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DNA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军  杨瑞馥 《生物技术通讯》2002,13(2):S017-S019
本简要地介绍了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讨论了改善生物传感器选择性和灵敏度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是利用磁场作用收集"金纳米颗粒-被检物-磁性微球"复合物,再释放其中的条形码链,然后可选用多种方法对条形码链进行下一步检测。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在蛋白质及核酸的检测方面显示出极高的灵敏度,在不依赖酶反应的情况下,检测蛋白质可以达到10-18mol水平,同时在核酸检测方面也能达到PCR反应的灵敏度。该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诊断技术,在临床诊断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生物检测试剂的扩增性能,尤其是酶试剂的生物活性对荧光定量PCR等的检测结果起决定性作用。采用不同的保藏技术对维持检测试剂的生物活性,实现生物检测试剂室温条件下长时间稳定保藏与非冷链运输,保证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准确性、特异性和灵敏度等至关重要。针对低温保藏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喷雾干燥技术以及玻璃化冷冻技术4种不同保藏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在应用中总结优缺点,以期对后续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设计中,信号放大是实验环节中的重要步骤,特别是对靶标进行灵敏度分析时更是不可或缺。滚环扩增(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RCA)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产物,并在电极表面进行扩增或孵育,然后通过一定的设计使电化学信号被快速放大。RCA技术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则可提供实时、快速、低成本的检测。为了更好的了解RCA,介绍了RCA环化的基本原理、RCA种类,重点总结了RCA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结合的不同技术类型及应用,并对未来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RCA技术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对DNA酶研究的进展,DNA酶的很多优点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蛋白质酶,具有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的DNA酶在电化学生物检测上拥有很大的潜力。我们简要阐述了DNA酶的特性和应用,描述了其基本性质,对DNA酶在生物分析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希瓦氏菌(Shewanella spp.)是海产品中常见的优势腐败菌,易在食品加工设备表面形成生物被膜而难以清除。生物被膜的存在不仅会造成食品的持续污染和交叉污染,也会影响加工设备的使用,从而对国民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威胁。目前,针对希瓦氏菌生物被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表型研究上,对其生物被膜形成分子机制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总结希瓦氏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重点论述希瓦氏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机制并对希瓦氏菌生物被膜控制方法进行简要概括,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希瓦氏菌生物被膜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生物传感器在转基因产品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传感器因快速、低耗和易于操作等优点在基因序列测定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概述了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类以及几种主要生物传感器在转基因产品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其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诊断工具,已逐渐应用于蛋白质、核酸和小分子物质的检测.生物条形码技术通过构建"纳米金颗粒-目标物-磁纳米颗粒"三明治结构,利用磁场作用,将结合在纳米金颗粒表面的大量相同序列的寡聚核苷酸洗脱下来,并进一步放大信号,实现对目标物的间接或直接检测.本文介绍了生物条形码检测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综述...  相似文献   

9.
刘莹莹  卜宁  卢元 《生物工程学报》2019,35(12):2269-2283
无细胞合成生物系统,能够在体外完成生命转录翻译过程,因体系灵活开放、便于控制、表达周期短、高耐受性等特点,可表达细胞系统难以表达的蛋白质。随着无细胞生物传感和体系冻干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医药健康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本文综述了无细胞合成生物学在按需生物医药合成和便携式医疗检测等医药健康领域的研究进展,该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有潜力实现更复杂后修饰蛋白质药物的合成、可丰富无细胞生物传感器类型并提高其灵敏性。无细胞合成生物学作为新兴工程策略,未来必将更好地应用于高通量医药蛋白质筛选、新型病原体的检测等医药健康领域。  相似文献   

10.
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F)是细菌黏附于接触物表面,由细菌自身分泌的胞外基质包裹形成的多细胞微生物群体,是微生物界细菌普遍的生存状态。基于生物被膜的物理屏障作用和膜内特殊微环境,其具有多重耐药性以及较强的黏附性、抗吞噬性等特性,导致所致疾病迁延不愈,已成为医疗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早期、快速、准确检测生物被膜形成对及时有效防治其感染性疾病至关重要。现从表型和基因型检测两个方面对细菌生物被膜检测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塑化剂作为一种加工助剂,可增加聚合物的可塑性,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日用品和食品包装等各领域。邻苯二甲酸酯是最常用的一种塑化剂,其可在生产、流通等过程中迁移到食品内部,对人体造成不可逆伤害。总结了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检测的前处理方法及传统检测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适用性,并按照输出信号种类不同分类,综述了几种邻苯二甲酸酯快速检测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总结和比较了几种快速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塑化剂检测方法的研究和开发新型快速的检测方法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特别是食源性致病菌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传统的检测技术已难以适应疾病预防控制和基层监管执法的需求,因此更加快速灵敏的高通量检测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对微生物快速准确识别方面,主要包括双功能抗体、核酸适配体筛选和噬菌体鉴定等方法.在多目标检测方面,主要包括多重PCR、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大力发展灵敏准确、实时快速及不受场地环境限制的床旁(POC)凝血检测需求,本文基于凝血过程主要物理化学变化及相应参数变化,对声波传感器在凝血检测中的传感分析原理及模型进行了分析总结。凝血过程是内源性或者外源性的激活剂激活凝血因子引发的一系列酶联反应,血液的黏度、剪切阻力、密度等物理参数随之发生变化,声波传感器通过感应凝血过程中这些物理参数的变化,建立待测样本与凝血时间、血凝块的形成动力学及蛋白质分子含量等的关系,以反映患者的凝血状态。本文重点对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声表面波(SAW)传感器、薄膜体声波谐振器(FBAR)和兰姆(Lamb)波传感器的传感原理及数学模型进行了介绍;从传感器的结构、压电材料、敏感膜、加工等角度出发,对声波传感器的设计思路及研究重点进行了探讨;结合血液样本特色,剖析了声波传感器的检测信号与凝血过程的对应关系,并综述声波传感器在凝血过程中的应用进展;基于声波传感器快速灵敏、体积小、测试所需样品量少等特点,将其集成到微流控芯片中,以控制凝血检测环境、测试条件等,并适应床旁凝血测试应用需求,对集成声波传感器的微流控芯片在凝血检测中的应用进展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等温扩增技术因其对仪器依赖性低、核酸扩增高效等优势,非常适合于快速检测,已在微生物快速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从核酸提取、等温扩增(以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和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为例)和产物检测角度,就近年来核酸等温扩增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病原微生物核酸快速检测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并概述了核酸等温扩增技术与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基因编辑技术相结合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这些新兴技术的研究和未来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对井冈霉素的生产、应用、检测技术和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就未来井冈霉素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昆虫机器混合系统是以昆虫为载体,运动性能优异的新型昆虫机器人.本文首先提出昆虫机器混合系统的定义,分析其主要特点;进而结合蜜蜂机器人的研制,评述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概括了昆虫机器混合系统的研究框架,从神经生理机制、行为刺激方法、电极组织接口、刺激控制微系统和无线数据传输等几个方面归纳其主要研究挑战,分析其发展趋势,并展望了实现生物智能和机器智能融合的昆虫机器混合系统.  相似文献   

17.
肉类掺假现象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快速、准确、可靠的动物源性成分检测技术是有效监管与检测肉类掺假的关键。总结了常见的掺假形式,并对物理技术、光谱技术、免疫学技术、DNA分析等检测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归纳和比较分析,尤其是对当前热门的DNA分析方法,详细阐述了常规PCR、实时荧光定量PCR、数字PCR和等温扩增PCR这4种主要分子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和应用情况,旨在为未来动物源性检测技术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8.
由细胞释放到细胞外环境中的来源于内体和细胞膜的多样化的膜性囊泡,统称为细胞外囊泡。这些细胞外囊泡作为细胞间转运膜和可溶性蛋白、脂质、RNA的载体,代表一种重要的细胞间通讯方式。虽然很多报道证明,多种细胞释放细胞外囊泡,并且具有一定的生理意义,但是我们目前缺乏对细胞外囊泡分子机制的深入理解,在细胞外囊泡研究的方法学以及人为调控细胞外囊泡的释放等方面也存在局限性,因此使得我们对它们在体内的生理学功能和细胞外囊泡作为疾病靶标的转化医学的研究进程缓慢。在这篇综述中,该文主要从细胞外囊泡的分类、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生理及病生理功能、细胞外囊泡的研究方法几个方面回顾当前细胞外囊泡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国内外生物技术产业革命加速推进,以基因编辑为代表的转基因新技术发展迅猛,新基因、新性状、新产品不断涌现。围绕基因编辑产品的检测方法将成为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的重要一环和有效支撑。因此,基于测序技术、酶切技术、PCR技术和其他检测技术4个方面,总结了目前应用于基因编辑产品检测的一些技术方法,并对每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今后基因编辑产品的检测提供思路,做好转基因监管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20.
研究应用流式细胞技术(flow cytometry method,FCM)进行快速微生物检测的方法。与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相比,FCM法更快速和准确。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FCM检测法与标准平板检测法(SPC)具有极强线性相关性。经Q检验法分析,FCM检测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由此可见,FCM法可成为一种替代传统微生物检测法的自动化仪器检测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