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了解中枢神经系统(CNS)奴卡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对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脑奴卡菌感染病例进行报道,并检索相关文献报道的脑奴卡菌感染共31例,对以上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中,22例存在基础疾病,18例有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史。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心、呕吐,口齿不清,意识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7例接受复方磺胺甲噁唑单药治疗,17例接受复方磺胺甲噁唑联合其他抗生素治疗,8例接受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等联合治疗。23例好转或治愈,9例死亡。结论:免疫功能低下是中枢神经系统奴卡菌病的危险因素;奴卡菌培养阳性是确诊该病的惟一方法;应及早应用磺胺类药物,必要时结合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皮肤奴卡菌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临床诊断1例特殊皮肤表现的奴卡菌病,进行文献回顾。结果 22例患者中,健康者14例,8例有基础疾病者都有使用糖皮质激素或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常见临床表现:脓肿、溃疡、包块、肿块可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感染途径:外伤3例,来源于肺部3例,医源性注射2例,感染途径不明14例。22例患者均通过组织培养确诊,治疗主要为单用磺胺类药物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或联合外科切开引流治疗。结论皮肤奴卡菌病可能更多见于免疫功能正常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数找不到明确的感染途径,其中医源性注射也是其感染途径之一,病原菌培养为主要确诊手段,治疗以磺胺类药物为主或联合手术切开引流。  相似文献   

3.
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患者多数都有免疫功能受损,是真菌感染的易感人群,这类人群发生真菌感染后病情严重,预后较差。ICU常见的机会性真菌感染有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马尔尼菲蓝状菌和组织胞浆菌等,主要与艾滋病、器官移植、恶性肿瘤、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因素相关,这些真菌感染临床症状常无特异性,容易被忽视而延误诊治。因此,熟悉ICU常见真菌感染的诊治原则,确保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降低真菌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杨欣雨  李若瑜  刘伟 《菌物学报》2018,37(10):1267-1277
真菌感染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比重最大的机会性感染,是最重要致死原因之一。常见的机会性真菌感染包括:念珠菌病、卡氏肺孢子菌病、隐球菌病、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本文介绍了机体的CD4+T淋巴细胞与机会性真菌感染关系以及常见的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研究进展。提高临床医生对这类真菌感染系统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5.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与其耐药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及其耐药特征,以提高临床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防治水平。方法 对6 8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用K- B法测其耐药情况。结果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占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9.5 2 % ,居铜绿假单胞菌与不动杆菌之后,列第3位。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广泛耐药,敏感率>5 0 %者仅有复方新诺明、替卡西林-克拉维酸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在感染者中,有85 .3%患者有基础病,98.5 %使用过广谱抗生素,70 .6 %曾接受侵入性检查和治疗。结论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已成为医院感染重要致病菌,多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老人,慢性疾病、长期疾病、长期接受激素及使用抗菌药物、施行各种侵入性检查和治疗的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一旦感染,治疗颇为困难  相似文献   

6.
诺卡菌及其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家睦 《微生物与感染》1997,20(3):30-31,48
诺卡菌病过去认识不够,临床上有许多误诊。现因服用免疫抑制剂及免疫缺陷病,特别是艾滋病病例增多,应适当注意。  相似文献   

7.
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患者多数都有免疫功能受损,是真菌感染的易感人群,这类人群发生真菌感染后病情严重,预后较差。ICU常见的机会性真菌感染有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马尔尼菲蓝状菌和组织胞浆菌等,主要与艾滋病、器官移植、恶性肿瘤、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因素相关,这些真菌感染临床症状常无特异性,容易被忽视而延误诊治。因此,熟悉ICU常见真菌感染的诊治原则,确保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降低真菌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非HIV感染/艾滋病患者人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和预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非HIV感染者发生人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特点,感染的危险因素,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结果在15个月内共诊断非HIV感染的PCP1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1.9±23)岁。16例患者中,13例有免疫缺陷的基础疾病,其中结缔组织病者11例、非何杰金淋巴瘤者(NHL)1例、Good综合征者1例。在合并结缔组织病的患者中,所有PCP都发生在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过程中。16例PCP在诊断时都存在呼吸衰竭,其中11例需要气管插管,其余5例接受了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平均急性生理和慢性病评分(APACHE II)为16±5。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平均(955±635)/μl。9例患者有CD4+淋巴细胞计数结果,其中6例在诊断时CD4+淋巴细胞<250/μl。LDH平均(551.9±292.6)U/L。16例患者中14例在诊断后接受了TMP-SMZ治疗,除了2例患者外,其他患者同时还接受了糖皮质激素(相当于强的松≥60mg/d)辅助治疗。单因素分析显示有4种因素(高APACHEII评分、合并ALI/ARDS、延迟诊断、合并院内感染)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在免疫缺陷患者中,PCP是一种不太常见,但往往是致命的疾病。临床上的及时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侵袭性毛孢子菌感染主要包括真菌血症、单个器官感染和播散性毛孢子菌病,常发生于免疫低下人群,尤其因患有血液病或化疗而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活检和血培养等。由于毛孢子菌属种间鉴定的困难和标准化体外药敏试验的缺乏,毛孢子菌病的最佳治疗方案尚未确定,应根据体外药敏试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巫红洁  杜川  唐姝丹  彭智民  潘绵鸾 《蛇志》2022,(4):493-498+507
目的 探讨肺毛霉菌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4年1月~2018年6月诊治的8例肺毛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8例患者中,男4例,女4例;年龄42.5~69.5岁,中位年龄59岁。其中基础疾病6例(2型糖尿病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应用免疫抑制剂1例,重度贫血1例),无基础疾病2例。1例无症状者为体检肺部阴影行支气管镜肺活检确诊,7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气促、消瘦等,发热3例;实验室检查:7例白细胞升高,4例C反应蛋白升高,6例血沉升高,3例血糖控制不佳,1例肝功能异常;肺部CT主要表现为大片实变、斑片渗出影、巨大空洞伴不完全坏死、结节等,支气管镜下检查可见病变部位支气管腔内肿物样改变。8例患者均通过肺组织病理学或痰培养找到病原学确诊,5例在入院前感染,3例在入院后感染,其中2例入住ICU感染。药物治疗以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3例,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氟康唑或伊曲康唑3例,手术治疗1例,未抗真菌1例。治愈3例,死亡5例(62.5%)。结论 肺毛霉菌病...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其中肺真菌感染居首位,己成为免疫功能下降或缺陷宿主常见的死亡原因。艾滋病是经典免疫功能缺陷性疾病,合并真菌感染时需及时识别、治疗,以降低其病死率。国内、外各种有关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治指南的不断问世,极大地提高了临床医生对侵袭性真菌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该文就艾滋病常见侵袭性肺真菌病:肺念珠菌病、肺孢子菌肺炎、肺马内菲青霉病、肺隐球菌病、肺曲霉病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10例利奈唑胺不敏感肠球菌血流感染(Blood Stream Infection,BSI)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17例肠球菌血流感染患者中10例利奈唑胺不敏感肠球菌BS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原菌药敏结果。结果 10例利奈唑胺不敏感肠球菌血流感染患者均合并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及在培养阳性前2周内接受过侵入性操作,均无1年内利奈唑胺暴露史。8例患者有2周内抗菌药物暴露史、6例患者3月内有手术病史。10例患者中4例接受了碳青酶烯类药物治疗,4例接受了糖肽类药物治疗,1例接受了替加环素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1例接受了喹诺酮类联合氨基糖苷类治疗。预后:7例患者细菌清除,6例患者治疗好转出院,4例患者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0例患者送检血培养标本,检出6株耐利奈唑胺肠球菌株,4株利奈唑胺中介菌株,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替考拉宁均敏感,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结论利奈唑胺不敏感肠球菌BSI患者往往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有反复住院及抗生素暴露史,其药物耐药谱广,临床抗感染治疗困难,死亡率高。应严格掌握抗生素应用指征,加强院感控制及管理,是有效减少耐药菌产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镰刀菌是一种腐生菌,与免疫力正常宿主的软组织感染、角膜炎、甲真菌病有关。由于应用细胞毒性药物治疗白血病以及器官移植增多,侵袭性和播散性镰刀菌感染病例近20年内逐年增多。镰刀菌可以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等部位引起感染,感染可局限也可播散。播散性镰刀菌病几乎仅发生于免疫受损患者。急性髓性白血病较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更易发生镰刀菌感染。镰刀菌病的诊断主要根据宿主因素、临床表现(75%的镰刀菌病会有皮肤表现)、真菌培养、组织病理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形态学难以区分的镰刀菌鉴定到种。镰刀菌病很难治疗,尤其是播散性镰刀菌病的病死率很高。体外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氟康唑、伊曲康唑、氟胞嘧啶对镰刀菌无抗菌活性,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是联合应用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尤其是单独应用抗真菌药无效的病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所致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感染危险因素、治疗方案及临床预后。方法回顾性调查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中由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所致腹腔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微生物学检测结果等临床特征;了解腹腔感染发生前的侵入性操作、手术、抗菌药物使用、免疫抑制剂使用等高危因素;分析腹腔感染的治疗措施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患者对治疗的临床反应及30d病死率。目标变量使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χ2检验及风险评估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入选43例腹腔感染患者,其病原菌均为亚胺培南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病例年龄17~92岁,平均(54.8±15.9)岁;男性31例(72.1%);APACHEⅡ评分22~33分,平均(27.7±2.2)分。全部患者在其样本培养阳性前2周内有侵入性操作,其中100.0%的患者留置腹腔引流管、95.3%的患者留置导尿管、93.0%的患者留置中心静脉管、76.7%的患者气管插管或切开;有36例患者(83.7%)感染前90d内有手术史(均为经腹腔手术);32例(74.4%)患者曾有30d内ICU入住病史;38例(88.4%)患者在其标本培养阳性前2周内曾接受抗生素治疗。发热(74.4%)为腹腔感染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的主要临床表现,其次为腹痛(44.2%)。分别有13例(30.2%)和6例(14.0%)患者合并血流感染和/或痰液中检出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17例(37.2%)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在多因素分析中,感染性休克是30d病死唯一的危险因素(OR:0.693,95%CI:1.591~30.245,P=0.010)。累计30d病死率为37.2%,存活时间2~28d,平均(12.3±9.4)d;合并血培养阳性者的病死率为46.2%。使用替加环素治疗后30d病死率较未用替加环素治疗低(19.0%vs 54.5%,P=0.027)。结论腹腔感染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患者的病死率较高,感染性休克是30d内病死的危险因素。使用替加环素进行抗菌治疗能降低30d病死率、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5.
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EM)是一种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近年来其检出率呈上升趋势.EM易感人群主要为有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长期使用抗生素及有侵入性操作等的患者,可引起脑膜炎、菌血症、肺部感染、眼部感染等,其多重耐药性给临...  相似文献   

16.
正马尔尼菲篮状菌病(PSM),是东南亚国家及我国南方地区艾滋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但是,本病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易与AIDS合并其他肺炎相混淆,诊断有一定难度。笔者对我院31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肺炎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现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31例确诊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肺炎患者资料,除外合并其他细菌感染患者和分枝杆菌感染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6例,年龄24~71岁,平均43±10岁。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收治的马尔尼菲蓝状菌病致溶骨性损害合并Sweet样皮疹1例。免疫力正常人群较少患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本例患者既往体健,起初合并融骨性损害,在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治疗过程中逐渐出现Sweet样皮疹。患者经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激素等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18.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是一种由马尔尼菲篮状菌引起的深部真菌病,易发于免疫功能缺陷和免疫功能障碍的人群。随着艾滋病患者的逐渐增多,马尔尼菲篮状菌的感染率也随之上升。该文从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临床诊断和治疗综述了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是一种进行性肺外疾病好发于免疫缺陷者。该病诊断的应结合组织胞浆菌病的高危因素(免疫抑制剂、高龄、高风险的暴露等)与临床表现。本文报道一例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但免疫功能健全的病例,其表现为亚急性起病,后期病程进展迅速,骨髓涂片及宏基因测序诊断为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予以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及伊曲康唑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20.
《蛇志》2020,(3)
目的通过分析淋巴瘤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的血涂片特征,探讨漏诊和误诊原因,提高诊断率。方法对1例血常规检出淋巴瘤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的血涂片、骨髓及微生物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血涂片及骨髓均见中性粒细胞吞噬腊肠样物,微生物学检查呈霉菌相和酵母相双相型菌落。结论血常规检查时需注意观察仪器的报警提示并关注散点图,仔细观察血涂片,可及早发现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避免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