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动物园》位于北京西郊,其前身俗称《万牲园》,建于1906年,1908年正式开放,当时园内大部份为苗圃和果园,只设了一个面积为15公顷的动物园,其中有兽亭三座,兽舍四十余间,鸟室十余间,还有水禽舍,象房,鸟兽繁  相似文献   

2.
本文记述的是在云南禄丰腊玛古猿化石产地发现的原猴类化石,分类上归于兔猴科。鉴于它的形态特征,作者把它订为一新属新种(Sinoadapis carnosus gen. et sp. nov.),这是迄今已知兔猴科最晚的记录。这一发现对兔猴类的进化及探讨腊玛古猿的生活环境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与生物圈》2006,(4):106-111
从没想过,在普通人的镜头里,动物园竟是如此多面,定格在取景框中的不仅仅是动物,从如画的湖畔风光到坐着轮椅逛动物园的老人,从细心照顾动物的饲养员到给游客带来惊喜的新场馆,从厌倦了被人围观的棕熊到躺在扔满了饮料瓶的地上睡觉的老虎,从宣传爱心的志愿者到举着照相机的游客……画面中充溢的是人们对动物的关切,对生活敏锐的洞察。  相似文献   

4.
黄世强 《生物多样性》1994,2(2):113-117
北京动物园在三十年中,共繁殖大熊猫28胎(其中双胎18次),产仔46只,成活21只,成活率为45.65%,为大熊猫的迁地保护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63年第一次在人工饲养下自然繁殖成功大熊猫“明明”;1978年第一次用人工授精方法繁殖成功大熊猫“元晶”;1980年第一次以纯超低温保存的大熊猫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成功产下二仔;1987年第一次在人工饲养下繁殖出子三代;1990年第一次实现不同地理位置的大熊猫自然交配繁殖成功幼仔“亚庆”;1992年第一次繁殖成功大熊猫人工授精第三代幼仔“京京”;1992年第一次以人工授精繁殖长大的雄性大熊猫自然交配成功繁殖“永明”和“永亮”;1992~1993年第一次以人工哺育的方法使未食母乳的大熊猫幼仔“永亮”成活;1993年第一次达到1992年所产的3仔全部成活,成活率为100%。  相似文献   

5.
应用人X染色体上的pERT87-15DNA探针,分析了猕猴属的猕猴、豚尾猕猴、熊猴、毛面短尾猴和红面短尾猴等共5种89只猴子的基因组DNA,首次发现在相当于人类 pERT87-15的位点上存在着3个“等距”的多态性位点。单体型分析提示这3个多态位点位于其X染色体上。这些结果表明,人类某些基因组探针也可适用于某些灵长类动物基因组DNA的多态性分析,并为研究动物DNA及其种系发生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检疫场、兽医院、饲料室、育幼室等动物园的附属设施对绝大多数游客来说是陌生的,它们大多不在动物展区内,不对游人开放。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些有“动物园后台”之称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李树忠 《生物多样性》1994,2(3):181-183
北京动物园珍贵鸟类的繁殖成果简介李树忠(北京动物园,北京100044)关键词  北京动物园,鸟类,繁殖,成果BriefintroductiononthesuccessofcaptviebreedingofrarebirdsintheBeijingZo...  相似文献   

8.
云南发现的猴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相似文献   

9.
北京动物园中亚马鹿的染色体组型多态现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北京动物园的中亚马鹿(Cervus elaphus bactrianus Lydekker)是由捷克引进的雌鹿与从苏联土耳其斯坦引进的雄鹿交配繁殖的,至1979年止,共繁殖了7只,均发育良好。我们在北京动物园的大力协助下,对其中的4头雄鹿进行了染色体组型分析与G带、C带带型分析,发现染色体数目有多态现象(2n=66、67)。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分离了254种动物的肠道菌,其中兽类127种、鸟类78种、爬行类33种、两栖类4种、鱼类12种。用5种抗生素进行抗性测定后,分离到271株抗性菌株。用接触转移实验测定,其中41株的抗性可以转移,抗性不能转移的菌株经SDS消除实验测定,结果有154株的抗性可以消除。将抗性能转移的菌株和10%的抗性不能转移但经SDS可以消除的菌株,用抽提DNA或制备溶菌物进行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定,除染色体带外,均有质粒带,说明这些可转移和消除的抗性都是由抗药性质粒所控制。其中P族质粒4个,能启动染色体转移的质粒4个。  相似文献   

11.
两种小型兽类在我国的新分布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8年8-9月和1999年8-9月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对啮齿类进行了调查,捕到内蒙古兽类两个新记录种:间颅鼠兔(Ochotona cansus)和肥尾心颅跳鼠(Salpingotus crassicauda),经鉴定在国内属新的分布区。  相似文献   

12.
13.
美国华盛顿国家动物园于1990年7月间展出诞生2个月的世界上第一头试管虎。与这头仔虎同时出生的另外两头试管虎,则在出生后的第一周夭折。这头试管虎属于濒危的西伯利亚虎,目前全世界存  相似文献   

14.
大熊猫在我国的动物外交史上,大熊猫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向国外赠送的18只大熊猫均为北京动物园提供。大熊猫已经在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墨西哥、泰国等异国他乡“安家落户”,生息繁衍。  相似文献   

15.
<正> 举世闻名的北京猿人化石七月四日起在东京国立科学博物馆公开展出。这是中日两国科学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我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北京猿人化石展览是由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国立科学博物馆和读卖新闻社联合举办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向他们提供了展品、文字资料,并协助他们展出。展览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陈列了甘肃合水的黄河象化石和柳城巨猿洞的大熊猫小种化石,显示了北京猿人出现前的中国大陆的自然面貌;  相似文献   

16.
1992年3月香港市政局和区域市政局联合主办的香港第六届花卉展览,是在香港铜锣湾维多利亚公园举行的。这次花卉展览的主题为“奇花异卉汇香江”。主题花是“大花萱草”。参加展览的单位,内地由中国花协统一组团(包括15个省市和18个单位),香港及世界各地共有76个园艺团体。展期十天,参观人数超过35万人次,盛况空前。  相似文献   

17.
每个城市动物园都留下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在那里,人们可以回到绚丽多姿的生命之中,离开以人自己为中心的空间,用变换的视角来看待世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裴睿 《化石》2021,(4):78-79
<正>伤齿龙科恐龙是一类中小体型的兽脚类恐龙,和鸟类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与鸟翼类、驰龙类共同构成了近鸟类,因此伤齿龙科恐龙的研究对理解非鸟恐龙向鸟类的演化过程的具体细节具有重要意义。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裴睿、赵祺、徐星与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原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等单位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杂志线上发表,该研究报道并描述了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巴音满都乎恐龙化石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晚白垩世地层中发现的一种伤齿龙科恐龙新类群——内蒙古蝶猎龙(Papiliovenator neimengguensis)。  相似文献   

19.
动物园自问世以来,随着变幻的世界,努力改变着自己的策略,从最初的索取自然走上了最终的保护自然——一条自我否定的路线,只因为自然正在加速地消失。[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正> 北京自然博物馆和民盟北京市科技委员会共同主办的《我们的鱼祖先》展览于1985年1月7日—3月7日在北京展出.展览的标本中有拉蒂迈鱼(矛尾鱼)、肺鱼(非洲、美洲和澳洲)、多鳍鱼等.大厅正中陈列的矛尾鱼是科摩罗伊斯兰联合共和国于1983年10月赠送给我国的珍贵标本.该鱼的体长1.56米,体重60公斤,它是1977年4月在科摩罗群岛附近捕获的第97条矛尾鱼.迄今世界上已发现有170余条.这是我国首次公开展出的矛尾鱼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