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绞股蓝人参皂甙的组织化学定位及其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光镜技术、组织化学定位及植物化学方法,研究了人参皂甙在绞股蓝营养器官中的积累分布状态以及不同生长期、不同器官、不同性别之间的绞股蓝总皂甙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绞股蓝人参皂甙主要分布在营养器官的同化组织及韧皮部薄壁细胞中,厚角组织、表皮及周皮的栓内层也有少量分布,木质部和髓薄壁组织中无皂甙分布;叶中皂甙积累最多,茎次之,根最少。绞股蓝在营养生长期→花果期→枯萎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地上部分的皂甙含量呈现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叶的含量高于茎,雄株的含量高于雌株。从而认为在9-10月的花果期采收绞股蓝的地上部分而保留地下茎和根,有利于药材品质和产量的提高,又有利于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绞股蓝人参皂甙的组织化学定位及其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光镜技术、组织化学定位及植物化学方法,研究了人参皂甙在绞股蓝营养器官中的积累分布状态以及不同生长期、不同器官、不同性别之间的绞股蓝总皂甙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绞股蓝人参皂甙主要分布在营养器官的同化组织及韧皮部薄壁细胞中,厚角组织、表皮及周皮的栓内层也有少量分布,木质部和髓薄壁组织中无皂甙分布;叶中皂甙积累最多,茎次之,根最少。绞股蓝在营养生长期→花果期→枯萎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地上部分的皂甙含量呈现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叶的含量高于茎,雄株的含量高于雌株。从而认为在9—10月的花果期采收绞股蓝的地上部分而保留地下茎和根,有利于药材品质和产量的提高,又有利于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绞股蓝龙须茶的人参皂甙组织定位及皂甙含量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组织化学定位技术及植物化学方法,研究了人参皂甙在商品绞股蓝龙须茶中的组织分布状态及绞股蓝总皂甙在不同季节中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绞股蓝内的人参皂甙遇特定的显色剂出现深浅不同的红色,色度与人参皂甙含量呈正相关。绞股蓝叶内的人参皂甙主要分布在叶肉组织,茎内的人参皂甙主要分布于维管束的韧皮部薄壁细胞中,同化组织、厚角组织和表皮也有少量分布.木质部和髓薄壁组织中无皂甙分布。在4月至11月的龙须茶采收期中,总皂甙含量呈逐渐上升的势态,4月最低.9月最高,含量变化与月总降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研究认为在8月后湿润凉爽气候条件下采摘绞股蓝芽尖加工而成的龙须茶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4.
应用组织化学定位技术及植物化学方法,研究了不同发育阶段绞股蓝茎叶的结构与其中人参皂甙分布积累和总皂甙含量的关系。绞股蓝内的人参皂甙通过特定的显色剂能显示从紫红到浅红的颜色反应,颜色深浅与人参皂甙含量呈正相关。结果表明,叶内的皂甙主要分布在叶肉组织内,未分化的叶肉组织比成熟组织含量高,衰老的叶片不含皂甙。茎内的皂甙主要分布于维管束的外生韧皮部薄壁细胞中,表皮、同化组织、厚角组织及周皮的栓内层也有少量分布,木质部和髓薄壁组织无皂甙积累;幼茎所含总皂甙高于发育成熟的茎和老茎,含量最高的则是具有贮藏功能的根状茎。在绞股蓝全草中,叶的总皂甙含量高于相应发育阶段的茎,而以当年生根状茎的含量最高。提出了皂甙在叶内积累、茎内运输和地下茎内贮藏的观点及科学采收绞股蓝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绞股蓝总皂甙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调节机制并探索其抗脂质过氧化的机理。方法:用高脂饲料喂饲大鼠6周,复制成高脂血症模型,而后进行4周高、低两种剂量的绞股蓝和阳性对照药血脂康实验性治疗。给药4周后处死动物,比较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同时测定血清SOD、CAT和MDA的浓度。结果:高、低剂量的绞股蓝总皂甙均可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脂浓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绞股蓝总皂甙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显著升高,脂质过氧化产物水平显著降低。结论:绞股蓝总皂甙可治疗高血脂症大鼠血脂异常并有较明显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绞股蓝总皂甙最佳的提取方法。方法:首先选用水、80%甲醇、75%乙醇和氯仿等作为溶剂提取绞股蓝总皂甙,从中选择出2种较优试剂,再以回流提取法、索氏提取法、超声波法等提取方法对绞股蓝的总皂甙进行提取,从而选出一种优良的提取方法。并且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绞股蓝总皂甙的含量。结果:研究表明,75%乙醇为绞股蓝总皂甙提取的最佳溶剂,乙醇回流提取法为最优方法。结论:以75%乙醇为提取溶剂的回流提取法是一种高效、简便、节能的绞股蓝总皂甙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7.
用超声法提取绞股蓝鲜叶样、杀青样、烘干样、风干样以及绞股蓝袋泡茶干茶样的总皂甙,并测定其含量。结果表明,总皂甙含量为杀青样> 烘干样> 鲜叶样> 风干样> 干茶样,可能由于各处理的糖苷酶失活程度不同导致皂甙不同程度的分解,在生产和实验研究中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8.
长叶榧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及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长叶榧不同营养器官和不同居群的3种营养器官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进行测定,并利用聚酰胺薄层层析法对黄酮类化合物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叶榧各个营养器官均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其含量高低顺序依次是一年生叶>一年生枝>幼根>老根>树皮>老枝>茎;(2)长叶榧不同营养器官其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有很大的差异,以一年生叶、一年生枝最多,幼根次之,老根、老枝第三,树皮、茎最少;(3)不同长叶榧居群3种营养器官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各不相同,但均以一年生叶最高,一年生枝次之,老枝最低;(4)不同长叶榧居群一年生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差异不显著,一年生枝、老枝差异较大;(5)不同长叶榧居群3种营养器官其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在一年生叶中没有差异,一年生枝中差异较小,老枝中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对石韦孢子叶和营养叶中的多糖、总黄酮和总皂甙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孢子叶中活性成分含量的高低顺序为总黄酮多糖总皂甙,其中,总黄酮与多糖和总皂甙含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多糖与总皂甙含量的差异则不显著(P0.05);营养叶则是多糖总黄酮总皂甙,且各活性成分含量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2)孢子叶与营养叶相比,多糖和总黄酮含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总皂甙含量的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多糖含量是营养叶高于孢子叶,而总黄酮含量则是孢子叶高于营养叶。(3)石韦叶片中多糖含量与总黄酮含量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而总皂甙含量与多糖和总黄酮含量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海南岛中部、西南部绞股蓝属5种植物12种化学元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物、不同部位、不同生境和不同季节的元素含量均呈单峰曲线规律性变化,并与其土壤相关密切。植物元素的含量变化趋势,以绞股蓝>长梗绞股蓝>毛绞股蓝>单叶绞股蓝>三叶绞股蓝序列,其中宏量元素Mg、K含量最高,Ca次之,Na相对偏低;微量元素以Fe>Zn>Mn>Cu>Cr>Pb>Mo>Ni。  相似文献   

11.
温度是影响绞股蓝生长发育和总皂苷积累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将绞股蓝和五柱绞股蓝幼苗置于10、15、20、25℃和30℃的光照培养箱中处理40d,检测其形态指标和总皂苷含量。结果表明:在25℃条件下,绞股蓝的叶面积、叶柄长、茎长、新萌叶片数、生物量和总叶绿素含量均为最高,五柱绞股蓝的生长发育也具有类似的规律,因此推断25℃是绞股蓝和五柱绞股蓝生长发育的适温条件。绞股蓝和五柱绞股蓝的总皂苷含量则以30℃下最高。绞股蓝的生物量和总皂苷含量决定了总皂苷产量,25~30℃最有利于提高绞股蓝的总皂苷产量,30℃则是提高五柱绞股蓝总皂苷产量的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12.
应用超薄切片和电镜技术观察了绞股蓝营养器官中积累皂苷的叶肉细胞、茎表皮细胞、茎皮层细胞和茎韧皮部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幼叶叶肉细胞的液泡中具有蛋白体性质的电子致密物;随着叶的发育,叶绿体结构逐渐完善并积累淀粉粒;地上茎表皮细胞的外侧壁增厚,皮层细胞含叶绿体,液泡内有团块状结构;根状茎中的筛管细胞具有囊泡结构,其内的颗粒状内含物可释放至液泡和跨壁运输;韧皮薄壁细胞近细胞壁处具有丰富的细胞质和细胞器.但上述细胞中均未发现与皂苷积累相关的特殊电子致密物.  相似文献   

13.
Kim JH  Han YN 《Phytochemistry》2011,72(11-12):1453-1459
Seven dammarane glycosides, gypenosides GC1 to GC7, together with ten known compounds, gypenosides V, XIV, XLII-XLVI, gynosaponins TN-1, -2, and gymnemaside VI, were isolated from the methanol extract of the aerial parts of Gynostemma pentaphyllum.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both analysis of 1D and 2D NMR spectra and chemical degradation.  相似文献   

14.
绞股蓝的皂甙成份及资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综述了绞股蓝植物资源。皂甙含量和84种绞股蓝皂甙的化学结构及其水解转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中试条件下,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不同因素对绞股蓝皂苷提取得率的影响,从而探讨动态连续逆流提取绞股蓝皂苷的最佳工艺。结果表明:动态连续逆流提取绞股蓝皂苷最佳条件为:提取溶剂温度为80℃,料液比为1∶35(g/mL),提取时间为50 min。在此条件下,绞股蓝提取物平均提取得率为33.95%,皂苷得率为8.9%;动态连续逆流提取绞股蓝皂苷具有生产连续性好、皂苷提取得率高、产品纯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为考察绞股蓝皂苷及其硒配合物对酪氨酸酶的动力学参数和作用机理。本研究采用体外酶促反应,以L-酪氨酸和L-DOPA为底物,模拟了酪氨酸酶单酚和二酚酶的体外催化氧化过程。绞股蓝总皂苷在50%、70%乙醇洗脱段和50%、70%乙醇洗脱绞股蓝皂苷-硒配合物在酪氨酸酶上的Ki值分别为1. 533、1. 767、1. 312和1. 210 mmol/L。Ki值越低,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越强,单酚酶的氧化阶段越快,表明硒元素显著提高了绞股蓝皂苷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酶反应动力学分析表明,四种绞股蓝皂苷及其硒配合物对酪氨酸的抑制作用均为混合竞争抑制。其独特的药理化学特性为绞股蓝及硒系美白化妆品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