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菌鉴定,同时对不同菌株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旨在探究海南水稻稻瘟病病原菌种类及系统进化分析.研究通过形态观察与用特定引物扩增ITS序列并进行测序分析,获得来自不同地区的10株稻瘟病菌株.同时与NCBI数据库中公布的稻瘟菌株及相近属、种的菌株进行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显示,10株稻瘟病菌株与其他不同地区的稻瘟病菌株遗传距离较近,在同一分支上;而与其他不同属、种的菌株之间的遗传距离较远,不在同一分支上.本研究结果为水稻稻瘟病的基础研究、病害防治和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云南稻瘟病菌系谱与致病型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究稻瘟病菌无性世代DNA水平的变异,寻找云南稻瘟病菌谱系(genetic lineage,G)和致病型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稻瘟病菌散布的重复序列Pot2(Pyricularia oryzac transposon),对云南水稻主产区稻瘟病菌菌株DNA进行了rep-PCR(repeti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扩增,获得rep-PCR指纹。聚类分析将134个稻瘟病菌代表菌株划分为G1~G8等8个谱系,揭示云南水稻主产区稻瘟病菌无性系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进一步接种分析了8个谱系的29个稻瘟病菌菌株对33个云南主产区水稻品种的亲和性,依其毒性谱,采用STATISTICAL5.0软件的UP-GMA程序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P1~P6等6个致病型群(pathotype group)。结果表明同一谱系的稻瘟病菌菌株多数对应2~3个致病型群,少数1个或4个致病型群;但G1~G8等8个谱系中的部分菌株都可对应致病型群P2。因此,云南水稻主产区稻瘟病菌谱系和致病型群之间属于复杂关系类型。此外,33个水稻品种中的合系16和京国92抗全部29个稻瘟病菌株,云粳20和合系30对全部供试菌株表现感病,这对云南水稻主产区品种布局提供了稻瘟病抗性方面的依据。因此,从育种应用和生产实际需要出发,水稻品种抗瘟谱测定仍然必要。  相似文献   

3.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单一增强UV-B辐射(2.5、5.0和7.5 kJ·m-2·d-1)以及增强UV-B辐射和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菌株Y98-16T和Y99-63C)侵染复合胁迫对水稻(Oryza sativa L. )品种'黄壳糯'('Huangkenuo')和'合系41'('Hexi-41')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和SOD活性3个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剂量(2.5和5.0 kJ·m-2·d-1)单一UV-B辐射条件下,2个水稻品种幼苗叶片的3个生理指标均较对照(自然光)有所降低;而在高剂量(7.5 kJ·m-2·d-1)单一UV-B辐射条件下,2个水稻品种幼苗叶片的3个生理指标均较对照有所增加.与对照(仅接种稻瘟病菌)相比,经低剂量(2.5和5.0 kJ·m-2·d-1) UV-B辐射后再接种稻瘟病菌,'黄壳糯'幼苗叶片的3个生理指标总体上均降低;而经高剂量(7.5 kJ·m-2·d-1)UV-B辐射后再接种稻瘟病菌,'黄壳糯'幼苗叶片的3个生理指标均有所增加.经不同剂量UV-B辐射后再接种稻瘟病菌,'合系41'幼苗叶片的3个生理指标总体上均有所增加,且2个水稻品种幼苗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与SOD活性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与对照(仅接种稻瘟病菌)相比,接种稻瘟病菌后再经不同剂量UV-B辐射处理,'黄壳糯'幼苗叶片的3个生理指标均有所增加;而 '合系41'幼苗叶片的3个生理指标变化各异.接种稻瘟病菌菌株Y98-16T后再用UV-B辐射处理,2个水稻品种幼苗叶片的3个生理指标间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或P<0.01);而接种稻瘟病菌菌株Y99-63C后再用UV-B辐射处理,2个水稻品种幼苗叶片的3个生理指标间无明显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在增强UV-B辐射和稻瘟病菌侵染复合胁迫条件下,因2个胁迫因子的作用顺序不同、稻瘟病菌菌株不同、UV-B辐射量不同以及水稻品种的差异,水稻幼苗叶片的细胞膜透性、MDA含量和SOD活性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背景】稻瘟病是水稻的三大重要病害之一,每年对水稻生产都会造成较大的损失,生物防治稻瘟病已成防治该病害的重要手段,而目前鲜少有报道从药用野生稻中分离内生菌用以防治稻瘟病。【目的】从药用野生稻内生菌中挖掘对稻瘟病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资源。【方法】采用分离法从勐遮药用野生稻中先分离出内生菌,再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对稻瘟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通过形态学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同时筛选该菌株的最适培养基、pH、培养温度和摇床转速。【结果】筛选得到拮抗菌株Z5,在LB培养基上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到96.43%,经形态学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在NYBD、CM、LB、NA和YSP这5种培养基中,菌株Z5的最适培养基为NYBD培养基、最适pH值为8.0-9.0、最适培养温度为35℃、最适摇床转速为250 r/min。【结论】短小芽孢杆菌Z5对稻瘟病菌的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且该菌株耐高温、较耐酸碱,作为稻瘟病生防制剂研发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稻瘟病严重危害水稻产量与品质.水稻抗病遗传基础及分子机制的解析,可为水稻抗病育种提供有效抗性遗传资源和重要的理论指导.本文从水稻稻瘟病抗病基因的克隆、抗性机制解析、产量与稻瘟病抗性的协同调控,以及稻瘟病抗病育种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水稻稻瘟病抗病研究领域的主要进展,并对目前稻瘟病抗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水稻内生放线菌OsiRt-1的分离鉴定及对稻瘟病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水稻中分离、筛选并鉴定出对稻瘟病真菌具有拮抗性能的内生放线菌,对高抗菌株进行稻瘟病生防效果评定,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4种分离培养基对水稻内生放线菌进行分离,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稻瘟病菌拮抗性能最好的菌株,结合其菌落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用环境扫描电镜(SEM)观察拮抗菌对稻瘟病菌菌丝形态影响,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拮抗菌发酵滤液进行抗菌活性评价;大田条件下,喷洒拮抗菌孢子液于水稻,检测其稻瘟病控制效果;同时,对拮抗菌进行产酶和次级代谢产物分析,检测其聚酮合酶基因(PKSⅡ型)和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基因(NRPS)。【结果】从1 800个水稻样品中分离出117株内生放线菌,从中筛选出拮抗性能最好的菌株Osi Rt-1,鉴定为米修链霉菌Streptomyces misionensis。该菌株使稻瘟病菌菌丝出现畸形,其无菌滤液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28.06%;大田条件下,Osi Rt-1对水稻苗瘟、穗瘟均有较好防效,其中对苗瘟防效为7.76%,穗瘟防效高达25.65%,损失率降低了17.46%。与之对应,Osi Rt-1处理过的水稻地上部分,Osi Rt-1所占内生放线菌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处理水稻。该菌株具有可能降解真菌细胞壁的纤维素酶、蛋白酶活性,同时可产生植物生长促进剂铁载体、IAA、ACC脱氨酶。菌株Osi Rt-1呈现PKSⅡ型和NRPS阳性。【结论】菌株Osi Rt-1是一株具生防潜力的内生放线菌,在农业上具有实际研发价值。  相似文献   

7.
水稻稻瘟病拮抗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水稻病健叶、茎和根组织以及稻田土分离得到的 90个菌株中 ,筛选出对稻瘟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有较强抑制能力的 2个菌株 ,并对这 2个菌株进行室外盆栽试验。结果表明 ,它们均可显著地降低稻瘟病的发生。经初步鉴定 ,这 2个拮抗菌株分别为Enterobactersp.(X2 3 )和Streptomycessp .(Y42 )。  相似文献   

8.
粳稻子预44抗LP11稻瘟病菌基因Pizy6(t)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瘟病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水稻(Oryza sativa)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造成10%–30%的水稻产量损失。抗瘟水稻品种的培育和育种利用是解决稻瘟病危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对新的致病性菌株进行分离和筛选是定位与克隆抗病新基因及抗病育种的基础。选择分离自不同稻瘟病发生重灾区的单孢菌株,对广谱抗瘟水稻子预44和感病水稻江南香糯进行致病性鉴定,筛选出两材料间致病性差异明显的5个菌株;进一步利用子预44、湘资3150、9311、日本晴、丽江新团黑谷、中花11、TP309和江南香糯8个抗瘟性不同的水稻材料,对筛选的菌株进行致病性鉴定。结果显示,LP11能使广谱抗瘟籼稻湘资3150严重发病,推测其很可能是新进化出来的强致病菌株。利用子预44和江南香糯杂交构建的F2群体进行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子预44对LP11菌株的抗性是由单显性基因控制。利用SSR分子标记和图位克隆方法在子预44中定位了1个抗稻瘟病基因Pizy6(t)。研究结果不仅为抗病相关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新菌株,而且为子预44中抗稻瘟病基因Pizy6(t)的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背景】单一生防菌剂存在生防效果不够稳定、持效性差等不足,研究不同功能微生物的协同增效作用,开发复合微生物菌剂是控制植物病害的有效途径之一。【目的】探究不同功能微生物组合后对水稻稻瘟病的生防效应,开发高效生防水稻稻瘟病的复合微生物菌剂。【方法】将多株高效拮抗稻瘟病菌的链霉菌和细菌进行两两组合后与助剂复配,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了复合微生物菌剂对水稻稻瘟病的生防效应。【结果】链霉菌Ahn75和解淀粉芽孢杆菌CWJ2菌株组合效果最好,与助剂复配后对水稻叶瘟和穗颈瘟的盆栽防效分别达到65.07%和63.00%,显著高于单一菌株Ahn75、CWJ2和其他菌剂组合的生物防效。同时,该复合菌剂能有效促进水稻植株生长,盆栽分蘖数和株高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93.33%和9.83%。而且,田间小区试验的结果也表明,该复合微生物菌剂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稻瘟病的发病,防效最高可达52.16%,与农药三环唑的防效(52.97%)相当。此外,菌株Ahn75和CWJ2分别对14种和16种稻瘟病病原菌生理小种的抑菌率超过50%,表明(Ahn75+CWJ2)复合菌剂对水稻稻瘟病具有广谱抗性。【结论】复合微生物菌剂(Ah...  相似文献   

10.
【目的】鉴定湖南省桃江病圃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型,为合理搭配种植湖南省水稻抗瘟品种和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在湖南桃江病圃采集水稻品种"丽江新团黑谷"(LTH)稻瘟菌病样,用单孢分离法分离稻瘟病菌单孢并纯化获得单孢菌株,用针刺离体法将菌株接种到以"LTH"为轮回亲本培育而成的24个含单抗瘟基因的水稻5叶期第5叶片上,对供试菌株进行无毒基因鉴定,并应用联合致病性系数和联合抗病性系数分析抗瘟基因组合间的互作。【结果】供试92个稻瘟病单孢菌株含有全部的24个无毒基因,对24个已知含单抗瘟基因的水稻材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毒力水平,含水稻抗瘟基因Pi-20对供试菌株抗菌频率最高,达54.35%;通过联合致病性系数和联合抗病性系数分析抗瘟基因组合间的互作,结果表明最佳搭配组合为Pi-20×Pi-k~s(RAC=0.28,PAC=0.23)。【结论】湖南省桃江病圃稻瘟病菌致病力较强,24个抗瘟基因多已感病化,含抗性基因Pi-20与Pi-k、Pi-k~s、Pi-3组合的水稻品种目前可在湖南省推广利用,但需研究引进新的抗瘟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内生细菌B10对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为菌株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田间试验测定内生细菌发酵上清液和菌液对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内生细菌B10发酵上清液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00倍稀释液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79.37%,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63.42%,对稻瘟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70.2%以上。结论:内生细菌B10对稻瘟病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获得对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经济作物大豆常见土传病害具有防治效果的生防菌,本研究从土壤中筛选到一株对所选6种病原真菌均有较好拮抗效果的菌株。基于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菌种鉴定,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其无菌滤液和挥发性气体的抑菌效果进行验证,同时研究了其无菌滤液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和对蛋白酶K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本研究筛选到一株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CX-2,其无菌滤液对6种病原真菌的抑菌率在71%~95%之间,对小麦纹枯病菌、小麦全蚀病菌的抑菌率分别高达90.13%、94.34%;挥发性气体对6种病原菌的抑菌率在45%~80%之间;无菌滤液中的抗菌活性物质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和对蛋白酶K的稳定性;无菌滤液pH在5~9之间时具有稳定的抑菌活性。该菌株可作为作物土传真菌病害生防菌剂较为理想的功能菌株。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银杏(Ginkgo biloba)茎叶中分离鉴定内生细菌, 测定其体外抑菌活性及对辣椒果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 并用平板对扣法测定其中一株防治效果较好的内生细菌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辣椒疫霉菌生长的影响。通过生防菌液和病原菌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辣椒果测定该菌株对辣椒果疫病的防治效果。基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和gyr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该生防菌株。【结果】从银杏的茎和叶中分离获得9株内生细菌。平板对峙生长试验结果表明, 菌株W5对供试的辣椒疫霉菌、稻瘟病菌(Pyricularia grisea)、水稻纹枯菌(Rhizoctonia solani)、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荔枝霜疫霉菌(Peronophythora litchi)、荔枝酸腐菌(Geotrichum candidum)均有抑制作用, 其中对辣椒疫霉菌、稻瘟病菌和荔枝霜疫霉菌的抑菌效果显著, 抑菌率分别为88.9%、86.3%和90.2%。其产生的挥发性物质能明显抑制辣椒疫霉菌菌丝的生长。对辣椒采后果疫病的防治效果表明, 先喷雾接种W5菌悬液24 h后再接种辣椒疫霉病菌孢子悬浮液的防治效果最好, 可将辣椒果的保鲜期延长2?3 d。该菌株被鉴定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结论】获得了一株对植物病原菌物有良好防治效果的银杏内生解淀粉芽胞杆菌W5, 对辣椒采后果疫病及其他病原真菌的防治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A method for efficient polyethylene glycol (PEG)-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protoplasts with plasmid DNA is described. The best conditions found for protoplast regeneration included using 0.45 M sucrose both during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ells and (as an osmotic stabilizer) during their treatment with lysozyme, whereas 0.25 M sodium-succinate was added to the regeneration plates. Under these conditions about 5–10% of input cells regenerated. The highest transformation frequency with plasmid DNA was obtained with a PEG 6000 concentration of 22.5% (w/v). Transforming B. amyloliquefaciens strains with the plasmid pUB110 isolated from B. amyloliquefaciens resulted in 2–4 · 105 transformants/μg DNA, 100–1 000-times as high as with DNA from Bacillus subtilis , suggesting a restriction barrier between the two species. Transformation of B. amyloliquefaciens with plasmids pC194 or pE194 cop -6 gave poor yields and no restriction barrier could be demonstrated for these plasmids. However, by curing pC194 from one of the transformants, a mutant strain compatible to both the plasmids could be isolated, yielding 2–3·104 transformants/μg DNA. Both laboratory and industrial B. amyloliquefaciens strains could be transformed with the procedure.  相似文献   

15.
极端环境特殊微生物资源研究和开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意义.对分离筛选自青海可可西里境内植被根围的8株在4和10 ℃条件下生长良好的低温适生芽孢杆菌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 通过生理生化特征分析、rep-PCR指纹图谱分析、16S rDNA及gyrB基因序列分析鉴定,8株供试菌株分别为莫哈韦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3株,解淀粉芽孢杆菌(B. amyloliquefaciens)1株和简单芽孢杆菌(B. simplex)4株.采用平板对峙试验从中筛选到4株对油菜菌核病原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及水稻白叶枯病原细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均具有显著拮抗活性的生防菌株;采用MALDI-TOF-MS质谱分析生防菌株的拮抗活性物质,结果显示菌株KKD-1 (B. mojavensis)产生脂肽类化合物泛革素和表面活性素,菌株KKD-2(B. amyloliquefaciens)产生脂肽类化合物伊枯草菌素A、泛革素和表面活性素,推断生防菌株的拮抗活性可能与脂肽化合物的合成及分泌有关.该研究为低温适生性芽孢杆菌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的研发提供了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小麦根际土壤分离鉴定一株赤霉病拮抗菌,对该菌产的抗菌素进行生物学性质研究、种类鉴定和抑菌实验。【方法】利用牛津杯法和光照培养箱实验对其抑菌活性进行测定,通过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对目标菌株的种属进行初步鉴定,根据抗菌素相关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利用在线软件Pro Param tool和TMHMM对编码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7M1菌体和抗菌素对禾谷镰刀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6.33±0.13 mm和15.43±0.21 mm,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其为芽孢杆菌,并与解淀粉芽孢杆菌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菌株7M1抗菌素对小麦赤霉病的温室防治效果为76.41%,而且热稳定性好,可被蛋白酶K、胰蛋白酶、胃蛋白酶降解,在p H 5.0-10.0有较好的抑菌活性,但是紫外线辐射会降低其抑菌活性。菌株7M1含有bac AB、itu C、bam D 3种基因,通过与Gen Bank中相关的抗菌素基因进行比对,发现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Gen Bank库中的芽孢杆菌溶素、伊枯草菌素和杆菌抗霉素D等抗菌素的相似性达到99%。bac AB编码蛋白和itu C编码蛋白是稳定蛋白,bam D编码蛋白是不稳定蛋白,此外,3种基因的编码产物不具有明显的跨膜结构。【结论】从该菌发酵液提取的抗菌素有很好的抗禾谷镰刀菌活性而且性质稳定,因而在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十字花科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引起的较为严重的世界性病害之一,至今还无有效控制该病害的生物农药。本研究通过盆栽实验,筛选到一株解淀粉芽胞杆菌HB_26,对根肿病原菌具有60%以上的抑制活性。通过高效液相质谱(LC_MS)对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分子量和紫外吸收光谱初步鉴定活性物质为肽类,命名为BA30。抑真菌实验证明BA30在150μg·mL-1的浓度下,对小麦赤霉和灰霉病菌有70%的抑菌活性,对蚕豆锈病和水稻纹枯病菌有50%的抑菌活性,对番茄早疫病菌有30%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8.
芽胞杆菌因其具有广谱的抑菌活性,在农业生产上常用于防控植物病害。本研究比较了五种芽胞杆菌发酵上清液对禾谷镰刀菌PH-1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枯草芽胞杆菌SCK6基本没有抑制效果,地衣芽胞杆菌BSK3和多粘芽胞杆菌BSK4有较弱的抑制作用,解淀粉芽胞杆菌TZ01和贝莱斯芽胞杆菌SH06抑制效果明显,其中贝莱斯芽胞杆菌SH06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进一步从不同培养基、培养时间及渗透剂对SH06菌株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TB培养基中培养24 h并加入0. 5%TritonX-100的渗透剂时,发酵上清对禾谷镰刀菌PH-1的抑制效果最佳。本文为贝莱斯芽胞杆菌作为一种新型生防菌剂奠定了良好的应用基础,不仅丰富了生物防治菌种的菌库,也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对未来菌种联合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土壤放线菌P3-2的分类鉴定及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贵州土壤微生物中筛选到的放线菌菌株P3-2进行了分类学和抗菌活性的研究。采用多相分类法,对该菌株的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放线菌P3-2菌株属于链霉菌属;16SrDNA序列长度为1 456 bp,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其序列与Streptomyces recifenis ST100的同源性最高,为99.4%。但与S.recifenis ST100相比较,P3-2菌株的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中多项指标都存在着不同,初步确定菌株P3-2为链霉菌属中S.recifenis ST100的一个亚种,暂定名为Streptomyces sp.P3-2。P3-2菌株的10倍稀释发酵液对油菜菌核病菌、黄瓜灰霉病菌、小麦赤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及半夏立枯病菌的抑制率高达99%,对烟灰霉病菌、玉米小斑病菌等9种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蜡状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养殖池污泥中分离筛选了1株优良的鲟源嗜水气单胞菌拮抗芽孢杆菌G1,其对鲟源嗜水气单胞菌S1产生的抑菌圈直径为18.50 mm。通过API50CH细菌鉴定系统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法,菌株G1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GenBank登录号HM245965.1,其16S rRNA序列与基因库中芽孢杆菌属菌株的16S rRNA序列有99%100%的同源性,而且与解淀粉芽孢杆菌Ba-74501(GenBank登录号:DQ422953.1)的亲缘关系最近。菌株G1的最适生长pH值为7,最适生长温度为30°C,其在30°C、200 r/min条件下的生长曲线为:0 6 h为生长延迟期,6 54 h为对数生长期,54 90 h为稳定期,90 h以后为衰亡期。此外,菌株G1对其他实验选用的病原性嗜水气单胞菌也表现出良好的拮抗活性。本实验结果有利于填补嗜水气单胞菌拮抗菌在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不足,为鲟鱼嗜水气单胞菌病的生物防控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