明,SHL24不被D-甘露糖、D-麦芽糖、葡萄糖、蔗糖、树胶醛糖、D-乳糖以及L-鼠李糖所抑制。热稳定性试验和金属离子对SHL24凝血活性影响试验表明SHL24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且其凝血活性不受Ca~(2+)、Mg~(2+)和Zn~(2+)等二价阳离子的影响。【结论】SHL24具有的稳定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有作为蛋白质药物的潜质。 相似文献
20.
桑黄粗多糖除蛋白及抗肿瘤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研究Sevag法除桑黄粗多糖中蛋白的最佳工艺,并通过噻唑蓝(MTT)细胞比色法测定除蛋白前后桑黄多糖的抗肿瘤活性。在单因素试验Sevag用量、氯仿与正丁醇体积比、萃取次数、震荡时间的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经过方差分析,确定Sevag法除桑黄粗多糖蛋白的最佳方案;并且对除蛋白后多糖与粗多糖进行体外抗肿瘤实验。Sevag法除桑黄粗多糖蛋白的最佳工艺:Sevag用量50 mL、V(氯仿)/V(正丁醇)=3、最佳萃取次数6次、最佳振荡时间20 min,在此条件下,多糖的得率为64.8%。体外细胞试验表明除蛋白后多糖与粗多糖对肿瘤细胞EC109和SiHa的抑制率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