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报道了国产黄耆属(Astragalus)6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结果表明,这6种黄耆属植物均为二倍体,其核型公式分别为:甘青黄耆(A.tangutlcus),2n=16=6m 8sm 2t,“3A”核型;悬垂黄耆(A.dependens),2n=16=10m 6sm,“2A”核型;四川黄耆(A.sutchuenensis),2n=16=8m 8sm,“2A”核型;萨雷古拉黄耆(A.pavlovlanus),2n=16=12m 4sm,“1A”核型;喜石黄耆(A.petraeus),2n=16=14m 2sm,“1A”核型;拟糙叶黄耆(A.pseudoscaberrimus),2n=16=14m 2sm,“1A”核型。这6种黄耆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黄荣福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10):1700-1712
报道了点地梅属6种12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它们的染色体数目(2n)、核型公式(KF)、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CRL)、核型不对称性系数(A.sK%)和核型类型(KT)分别为:点地梅在南京的2个居群都是2n=2x=20,KF=18m 2sm,CRL=2L 6M2 10M1 2S,核型KT属于1A型,但核型不对称性系数As.K%分别是55.04%和56.71%;北点地梅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和白音锡勒居群的2n=2x=20,KF分别为16m 2sm 2st 1b和16m 2sm 2st 4b,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分别是14M2 4M1 2S 1b和12M2 6M1 2S 4b,核型不对称性系数As.K%分别是57.65%和58.86%,属2A型和2B型;高原点地梅在青海玛沁县昌马河居群和兴海县温泉居群都是2n=2x=20,KF=10m 8sm 2st。但相对长度组成分别为12M2 8M1和4L 6M2 6M1 4S,As.K%分别是60.35%和62.57%,属2A型和2B型;雅江点地梅在青海玛多县巴颜喀拉山居群和大通县达坂山居群分别为2n=4x=40和2n=6x=60,KF=36m 2sm 2st和KF=46m 10sm 4st 2b,CRL=2L 20M2 14M1 4S和CRL=6L 30M2 16M1 8S 2b,As.K%分别为55.62%和58.31%,核型均属于2B;巴颜喀拉山北坡的鳞叶点地梅2n=40、60、80。西藏点地梅青海湖居群中有2种细胞型:①2n=2x=24,KF=12m 6sm 6st 4b,CRL=6L 6M2 8M1 4S 4b,As.K%=65.74%,核型属2B;②2n=2x=22,KF=14m 4sm(2SAT) 4st,CRL=4L 6M2 8M1(2sAT) 4S,As.K%=63.40%,核型也属于2B。西宁西山湾居群也有2种细胞型:①2n=3x=36,KF=36m,CRL=4L 12M2 20M1,As.K%=54.82%,核型属1A;②2n=3x=33,KF=33m,CRL=3L 12M2 18M1,As.K%=52.11%,核型属1A。点地梅属的染色体原始基数可能是x=10,在种间或种内观察到有3种核型变化:染色体非整倍性变化、多倍化和核型不对称性变化。将2倍体居群的核型和不对称性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点地梅是较对称的核型。因此,在研究的种中应是比较原始的类群。北点地梅的核型不对称性和进化程度高于点地梅而低于高原点地梅和西藏点地梅。染色体多倍化的雅江点地梅、鳞叶点地梅和西藏点地梅等在核型上也许是最进化的类群。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单型属毒药树属Sladerua的核型,并与被认为有关的狭义山茶科、厚皮香科和猕猴桃科等进行了核型比较。毒药树属的体细胞中期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公式2n=4x=48=4M 36m 8sm,核型为2A型,没有发现随体和次缢痕。体细胞间期核为浓密分散型,前期核为中间型。结果表明,毒药树属与相关类群不但在染色体基数上有差异,而且在染色体大小、核型、间期核、前期核以及随体的有无等方面都不尽相同。研究结果不支持目前分子研究的观点,即把毒药树属放在厚皮香科,且认为它与猕猴桃科和狭义山茶科的亲缘关系也较远。  相似文献   

4.
报道五种苏铁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其中红河苏铁 (Cycas hongheensis)、叉孢苏铁 (C.segmentifida)和十万大山苏铁 (C.shiwandashanica) 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江西5种毛茛属植物核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相似文献   

6.
通过常规植物染色压片法对采自横断山高山冰缘带地区豆科黄耆属(Astragalus)5种植物进行了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分析。结果显示:川西黄耆(A. craibianus Simps.)、无茎黄耆(A. acaulis Baker)、梭果黄耆(A. ernestii Comb.)、东俄洛黄耆(A. tongolensis Ulbr.)为二倍体,窄翼黄耆(A. degensis Ulbr.)为四倍体,所有物种的染色体基数均为x=8;川西黄耆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6=6sm+10m,为2A型,无茎黄耆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6=2sm+14m,为2A型,梭果黄耆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6=2sm+14m,为2A型,窄翼黄耆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x=32=4sm+28m,为1A型,东俄洛黄耆的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6=2st+2sm+12m,为2A型。已报道横断山的黄耆属物种均为二倍体,而本研究首次发现了四倍体种,研究结果补充了横断山高山地区黄耆属植物染色体的基础资料,同时为该区域的植物系统分类及属内植物进化研究提供了细胞分类学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刘建全 《植物研究》1999,19(4):392-396
报道了青海南部三种紫苑属植物的核型,染色体间期和前期 色体分别为复杂型和中间型,染色体数目均为2n=18,基数为x=9,中期染色体主要由中部与亚中着丝点染色体组成。  相似文献   

8.
云南猪屎豆属6种植物的核型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猪屎豆属(Crotalaria)6种植物的核型进行了研究(C. yunnanensis仅报道了染色体数目),并结合它们的分类和分布特征,初步探讨了它们的演化关系;其中C. bracteata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以及C. yunnanensis的染色体数目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海南隔距兰属植物6个种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压片法对海南产隔距兰属植物6个种,即:大序隔距兰Cleisostoma paniculatum(ker—Gawl.)Garay、短序隔距兰C.striatum(Rchb.f.)Garay、短茎隔距兰C.parishii(Hook.f.)Garay、金塔隔距兰C.filiforme,(Lindl.)Garay、尖喙隔距兰C.rostratum(Lodd.)Seidenf.、红花隔距兰C.williamsonii(Rchb.f)Garay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大序隔距兰2n=2x=38:36m+2sm;短序隔距兰2n=2x=38=2M+36m;短茎隔距兰2n=2x=38=2M+34m+2sin;金塔隔距兰2n=2x=38=38m;尖喙隔距兰2n=2x=38=36m+2sin;红花隔距兰2n=2x=38=34m+4sm(2SAT)。主要由正中部着丝点区染色体组成。除尖喙隔距兰核型分类为1A型外,其他的都为1B型。  相似文献   

10.
国产13种鸢尾属植物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国产13种鸢尾属Iris植物进行了核型研究。其中中甸鸢尾I.subdichotoma、长葶鸢尾I.delavayi、大锐果鸢尾I.cuniculiformis为中国特有。大锐果鸢尾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为首次报道,核型公式为2n=22=4m 6sm 12st(2SAT)。长管鸢尾I.dolichosiphon的核型为首次报道,核型公式为2n=22=4m 12sm 6st。中甸鸢尾的染色体数目为新报道,核型公式为2n=42=20m 22sm。矮紫苞鸢尾I.ruthenicavar.nana的染色体数目为新报道,3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2,核型公式分别为中甸居群2n=42=30m 12sm(2SAT),丽江甘海子居群2n=42=28m 14sm(2SAT),中甸尼西居群2n=42=36m 6sm(4SAT)。结合以往的细胞学研究结果,显示尼泊尔鸢尾亚属subgen.Nepalensis是一个染色体数目变化较大的类群,其中的中甸鸢尾可能是联系野鸢尾属Pardanthopsis与尼泊尔鸢尾亚属的重要类群。已报道的紫苞鸢尾I.ruthenica染色体数目为2n=84,与我们所研究的变种矮紫苞鸢尾(2n=42)呈倍性关系,通过与相邻类群的分析比较,认为紫苞鸢尾应是由二倍体类群演化而来。还对鸢尾属内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和核型进化的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大戟科野桐属4种(含变种)6个居群进行了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其染色体数目为2n=22或2n=44,核型均为1A。核型公式分别为:绒毛野桐2n=4x=44m;白背叶2n=20m 2sm或2n=2x=22m或2n=20m(2sat) 2sm;广西白背叶2n=2x=22m;毛桐2n=2x=22m。其中白背叶[Mallotus apelta(Lour.)Muell.-Arg.]、广西白背叶[M.apelta(Lour.)Muell.-Arg.var.kwangsiensisMetic.]和毛桐[M.barbatus(Wall.)Muell.-Arg.]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均为首次报道。根据野桐属细胞分类学资料推测,多倍化和异基数变异是野桐属属内物种形成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2.
采用根尖压片法对菩提树(Ficus religiosa Linn.)和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 L.f.)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30,核型类型均为1B,核型公式分别为菩提树2n=2x=30=24m(2SAT)+6sm,小叶榕2n=2x=30=28m(2SAT)+2sm.比较发现,两种植物的核型相似,亲缘关系相近,二者中小叶榕的不对称系数较小(58.16%),为较原始的类型.两者的核型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以五叶草莓等6种野生草莓为试材,采用常规压片法对其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6种野生草莓的核型公式分别为:五叶草莓2n=2x=14=12m+2sm、黄毛草莓2n=2x=14=8m+6sm、绿色草莓2n=2x=14=10m+2sm+2st、东北草莓2n=2x=14=8m+6sm、森林草莓2n=2x=14=6m+8sm、西南草莓2n=4x=28=16m+12sm,6种野生草莓的核型类型均为"2A"型。供试6种野生草莓的进化顺序可能为:五叶草莓、绿色草莓、东北草莓、黄毛草莓、西南草莓、森林草莓。  相似文献   

14.
首次报道了中国绢蒿属[Seriphidium (Bess.) Poljak.]7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其核型公式分别为:西北绢蒿[S.nitrosum (Web.ex Stechm.) Poljak.]2n=2x=18=6m(2SAT)+8sm +2st+2T;沙漠绢蒿[S.santolinum (Schrenk) Poljak.]2n=2x=18=14m+4sm;博洛塔绢蒿[S.borotalense (Poljak.) Ling et Y.R.Ling]2n=2x=18=2M+14m+2sm;新疆绢蒿[S.kaschgaricum (Krasch.) Poljak.]2n=2x=18=8m(2SAT)+10sm(2SAT);纤细绢蒿[S.gracilescens (Krasch.et Iljin) Poljak.]2n=2x=18=4m+14sm(2SAT);三裂叶绢蒿[S.junceum (Kar.et Kir.) Poljak.]2n=2x=18=10m+4sm+4st;民勤绢蒿[S.minchünensa Y.R.Ling]2n=2x=18=12m+6sm.结果表明,7种绢蒿植物中,博洛塔绢蒿最原始,西北绢蒿最进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从细胞学角度明确12种酢浆草属(Oxalis)植物核型特征与亲缘关系,探究酢浆草属植物染色体的多样性,进一步为酢浆草种质资源鉴定与杂交育种亲本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根尖压片法对酢浆草属12个物种植物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形态、数目及其核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7个物种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5种已报道物种中,兔耳酢浆草(O. fabaefolia)和黄花酢浆草(O. pes-caprae)染色体数目与前人报道一致,其余3种,与先前报道存在差异,其中2n=26为酢浆草属植物中首次报道的染色体数目,共发现7种染色体基数,其中x=13为首次报道,倍性范围从2x~6x;实际染色体大小范围为0.27~2.23 μm,着丝点位置为中部着丝点区(m)和亚中部着丝点区(sm),核型类型共4种,核型不对称系数范围为56.31%~65.40%。(2)12种酢浆草属植物中兔耳酢浆草最为进化,扁平酢浆草(O. compressa)最为原始。(3)根据染色体核型相似性可将12个酢浆草属植物划分为4组。【结论】研究认为,12个酢浆草属物种具有广泛的核型多样性,核型分类结果与前人形态学分类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6.
鼠尾草属(Salvia)是唇形科(Lamiaceae)最大的属,属下多种为民间常用草药,亦有供观赏的种类。为探究横断山区物种在细胞学水平的进化方式,讨论形态分类学与分子系统学之间的分类关系,该研究通过广泛收集染色体文献资料,采用植物常规压片法对采集自横断山地区6种8居群鼠尾草属植物进行核型分析,并构建了中国地区分布的鼠尾草属植物叶绿体系统发育树。统计结果表明:(1)全世界范围内报道了约23%的鼠尾草属植物染色体数据,其中分布在中国地区的鼠尾草属植物染色体报道率为32.10%,分布在横断山地区的鼠尾草属植物报道率为40.54%,(2)鼠尾草属植物染色体基数以x=8和x=11为主,分布在中国地区的鼠尾草属植物染色体基数均为x=8。实验结果表明:(1)西藏鼠尾草(S. wardii)核型数据为首次报道。(2)雪山鼠尾草(S. evansiana)首次在云南德钦地区发现二倍体居群。将细胞学数据结合叶绿体进化树开展染色体进化关联分析,论证多倍化可能不是鼠尾草属物种适应高海拔环境的主要机制,表明多倍体不是该属物种形成的主要进化途径而是以二倍体水平为主,推测染色体组的加倍可能是物种在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上分类关系不一致的原因之一。该研究丰富了横断山区鼠尾草属植物的染色体核型数据,结合区域分子系统树探讨染色体特征的进化关系,为今后深入研究该属物种的核型进化做出了探索,为开展祖先物种染色体基数推演分析补充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常规骨髓细胞制片法,对采自甘肃省民勤县的荒漠麻蜥Eremias przewalskii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荒漠麻蜥染色体核型为2n=38=36I+2m,具18对大型端部着丝粒型和1对微小染色体,属丽斑麻蜥型,与蜥蜴科和麻蜥属的染色体核型一致。系统整理已报道的麻蜥属核型资料,在此基础上探讨麻蜥属的染色体核型特征与演化。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中国传统大菊(Chrysanthemum×morifolium Ramat.)品种间的遗传差异,选取了38个品种进行核型参数和染色体数目观察和统计。结果表明:多数大菊品种的染色体数目介于50–60之间,为六倍体基础上的非整倍体;其中仅有2个品种染色体数目少于50,3个品种多于60;黄香梨(C.×morifolium‘Huangxiangli’)是唯一染色体数目达到73的品种,推测其为八倍体。观察品种多数为较对称的核型(2A或2B型);具有随体染色体的品种有30个,占观察品种总数的79%,且古老品种的随体染色体数目较多,千手观音(C.×morifolium‘Qianshouguanyin’)的中期分裂相里最多可观察到6个随体;臂比均值(MAR)部分集中在1.5–2.0之间,臂比方差(VAR)则集中在0.1–0.5之间,臂比均值与臂比方差呈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r2)为0.91。各瓣型之间的臂比均值差别不大;古老品种与现代品种在臂比均值和臂比方差上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三大瓣型(平瓣、匙瓣和管瓣)的核型不对称系数(As.K.C.)差异不显著,其在古老品种中较为一致,而现代品种之间的差异较大。这些数据表明,核型参数对菊花的品种鉴定、分类和遗传分析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部分中国野生百合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野生百合6个种、20个居群的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野生百合20个居群中有1个居群的染色体数为2n=22,其他19个居群的染色体数均为2n=24。(2)20个居群中有4个居群含有B染色体,有12个居群含有数目不等的随体。(3)核型类型中有17个为"3B"型,2个为"3A"型,1个为"4B"型。(4)20个居群的核型不对称系数在77.16%~83.83%之间,最长染色体/最短染色体臂比值介于1.85~3.07之间;同一个种下面的不同变种或居群的核型变异也较大。研究表明,中国野生百合不同种或居群的遗传多样表现在染色体数量、是否含有B染色体、不同类型染色体数量以及它们在核型中的排序位置、随体的位置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两个荞麦品种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南方两个荞麦品种高荞3号和溪荞5号的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高荞3号和溪荞5号的核型都为2A,高荞3号和溪荞5号的核型公式分别为2n=2x=16=10m(2SAT)+4sm+2st和2n=2x=16=8m+6sm(2SAT)+2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