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华夏动物区系之初探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自从Halle(1937)首次提出华夏植物群一名以来,二叠纪古植物地理学的研究获得了很大进展(李星学,1980;李星学、姚兆奇,1979,1981),华夏植物区系的概念已为国内外广大地质工作者所接受。相比之下,二叠纪海洋无脊椎动物区系的研究还比较落后。但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文献竞相发表。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张守信、金玉玕(1976),詹立培、李莉(1979)对腕足动物区系的研究;吴望始(1975),吴望始、廖卫华、赵嘉明(1982)对四射珊瑚动物区系的研究;盛金章、王玉净(1981)对(竹蜓)类动物区系的研究;王玉净、穆西南(1981)对西藏二叠纪生物区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华夏植物群(Cathaysia flora)简介华夏植物群同欧美植物群、安加拉植物群、冈瓦纳植物群统称为全球晚石炭世-二叠纪四大植物群。华夏植物群一词是瑞典古生物学家T.G.Halle(赫勒)于1935年提出的,源自德裔美籍地质学家A.W.Grabau(葛利普)于1923~1924年著的《中国地层学》一书中的一幅古地理图,借用华夏古陆(Cathaysia land)这一名称,将东亚一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泥盆纪以后,陆相沉积颇为发育,植物化石和煤炭、油气资源非常丰富。我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具有称著于石炭、二叠纪的四大植物区系(即冈瓦纳或舌羊齿植物群、欧美植物群、安加拉植物群和华夏植物群)的唯一国家。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对科学的重视,是我国古植物学事业与研究蓬勃发展和具有美好前景的基础。建国后前三十年我国古植物学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华夏植物群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利军 《古生物学报》2005,44(1):117-124
作为晚古生代全球四大著名植物群之一的华夏植物群 (CathaysiaFlora),一直是国内外古植物学家研究的焦点。100多年来,有关华夏植物群的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文章在总结前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择要对华夏植物群的分布、组成、起源、演替、绝灭以及与同期其他植物群的比较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质时期植物群》是近年根据从前一世纪中叶以来,中外学者,特别是近40多年中国学者逾千篇论文(包括专著和资料)进行的综合性的、系统的总结,是一部可与国际本学科学术著作接轨的专著。本书不但以大量出自我国学者调查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证明了我国是研究地质时期全球性植物群及其区划与历史演变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地区,也证明了我国是最早陆生植物的故乡之一。其材料对研究陆生维管植物早期分化、演变有极重要的价值,证明了我国是石炭纪、二叠纪华夏植物群的摇篮和故乡,是当时四大植物群交汇的唯一地区。侏罗纪、白垩纪化石不但提供苏铁、…  相似文献   

6.
孙阜生 《古生物学报》1989,28(6):773-785
晚古生代末,全球明显地分为四大植物地理区系,在这四大植物地理区分别生长着欧美植物群、华夏植物群、冈瓦纳植物群和安加拉植物群。这些植物群面貌各异,彼此近于平行发展。安加拉植物地理区,西自乌拉尔山脉西北侧的伯绍拉盆地,东至海参崴,南达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内蒙古北部与东北北部。此区安加拉植物群生存于石炭纪及二叠纪,尤其以晚二叠纪最具区域特色。该植物群的主要特征是:植物不很繁盛,植物体多较矮小,树干切面常具年轮,代表有季节分化的温暖潮湿环境。关于安加拉植物群及安加拉植物地理区的内部划分前人已做了一些工作(Meyen,1982,1987),  相似文献   

7.
孙克勤 《植物学报》2001,18(6):691-706
本文总结和讨论了中国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分布特征,在对植物群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国早石炭世(杜内期、维宪期和纳缪尔A期)分布一个全球一致性的植物群,即拟鳞木植物群Lepidodendropsis flora。中国的晚石炭世(纳缪尔B_C期、维斯发期和斯蒂芬期)和二叠纪植物群为华夏植物群。本文还对北方华夏植物群亚区和南方华夏植物群亚区植物群进行了对比,并论述了这两个植物群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中国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克勤 《植物学通报》2001,18(6):691-706
本文总结了和讨论了中国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分布特征,在对植物群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中国早石炭世(杜内期、维宪期和纳缪尔A期)分布一个全球一致性的植物群,即拟鳞木植物群Lepidodendropsis flora。中国的晚石炭世(纳缪尔B-C期、维期发期和斯蒂分期)和二叠纪植物群为华夏植物群。本文还对北方华夏植物群亚区和南方华夏植物群亚区植物群进行了对比,并论述了这两个植物群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论华夏孢粉植物群特征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根据我国已发表的晚古生代,尤其是石炭-二叠纪的孢粉资料,讨论了华夏植物群的孢粉特征及其渊源,认为至迟从中晚泥盆世开始,主要由于远洋地理隔离导至的植物分化,已与关系较密切的欧洲北美物群出相当的差异,出现了不少地方色彩成分,早石炭世这种差别所减弱,晚石炭世,特别是二叠纪,作为同属赤道或热带-亚热带植物群一部分的华夏植物群才与欧美植物群分异出来,显示出与欧美区的种种不同特征,初步总结了华夏孢粉植物群的组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二叠系孢粉分为五个孢粉组合带,即:SQ、PV、AV、LP和PG带。据对盆地孢粉植物群性质的讨论及其与国内外相关孢粉植物群的对比研究,本文将塔里木地块二叠纪孢粉植物群的演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早二叠世早、中期的欧美区型植物群,早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的安加拉区-欧美区混生型植物群和晚二叠世中、晚期的安加拉区型植物群。古地磁研究结果支持这一推论,即孢粉植物群的演化历史基本反映了塔里木地块的漂移、拼合进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中侏罗世阿连期植物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一、前言我国陆相侏罗系十分发育,而且多为重要含煤岩系。但至目前为止,阿连期(Aalenian)地层尚未独立分出,对其植物群,亦无明确概念。近十年来,我国对侏罗纪地层和植物群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鄂西香溪植物群(吴舜卿、叶美娜、厉宝贤,1980)、湘西南观音滩植  相似文献   

12.
誉满全球的植物提起大羽羊齿(Gigantopteris),古生物学工作者几乎无人不知.它的名字与二亿八千万年前的华夏植物群紧密相联.大羽羊齿类不仅是我国二叠纪颇为奇特的一类植物,也是晚期华夏植物群中最著名的代表.因此,人们便把华夏植物群称为大羽羊齿植物群,产大羽羊齿的煤系地层称为"大羽羊齿煤系".大羽羊齿植物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二叠纪末植物集群灭绝的重要证据,目前国际上流行着"二叠纪末真菌事件"的说法,甚至将其作为划代的一个时间界面,但无论是植物属性、分布时代、是否真的是一个"事件",都很成问题。所谓腐生"真菌"属Reduviasporonites实际上很可能是藻类(绿藻?),而且在前寒武纪已经存在,所谓高峰事件在区域岩石地层对比上也许有一定意义,但在年代地层上无全球对比价值。南阿尔卑斯、以色列、东格陵兰(海相)和南非(陆相)的P/T过渡剖面,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不太适宜用于探讨二叠纪末植物的集群灭绝问题。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Hind-eodus parvus带之上早三叠世青龙组与新疆大龙口陆相的锅底坑组上部-韭菜圆组下部的P/T过渡孢粉组合代表分子惊人地相似,而锅底坑组-韭菜圆组-烧房沟组更是至今在北半球甚至全球广泛分布的、不同程度的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植物群中,发现孢粉最丰富多彩、连续性最强者,也是二叠纪末陆生植物95%以上的种皆灭绝的主张者难以克服的障碍,即使将富产水龙兽的韭菜园组全部划归二叠纪,仍然如此。  相似文献   

14.
自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的中国北方地区,二叠纪时大约由准噶尔地块、塔里木地块、中朝板块、佳蒙地块等几个主要陆块和一些小的地块(微板块)组成。在系统整理这些地区晚二叠世植物属种的基础上,根据植物群属种的植物学特征及植物地理属性,将中国北方晚二叠世混生植物地理区划分为6个植物地理省,即:1)准噶尔–北塔里木安加拉–华夏混生植物地理省;2)北山–巴丹吉林安加拉–华夏混生植物地理省;3)兴蒙(东北地区)安加拉–华夏混生植物地理省;4)南塔里木安加拉–欧美混生植物地理省;5)祁连–阿拉善华夏–安加拉混生植物地理省;6)华北欧美–华夏–安加拉混生植物地理省。基于各地块在晚古生代各时期植物群的演替和植物区系性质的变迁,结合古地磁资料,简述了各地块在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古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中逐渐由低纬度热带亚热带雨林气候区向北半球高纬度温带干旱气候区的漂移和碰撞过程;并认为晚二叠世混生植物群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各陆块相互间的迁移和拼接,中、晚二叠世形成的联合大陆(Pangaea)给各陆块上植物群的互相交融、侵入提供了良好条件。这种时空关系的改变,导致植物生态系统的改变,不但造成来自不同植物地理区植物的混生,而且产生了不少新的物种和丰富的土著分子。  相似文献   

15.
今年8月29日,是国际著名古植物学家R.克劳塞教授诞辰100周年。为弘扬他对古植物学作出的杰出贡献,联邦德国森肯堡博物院于5月27日—6月2日,在法兰克福召开第三届森肯堡古植物学国际会议,以示纪念。克劳塞教授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除石炭二叠纪植物群涉及较少外,他对泥盆纪、中生代和新生代植物群都进行过精心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博得了古植物学界和植物学界的普遍赞扬与尊敬。他生前曾五次担任国际植物学大会副主席(按规定每届大会主席由东道国的植物学家担任)。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内蒙古乌达煤田下二叠统山西组4,5号煤层底板的野外工作,系统采集、鉴定植物化石18属26种,其中以华夏植物群的特有属种或常见分子占绝对优势。沉积环境及植物古生态学分析表明,5号煤底板植物群主要由Lepidodendron posthumii Jongm. and Goth.和Cathaysiodendron cf.incertum(Sze and Lee) Lee等组成,代表了三角洲平原上碎屑沼泽植被景观。4号煤底板植物群主要由成煤沼泽植物和碎屑沼泽植物混合而成,原位埋藏的Stigmaria ficoides(Sternb.) Brongn.为成煤沼泽植被类群,代表了上覆4号煤的成煤植物;由Tingia carbonica(Schenk) Halle和Pecopteris arborescens(Schloth.) Sternb.等组成的碎屑沼泽植被类群,代表了三角洲平原上的碎屑沼泽植被景观。综合相关研究资料和当前植物化石分析表明,煤层底板植物群主要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中的湿地植被,按照其与形成上覆煤层植物之间的关系可主要分为:上覆煤层形成初期的泥炭沼泽植物群、与成煤作用无关的碎屑沼泽植物群和两者的混合类型。底板植物群的深入研究必须要结合沉积岩石学、地层学以及埋藏学的分析。当前研究显示乌达地区早二叠世沉积时期,湿地植被组成较为稳定,其中石松类植物一直都是重要的成煤泥炭沼泽植被类型;碎屑沼泽植被与成煤沼泽植被多数情况下成分类似,仅存在种一级别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新疆北部石炭纪—二叠纪孢粉植物群总体上属亚安加拉区,但其形成、发展经历了若干阶段,即由 C_1(Tournaisian-Visean)的泛世界性+欧美型+安加拉土著分子→C_2早期(Bashkirian早期)安加拉型为主+欧美型成分→亚安加拉区形成(Bashkirian晚期—Moscovian)、扩张(Stephani-an—P_1)→P_2—T_1欧美色彩成分和泛世界性成分增加的过程。从巴什基尔晚期起混生有冈瓦纳色彩成分,但目前难以找到合理的解释;与华夏植物群关系微弱。  相似文献   

18.
研究内蒙古准格尔旗黑岱沟太原组上部6号煤层3个煤样中的孢粉,共发现孢粉27属43 种,包括藻类胞囊3属3种,称之为Punctatosporites minutus-Thymospora thiessenii-Laevigatosporites minutus组合.组合以蕨类植物孢子占绝对优势(98%),其中以真蕨类(尤其辉木Psaronius之类)的小单缝孢子(约>50%)为主,种子蕨次之,楔叶类居第三位,乔木石松类孢子和科达类花粉极少.这种情况在华北"太原期"甚至整个二叠纪煤层中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与华北几个地点已知煤核中植物化石以鳞木类或/和科达类占优势形成鲜明反差,也与欧美区晚石炭世早期煤层孢粉有重要区别,但却与美国晚石炭世晚期(Stephanian)煤层孢粉植物群近似.结合已有原位孢子资料,推论有关母体植物的古生态和华北二叠纪的成煤植物,并尝试解析形成上述反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早石炭世由于全球气候分带不明显,无显著植物分区现象,全球为一个一致性的植物区,即拟鳞木植物区[WT5”BX](Lepidodendropsis [WT5”BZ]floral province)。晚石炭世和二叠纪,全球存在4个植物区,即华夏植物区(Cathaysian floral province)、欧美植物区(Euramerican floral province)、安加拉植物区(Angaran floral province)和冈瓦纳植物区(Gondwanan floral province)。华夏、欧美和安加拉植物区皆位于北半球的劳亚古陆(Laurasia), 冈瓦纳植物区位于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Gondwana)。本文通过对全球石炭纪二叠纪植物地理分区的一些焦点问题的综合评述和分析,试图为古大陆再造研究提供古植物学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塔里木盆地二叠系孢子花粉,讨论了盆地各地层分区孢粉组合特征,建立了从早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早期的6个孢粉组合带,阐述了各组合带孢粉学特征。依据对盆地二叠纪孢粉植物群组成分子的分析及其与国内外相关孢粉组合的比较研究,将盆地孢粉植物群分为3个发展阶段,即:早二叠世早、中期的欧美型植物群,早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的安加拉欧美混生型植物群和晚二叠世中、晚期的安加拉型植物群。文中还从孢粉地层学角度论述了沙井子组、杜瓦组和普司格组的地质时代以及二叠/三叠系界线等问题。描述孢粉25属33种(含2新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